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西各市的人均gdp
2006年廣西各縣財政收入
百色市
平果縣:約13.5億元 田東縣:約4.5億元 田陽縣:約2.6億元 凌雲縣:約0.7億元 西林縣:約0.8億元 樂業縣:約0.55億元 德保縣:約1.8億元 田林縣:約1.3億元 靖西縣:約2.15億元 那坡縣:約0.5億元 隆林縣:約3.6億元
河池市
南丹縣:約5億元 天峨縣:約1.5億元 鳳山縣:約0.45億元 東蘭縣:約0.9億元 羅城縣:約1億元 環江縣:約1.5億元 都安縣:約1.5億元 大化縣:約0.8億元 巴馬縣:約0.8億元
玉林市
玉州區:5.3億 福綿管理區:約1億元 北流市:約5.2億元 容縣:約3億元 陸川縣:約3億元 博白縣:約3.5億元 興業縣:約2億元
桂林市
臨桂縣:約3.8億元 陽朔縣:約1.6億元 永福縣:約2.1億元 靈川縣:約3.5億元 全州縣:約2.8億元 興安縣:約2.8億元 資源縣:約0.8億元 平樂縣:約1.4億元 荔浦縣:約2.4億元 恭城縣:約1.35億元 灌陽縣:約1.1億元 龍勝縣:約1.35億元
柳州市
柳江縣: 5億元 柳城縣:2.5億元 鹿寨縣:3.2億元 融水縣:1.46億元 融安縣:1.37億元 三江縣:0.64億元
來賓市
合山市:約3億元 忻城縣:1.52億元 武宣縣:約1.4億元 象州縣:約1.85億元 金秀縣:約0.45億元
崇左市
扶綏縣:約4.7億元 江州區:約4億元 寧明縣:約3.5億元 大新縣:約2.9億元 天等縣:約1.4億元 龍州縣:約2億元 憑祥市:約1.55億元
南寧市
武鳴縣:約3.9億元 橫縣:約4.16億元 賓陽縣:約4億元 上林縣:約1.4億元 馬山縣:約1.1億元 隆安縣:約1.8億元 邕寧區:約1.9億元 良慶區:約2.6億元
賀州市
昭平縣:約1.4億元 鍾山縣:約1.1億元 富川縣:約1億元
梧州市
蒼梧縣:約2.4億元 藤縣:約2.7億元 蒙山縣:約0.9億元 岑溪市:約3億元
貴港市
覃塘區:約1億元 平南縣:約3.5億元 桂平市:約4.6元 港南區:約1億元 港北區:約3.23億元
欽州市
靈山縣:約4億元 浦北縣:約3億元 欽南區:約1.7元 欽北區:約1.8億元 欽州港區:約2.4億元
防城港市
東興市:約2.2億元 港口區:約1億元 防城區:約1.8億元 上思縣:約2.1億元
北海市
合浦縣:約3.4億元 鐵山港區:約1.2億元
㈡ 問:雲南省臨滄市各縣區GDP總量和人均排名情況
2010年臨滄市縣區經濟綜合實力參考數據
2010年生產總值與人均生產總值
臨滄市生產總值218.7億元,242.9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9001.85元
1、耿馬縣生產總值32.66億元,29.63萬元,人均生產總值11022.61(政府工作報告11248元)
2、臨翔區生產總值33.34億元,32.37萬人,人均生產總值10299.66元
3、雲縣生產總值43.7億元,44.9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9721.91元
4、鎮康縣生產總值16.58億元,17.64萬人,人均生產總值9399.09元
5、滄源縣生產總值13.3億元,17.91萬人,人均生產總值7426.02元
6、雙江縣生產總值約12.66億元,17.6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7172.80元
7、鳳慶縣生產總值31.51億元,45.83萬人,人均生產總值6875.41元
8、永德縣生產總值23.37億元,36.97萬人,人均生產總值6321.34元
我是普洱市的。
2010年生產總值與人均生產總值
普洱市全市生產總值247.3億元,人口254.29萬人,人均生產總值9725.12元 1、思茅區生產總值53.67億元,人口29.6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18101.18元
2、景谷縣生產總值40.9億元,人口29.17萬人,人均生產總值14021.25元
3、寧洱縣生產總值22.42億元,人口18.57萬人,人均生產總值12073.24元
4、江城縣生產總值11.85億元,人口12.1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9753.09元
5、鎮沅縣生產總值17.12億元,人口20.86萬人,人均生產總值8207.09元 6、景東縣生產總值28.82億元,人口35.9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8016.69元
7、孟連縣生產總值10.60萬元,人口13.5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7822.88元
8、墨江縣生產總值24.81億元,人口36.05萬人,人均生產總值6882.11元
9、瀾滄縣生產總值26.40億元,人口49.19萬人,人均生產總值5366.94元
10、西盟縣生產總值4.49萬元,人口9.13萬人,人均生產總值4917.85元。
㈢ 鹽城各縣人均GDP
地區 GDP(億元) 人均GDP GDP位次 人均GDP位次
鹽城市區 321.76 21168 1 1
東 台 市 194.73 16864 2 3
大 豐 市 149.45 20491 3 2
射 陽 縣 142.13 13591 4 5
建 湖 縣 118.73 14738 5 4
阜 寧 縣 100.03 9347 6 6
濱 海 縣 93.30 8469 7 8
響 水 縣 54.13 9229 8 7
㈣ 浙江省各縣市人均GDP排行(最新資料)
2009年浙江省各縣市人均GDP排行
市縣 生產總值(億元) 人均GDP(元)
紹興縣 655.26 91491
嵊泗縣 57.39 71911
義烏市 519.53 71457
慈溪市 626.24 60610
餘姚市 500.69 60031
嘉善縣 226.36 59182
玉環縣 243.32 58938
平湖市 283.72 58529
海寧市 375.26 57471
海鹽縣 210.23 56826
富陽市 356.4 55251
岱山縣 102.35 53394
桐鄉市 340.27 50800
諸暨市 527.51 49509
