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絕對值指標1978=100是什麼意思
1.是一個事項本身的數值,如2億元等(相對值指兩個或以上事項的比較數值,如33%等)
2.以1978年的實績作比較基數
❷ 如果要用1978-2010年的GDP數據,調整數據的時候,GDP價格指數是以1978年為100進行嗎還是以上年為100
國家每年公布的GDP數據,都是按當年的計價標准計算的。1978年的數據加上次年的增版長率權+次年CPI數據就是1979年的增長數。以下幾年的數據看一下是否這樣
2002:GDP120332.70億元,絕對值增幅09.74%;
2003:GDP135822.80億元,絕對值增幅15.67%;
2004:GDP159878.30億元,絕對值增幅15.67%;
2005:GDP184937.40億元,絕對值增幅15.67%;
2006:GDP216314.40億元,絕對值增幅16.97%;
2007:GDP265810.30億元,絕對值增幅22.88%;
2008:GDP314045.40億元,絕對值增幅18.15%;
2009:GDP340902.00億元,絕對值增幅08.55%;
2010:GDP401202.00億元,絕對值增幅17.69%;
2011:GDP471564.00億元,絕對值增幅17.54%;
❸ 生產總值"絕對值"是什麼意思
就是遠期的
和即期的比較 如果為負說增長是為負 如果是正說明增長是正 比如 你2008的
是1000個億 2007年是800個億 或1200個億 所以絕對值 是200個億 或(-200個億)
❹ 2012年江西省各市上半年GDP與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2012年江西省各市上半年GDP與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地 區
生產總值
(億元)
財政總收入
(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全 省
5403.6
10.5
1084.1
23.7
740.0
32.3
2076.6
14
4741.8
31.3
南昌市
1296.74
12.0
214.44
24.6
126.95
26.6
434.76
15.8
1030.32
30.0
景德鎮
271.31
10.8
46.22
36.2
36.62
51.5
101.42
13.2
245.68
32.2
萍鄉市
320.34
10.4
59.62
17.6
45.16
26.2
133.64
12.9
304.58
32.8
九江市
551.39
10.3
110.38
36.1
79.11
53.5
251.74
13.9
534.87
30.7
新余市
351.52
10.5
63.92
2.2
45.35
17.9
148.53
10.9
333.68
30.0
鷹潭市
210.41
11.5
48.65
0.8
37.25
51.1
132.21
15.9
162.07
30.8
贛州市
642.53
10.2
124.58
36.7
72.83
30.1
246.76
14.1
418.09
31.6
吉安市
394.44
11.7
75.56
16.1
55.88
29.1
168.09
15.8
406.08
31.0
宜春市
469.32
11.0
107.91
39.9
72.64
50.5
198.79
16.1
407.63
30.9
撫州市
349.00
10.4
65.59
12.7
53.74
17.6
99.23
16.5
336.85
31.7
上饒市
537.18
10.9
106.73
31.9
72.97
42.6
160.95
14.4
471.21
31.0
地 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出口總額
(萬美元)
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萬美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民人均現金收入
(元)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絕對值
增長%
全 省
1826.9
15.7
1383541
54.1
375047
15.9
9752
14.2
3550
15.8
南昌市
541.44
19.8
369799
45.4
96993
11.4
11364
14.1
6488
17.6
景德鎮
86.81
10.2
60926
12.3
6459
7.4
10560
14.7
3982
17.4
萍鄉市
92.02
13.4
85542
87.3
10590
18.2
10318
12.9
4609
15.7
九江市
167.33
15.5
218233
101.4
57037
14.6
10168
15.7
3568
17.2
新余市
63.63
15.6
82791
5.3
36414
15.1
10820
12.3
4038
15.0
鷹潭市
58.95
13.0
30965
94.5
6913
33.3
10450
15.9
4603
16.2
贛州市
209.92
14.4
121364
36.3
60834
34.1
9571
16.0
2244
12.3
吉安市
120.68
15.5
148764
72.2
29049
13.9
10243
15.3
3084
13.3
宜春市
165.00
14.9
74341
172.3
21685
7.1
9387
16.3
3469
16.4
撫州市
133.95
12.8
