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2018印度網友比較中國和印度的gdp

2018印度網友比較中國和印度的gdp

發布時間:2021-01-21 01:38:28

1. 印度近些年的GDP增速一直很高,印度是怎麼做到的

印度公布出來的GDP的數量確實很驚人,但是實際上,印度存在著許多的經濟漏洞。如果硬要說印度如何做到的高經濟,一方面是與國家的正確的經濟體制有關,而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在GDP上造假而來的,實際的GDP總量肯定會比公布出來的要低。



再者,印度的基礎國內建設太差勁,這些都為他們的經濟埋下來隱患。就大家熟悉的來說,印度的火車上經常載滿了人,所以印度也被稱為「開掛的民族」,因為車速慢,所以大家可以在車頂車身上懸掛,印度火車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而印度人所謂的高速公路,就是中國達到的簡易公路的標准,基礎設施不行,會長期拖累印度經濟的走穩。

2. 為什麼印度的GDP增速超過中國

這有什麼,

很正常地現象,

增速說明不了多少問題,

比如我朝增速還內比老美快呢。

印度增容速快,

首先就是因為經濟基礎薄弱,

經濟體量小。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十個的基礎上增加一個,

增速為百分之十,

但一百個地基礎上增加八個,

增速為百分之八。

雖然前者增速快,

但增加的絕對量遠少於後者。

雖然目前,中印經濟差距沒那麼大

但也絕對不小,

畢竟咱天朝可是全球第二,

全球唯二的經濟體量破十萬億的國家……

3. 印度的GDP將會超越中國嗎

樓主你好

印度的GDP不會超過中國,則印度的人口會超過中國。

印度在經濟上趕超中國,是近年來在國內外被再三提起的一個話題。但是,這個話題的「熱量」卻部分地歸之於話題本身的模糊程度,例如,說「經濟上趕超」,這指的是總量GDP還是人均gdp?是GDP的總體規模還是GDP的增長速度?還有,在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時,我們應該強調的是經濟效率對經濟總量的影響,還是應該強調財產權利對經濟總量的影響?
當我們考慮「總量GDP還是人均GDP」時,人口的因素就進入了「印度趕超中國」問題的視野。最近又有西方經濟機構預測,在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後,印度可能在2050年趕上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因素在中國趕超美國時沒有成為障礙,但當中國的總量GDP超過美國時,中國的人均GDP卻將遠遠地落後於美國。而在中印對比時,人口因素會對印度的總量GDP和人均GDP超越中國都有較大影響。從現在到2050年還有不到40年的時間,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過去40年(1970年到2010年)的中印情況對比。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進行計算,按考慮了通貨膨脹因素的不變美元價格來分析,中國對印度的GDP比例,從1970年中國是印度的81%,上升到1980年的110%,1990年的152%,2000年的240%,2010年的310%,即40年內中國從總量GDP少於印度到3倍多於印度。相應地,中國對印度的人均GDP比例,從1970年中國是印度的103%,1980年的120%,1990年的96%,上升到2000年的216%,
2010年的310%,即40年內中國從人均GDP大約等於印度到3倍多於印度。

與此同時,中國對印度的人口比例,從1970年中國是印度的144%(8億比5.5億),下降到1980年的138%(9.6億比7億),1990的129%(11.2億比8.7億),2000的118%(12.5億比10.5億),2010的108%(13.2億比12.2億)。也就是說,40年內中國人口增加了5.2億,印度的人口卻增加了6.7億。而且,印度人口的增加不僅沒有使印度保持經濟規模大於中國,反而是使印度經濟在總量和人均上的落後都在持續擴大。

4. 中國的GDP是印度的近5倍,為什麼很多印度人覺得印度比中國強大阿三是怎麼想的

否則就不是阿三了,這是阿三同西方人學的,出於政治需要,媒體報道虛假不實,片面性+杜撰,所以導致國內民眾成為井底之蛙,自我感覺良好!
這同中國的灣灣一樣,只看到井蓋,所以連茶葉蛋也吃不起。