上虞市 368 47568
德清縣 202.4 47328
永康市 257.36 45438
臨安市 236.49 44945
象山縣 237.11 44230
新昌縣 187.06 42925
桐廬縣 171.56 42902
溫嶺市 498.73 42260
奉化市 196.83 40847
長興縣 242.32 39132
寧海縣 235.55 39075
安吉縣 159.52 34978
樂清市 418.6 34397
瑞安市 383.24 32441
建德市 165.86 32312
嵊州市 231.18 31499
武義縣 103.25 30775
東陽市 248.84 30555
浦江縣 109.64 28200
洞頭縣 33.34 26277
雲和縣 27.71 24669
龍游縣 97.88 24283
臨海市 275.62 23953
江山市 140.91 23817
淳安縣 103.32 22858
蘭溪市 147.76 22444
遂昌縣 47.86 20735
三門縣 86.63 20413
平陽縣 171.91 20000
縉雲縣 89.08 19842
磐安縣 40.65 19408
永嘉縣 179.71 19356
常山縣 62.96 19164
青田縣 94.17 19022
龍泉市 51.03 17855
天台縣 101.96 17827
蒼南縣 219.26 17256
仙居縣 82.95 16927
開化縣 59.1 16874
松陽縣 38.9 16462
景寧縣 23.13 13659
慶元縣 25.95 12860
泰順縣 34 9554
文成縣 33.59 9009
㈤ 浙江省各縣人均gdp排行
直接查看市統計局就有該市下面的各縣人均GDP了,自己再排一下序就可以回了 。以麗水市為例答子,網路麗水市統計局,進入麗水統計信息網,數據經緯——統計年鑒——2011年麗水統計年鑒——綜合,自己選擇就可以了
㈥ 永福縣的經濟
永福縣農業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全縣耕地面積33萬畝,其中水田26萬畝。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1988年被列為全國羅漢果生產出口基地縣。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生產力低下。加之歷代政府根本不重視農業生產,致使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除各級黨、政領導直接抓農業生產外,還設專門農業機構。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以後,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接著,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和可能,組織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因素,克服了小農經濟的弊端,生產發展迅速。
1958年由於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接著伴隨人民公社出現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挫傷了農村幹部群眾的積極性,造成1959年和1960年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1960年冬貫徹《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和1961年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簡稱60條),確定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經濟體制。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永福縣人民委員會關於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的決議》,1961年6月26日,永福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這個決議。隨後在全縣貫徹實施,使全縣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增長較快。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視多種經營,甚至把本來很少的副業生產也當著資本主義大批狠批,農副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增長緩慢。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黨的農村經濟政策,農業生產再次出現轉機,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展。1981年,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不斷調整農村內部產業結構,發展商品經濟,使糧食總產和農業產值大幅度增長。至1990年,糧食總產量達114896噸,是1949年的2.9倍,農、林、牧、副、漁總值達7777萬元(80年不變價),是1949年的4.6倍。
201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0.37億元,增長7.76%。
永福縣在種植產業方面曾獲「中國羅漢果之鄉」「廣西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優質谷生產基地」和「廣西中葯材產業十強縣」等榮譽、稱號。 民國年間,百壽、永福兩縣沒有機械工業。手工業產品及加工作坊有陶瓷器、油紙傘、雨帽、土紙、神香、竹藤編織、織布、紡紗、鐵木農具、刀剪、榨油、榨糖、釀酒等。1949年,兩縣工業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9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8%。
