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1840年中國gdp世界排名

1840年中國gdp世界排名

發布時間:2021-01-17 13:21:11

Ⅰ 1840~2012年全球政體GDP排名前十位

研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區別意義何在呢?我認為,找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區別是指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速度完成追趕的關鍵。什麼是發達國家呢?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發達國家人均gdp高,生活水準高。頂尖的發達國家有那些呢?我認真找出了人口總數在1000萬以上(有些國家才幾萬人,研究他們我覺得意義不大)人均gdp排在世界前十的國家。 國家名稱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美元) 人口(人) 荷蘭 46970.5849 16418826 英國 46092.9627 60768942 美國 45421.6847 305826244 比利時 43943.1691 10457344 澳大利亞 43536.147 20743178 加拿大 43045.831 32876045 德國 40536.8524 82599470 法國 40421.0209 63499725 日本 35382.8396 127966710 義大利 35356.3828 58876835 從以上所列表可以看出事實確實如此。人均gdp排在世界前十的國家都是公認的發達國家。所以今天的中國努力追求gdp,甚至以其作為官員升遷的考核標准似乎並不錯誤。gdp在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過程中真的那麼重要嗎?人均gdp的懸殊差異又是怎麼造成的呢?幸好人類的歷史已經足夠長,已經發生了足夠的事件,其例子已經足夠我們在研究中使用。據說,清朝的時候中國的gdp佔全世界的50%,可它顯然不是發達國家。大家還知道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和日本成了一片廢墟,日本在1945年時候本土工業幾乎全毀,1945年中國東北是全亞洲最大的工業基地,也就是說1945年二戰結束時候中國的gdp遠遠高於日本。但經過60年的發展後結果怎麼樣呢?另人吃驚的是中國在一個gdp數值遠遠高於日本的高起點上再次敗與日本之手,60年後日本總的gdp大大高於中國,人均gdp更是遠遠把中國甩在了身後,60年過去後,日本仍然是發達國家,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相對於日本仍然貧窮落後,彷彿時間凝固了一樣,60年時間中日之間國力並沒有因為中國當初的遠比日本高的gdp而起什麼變化。德國也幾乎復制了日本經歷的一切,從一片廢墟里在很短的時間里就站了起來,重新成為發達國家。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一時的gdp的高低並不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區別! 那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區別究竟在哪裡呢?對了!世界排名前十的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全都是民主政體國家。荷蘭.英國.比利時. 澳大利亞. 加拿大. 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哪個不是民主國家?其中的美國更是世界霸主!所以「民主」是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必然選擇!但是,且慢!民主國家裡似乎還有一些非常落後的國家!菲律賓似乎搞民主已經很久了,那個印度更是個「民主體制」運行十分良好,是個連發達國家都非常欣賞的「偉大的民主國家」。但是極其不幸,令西方發達國家極其難堪的是印度盡管在各個方面似乎都和中國很相似的情況下,在有了「民主」這一偉大政體後卻搞成個連中國也遠遠不如的糟糕透頂的極其窮困潦倒的國家。因為有了印度這么個令「民主政體」蒙羞的典型國家,令中國的「民主派」蔫了不少,「民主」在有些人嘴裡多了兩個字成了「狗屎民主」。 那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區別究竟在哪裡呢?我經過獨立思考,經過仔細分析比較後發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區別是:發達國家擁有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素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區別是「高國民素質」和「低國民素質」的區別!德國的前身普魯士非常重視教育,普魯士皇帝威廉一世曾在1717年發布詔令,要求所有的父母送子女上學,因為他發現普魯士兒童對許多事情非常無知。但因為沒有皇室財政支持,此事不了了之。後來威廉大帝又在1763年撥款建立學校,但收效不大。在他統治時期,普魯士建立了國家管理大學制度,並實行了公務和軍官聘用的考試制度。到1808年,在威廉三世的統治下,普魯士建立了教育部,負責推動全民教育。經費由學生家長、地方政府支付。國家還出資培養教師。因為缺乏教師,一些孤兒院的孩子被專門制定培養成為教師。到1837年,80%的普魯士兒童都能夠上學接受教育(同期通過的禁止童工法起了推動作用)。到18世紀中葉,普魯士成人的識字率達到80%,而同期的英國和法國成人識字率分別只有50-65%。普魯士軍隊的士兵的識字率更是高達90%。1849年,普魯士國家將全國所有的教師(包括大學教授)全部納入國家公務人員的行列。1871年德國統一後,這一制度普及到全德國。通過大力發展教育,德國的「國民素質」大大高於其它國家,這一成就使德國飛速發展,到1914年前後德國成了歐洲的科技中心!而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全民強制教育的國家(1872)。日本的「國民素質」遠遠高於中國,中國在1945年的時候識字率僅有20%,而日本在明治前期就達到了42%的成人識字率,今天的日本大學入學率達到了60%也是遠高於今天中國的24%(2006年數據)。至於「偉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據中評社香港2008年2月1日電/印度政府全國抽樣調查組織今天公布,印度2005至06年度國民平均識字率為65.38%,較前一年度僅成長1.5%。而中國大陸的識字率高達91%比「民主」的印度強的多!不過,印度投入的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例比中國大的多!但效果卻比中國差很多!原因我認為是中國重教育的歷史傳統,從這點上講,孔子是中華第一偉人!從中國和印度的對比發現「素質」不僅僅指學歷教育,他有很多含義。比如:中國因為歷史傳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導致中國的文盲父母素質也比印度的文盲高,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沒學歷不等於沒文化,更不等於沒素質。又比如:中國的體育遠比印度強。說明中國人的體育素質遠比印度人強! 從以上對比發現「國民素質」不但是個學歷教育問題,更是個綜合「素質」問題。有時候我在那裡想:偉大的姚明要是沒有籃球給他打,他可以幹啥?所以中國要成為強盛的發達國家,不但要加強學歷教育,更要加強「素質」教育,要多為中國國民搭建一些能讓人發揮才能的平台。讓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從「素質」教育這個角度出發又可以得出一些好玩的結論。比如:我認為公務員隊伍可能的話應該繼續擴大(這個是模仿德國拚命擴軍提高國民素質,當然適當的時候要裁掉。試想:如果德國在1914年裁軍和平發展,今天的歐洲怕已經被德國獨有。所以什麼都要與時懼進才好啊!)又比如:醫療對中國國民應該完全免費!一個人身體不好,其「素質」怎麼會好呢!再比如:住房不但該免費提供而且面積應該達到人均60平米才比較好,還應該帶花園和游泳池,當一個家連衛生設備都沒有,人的「素質」怎麼提高呢!還應該多興建圖書館.運動場.大劇院等等。只要能提高「國民素質」的事情都該大力去做! 說了這么多再談談「民主」的真正作用之一。「民主」國家有發達的也有不發達的,但發達國家又無一例外是「民主體制」國家,這個又是為什麼呢?經過再次仔細思考,我得出推論:「民主」的真正作用之一是國民在「民主」的過程中普遍提高了「素質」。 那麼中國不搞「民主」可以成為發達國家嗎?我認為可以!就好比大考一樣的,你決定缺考一門科目也並非一定末日,可以通過考好其他幾門來拉分,只不過難度相當的大!相當的累!所以中國還是搞「民主」的比較好,至少也該把「民主」這門功課考到60分,否則拚命把其它功課考到99分可能才有救,但這個難度也太高了!結論:有「民主」不一定能成為發達國家,沒「民主」幾乎成不了發達國家,特別是一定成不了最發達國家,因為你缺考了成為發達國家的關鍵一門課程!未來世界的霸權必將落入那個在提高「國民素質」上最有成就的國家。

