1. 2006到2008年俄羅斯軍費分別是多少億盧布,占當年的GDP的比重是多少
俄羅斯2006年GDP總值為9869.40億美元, 國防開支撥款240億美元(6683億盧布,195億歐元)。 占 2.4%
2007年GDP總值版達到了1.27萬億美元, 國防權開支撥款為328億美元 2.58%
2008年GDP總值達到了1.757 萬億美元 國防開支撥款為合375億美元(9590億盧布),2.13%
2. 俄羅斯石油資源與世界關系
當今世界,俄羅斯是石油天然氣儲量、生產、出口和過境的能源大國,自普京擔任總統後,俄羅斯就把能源出口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俄石油即開始大量進入國際能源市場,對國際能源格局產生了一定影響。所謂國際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國際舞台上能夠起主導作用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態勢。俄經濟迅速發展,得益於國際石油供求緊張,油價不斷飆升。當前,「梅普組合」正積極利用對俄相對有利的國際經濟形勢,想盡辦法使俄羅斯在石油供求關系、運輸體系、定價機制和天然氣貿易
等方面對國際能源格局施加影響,藉此提高俄在國際經濟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國際能源格局的基本狀況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費的40%。世界石油版圖經歷了從「墨西哥灣時代」到「波斯灣時代」的變換。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紀中期,世界石油版圖被稱為「墨西哥灣時代」。這個時期美國和委內瑞拉是石油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和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後,美國開始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標志著世界能源中心從美國轉移到了中東,世界能源版圖的波斯灣時代開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前,世界石油市場基本處於消費國主導時期,石油的產量和價格由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縱;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成立,標志著國際石油公司和石油產出國政府之間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西方大公司對石油的控制權力被弱化。20世紀70年代,接連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石油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進行了激烈的較量,最終,產油國和消費國的力量趨於平衡。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中東產油地區的地緣政治形勢越
來越嚴峻,而世界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為了保障石油安全,無論是石油生產國還是消費國都紛紛制定了能源多元化戰略,因而使國際能源格局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美國和歐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家。由於美國對石油的強大需求再加上美國自己繁榮的生產,使得美國對石油市場和世界石油政治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他力量所能達到的地步。美國對石油市場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需求量和生產能力方面,另一方面反映在石油——美元定價機制上,以美元作為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確定了美元作為交
易媒介的壟斷地位,這不僅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而目影響了世界經濟和各國財富的流向。歐佩克國家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0%和供應量的40%。由於世界經濟對石油嚴重依賴,因此,作為石油終端供應商,歐佩克在世界石油供應方面佔有主導地位,但是由於政治、軍事、經濟等原因,它們不得不與霸權國家達成妥協,實現所謂的「相互依賴」。
第二,俄羅斯、裏海、非洲等非歐佩克國家和地區在石油市場中的地位上升。俄羅斯是歐佩克之外石油含量是豐富和生產、出口能力最強
的國家。裏海蘊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據有關方面統計,裏海的石油儲量約在1100億桶到2400億桶之間,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8%。蘇聯解體後,裏海的石油成為獨立於俄羅斯之外的能源資源,並成為西方石油消費國追逐的對象非洲石油蘊藏豐富,不僅油質好、成本低、易運輸,而且遠離動亂中心,相對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視非洲為「尚待開發的處女地」,競相投人巨資進行勘探開發。非歐佩克國家和地區石油相繼進人國際石油市場,強烈吸引了石油消費國的目光,對歐佩克絕對供應國地位造成了一定沖擊。