5. 中國與印度各年GDP增長速度與人均GDP比較,越詳細越好

中國與印度經濟的比較
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較快,2003年增長速度達到8.5%。印度領導人並提出在2020年使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宏偉目標。西方某些媒體認為,今後印度經濟有可能趕上中國。
我個人認為,印度正在繼續推行經濟改革,其經濟發展確實有相當大的潛力,但由於印度經濟同中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要趕上中國的難度是較大的。關鍵在於發展速度上的差距。從1978年至2003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4%,印度約為6%左右。
2004年,預計中國GDP的增長速度仍將超過9%,而印度2003年增長速度達8.5%的原因之一是由於2002年的增長速度只有4.3%,基數低,而2004年的增長將以2003年的GDP為基數,估計增長率只能達到6%—7%。
目前,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均為印度的兩倍多。2003年,中國GDP為1.4萬億美元,印度為5888億美元;同年,中國人均GDP為1000多美元,印度為545美元。到2003年止,中國已使用外資為5000億美元,印度只有近400億美元。2003年,中國外貿總額為8510億美元,印度為1313億美元。2003年,中國鋼產量為2.2億噸,印度為3200萬噸。2003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為4033億美元,印度為1000億美元。在社會發展方面,中國的識字率在90%以上,印度為60%左右;2001年中國人均壽命為71.8歲,印度為60.8歲。
中印這種差距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要早10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較中國強烈,其相當保守的文化傳統、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外開放。從投資環境看,印度也不如中國,存在基礎設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障礙。(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總體效率是高的,能辦成一些大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以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例,2003年,中國在電力、工程、交通、電信和房地產方面的支出高達2600億美元,印度只有310億美元。(三)中國政局保持了長期穩定,而印度從80年代後期以來,出現長期的「懸掛議會」(沒有任何政黨獲絕對多數席位),政府更迭頻繁,對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四)印度沒有經過徹底的民主革命,土地問題、種姓制度、教派沖突都成為包袱,貧富懸殊比中國嚴重。2003年,按照中國的貧困人口標准(同年人均收入637元),中國的貧困人口為2900萬人;如按國際社會通行的每人每天收入1美元的貧困標准,同年中國的貧困人口為8800萬人(世界銀行統計)。2002年,印度政府公布其貧困人口為2.6億人;但如按國際貧困標准,則印度貧困人口為4.4億人。(五)中印兩國的經濟結構有很大差別。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0年,中國的GDP中,農業佔16%,工業佔49%,服務業佔34%;印度的GDP中,農業佔27%,工業佔27%,服務業佔46%。也就是說,中國的工業占其GDP的一半,印度的服務業占其GDP的一半。一般來說,工業比重大有利於經濟的更快增長。(六)在亞洲各地區經濟中,東亞經濟發展最快。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中國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雖執行「向東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離東亞有些偏遠,對印度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太有利。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印度經濟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國研究和借鑒:(一)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專業人才77萬。2003年,印度軟體產業產值達124億美元,其中出口95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20%。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後勤工作將會增長5倍,僱傭400萬從業人員,成為年出口額達到570億美元的行業,佔印度GDP總額的7%。(二)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三)印度的私人資本在運作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四)印度的國際交流人才多於中國。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印度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都可以看到較多的印度人員。(五)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這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總的來看,中印兩國的經貿合作和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經驗交流,都有廣闊的前景。
http://i.blogchina.com/3188252.html
http://www.lunwen555.com/paper/touzi/174502368.html

6. 中國和印度的人均GDP哪個高

就2008年而言,中國的人均產值為5,870美元而印度只有2,886美元,所以中國的人均GDP比印度要高。
但是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而言,中國要比印度更勝一籌,中國發展速度有目共睹。而印度目前的經濟體和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都會相對差一點