解放後,中共永福縣委和人民政府加強領導,並且在生產資金、原材料、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手工業發展較快。1952年全縣工業產值22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47%,比1949年增長138.3%。主要行業有小五金加工業、建築材料業、陶瓷業、伐木業、木材加工業、紡織業、造紙業、食品加工業、文化藝術用品工業、縫紉業等。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縣手工業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組成29個合作社和5個生產小組,同時興建了火電廠、酒廠、貯木場、木材公司、糧油食品加工廠等5個國營工業企業。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82萬元。新增主要工業行業有電力、文化藝術用品等,主要工業產品有鐵制農具、水車、原木、鋸材、日用竹木藤棕草製品、棉布、毛巾、土紙、食用油、非食用油、飲料酒、磚瓦等。第二個五年計劃和三年調整時期,工業大起大落。
1958年「大躍進」,大辦工業,全縣抽調6萬多人組成「鋼鐵兵團」,分別在羅錦的東登、壽城的紅嶺建土爐煉鋼鐵,同時各公社也辦起了一些小廠礦。一年之內,工業企業增加到82個,新建了6個國營工業企業和39個集體工業企業,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06萬元,比1957年增長32.46%,但是,由於盲目上馬,技術力量不足,產品質量低,有的被迫下馬。196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有376萬元。1963年以後通過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萬年青水電站,硫鐵礦和7家集體工業企業。經過調整,1965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為9個,集體工業企業12個,當年工業總產值回升到42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85%。主要行業新增機械、鑄造等。主要工業產品新增鑄犁頭犁面、打穀機、切片機、小鋼磨、板車、印染布、硫鐵礦等。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新建投產的全民工業企業有永福縣鉛礦、軸承廠、水泥廠。1970年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共計15家,它們是:印刷廠、雨傘廠、木材加工廠、糖果加工廠、鉛鋅礦、硫鐵礦、農機廠、軸承廠、電廠、炸葯廠、水泥廠、水電設備修造廠、酒廠、糧油加工廠、貯木場。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75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6.17%,比1965年增加325萬元,增長76.3%。新增工業產品有:鉛精砂、水泥、滾動軸承、飼料粉碎機、印刷品、動力打穀機、糖果、糕點、醬料等。
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大興「五小」工業,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制葯廠、自來水廠、紡織器材廠、供電所、龍溪水電站、磷肥廠、氮肥廠。1975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增至20個,縣、鄉集體工業企業增至21個,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152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4.55%,比1970年增長一倍,新增工業產品有:交流發電機、碳酸氫銨、羅漢果沖劑等。
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撤並了一些虧損企業,新辦了一批產品適銷對路的企業。1980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新增的有地區制葯廠、副食品加工廠、供銷社加工廠、大米加工廠、礦粉廠、糖廠、水廠、汽車修理廠、磚廠等。縣屬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有輕工機械廠、被服廠、膠合板廠、綜合修配廠、工藝美術廠、木衣夾廠。各公社屬的集體工業企業共61家,全縣工業總產值251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5%。比第四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1975年,增加994萬元,增長65.3%。頹增產品有:中成葯、卷揚機、變壓器、機製糖、寶塔管、重晶石等。
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繼續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全縣工業繼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在此期間,桂林地區撤銷了建在本縣的制葯廠,新建了地區硝銨廠,縣鄉鎮企業局籌集資金開辟銅礦溝重晶石礦,鄉鎮工業企業也作適當調整。
