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人均gdp 人均gdp的意義作用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人均GDP的意義:
一、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較而論,人均GDP雖不能正確反映中日兩國綜合國力,但確實表明日本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要高於中國,尤其是日本城鄉發展的相對均衡以及農村農業基本上「水旱無憂」的抗災能力與抗災水平,更是讓中國望塵莫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的滯後發展恰恰拖了我國人均GDP的後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最終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以閻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盧森堡等經濟體為例,盡管它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能與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但是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指標而言,盧森堡等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及其城鄉均衡發展程度卻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二、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人均GDP觀念及其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
三、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據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發展理論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認定為工業化起飛階段,4000-600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工業化起飛後,相對於傳統社會,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達到4000-6000美元時,一些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往往進入高危階段。但人均GDP一旦達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後,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穩定狀態。閻文提到人均GDP在3萬美元以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似乎並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個國家更穩定,顯然混淆了國家基本政治穩定與領導更換政府更迭之間的巨大差別。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見,應該承認,包括西歐國家在內的這種民主政治條件下的某些不穩定表現,與轉型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不穩定,存在本質不同。
Ⅱ 請問人均GDP數值的變化,會帶來怎樣的消費趨向。非常感謝!
不可能精確到到了多少會怎樣,只是國外作出一條參考曲線,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另外外國預測單看gdp也不是一種科學的預測。還有gnp及衡量國民經濟的其他數值
Ⅲ 人均gdp到1萬美元消費會發生什麼變化
通常來說,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當前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定位。人均回GDP達到1萬美元,對於一個國家答或地區,表示該地區已基本完成工業化。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先後達到人均GDP1萬美元水平。人均GDP1萬美元發展階段後主要發達國家和國際大都市的經濟社會均有趨同的發展軌跡:從生產為主向消費為主轉變,從工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胡鞍鋼)。作為一個省來說,浙江省已經達到人均GDP1萬美元,基本接近高收入發達國家行列,可以說當前是工業化已經基本完成,正加速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將加快由工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生產為主向消費為主、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的步伐。
Ⅳ 關於人均GDP與人們生活質量的關系
1,人均GDP概念: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2,人均GDP與生活質量的關系:(1)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一般體現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人均GDP越高,表明這個國家的人們生活保障率越高。(2)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它表明人們的收入情況和生活質量水平。(3)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通常情況下隨著人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也會隨之提高,生活滿意度就會隨之提升,社會將會更和諧穩定。
Ⅳ 人均收入與人均gdp是怎樣的比例關系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Ⅵ 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水平的關系分析中把那個作為因變數比較合適
都可以,只不過出發點,即角度不同。
不過一般而言,人均消費水平做因變數,人均GDP做自變數,觀察人均GDP的變動對人均消費水平的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Ⅶ 居民消費對GDP的影響
首先,GDP裡麵包含消費(目前我國GDP主要是出口,居民消費所佔比重很低。美國的居民消費所佔比重就相當大,從而影響其消費)
其次,我國的消費值在世界上是偏低的。發展空間很大。
最後,消費值也反映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上,社會福利低,你很難去敢消費,只能存款,如果消費值上來了,那麼也就是說社會福利有所完善,那麼我國會從出口轉變為自銷,在轉變為進口,就像美國一樣。
所以居民消費不但影響一國的GDP值,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體。而經濟實體實際上就是GDP,只不過後者是用數字方式表現罷了。
你可以用中美兩個的居民消費水平,寫到影響一國是進口還是出口。在GDP不變的情況下,主要影響的是GDP的構成。看你側重點在那裡了
Ⅷ 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水平有什麼區別這兩個指標各通常用在什麼領域要深刻一點的解釋。謝謝
首先GDP是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就是人均的生產值,意思就是指你在工作的時候可以回生產多少東西,這些東西的答真實價值就是你的人均GDP.很多人都把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混為一談,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因為你的收入不可能等於你生產出來的東西的真實價值,收入等於真實價值減去剩餘價值,因為公司要用剩餘價值來維持它的運作,因為有剝削,所以收入會低於人均GDP,人均GDP反映的是生產者的生產力,收入反映的是生產者實際的待遇狀況。
Ⅸ 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國內生產總值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國內生產總值()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總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評價一國的富裕程度,通常我們把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標。而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又與居民消費水平有很大聯系。
2、居民儲蓄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居民的消費和儲蓄互相影響,儲蓄增加,現實的消費就會減少,儲蓄減少,現實的消費就會增加。
3、通貨膨脹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物價大幅度上漲,直接影響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另外,通貨膨脹對居民的消費預期也產生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慾望。
4、社會保障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
社會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地區)社會成員享受社會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標是社會保障總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9)人均gdp對消費的影響擴展閱讀
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主要指標有:
1、平均實物消費量指標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費品的消費量、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電量等;
2、現代化生活設施的普及程度指標
平均每百戶主要家用電器擁有量、電話普及率等;
3、反映消費水平的消費結構指標
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務支出比例、不同質量消費品的消費比例等。
消費計算
根據計算居民消費的不同價格,可以計算出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居民消費水平和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居民消費水平,後者便於觀察居民實際消費水平的增長變化。
為了觀察居民消費的實物構成,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各種消費品的平均消費的數量和金額,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生存資料的基礎上逐步向需要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方向發展的趨勢。
居民消費水平,是按國內生產總值口徑,即包括勞務消費在內的總消費進行計算的。計算公式為:居民消費水平(元/人)= 報告期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居民消費總額 / 報告期年平均人口。
居民虛擬消費類型:
居民消費除了包括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之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如虛擬性消費)得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居民虛擬消費包括以下類型:
單位以實物報酬或實物轉移等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商品和服務;
住戶自己生產並由自己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其中,服務僅指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