63283
109.2
8746
4.0
9714
18.5
3431
17.3
上饒市
187.15
13.5
127532
18.3
40327
6.7
9923
12.5
3145
15.6
❺ 指數是表明復雜社會經濟現象綜合變動的( ) A 絕對值 B 絕對數 C 相對數 D 平均數
選C
統計學裡面有解釋:指數是表明復雜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綜合變動的相對數
❻ 二戰中各個國家的實力排名
按照以下排名依據:戰鬥力包括裝備、人員素質、戰略指揮、軍事指導思想等等,除此之外在不同或相同條件下,交鋒的戰績也是主要因素。此排名是綜合考慮了以上因素而得的個人觀點。
1、德軍。無論從裝備、人員素質、指揮水平、軍事思想、戰績各個方面,德軍都是翹楚。即使德國與列強相比處於弱勢的海軍也把英美搞得夠嗆。至於空軍陸軍更是打遍歐洲無敵手。在對稱條件下,德軍幾乎在所有的戰斗中保持不敗(在非對稱條件下,後期面對東西線兩面夾攻,能打成那樣也頗為不易。在北非戰場更是名揚天下,雖敗猶榮——在北非,德軍從來沒有真正佔有過優勢),只輸了斯大林格勒一仗。其閃電戰的戰術思想更是大大領先於其他各國,其前線部隊間的低空配合堪稱完美,即使後來的美軍蘇軍也沒有達到如此默契的程度。
2、美軍。綜合國力最強的美國,其軍隊排名第二完全是因為其強大的技術、保障能力。其三軍的標准化程度、保障力度在參戰各國中是最好的。這點大大彌補了美軍人員素質等其他方面的不足,使美軍成為戰後實力最強大的軍隊。
3、蘇軍。把蘇軍排在美軍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蘇軍在海軍上存在明顯的劣勢,其海軍戰術思想也不是很靈光。其他方面,蘇軍在士兵素質上也比美軍要差,尤其在對歐洲平民的尊重和軍隊紀律上差些。
4、日軍。日軍陸海空三軍實力較為均衡,但和美、蘇有明顯的差距,除了裝備因素外,戰術思想的陳舊時期致命傷(這也是當時亞洲軍隊的通病),使得日本軍隊在與歐美軍隊對抗時明顯感覺落後。1939年諾門汗,最精銳跋扈的關東軍被朱可夫的蘇聯坦克打得稀里嘩啦,45年時,蘇軍鐵流更是橫掃東北;在太平洋諸島爭奪戰中,沖著美軍機槍列隊拚刺刀也只有日本人幹得出來。即使表現較好的海軍,也是抱著大艦巨炮的陳腐信念,雖然有山本五十六這樣的重視海軍航空兵的將領,但總的來說日海軍在對於航母、潛艇的使用上乏善可陳。日軍之所以排名如此,是因為其武士道精神激發出的戰鬥力,以及還算合格的三軍裝備水平。
5、英軍。英軍在歐洲的戰績只能用湊合來形容。其裝備水平雖然好於日軍、蘇軍,但略次於美、德軍,其海軍戰機雖然較突出,但鑒於其對德、意有優勢,這種戰績含金量要比日本與美國海軍硬碰硬要低些。而且其海軍在太平洋與日軍交鋒處於下風。綜合其裝備水平和氣戰斗意志及戰績,只有空軍的不列顛之戰拿得出手。排名第5已經不錯了。
6、中貢
❼ 經濟增加值和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好在它是個絕對值判斷題
錯誤,凈值產收益率指標是個相對值
❽ 數學三經濟問題含絕對值的不等式
答案里需求彈性公式給出來了,解不等式就可以了。
❾ 跪求中國1949-2012年GDP絕對值和世界排名
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
2009
歐盟 European Union 16 4755.80億美元
1 美國 United States 14 2563.00億美元
2 日本 Japan 5 0653.58億美元
3 中國 China 4 9847.31億美元
4 德國 Germany 3 3602.13億美元
5 英國 United Kingdom 2 7870.16億美元
6 法國 France 2 6602.32億美元
7 義大利 Italy 2 1213.09億美元
8 巴西 Brazil 1 5769.48億美元
9 西班牙 Spain 1 4661.27億美元
10 加拿大 Canada 1 3391.13億美元
1980年 世界各國(地區) GDP總值 (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2,7956億美元
02----日本-----------------1,0279億美元
03----西德-------------------8261億美元
04----法國-------------------6824億美元
05----英國-------------------5367億美元
06---義大利-----------------4546億美元
07----中國-------------------3015億美元 ★★★
08---加拿大-----------------2689億美元
09---西班牙-----------------2218億美元
10---阿根廷-----------------2090億美元
1990年 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5,8033億美元
02----日本---------3,0522億美元
03----德國---------1,5470億美元
04----法國---------1,2198億美元
05---義大利--------1,1045億美元
06-----英國-----------9946億美元
07---加拿大----------5827億美元
08---西班牙----------5115億美元
09----巴西-----------4650億美元
10----中國-----------3878億美元
200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9,8247億美元
