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畢節2018年GDP

畢節2018年GDP

發布時間:2021-01-19 15:10:51

1. 貴州省哪些市經濟比較發達

省會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六盤水

2. 畢節市2018年GDP能不能超過綿陽

肯定不能

3. 2019年畢節的gdp是多少

貴州省畢節市2019年GDP為1901.36億元。

4. 為什麼2019年貴州畢節和六盤水的gdp都成負增長

2019年貴州的畢節和六盤水的他沒有是負增長,而今年的情況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

5. 怎麼看待在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沒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

在網路上搜以下文章就明白了:
中國落後於西方的真正原因
明朝,清朝超級比一比
從弓馬保清,毀書禁書看康熙
一個皇朝的描述----清朝
如夢如幻的大宋王朝
宋元戰爭,改變整個中國歷史進程
清王朝――馳騁在歷史逆行道上的特快列車
滿清在東北的大屠殺
波瀾壯闊的「萬曆時代」
大明王朝曾經擁有過的海上榮耀之衰亡
蘭芳共和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明朝後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較
還你一個真實的明朝
假想一場發生在日爾曼民族身上的悲劇
為什麼說「滿清入關」是歷史倒退
從四大發明在歐洲和中國不同命運看滿清統治者防漢、制漢策略的惡劣
滿清政權的性質:談談滿洲人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請不要因為無知說明朝的火器落後
戳穿所謂的康乾盛世
滿清社會分析
所謂的「康乾盛世」幾乎無年不飢
文明的悲劇:被滿清割斷的明朝與近現代中國