Ⅱ 1840年美國GDP佔世界GDP總量的百分比大約是多少

那個時候中國(雖然生產力落後,但差距還尚未拉得太大且人口多)佔了30%左右,英國工業產量世界第一,且把第二名遠遠甩在後面,但GDP比重遠不如中國。美國則更低,但具體數據不清楚,可能3%-5%左右

Ⅲ 歐洲研究認為在1840年以前,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多少

總體上來:四分之一

西方研源究的,可能是美國的,不一定是歐洲的,根據購買力平價估算,僅供參考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 26.2%,僅次於印度貴霜帝國:32.9%
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22.7%,此時印度分裂為波羅王朝與朱羅王朝,總計28.9%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25.0%,超越印度德里蘇丹國:24.5%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29.2%,印度莫卧兒帝國約佔22.6%
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22.3%,僅次於印度莫卧兒帝國24.4%
清仁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32.9%,英屬印度僅占約16%
清穆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17.2%,被英國超越
中華民國(公元1913年):8.9%,僅次於英國21.1%美國19.1%位列第三,德國第四8.8%
參見「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購買力平價)」

Ⅳ 1840年美國和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我們發現,安格斯。麥迪森等顯然高估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前近代中國人均GDP 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1600年,中國人均GDP 大約為銀4.5兩(摺合1990年388美元),到1840年下降到了約3.4兩(1600年不變價格,約1990年318美元)。從1600—1840年,中國實際GDP 僅增長了55%,年均增長率為0.18%,而人均實際GDP 則下降了25%,年均增長率為-0.12%.