02----日本---------4,7661億美元
03----德國---------1,8752億美元
04----英國---------1,4409億美元
05----法國---------1,3133億美元
06----中國---------1,0808億美元 ★★★(中國GDP總量首次超過義大利,也進入了「萬億俱樂部」)
07---義大利-------1,0776億美元
09---加拿大----------7242億美元
08----巴西------------5998億美元
10---墨西哥----------5814億美元
2005年 萬億美元 (T$)
1 美國---------14,4866
2 日本---------- 4,6638
3 德國 ----------2,7301
4 英國 ----------2,2275
5 中國 ----------2,0548 (繼超過義大利之後,中國GDP又一次超越「西方七強」中的法國,位列全球第五。)
6 法國-----------1,9727
7 義大利------- 1,7096
8 加拿大------- 1,0345
9 西班牙 -------1,0190
10 印度 ------------7198
2006年,中國官方宣布其已成為第四大經濟體,按照美元匯率計算超過了英國。 排名 國家 06年GDP
1 美國 ---------14,9791
2 日本 ----------5,0833
3 德國 ----------2,8125
4中國 ----------2,5879 (中國經濟總量陸續超過「西方七強」中的義大利、法國、英國,位列全球第四。)
5 英國 ----------2,2921
6 法國 ----------2,1083
7 義大利 -------1,7284
8 西班牙 -------1,0694
9 加拿大------- 1,0572
10 印度 --------- 7785
截止2008年年底 — World 78,360,000
— 歐盟 18,930,000
1 美國 14,330,000
2日本 4,844,000
3 中國 4,222,000 (兩年後的一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超越德國,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4 德國 3,818,000
5 法國 2,978,000
6 英國 2,787,000
7 義大利 2,399,000
8 俄羅斯 1,757,000
9 西班牙 1,683,000
10 巴西 1,665,000
GDP的貨幣標值再高,如果沒有低工資且節衣縮食的2億民工支持,沒有私營企業節儉積累資本,沒有科技創新和市場經濟的調節,必然是泡沫的GDP
China
2010 397983.00 57080.00
2009 340506.90 26461.50
2008 314045.40 48235.10
2007 265810.30 49495.90
2006 216314.40 31377.00
2005 184937.40 23339.10
2004 159878.30 24055.50
2003 135822.80 15490.10
2002 120332.70 10677.50
2001 109655.20 10440.60
2000 99214.60 9537.50
1999 89677.10 5274.80
1998 84402.30 5429.30
1997 78973.00 7796.40
1996 71176.60 10382.90
1995 60793.70 12595.80
1994 48197.90 12864.00
1993 35333.90 8410.40
1992 26923.50 5142.00
1991 21781.50 3113.70
1990 18667.80 1675.50
1989 16992.30 1949.50
1988 15042.80 2984.20
1987 12058.60 1783.40
1986 10275.20 1259.20
1985 9016.00 1807.90
1984 7208.10 1245.40
1983 5962.70 639.30
1982 5323.40 431.80
1981 4891.60 346.00
1980 4545.60 483.00
1979 4062.60 417.40
1978 3645.20 443.30
1977 3201.90 258.20
1976 2943.70 -53.60
1975 2997.30 207.40
1974 2789.90 69.00
1973 2720.90 202.80
1972 2518.10 91.70
1971 2426.40 173.70
1970 2252.70 314.80
1969 1937.90 214.80
1968 1723.10 -50.80
1967 1773.90 -94.10
1966 1868.00 151.90
1965 1716.10 262.10
1964 1454.00 220.70
1963 1233.30 84.00
1962 1149.30 -70.70
1961 1220.00 -237.00
1960 1457.00 18.00
1959 1439.00 132.00
1958 1307.00 239.00
1957 1068.00 40.00
1956 1028.00 118.00
1955 910.00 51.00
1954 859.00 35.00
1953 824.00 145.00
1952 679.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