戳穿所謂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的工業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2.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滿清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先看古人的記載: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
(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康熙中期是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從此以後在人口壓力下,中國的人均GDP開始一路下滑)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
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
乾隆朝詩人魏來朋的《鬻子行》寫道:
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 膝下嬌兒莫能蓄,百許銅錢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飢餓,寧甘下賤為人仆。 交錢交兒說分明,錢交兒不隨人行。翁亦無奈強作色,驅之使去終不能。 望兒揮手頻頻打,旁觀誰是解救者?頻打頻來懷中藏,兒聲長號翁如啞。
再看看西人的回憶
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贊揚中國物產極為豐富,物質生產能力遠勝歐洲,聲稱"大明人"是"衣飾華美,風度翩翩".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
「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10]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下面是一些有良知的歷史學家的記載
山西產好鐵,滿清就向山西的冶鐵戶征鐵,所征之數不斷增加。雍正時征2.5萬斤,乾隆時增加到5萬斤,嘉慶時又增加到20萬斤。征鐵給的鐵價、腳費不到市價的1/6,近於掠奪!潞安府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潞綢精美,被滿清列為貢品,每年派造的數量,大大超過機戶的承受力。明朝盛時,潞安府有機織 1.3萬多張,明朝派造3000匹。經過明末戰亂,清代僅剩織機300張,居然還是派造3000匹,致使「機戶支價賠累,盪產破家」,逃亡的不少,但滿清朝廷並不因此放棄派造,直到機戶完全逃光,潞綢在歷史上消逝,才算停止。
松江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成為明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蘇松財賦半天下」,蘇州、松江兩府的田賦位居全國榜首,其上繳中央的錢糧總額超過了浙江全省。當時松江的面積是蘇州的十分之三,而賦稅額卻是蘇州的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的賦稅額為全國最高。然而松江的棉紡織業到清代開始退步,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明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計,少亦以萬計」,而到了清朝,「標客巨商罕至,近來多者所挾不過萬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聞開礦之事,甚無益於地方,嗣後有請開采者,悉不準行"。對於不能封閉的冶鐵廠,則抽十分之二的重稅。到乾隆時,全國合法的鐵礦廠只有九十三處了。
BTW1: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人大概是魯訊,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其實不及明末萬曆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很多的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然而事實如何呢?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號稱盛世的其他各個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遠遜前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國家統一的不穩固
國家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與唐、元幾代不同,在清代,統一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准格爾葛爾丹一統漠西,即在中亞一帶建立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與中原地區相抗衡。康熙有過不徹底的短暫的大統一,但不久即被分裂,繼之而起的雍正,又對新疆出現的分裂苗頭不加重視。只是到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統?新疆為標志,才勉強恢復了前幾代的疆域,所謂的「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學者王鳴盛在《平定準噶爾賦》贊揚清廷:「天祚神聖,六合雍和;中外?福,寰宇一家。文軌齊於要荒,聲教訖於幽遐」,即是對這種表面繁榮景象的歌頌。然而為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極高的代價,甚至弄到康熙駕崩時整個國庫只剩下50萬兩白銀的尷尬境地。這就是康熙時代龐大而又低效的軍隊和頻繁的愚蠢的戰爭帶來的後果。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後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黑洞。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據說是因為這個時期的人口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跡:然而事實上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億)這就給後來的工業化埋下了禍根,使得中國後來的工業化時期人口失去了增長的空間,從而嚴重製約了工業化進程。(傳統的早期工業化必然導致人口增加。)
文化氛圍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明末發達的哲學一夜之間似乎消失了,傳統儒學的人文關懷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的方向發展。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為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為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滿清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製造了幾百起的文字獄,(連「清風明月」四字都可以導致文字獄,想像力倒是很豐富)還將百萬以上的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康乾對文人的極端摧殘焉能不導致文化的凋敝?於是乎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悲劇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機
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種悲劇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從18世紀末年以後,社會危機不斷爆發,昔日表面上繁榮一時的清朝社會很快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中:民眾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仍,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國與民皆患貧,奸偽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其由來也甚漸,其消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隨之成為泡影;二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表象中,中國落後於西文世界發展水平成為定局,控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在康乾盛世時期最終鑄定的。導致清朝盛衰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朝統治者未能,也不可能處理好關繫到清代社會發展前途與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系。
腐敗愈演愈烈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繫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清朝統治者對政風一直不大重視,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潔與勤政。康熙時代企圖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傳理學說教提高政治隊伍的道德素質。雍正則以務虛的態度,一方面妄圖通過養廉銀減輕腐敗,另一方面採取嚴刑酷法,懲治貪官污吏。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收到了極差的效果。
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官僚隊伍的腐敗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申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後。盡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愈眾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網,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為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體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與官僚利益分配關系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司法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
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盪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麼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拋棄家產,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麼,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消極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飢民為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於政權自身的狀況。
落後的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而滿清入主中原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倒退。農奴制的殘余隨處可見,「圈地運動」更是嚴重破壞了生產力。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得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於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產物,可是到了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么一個空殼。(雖然八股文並非源自康乾,但是在康乾時代變得空洞化卻是無疑的。)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導致了更加不合理的官僚體系。滿清的軍制更是可憐,雖然吃過高科技武器的大虧,(太祖皇帝死於大明的紅夷大炮)卻還是不開竅,盲目堅持「騎射為本」。拋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於200年後火器水平還趕不上200年前的明軍。(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200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頂多不過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回光反照。
拒絕開放閉關自守
康乾時期中國社會所處國際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西方世界,產業革命爆發,啟蒙運動風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涌,歐洲列強憑借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盡管康熙曾經以濃厚的興趣積極向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乾隆及其皇子也對外國的科學發明產生過相當的興趣,對西洋的軍艦尤其印象深刻,而清遷「欽天監用西洋人,累進為監正、監副,相繼不絕」,但是,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嚴重危險,沙俄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對分裂勢力的支持,清朝統治者卻不知道採取措施加強對陸疆的防禦。而對海上殖民勢力的威脅,清朝也缺乏准備。面對海上殖民勢力的不斷進逼,乾隆卻不知道好好整軍備戰,而忙於修圓明園,安於享樂。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清朝統治者的處理是十分簡單而又愚蠢的,那就是盡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康熙曾說:「通海口子甚多,此時無礙,若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害矣」。於是在厲禁天主教傳播以後,又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利之所在,瑕釁易滋」,於是更定章程,千方百計將洋船限制在廣州。隨之而來,中西交流減少了,大清帝國雖然憑借其統一的雄姿,表面繁榮的形勢,遼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在短期內保持住了作為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但她和發達國家的距離已經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後不始於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於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
「康乾盛世」的結束,在事實上告訴人們:封閉的傳統、文化形態、經濟模式雖然可以造就出表面繁榮的景象,但卻無法克服自身固有的歷史局限,無法擺脫盛衰之變的惡性循環,更無法應付充滿競爭的世界一體化浪潮。中華民族要走向復興,必須在批判封建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所謂的「康乾盛世」幾乎無年不飢