第三,能源消費增長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近年來,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經濟發展漸進快車道,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長,推動世界能源消費增長中心發生了轉移。亞洲近20年來石油消費量增長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10%上升到25%,成為與北美、歐洲石油消費量基本相當的重要地區,是影響國際能源格局變化的新生力量。
俄羅斯能源優勢得天獨厚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能源最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與其他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相比,俄羅斯能源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一,俄羅斯能源儲量豐富。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化石能源,具有稀缺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的特點。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從北非的馬格裡布到波斯灣,從波斯灣到裏海,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巨大「石油心臟地帶」。俄羅斯在「石油心臟地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分布非常廣泛,從烏拉爾山以東到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有諸多儲量可觀的油氣田。按照石油探明儲量排名,俄羅斯石油儲量為70—10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探明儲量的8%—13%、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中.俄羅斯佔32.6%,按探明儲量計,其供給時間約為90年,按預測儲量計則供給時間可為100年。
第二,俄羅斯擁有極強的油氣生產和出口能力。承接了蘇聯時期的生產體系,俄羅斯的石油生產能力極強。根據俄能源工業總調度局的數據統計,2006年俄石油產墩4.8億噸,2007年出產石油4.9億噸。俄羅斯石油一半用做出口,2006年出口2.5億噸,2007年出口2.53億噸,佔世界石油貿易的12%,是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考慮到歐佩克內部成員之間矛盾不斷、中東地緣政治環境惡化以及石油消費國紛紛謀求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俄羅斯能源對國向消旨源供求市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優越。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戰並不僅僅是獲得足夠的石油,而且還包括如何把石油從地下弄出來然後運送到需要人的手裡。由於富產石油的中東地區與石油消費國大多遠隔重洋,因此,從中東地區向外運輸石油基本都走海路,並且有相當數量的油輪需要經過由伊朗控制的霍爾術茲海峽和險象環生的馬六甲海峽,這無疑增添了石油安全的危險程度。俄羅斯雄踞歐亞大陸,具有貫通四方而很少受到地理條件約束的優越地緣環境,與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亞洲和石油消費量最多的歐洲都有陸路接壤,因此,俄羅斯能源出口可以採用最經濟、最安全的陸路管道運輸,以此降低能源運輸的風險和成本。
第四,俄羅斯有發達的能源輸出管道系統。目前,俄羅斯已有三條通向歐洲的石油管道和一條橫跨波羅的海海底直達德國的「北方溪流」天然氣輸送管道;2008年初俄又與保加利亞和寒爾維亞簽訂了准備修建「南線」天然氣管道的協議;通往亞太市場的「泰納線」一期也在按計劃建設中。同時,俄羅斯還控制著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遍布各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和石油配送渠道,這些管道為俄擴大能源出口,影響能源進口國和過境國的政治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五,俄政府控制著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大部分生產和出口。在俄獨立後掀起的私有化浪潮中,控制著俄90%的天然氣開采和運輸體系的俄氣公司非常「榮幸」地始終掌握在國家手中。普京執政後,俄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又將已經私有化了的石油公司重新掌控在政府手中。由政府控制的油氣公司雖然市場化程度較低,但卻有利於使這些公司的生產和出口計劃符合國家的政治需要,成為俄推行能源外交戰略,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俄羅斯能源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前蘇聯並沒有參與國際能源市場基本體系的創建,因此,盡管俄羅斯是能源生產和出口大國,但它不是國際能源機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因而,
