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從前的情況
改革開放前,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那時的衣服以「藍、黑、灰、綠」為主色調,男人主要是軍便裝、中山裝、解放帽;女人雖美但也就是花格布,裙子很少見,確為「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改革開放前,人們居住的大都是平房,泥土壘的房子也隨處可見;屋內少有裝飾,除床、桌椅、衣物櫃外基本沒有別的傢具。
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和三輪車。因道路建設的落後,人們的日常出行極為不便;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是「四大件」。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
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20世紀人均gdp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後,推出了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開始地點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
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十八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十八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在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光明日報》頭版發表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
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依靠理論界、新聞界和從事實際工作同志的緊密配合,這場討論終於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作了理論和輿論上的准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2. 為什麼泰國是除了日本以外沒有被殖民過的唯一亞洲國家
泰國之所以沒有成為殖民地,是由於泰國人非常巧妙地利用各列強國家之間的矛盾,在強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後人評價亞洲三國未淪為殖民地的原因是:「中國太大,日本太強,泰國太巧」。
在二戰中,其採取了與日本結盟的策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泰國對英美宣戰,日本戰敗後,泰國則又宣布其對英美宣戰無效,美國對此予以認可,泰國再一次避免了淪為戰敗國的命運,並成為中南半島上美國唯一的親密盟友,享有「非北約主要盟國」地位。
1893年10月,曼谷王朝被迫同法國簽訂《暹羅條約》,將湄公河東岸的寮國領土劃給法國,並向法國賠款300萬法郎。此時的法國占據了相對優勢——同俄國結盟。此時英國面臨北拒沙俄,東抗法國的雙重壓力,無心關注暹羅態勢。
《暹羅條約》是英法兩國勢力均衡,相互妥協的產物,不至於讓真正處於中間包圍地帶的暹羅落於英法任一國家之手,也是暹羅沒有淪為殖民地的重要保證。
20世紀日本的崛起,從精神上鼓舞了被白人壓迫的泰國,於是在同是亞洲人的想法下對日本有了親近感。在對抗歐美白人的立場上兩者一致,暹羅也希望藉助日本的力量,恢復對先前被法國割占的領土行使主權。
1929~1932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暹羅深受其害,生產萎縮,國庫日空,導致階級矛盾和不同政治集團矛盾的尖銳化。人民黨提出「推翻貴族專政」、「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口號,於6月24日凌晨發動政變。
1939年歐戰爆發後泰國政府雖然聲明嚴守中立,但其一直在觀望中等待收復領土的時機,直到一九四一年法國潰敗後泰國的國家主義者和領導階層都認為時機到來。
從1939年起,在曼谷和泰國東北邊境與法屬印度支那接壤的一些城市就多次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法遊行,還組建了沙文主義組織「泰血團」,要求從法國手中「收回」寮國和柬埔寨西部的領土。
1939年以後,戰爭日趨白熱化,日本、英國、法國、美國極力拉攏泰國,力求同泰國建立更密切的關系,但是由於法國拒絕歸還湄公河西岸領土,泰國拒絕與法國建立緊密關系。
隨後法國在歐洲戰敗,越南北部爆發了反法暴動,當法國處於焦頭爛額之際,泰國與法國交涉歸還領土不成功,宣布對法開戰,向法印支邊界展開攻擊。
根據《日泰同盟條約》的秘密議定書,日本將幫助泰國「收復」割讓給英國的馬來省和緬甸的撣邦。日本在開戰的最初兩個月在東南亞橫掃英荷美軍隊的「戰果」令泰國的親日派看到了「望」,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於1942年1月25日向美國和英國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泰國政府宣布1942年披汶·頌堪政府對英國和美國的宣戰公告是違背泰國人民意志的,也是違反泰國憲法和法律的。
簽署的一切條約和盟約。美國對此予以認可,考慮到「自由泰」運動為盟國做出的貢獻,因此不將泰國視作軸心國成員或戰敗國。
日泰同盟條約,亦稱《10年同盟條約》。日本和泰國政府於1941年12月21日締結的軍事同盟條約。
條約規定:泰國軍隊盡快停止抵抗,以讓日本軍隊和平通過泰國領土。在該條約中,還包括了一項秘密議定書。議定書規定:日本保證泰國收回19世紀被英、法奪走的領土;泰國則承諾在戰爭中幫助日本共同對付英、美軍隊。
根據該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英、美宣戰。該條約的簽訂,導致了泰國鑾拔汶政府內部發生分裂,其外交部長和財政部因持反日立場,先後退出政府。
根據《日泰同盟條約》的秘密議定書,日本將幫助泰國「收復」割讓給英國的馬來省和緬甸的撣邦。日本在開戰的最初兩個月在東南亞橫掃英荷美軍隊的「戰果」令泰國的親日派看到了「希望」,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於1942年1月25日向美國和英國宣戰。
然而泰國國內日漸出現分歧,「自由泰」運動在泰國全國迅速展開,反對政府同日本結盟,與此同時,中國國民政府與美國政府也加強了對泰國的宣傳工作,日本為鞏固其所謂的「大東亞共融圈」。
將馬來亞北部的玻璃市、丁加奴、吉打和吉蘭丹四個州正式移交給泰國換取其對日本的支持。然而日本的拉攏措施並沒有奏效,日軍在太平洋的節節敗退反而進一步加強了泰國人拋棄日本的決心。
3. 新加坡在20世紀80年代人均gdp為多少新元
以1985為例子,新加坡人均GDP為12294.31美元。
按照當時的匯率,為27047.48新元。
4. 表示國家繁榮富強的事例
1、55公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成開通
這座連接珠海、香港、澳門三地的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使得三地交通時間大大縮短,構成「1小時生活圈」。
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大橋開通2個月來,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共驗放旅客超過290萬人次。其中,港澳居民出入境人數穩步增長,香港居民佔比近30%,澳門居民數量也有大幅躍升。