以下摘錄可不是來自什麼山林野史,而是來自滿清遺老遺少自己編寫的《清史稿》哦。

康熙元年,吳川大飢。二年,合肥飢。三年春,揭陽飢。秋,交河、寧晉飢。四年春,曹州、兗州、東昌大飢。夏,惠來飢。秋,懷遠飢。冬,烏城飢。六年,應山飢。七年,無極大飢。十年夏,海鹽大飢。秋,臨安、東陽大飢。十一年,永康、峽江、大冶飢。秋,遂安、湯溪大飢。十二年,樂亭大飢。十三年春,興寧、鎮平、京山大飢。十四年,東光飢。十五年春,大冶飢。夏,連平飢。十六年春,嘉應州大飢。夏,鄖縣、鄖陽、鄖西大飢。十七年秋,曲江飢。十八年春,真定府屬飢。夏,興寧、長樂、嘉應州、平遠飢。秋,無為、合肥、廬江、巢縣、博興、樂安、臨朐、高苑、昌樂、壽光大飢。冬,滿城飢。

十九年春,江夏大飢。夏,大同、天鎮飢。冬,萬泉、遵化州、滄州飢。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飢。二十一年春,桐鄉飢。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飢。二十二年春,宜興飢。秋,單縣飢。二十三年春,濟寧州、剡州、費縣飢。秋,巴縣、江安、羅田飢。二十四年春,沛縣飢。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飢。冬,★城大飢。二十六年,博興大飢。二十七年秋,蔚州飢。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飢。夏,潛江大飢。秋,龍門飢。二十九年夏,黃岡、黃安、羅田、蘄州、黃梅、廣濟飢。秋,襄垣、長子、平順飢。三十年春,昌邑飢。秋,順天府、保安州、真定飢。三十一年春,洪洞、臨汾、襄陵飢。夏,富平、盩厔、涇陽飢。秋,陝西飢。三十二年夏,慶陽飢。秋,湖州飢。三十三年,沙河飢。三十四年,畢節飢。三十五年夏,長寧、新安、★城飢。秋,大埔飢。三十六年夏,廣寧、連平、龍川、海陽、揭陽、澄海、嘉應州大飢。秋,慶元、龍南、潛江、酉陽、江陵、遠安、荊州、鄖西、江陵、監利飢。

三十七年春,平定、樂平大飢,人相食。夏,濟南、寧陽、莒州、沂水大飢。三十八年春,陵川飢。夏,婺源、費縣飢。秋,金華飢。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飢。四十年,靖遠飢。四十一年春,吳川大飢。夏,沂州、剡城、費縣大飢。冬,慶雲飢。四十二年夏,永年、東明飢。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滕縣大飢。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飢,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飢,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飢,人相食;武定、濱州、商河、陽信、利津、沾化飢;兗州、登州大飢,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飢,人相食。四十四年,鳳陽府屬飢。四十五年春,漢川、鍾祥、荊門、江陵、監利、京山、潛江、沔陽、鄖縣、鄖西飢。四十六年秋,東流、宿州飢。四十七年,平鄉、沙河、鉅鹿飢。四十八年春,無為、宿州飢。夏,沂城、剡城、邢台、平鄉飢。秋,武進、清河飢。四十九年,阜陽飢。五十年,通州飢。五十一年,古浪飢。

五十二年春,蒼梧飢,死者以千計。夏,長寧、連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飢。五十三年春,陽江飢。冬,漢陽、漢川、孝感飢。五十四年夏,臨榆飢;遵化州大飢,人食樹皮。五十五年春,順天、樂亭飢。五十六年春,天台飢。五十七年,廣濟飢。五十八年春,日照飢。夏,靜寧、環縣飢。五十九年春,臨潼、三原飢。夏,蒲縣飢。六十年春,平樂、富川飢。夏,邢台飢。秋,咸陽大飢。冬,兗州府屬飢。六十一年夏,井陘、曲陽、平鄉、邢台飢。夏,蒙陰、沂水飢。秋,嘉興、金華飢。冬,懷集飢。