在發揮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方面受到極大限制。隨著石油和天然氣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能源在國際關系中的力量日益凸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能源威力,俄羅斯調整了國家能源戰略,積極擴大能源出口,使俄羅斯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能源領域原有的力量平衡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冷戰時期,蘇聯的石油主要用於滿足國內需求和出口「經互會」成員國及部分西歐國家,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不大。蘇聯解體後,能源出口成為俄羅斯政府財政和外匯收人的主要來源,其石油開始大量進入國際能源市場,並逐漸成為國際能源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除了歐洲仍然是俄羅斯能源最大的用戶外,中國、印度、美國、日本以及韓國都非常看好俄能源,以減少對中東地區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進口的安全系數。隨著俄羅斯石油出口渠道逐漸拓寬,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將不斷蠶食歐佩克國家的份額,在平衡世界石油市場格局、維護市場穩定上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從而使國際石油供求格局逐漸改變。
由於地理條件優越,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大多採用成本低、安全系數高的陸路管道運輸。俄羅斯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能源出口管道建設,已初步形成「扇」形油氣管道戰略:俄羅斯已有的和正在修建的以及將要修建的油氣管道構成「扇」形油氣管道戰略中的扇骨;油氣管道覆蓋的地區形成扇面;由國家牢牢控制的能源企業是俄羅斯手中的扇柄。俄手中的能源工具,就像鐵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可以伸縮自如,只要輕輕擺動,就能產生威力無窮的效用,並因此使國際石油運輸格局發生微妙變化。
另一個影響國際石油格局的因素是石油價格。石油價格看起來平淡無奇,卻是實實在在決定著國際資金和政治影響的流向和速度。因此,西方石油消費大國和主要產油國都非常關注全球油價的波動,並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的石油定價。作為石油出口大國的俄羅斯當然也不甘人後。目前,俄烏拉爾牌原油已佔國際原油市場份額的12%,成為了能夠影響國際能源供求關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俄羅斯還積極籌劃開設了以盧布作為計價和結算工具的俄羅斯石油交易所,以徹底扭轉俄羅斯石油沒有自己的定價權的被動局面。
俄羅斯大力推進由盧布主導的石油定價機制目的非常明確:第一,挑戰國際市場現行的石油定價體系,打破石油價格機制由歐佩克和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第二,利用油品交易使用盧布結算的機會,提升盧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近年來,美元持續貶值,已給石油出口國和消費
國造成了巨大損失,引發了部分歐佩克成員國對用美元定價的石油交易體系的不滿,提出改用其他貨幣進行石油貿易結算。這使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市場挑戰美元主導地位的計劃有了實現的希望。
隨著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增幅逐漸降低,以及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其他的能源資源天然氣因具有分布更廣、更清潔的優點,有可能逐漸替代石油成為未來最主要的能源。在天然氣領域,俄羅斯的地位與沙特在石油領域的地位一樣舉足輕重。目前國際上尚未形成像石油歐佩克的天然氣組織,天然氣的定價機制還未形成,因此,俄羅斯容易在遠未成熟的國際天然氣市場上擁有更
多的發言權,發揮重要作用。為了能夠充當國際天然氣市場的「領導者」,俄羅斯對創建國際天然氣聯盟態度積極。早在2002年,普京就提出,由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成立一個「歐亞天然氣同盟」,旨在協調天然氣生產國的政策和價格。此後,關於俄羅斯和其他天然氣生產國成立同盟組織的傳聞從未停止顯而易見,成立一個由俄羅斯主導的天然氣國際組織,對俄影響國際能源市場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總之,俄羅斯能源擔負著推動俄羅斯經濟增長、參與世界貿易體系和維護地緣政治影響以及改善國際政治環境等多重責任,因此導致其能源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從而對世界能源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世界能源格局不斷發生變化。
3. 為什麼油價下跌會導致盧布貶值
首先有個前提,由於抄美元的穩定性,GDP都是用美元衡量的,對外貿易也是用美元結算的,而各種貨幣發行基礎都是有美元保證金的 俄羅斯52%的GDP都是來自石油天然氣的,油價下降至60美元左右,也就意味著其GDP嚴重受損 一般而言國內貨幣發行量與GDP成正相關的,假設之前俄GDP為10萬美元,那麼市場中盧布的流通量可能有400萬,即10萬美元等價於400萬盧布,而如今遭受油價重創導致GDP下降到7萬美元,而市場流通有400萬盧布,即7萬美元等價於400萬盧布,這就是貶值的體現 近來俄羅斯又花了幾百億美元想穩定盧布,其實這幾百億美元就是盧布的保證金,以剛才的例子也就相當於政府再次拿出幾千塊美元來支撐目前市場流通的盧布,這應該很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