關鍵詞:前近代中國;GDP;總量經濟

劉逖,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郵政編碼:200433,電子信箱:liuti @fudan.e.cn.作者特別感謝樊樹志先生與兩位匿名審稿人的評論與寶貴意見,文責自負。

20世紀下半期以來,歐美學術界出現了一股針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浪潮,強調以「全球眼光」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一大背景下,重新定位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成了海內外學者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在這些基於全球主義或整體主義的中西比較研究成果中,處處可見微觀統計數據(如弗蘭克,1998;彭慕蘭,2001),但遺憾的是,對前近代中國和西歐總量經濟的比較極為匱乏。在宏觀經濟各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最關鍵的指標。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GDP 進行宏觀比較,有助於把握整個經濟的全貌,從而能夠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演變進行長時段梳理。本文對1600—1840年間中國的GDP 進行量化考察,為相關特別是比較經濟史研究提供了關於中國的補充證據。

一、引論:方法和相關研究綜述

GDP 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總成果的一種計量,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在經濟統計學中,有所謂「三方等價原理」,即GDP 的生產量、分配量和使用量三者是完全相等的。「三方等價原理」意味著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GDP進行測算,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統計最終產品的價值,收入法統計各常住單位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收入,支出法統計生產出的產品最終使用去向(消費、投資和凈出口)。

在統計古代經濟總量時,由於宏觀消費和投資數據較難獲得,故多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估計GDP.本文主要以生產法統計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值,以收入法統計服務業的產值,同時用支出法進行校驗。

對古代中國GDP 的研究是一個較新的領域,文獻相對匱乏。在國外,保羅。貝洛赫(Paul Bairoch ,1930—1999)和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1926—)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貝洛赫(Bairoch ,1976,1981)認為,按1960年美元價格計算,1800年英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24美元,法國為220美元,中國為228美元;1840年中國下降到了206美元,英國為447美元,法國為310美元,日本為178美元。貝洛赫的估算通過布羅代爾(1993)和保羅。肯尼迪(1988)的引用而廣為人知。Peter Brecke(1999)根據貝洛赫數據得出1800年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高達44%,1840年仍高達37%.貝洛赫的研究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但其分析似乎過於簡略。貝洛赫主要根據當時人們的消費情況進行估算,但未披露具體統計方法和指標,且在涉及資料來源時多指明為「個人估計」,資料來源不夠翔實可靠。

麥迪森(1999、2008)估計,公元元年中國GDP 佔世界GDP 總量的26.2%,1000年佔22.7%,1500年佔25%,1600年佔29.2%,1700年佔22.3%,1820年佔32.9%;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中國人均GDP 在公元元年和1000年為450美元,1300—1820年為600美元。麥迪森參考了珀金斯(1969)、劉克智和黃國樞(Liu and Hwang ,1977)、施堅雅(Skinner ,1964)、饒濟凡(Rozman ,1973)等對中國農業、人口、城市的研究,並非像貝洛赫那樣缺乏估算依據,但其在數據運用和統計技術上仍存在較多問題。例如,麥迪森對古代經濟總量的研究主要服務於其長期經濟走向的研究目的,總體上看過於簡略。從統計技術上看,麥迪森的統計也存在許多不足,包括:(1)麥迪森主要從支出法估算GDP (特別是農業產出),未進行生產法的估計;(2)麥迪森沒有統計手工業和服務業的凈產出,只是籠統估計約佔GDP 的四分之一;(3)麥迪森統計的GDP 總量為人均水平乘總人口,而不是從總量數據推導人均數據,因此,人均GDP 和總人口這兩個數據只要有一個存在問題,就會導致較大的偏差。

在國內,劉瑞中(1987)和管漢暉、李稻葵(2007)分別對1700、1750、1800年三個年份的國民收入和明代GDP 進行了估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仍有待進一步深入。例如,劉瑞中對農業之外產值的估計採取比例推演算法,結果非常粗糙,且未換算為當代價格,不利於進行跨時段和跨國比較;管漢暉、李稻葵對手工業產值的估計明顯不足,也忽略了包括教育、公共服務等主要的服務業,因此,GDP 數值可能被嚴重低估。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稍晚時期中國的國民收入進行了估算,例如巫寶三(1947)、劉大中(Liu ,1946)等對20世紀30年代的統計,張仲禮(2001)對19世紀80年代的統計,劉佛丁、王玉茹(1996)

