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91年英國人均GDP多少
19955美元
㈡ 英國GDP和英國人均GDP各是多少
英國人均GDP
1997........22781
1998........24383
1999........24998
2000........24542
2001........24286
2002........26541
2003........30470
2004........36019
2005.......37042
2006........39213
資料來源:IMF網站 單位:美元
英國GDP
2005英國2.192萬億美元
2007英國2.570萬億美元
㈢ 請問二戰前英國的GDP是多少
一戰前1913年英國抄的人均GDP是5032美圓襲,美國1913年人均GDP為5301美元,第一次超過英國。
詳細請看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50105/09061271313.shtml
㈣ 英國的人均GDP達到了多少
2001年,中國GDP超過義大利,成為世界第六;2005年,中國GDP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五;2006年,中國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2007年,中國GDP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預計到2025年左右,中國GDP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㈤ 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度(1870年、1913年、1920年、1937年、1960年)美元計
根據聯合國統計司的數據,1970年,美國國民總收入佔世界的比重為31.36%,日本佔6.18%,德國佔6.43%,中國僅佔2.82%。­
­
——從1970年一直到文革結束,中國GNI佔世界的比重逐年下降,1976年降至2.22%。­
改革開放後,初期中國GNI佔世界比重開始上升,1980年升值2.59%,為80年代最高值,但仍低於1970年。­
1990年為38年來的最低值,僅佔世界的1.78%。­
進入90年代後,中國國民總收入佔世界的比重開始逐年上升,1997年突破3%,2001年突破4%,2006年突破5%。­
2007年突破6%,超過德國,升至世界第三位,預計2008年突破7%。­
­
——美國在這38年中,國民總收入佔世界的比重1985年達到高峰,佔全世界的32.62%。­
受越南戰爭拖累,1980年為低谷,僅佔世界的23.54%。­
1985年以後,美國GNI佔世界的比重又開始成下降趨勢,1995年又降至24.69%。­
­
由於信息技術革命興起,美國藉助信息革命東風,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佔世界的比重又開始上升,2000年重新回到30%以上,2001年達到32.22%的新的高峰。­
­
此後,美國經濟風光不再,佔世界比重又開始逐年下降,至2007年又降至25.49%,預計2008年將降至25%以下。­
­
——日本GNI佔世界比重最高的時候是1994年,藉助日元升值,日本GNI佔世界比重達到17.97%歷史最高值。­
此後,便成下降趨勢,2006年跌破10%,2007年僅佔世界比重的8.31%。­
­
預計今後幾年,日本GNI佔世界比重可能降至1970年代的水平。­
­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但是其經濟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也就一直沒什麼太出色的地方。­
­
今後的發展也基本和以前沒多大變化,主要靠匯率變化影響其佔世界的比重,可預見的是,其比重會越來越低。
㈥ 1840年美國和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我們發現,安格斯。麥迪森等顯然高估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前近代中國人均GDP 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1600年,中國人均GDP 大約為銀4.5兩(摺合1990年388美元),到1840年下降到了約3.4兩(1600年不變價格,約1990年318美元)。從1600—1840年,中國實際GDP 僅增長了55%,年均增長率為0.18%,而人均實際GDP 則下降了25%,年均增長率為-0.12%.
關鍵詞:前近代中國;GDP;總量經濟
劉逖,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郵政編碼:200433,電子信箱:liuti @fudan.e.cn.作者特別感謝樊樹志先生與兩位匿名審稿人的評論與寶貴意見,文責自負。
20世紀下半期以來,歐美學術界出現了一股針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浪潮,強調以「全球眼光」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一大背景下,重新定位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成了海內外學者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在這些基於全球主義或整體主義的中西比較研究成果中,處處可見微觀統計數據(如弗蘭克,1998;彭慕蘭,2001),但遺憾的是,對前近代中國和西歐總量經濟的比較極為匱乏。在宏觀經濟各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最關鍵的指標。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GDP 進行宏觀比較,有助於把握整個經濟的全貌,從而能夠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演變進行長時段梳理。本文對1600—1840年間中國的GDP 進行量化考察,為相關特別是比較經濟史研究提供了關於中國的補充證據。
一、引論:方法和相關研究綜述
GDP 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總成果的一種計量,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在經濟統計學中,有所謂「三方等價原理」,即GDP 的生產量、分配量和使用量三者是完全相等的。「三方等價原理」意味著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GDP進行測算,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統計最終產品的價值,收入法統計各常住單位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收入,支出法統計生產出的產品最終使用去向(消費、投資和凈出口)。