雍正元年夏,通州飢。秋,嘉興飢。二年春,蒲台大飢。夏,樂清、金華、嵊縣飢。冬,英山飢。三年夏,順德、膠州飢。冬,惠來飢。四年春,嘉應州飢。秋,澄陽江飢。五年冬,江陵、崇陽飢。七年,壽州飢。八年夏,肥城、武城飢。冬,銅陵大飢。九年春,肥城大飢,死者相枕藉;莒州、范縣、黃縣、招遠、文登飢。夏,章丘、鄒平大飢。冬,濟南大飢。十年,崇明、海寧飢。十一年冬,上海、嘉興飢。十二年秋,武進大飢。十三年秋,慶遠府屬大飢。冬,垣曲飢。

乾隆元年夏,海陽飢。三年秋,平陽飢。四年春,葭州飢。夏,碭山飢。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飢。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飢。七年春,山陽飢。夏,宜都飢。秋,亳州飢。八年春,南昌、饒州、廣信、撫州、瑞州、袁州、贛州各府大飢。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縣飢。九年,高邑大飢。十年,正定、贊皇、無極、★城、元氏等縣飢。十一年春,沾化飢。夏,慶雲、寧津飢。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樂、安丘、諸城、臨朐飢。十三年春,曲阜、寧陽、濟寧、日照、沂水飢。夏,福山、棲霞、文登、榮成飢,棲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諸城、黃縣大飢,餓殍載道,鬻子女者無算。十五年秋,廣信飢。十六年春,福山、棲霞飢,民多餓死。夏,南昌、廣信飢。冬,建德飢。十七年春,全州飢。夏,同官、洵陽、白河飢。冬,房縣飢。十八年春,慶元飢。秋,鄖縣飢。十九年,羅田飢。二十年,溧水、通州飢。二十一年春,青浦、東流、湖州、石門、金華飢。夏,沂州、武城飢。冬,濟南府飢。二十二年夏,博白飢。秋,掖縣飢。二十三年春,翁源、蒼梧飢。夏,日照飢。二十四年秋,隴右諸州縣大飢。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長子、長治、和順、天門飢。二十六年,江夏、隨州、枝江飢。二十七年春,濟南飢。夏,棗強、慶雲飢。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飢。二十九年秋,東光大飢。三十年春,桐廬飢。秋,吉安、廣信、袁州、撫州飢。冬,威遠飢。三十一年,濟南、新城、德州、禹城飢。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飢。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飢。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飢。三十五年,蘭州、鞏昌、秦州各屬大飢。三十六年夏,會寧、肥城大飢。秋,新城、寧陝
飢。三十八年秋,文登、榮成飢。三十九年秋,秦州、鎮番大飢。四十年,溧水、武進、高郵、南陵大飢。四十二年秋,陸川飢。

四十三年,全蜀大飢,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縣飢。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縣、隨州、枝江飢。夏,秦州屬飢。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飢。四十七年,灤州、昌黎、臨榆飢。四十八年春,黃縣飢。秋,綏德州飢。四十九年春,葭州飢。夏,來鳳飢。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隨州、枝江大飢,人食樹皮。夏,章丘、鄒平、臨邑、東阿、肥城飢。秋,壽光、昌樂、安丘、諸城大飢,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東各府、州、縣大飢,人相食。五十二年,臨榆大飢。五十三年秋,文登、榮成飢。五十四年夏,宜都飢。五十五年秋,禹城飢。五十六年,邢台等八縣飢。五十七年,唐山、寧津、武強、平鄉飢,民多餓斃。五十八年春,常山飢。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縣飢。六十年春,蓬萊、黃縣、棲霞飢。夏,麻城飢。

(清史稿.災異志)

從中可以看出,所謂的「康乾盛世」幾乎無年不飢,而像「大飢」、「人相食」、「民死大半」、「死者枕藉」、「死者以千計」、「鬻男女」、「鬻子女者無算」、「餓殍載道」、「民多餓死」、「父子相食」這些描述觸目驚心,尤其是所謂「明君」康熙統治期間,居然發生了四次「人相食」的大飢荒,這就是所謂的「明君」嗎?這就是所謂的「盛世」嗎?

閱讀全文

與畢節2018年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