7. 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比較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現對比兩國經濟狀況,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 1 各自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數據和比較 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年期間國內總儲蓄佔GDP的比例為42.5%, 國內總投資占 GDP的比例是36.6%,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9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達3307 億美元, 印度為 1846億美元。19 98年中國國內投資佔世界比重為17.59%,印度僅佔5.74%。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 4%,印度為0.71%,而 1998年中國上升到0 .840/o,印度則降至0.38%。1975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占 1.74%,1998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 8.9%,投資率為67.4%,印度分別為22. 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 2 生活水平的比較 7月31日亞洲開發銀行公布《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際比較方案: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初步報告》,以人均「家庭實際最終消費」(afch)數據比較亞太地區23個經濟體人民的經濟福址與生活水平。香港、台灣、新加坡分列前三名,尼泊爾、孟加拉、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分列倒數一至五名,印度和蒙古與人均gdp超出其一倍的中國,榮列倒數第六、七、八名。而人均gdp低於中國的不丹、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其人民的經濟福址,平均生活水平均高於中國。 3 各自政策優缺點 人力資源發展 經濟增長的目的在於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國際競爭力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競爭,人們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2001年中國總人口數量12.7億,印度為10.3億。1999年中國勞動力人口數(15--64歲)佔世界比重為22.4%,印度佔16.2%。我國人力資源比印度更具有競爭優勢。下面主要從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來比較兩國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技能與知識的提高依靠教育,以下根據世界銀行《人力資源發展報告》從 4個方面指標來衡量兩國教育水平。(1)教育費用。1995-1997年公共教育費用佔GDP 的比例中國為2.3%,印度3.2%,印度高於中國;公共教育費用占政府費用比例中國為12.2%,印度11.6%,我國略高。(2)教育比例。1994 —1997年學前教育, 小學中學占總教育比例中國69.6%,印度96%。(3)平均受教育年數。1999年中國 15 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7.11年,印度為5.06年。(4)識字率。1998 年中國成人識字率、青年識字率分別為82.8%、97.2%,印度相應為55.7%、70.9%。 健康衛生狀況關繫到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從7個方面數據進行比對。(1)健康費用。1990--1998年健康方面公共費用佔GOP的比例中國2.3%,印度僅0.6%。(2)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1990-1996 年中國獲得安全水源與擁有衛生設施人口分別為9 0%、21%,印度各為81%、16%,兩國衛生條件欠佳。(3)嬰兒死亡率。1998年中國每千人嬰兒死亡率為31,印度卻達70。(4)預期壽命。中國70.1歲,印度62.9歲。(5) 營養狀況。 1997 年每人每天攝入熱量與攝取蛋白質中國分別為 2897卡、78克,印度相應為2496卡、59克。(6)擁有醫生數。1992-1995年中國每10 萬人擁有醫生數115個,印度只有48個,中國比印度高2.3倍。(7)疾病情況。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暑(UNAIDS)《2002巴塞羅那報告》,2001 年中國成人感染 HIV / AIDS人數為85萬人,印度競達580萬人;成人患流行病比例中國0.1%,印度0.8%。 中國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明顯好於印度,說明在人力資源發展方面中國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4 展望兩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與印度都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產業經濟體系,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 48.7%、52.9%, 印度各占 29.S%、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1990-2000年期間中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 1%、13.5%、9%,印度相應為3%、6.7%、8%,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世界農業增長與工業增長的貢獻十分顯著。

8. 中國GDP遠超印度,那麼印度有什麼是優於中國的

廉價勞動力。印度跟中國一樣,典型的特徵就是人數眾多,但是中國比印度要富裕很多,印度多是一些廉價的勞動力。

9. 印度GDP是多少

印度在2018年的GDP為2.726萬億美元。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

2016年印度經濟首次超過英國,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在成長速度方面,印度在2014/15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7.3%,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

(9)2018印度網友比較中國和印度的gdp擴展閱讀:

印度2019-2020財年(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經濟增速預計為5%,低於上一財年的6.8%,與印度央行去年12月的預測值一致。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增速為5%,第三季度增速為4.5%。分析人士認為,去年第四季度印度經濟增速可能觸底回升。

不過,由於外需疲弱,國內投資意願不強,增速回升幅度預計不會很大。印度本財年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製造業明顯下降,預計本財年製造業增速將從上財年的6.9%降至2%。此外,農業、建築業等行業增速也有所下滑。

10. 印度gdp和中國gdp對比

印度和中國,總人來口相差不大,都身源處亞洲,但印度的經濟落後,比起同樣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總量GDP相差懸殊,經濟總量僅僅是我們的五分之一左右,我們是14.36萬億美元,印度才2.85萬億美元,完全沒有可比性。

閱讀全文

與2018印度網友比較中國和印度的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