在統計古代經濟總量時,由於宏觀消費和投資數據較難獲得,故多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估計GDP.本文主要以生產法統計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值,以收入法統計服務業的產值,同時用支出法進行校驗。
對古代中國GDP 的研究是一個較新的領域,文獻相對匱乏。在國外,保羅。貝洛赫(Paul Bairoch ,1930—1999)和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1926—)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貝洛赫(Bairoch ,1976,1981)認為,按1960年美元價格計算,1800年英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24美元,法國為220美元,中國為228美元;1840年中國下降到了206美元,英國為447美元,法國為310美元,日本為178美元。貝洛赫的估算通過布羅代爾(1993)和保羅。肯尼迪(1988)的引用而廣為人知。Peter Brecke(1999)根據貝洛赫數據得出1800年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高達44%,1840年仍高達37%.貝洛赫的研究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但其分析似乎過於簡略。貝洛赫主要根據當時人們的消費情況進行估算,但未披露具體統計方法和指標,且在涉及資料來源時多指明為「個人估計」,資料來源不夠翔實可靠。
麥迪森(1999、2008)估計,公元元年中國GDP 佔世界GDP 總量的26.2%,1000年佔22.7%,1500年佔25%,1600年佔29.2%,1700年佔22.3%,1820年佔32.9%;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中國人均GDP 在公元元年和1000年為450美元,1300—1820年為600美元。麥迪森參考了珀金斯(1969)、劉克智和黃國樞(Liu and Hwang ,1977)、施堅雅(Skinner ,1964)、饒濟凡(Rozman ,1973)等對中國農業、人口、城市的研究,並非像貝洛赫那樣缺乏估算依據,但其在數據運用和統計技術上仍存在較多問題。例如,麥迪森對古代經濟總量的研究主要服務於其長期經濟走向的研究目的,總體上看過於簡略。從統計技術上看,麥迪森的統計也存在許多不足,包括:(1)麥迪森主要從支出法估算GDP (特別是農業產出),未進行生產法的估計;(2)麥迪森沒有統計手工業和服務業的凈產出,只是籠統估計約佔GDP 的四分之一;(3)麥迪森統計的GDP 總量為人均水平乘總人口,而不是從總量數據推導人均數據,因此,人均GDP 和總人口這兩個數據只要有一個存在問題,就會導致較大的偏差。
在國內,劉瑞中(1987)和管漢暉、李稻葵(2007)分別對1700、1750、1800年三個年份的國民收入和明代GDP 進行了估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仍有待進一步深入。例如,劉瑞中對農業之外產值的估計採取比例推演算法,結果非常粗糙,且未換算為當代價格,不利於進行跨時段和跨國比較;管漢暉、李稻葵對手工業產值的估計明顯不足,也忽略了包括教育、公共服務等主要的服務業,因此,GDP 數值可能被嚴重低估。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稍晚時期中國的國民收入進行了估算,例如巫寶三(1947)、劉大中(Liu ,1946)等對20世紀30年代的統計,張仲禮(2001)對19世紀80年代的統計,劉佛丁、王玉茹(1996)
對1850年和1887兩年的估算等,這些研究亦有諸多可借鑒之處。
…………
七、代結語: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麥迪森估計1600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約為29%,1700年為22.3%,1820年為32.9%;貝洛赫估計1800年中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43.8%,1840年為36.6%.根據我們對前近代中國GDP 的估計,麥迪森和貝洛赫顯然高估了我國當時的經濟實力。
按照我們的數據,且假定麥迪森或貝洛赫對世界經濟總量(扣除中國後)的估計是正確的,我們重新計算了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貝洛赫採用1960年美元價格作為計價單位,我們按同期美國物價指數調整為1990年美元。我們發現,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呈顯著下降趨勢。
按當期購買力平價法計算,1600年中國佔世界GDP 的比重約為四分之一,1840年下降到不到五分之一。我們估計的1820年數據只有麥迪森估計值的三分之二,1800年和1840年的比重大約只有貝洛赫估計值的一半。
從人均GDP 角度看,前近代中國則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若採用麥迪森關於英、法、美等國人均GDP 數據,中國人均GDP 在1600年時大約只有英國的40%,與美國比較接近;1700年不到英國的三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70%;1820年不到英國的五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一;1840年為英國的16%,美國的五分之一。
㈦ 現在的英國人均GDP是多少
英國人均GDP:
39899美元 (2016年,國際匯率)
2017的數據還未出來
㈧ 請問英國的人均GDP是多少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1年,英國人均GDP為38592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22.
㈨ 19世紀英國的人均GDP是多少美國呢
GDP是20世界後提出的數據計算方法吧~會有明確數值么?我是來打醬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