對1850年和1887兩年的估算等,這些研究亦有諸多可借鑒之處。

…………

七、代結語: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麥迪森估計1600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約為29%,1700年為22.3%,1820年為32.9%;貝洛赫估計1800年中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43.8%,1840年為36.6%.根據我們對前近代中國GDP 的估計,麥迪森和貝洛赫顯然高估了我國當時的經濟實力。

按照我們的數據,且假定麥迪森或貝洛赫對世界經濟總量(扣除中國後)的估計是正確的,我們重新計算了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貝洛赫採用1960年美元價格作為計價單位,我們按同期美國物價指數調整為1990年美元。我們發現,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呈顯著下降趨勢。

按當期購買力平價法計算,1600年中國佔世界GDP 的比重約為四分之一,1840年下降到不到五分之一。我們估計的1820年數據只有麥迪森估計值的三分之二,1800年和1840年的比重大約只有貝洛赫估計值的一半。

從人均GDP 角度看,前近代中國則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若採用麥迪森關於英、法、美等國人均GDP 數據,中國人均GDP 在1600年時大約只有英國的40%,與美國比較接近;1700年不到英國的三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70%;1820年不到英國的五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一;1840年為英國的16%,美國的五分之一。

Ⅳ 1840年,中國GDP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你的數據從何來有根據嗎

應該是乾隆年間,是這樣的,但當時中國的人很多,老百姓不是很富有。

Ⅵ 清朝康乾盛世和1840年中國的gdp總量佔世界前列,為什麼資本主義的一系列戰爭以失敗告終

總產出確實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要養活的人多,這些人吃掉的就佔50%(按古代版地租計算)。所權以能利用的產出大概只有總產出的50%。

之後,再有40%的產出是被地主消費掉的。地主不能喝農民一樣只顧吃飽吧?他們至少要吃肉喝酒吧?這就只剩10%了(按照古代稅收約10%~20%,以及稅中還有一部分用於貴族大地主)。

這樣剩下的就10%的財富可以用來養軍隊和打仗了。咱們的技術還不如別人,咱們花一塊錢抵不上別人的一塊錢。這么再打個折扣,力量對比就更不向著我們了。所以打敗仗很正常啊。

Ⅶ 歐洲研究認為在1840年以前,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多少

西方研究的,可能是美國的,不一定是歐洲的,根據購買力平價估算,僅內供參考
漢平帝元始元年容(公元1年): 26.2%,僅次於印度貴霜帝國:32.9%
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22.7%,此時印度分裂為波羅王朝與朱羅王朝,總計28.9%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25.0%,超越印度德里蘇丹國:24.5%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29.2%,印度莫卧兒帝國約佔22.6%
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22.3%,僅次於印度莫卧兒帝國24.4%
清仁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32.9%,英屬印度僅占約16%
清穆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17.2%,被英國超越
中華民國(公元1913年):8.9%,僅次於英國21.1%美國19.1%位列第三,德國第四8.8%
參見「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購買力平價)」

Ⅷ 1840年中國GDP佔世界GDP總量的百分比大約是多少

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中國GDP依舊佔世界總量的29%

Ⅸ 1840、1895年清朝的gdp分別佔世界多少日本、英國、法國呢請提供真實的結果

1.1840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為英國的六倍,法國的十倍,日本的五十倍。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40%。約與法國相當。約為日本的18倍。

2.1894年時,按蘇聯式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約與英國相當(不含英屬印度帝國),如包括印度,約為英國的70%。約為法國的2倍,日本的9倍。
但按照歐美式GDP演算法計算,中國的GDP僅為英國的6%。法國的10%。約為日本的120%。

3.77事變時GDP核演算法:日本工業總產值約合58億美元,中國為3.6億美元。其中重工業占工業的比重,日本為61%,中國為11%。以工農業總生產值MPS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三倍,而工業產值為日本一半。但以國民生產總值GDP演算法計算,中國農業產值約為日本的41%,而工業產值為日本的16%。原因在於,GDP演算法更科學的計算了實際的國力,將各種重復計算,和自我消耗剔除了

閱讀全文

與1840年中國gdp世界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