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這個超級工程擁有「六個最」: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它的通車,標志著中國的橋梁隧道建設邁上了新的台階。有評論指出,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有利於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
有利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利於提升珠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將為粵港澳三地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提供新機遇。
2、19顆衛星——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11月1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
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8、19顆組網衛星。自此,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將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導航等基本服務。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北
斗邁出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北斗三號工程啟動於2009年,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
此前,2017年11月,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首次發射;2018年3月底,完成了由8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最簡系統星座部署。
據介紹,2020年底前,我國將建成由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全球系統,具備全球服務能力。2035年前還將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
據媒體報道,我國於20世紀後期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三步走」發展戰略。
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全國提供服務;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3、2.9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有了新突破
年底前這一周,10條高鐵新線密集開通,新增高鐵運營里程約2500公里,全國高鐵運營里程將達到2.9萬公里。
這10條新線分別是:京哈高鐵承德至沈陽段、新民至通遼高鐵、哈爾濱至牡丹江高鐵、濟南至青島高鐵、青島至鹽城鐵路、杭昌高鐵杭州至黃山段、南平至龍岩鐵路、懷化至衡陽鐵路、銅仁至玉屏鐵路、成都至雅安鐵路等。
新線的投入讓部分城市間旅客列車運行時間進一步壓縮。比如,哈爾濱至牡丹江間全程壓縮3小時,通遼至沈陽間全程壓縮2小時21分,北京南至青島間全程壓縮58分鍾。
今年開通的高鐵新線中,廣深高鐵香港段格外引人注意。9月23日通車的這條新線,標志著香港特區正式加入國家高鐵網路,步入高鐵新時代。
該線的通車,不僅令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成真,與之相連的武廣、貴廣、南廣、廈深等高鐵網路,也拓寬了香港與內地城市間的「4小時旅遊圈」,給香港旅遊帶來重大商機。
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9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總乘客量超過340萬人次,平均每天乘客量超過5萬人次。
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
4、1.2萬列——中歐班列通達15個國家49個城市
日前召開的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傳出消息稱,目前,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2萬列。僅2018年1月~11月,開行就達5611列,同比增長72%。
全年開行數量有望突破6000列,提前兩年實現了《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定的「年開行5000列」目標。
據悉,中歐班列雙向運輸日趨均衡,回程班列數量與去程班列的佔比已達到71%,基本實現「去4回3」。開行范圍不斷擴大,國內開行城市56個,可通達歐洲15個國家49個城市。
運送貨物也由開行初期的手機、電腦等IT產品,逐步擴大到服裝鞋帽、汽車及配件、糧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紙漿、傢具、化工品等品類。
業內人士認為,全國中歐班列發展建設逐步邁向優質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對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和經貿合作水平,釋放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通道潛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悉,中歐班列自2011年開行以來,從無到有,快速發展,規模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如今,中歐班列初步實現重去重回。隨著國際鐵路合作機制的完善,中歐班列品牌效應還將不斷擴大。
5、140米——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試航成功
6月12日,首艘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完成首次試航。這標志著「天鯤號」向著成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邁出了關鍵一步。
「天鯤號」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絞刀額定功率6600千瓦。
它標志著我國已經能夠自主設計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實現了該船型關鍵技術的突破。與以往的挖泥船相比,「天鯤號」在技術上有許多創新之處。
比如,它安裝了國內最先進的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統,有了這個「大腦」,便可實時顯示疏浚三維土質、推算潮位等。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自動定位,開始挖泥作業。
據悉,重型挖泥船屬於高技術含量、資金密集型國家重要基礎裝備。過去,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自主設計建造的核心技術。
只有實現重型挖泥船的自主設計建造,才能不受制於人,實現河道疏浚、航道開挖、海疆建設的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