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60年代的美國經濟什麼樣
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被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時期。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233億美元到1971年的10634億美元。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一、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二、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三、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五、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至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百分之十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一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烈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已,以至積重難返,對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貳』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西方經濟對比
處於滯脹時期! 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出現了美、日、歐三內足鼎立的局面。容這種實力對比的變化,導致美、日、歐之間政治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對西歐、日本的政治、經濟控制能力下降,西歐和日本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發展。它們不願再充當美國的「小伙計」,力圖進一步發揮自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歐洲共同體的建立,西歐聯合自強趨勢的加強,法國戴高樂主義的提出,聯邦德國「新東方政策」的出籠,以及日本在推行「經濟外交」的同時要求在對外關系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權利,如此等等,都表明帝國主義陣營內部政治關系日益分化,再也不是鐵板一塊。當然,日本和西歐政治獨立發展,並沒有突破西方集團整體利益的框架,它們同美國在共同對付蘇聯方面利益還是一致的,也繼續受美國的「保護」和控制。
『叄』 為什麼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失去了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
歐共體的建立和日本實行「科教興國」政策推動了西歐和日本的崛起,使資本主義經濟世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肆』 20世紀60年代世界經濟形勢
那時,世界經濟自戰後飛快發展,從50年代開始出現的地區性經濟集團,現已成為世界內經濟中一個重要容發展趨勢。這也是國際經濟關系的一種調整和變革。最早建立的歐洲共同市場,現已變為歐洲聯盟,不僅成員國由原來的6個國家發展到今天的15國,並擁有大量的聯系國,而且還由最初的關稅聯盟變成了一個統一大市場,實現了商品、勞動力、資本和勞務的自由流動。不僅如此,歐洲聯盟開始推行歐洲統一貨幣計劃。歐元正式發行,歐盟國家統一的中央銀行也已建立。這使歐洲聯盟成了世界上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地區性經濟集團。現在世界上的地區性經濟集團已達因五十個之多。它們對推動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和加強相互之間的經濟關系起了大小不等的積極作用。此外,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協調,如各種雙邊或多邊的國際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的發達國家七國首腦會議等等,也對解決國際經濟矛盾、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伍』 【請問】中國建國60年人均GDP達到日本60年代的水平了
不算 生活水準 體制 素質 環境 國力都不算
反對那些民族虛假的自豪
不如別人就要學習 並且超越 不要意淫
更不要有1點點進步就大肆吹噓
『陸』 20世紀60年代中期 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經濟大國的是
德國, 上世紀6 70年代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黃金時期, 為防止歐洲西方國家受到蘇聯影響, 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扶植歐洲對抗蘇聯, 歐洲經濟迅速復甦。
『柒』 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經濟的三大中心是什麼
三大經濟中心是:西歐,日本,和美國。。
因為美國打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版帶動了權日本和西歐的經濟,也導致了自己的衰落。。日本、西歐經濟倔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西方某些經濟學家樂觀地預言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要長期延續下去的時候,一場新的危機卻在步步逼近了。正如一位法國學者所說:「60年代:危機似乎仍令人難以置信。70年代:危機卻已來到了,隨之而來的後果是無法控制、無從管住。增長減退、失業增加、通貨膨脹擴大、工人購買力下降,變化無常、焦慮不安、隱憂潛伏;在歐洲和美國右派得勢」。①那場由1973-1974年冬季的「石油危機」和1974年夏季的國際性震盪,把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猝然推向一個痛苦的「滯脹」時期。其間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年均增長2.4%,而物價則平均上漲9.9%。薩繆爾森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解釋道:滯脹就是「生產與就業的停滯伴隨著爬行式的價格膨脹」。這種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罕見的經濟「綜合症」一直持續到1982年才基本結束。它不僅動搖了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中的「正統」地位,而且暴露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理論與政策的嚴重弊端。
『捌』 20世紀50、60年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概況
一:50-60美國利用第三次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大力拓寬世界市場,到50年代中期美國生產的商品占市界一半以上。同時期美國內政治上麥卡錫主義盛行;國際上在美蘇爭霸上處於有利形式。
二:二戰後歐洲百廢待新各國紛紛實行改革。五六十年代各國發展迅速,國力上升。政治上內部關系密切,開始一體化進程。國際上唯美國馬首是瞻。
『玖』 60年代經濟
1、二戰結束至70年代初:美國經濟進入「黃金時期」。
原因:
①大力拓展世界市場;(布專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屬計劃)
②科技革命的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③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干預經濟;(杜魯門、艾森豪威爾政府;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
④延續並發展了羅斯福新政的社會福利政策;
2、7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滯脹」。
原因:
①西歐、日本的崛起;
②美國推行擴張政策;
③1973年經濟危機;(直接原因:中東國家提高石油價格)
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影響。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