1985年,全縣有電力、采礦、化工、醫葯、食品、機械、木材采運、建材、自來水供應、竹木藤製品、紡織、縫紉、金屬製品、印刷、陶器、冶煉、造紙及紙製品、鏡畫17個工業行業,計113家,其中全民工業自治區屬的1家,地區屬的1家,縣屬41家,縣屬集體工業12家,鄉鎮集體工業37家,村辦工業21家,工業總產值440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9.7%,比上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1980年增加1886萬元,增長74.96%。新增工業產品有:重晶石粉、包裝箱(袋)、塑料紡織管等。油紙傘停產。年末全縣職工總人數357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3119人,城鎮集體單位(不含鄉鎮企業)459人,全民單位中固定工佔74.1%,合同工佔6.3%,臨時工佔0.6%,計劃外工人佔19%,另有一大批鄉鎮村辦的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深入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根據中共掛林地委、桂林地區行署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重點」的戰略設想,聯系永福的實際情況,中共永福縣委、永福縣人民政府提出「狠抓工業,開發農業,控制人口,搞活流通」的發展方針,增加了工業的投入,在管理上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保持了工業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1986年至1990年,通過多種渠道對工業投入11920萬元,其中財政和企業自身投入2600萬元,銀行貸款9320萬元。5年間,新建企業11家,其中中外(香港)合資企業3家,與外縣聯營2家,縣屬集體企業6家。同時,對一些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提高了產品質量。
1990年,全縣鄉鎮以上共有工業企業135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52家,集體所有制企業77家,縣內全民與集體合營企業2家,縣與外商合資企業4家。村以下工業企業3768個,其中,城鎮個體工業220戶,農村村辦工業36個,農村聯戶辦工業81個,農村個體工業3431戶,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018萬元(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3912萬元),占工農業產值的56.3%,比1985年增加5616萬元,增長127.58%。村以下工業難於分理行業,鄉鎮以上的135家工業企業,總產值7429萬元,大體分為:醫葯、化工14家,產值佔32.87%;食品、飼料加工業30家,產值佔21.39%;機械工業12家,產值佔10.96%;采礦業6家,產值佔9.41%;建材工業17家,產值佔7.63%;印刷、造紙及紙製品3家,產值佔6.64%;竹木采運、加工及藤、棕、草製品13家;產值佔3.5%;冶煉、金屬製品、陶器8家,產值佔2.33%;紡織、縫紉6家,產值佔2.20%;電力、煤製品15家,產值佔2.03%;自來水生產供應2家,產值佔0.54%;其他行業9家,產值佔0.5%。
1990年末全縣工業戰線職工共477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3531人,集體所有制單位1186人,其他所有制單位56人。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4825萬元,凈值3637萬元;集體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1241萬元,凈值914萬元;其他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531萬元,凈值467萬元。
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95億元,增長15%;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3:59.87:17.13;財政收入5.13億元,增長18.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28億元,增長29.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4元,增長11.30%;農民人均純收入6824元,增長12.41%。 1978年,僅有服務行業7個,都是社隊辦的旅舍,總收入2.81萬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1980年農村商業、飲食業、服務業蓬勃發展,至1985年有個體商業1398戶,從業1658人;飲食業29戶,從業43人。有旅社、理發店23戶,從業33人;從事修理業的14戶,從業19人;其它4戶,從業6人。1990年,全縣商業、飲食、服務等行業發展到2167個,從業人員2532人,總收入1932萬元。這些行業分布在全縣16個大小圩場,既方便了群眾生活,又能安排一部分圩鎮待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力。
第三產業持續發展。金融服務業健康發展,201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增長16.18%,貸款余額增長22.91%。旅遊業快速發展,金鍾山景區、百壽岩景區建設穩步推進;成功舉辦第七屆養生旅遊福壽節,圓滿承辦第三屆廣西彩調藝術節。全年接待遊客40.05萬人次,增長20.67%;實現旅遊總收入2.9億元,增長85.9%。全年新發展各類微型企業110戶,創造就業崗位1000餘個。消費品市場持續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2億元,增長15.86%。
㈦ 我國2016年人均gdp多少美元
1、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6年中國GDP744127元
2、人均GDP為55412元
3、換算成美元為8866美元
4、世界排名69位
㈧ 伊春市各區縣的人均GDP 分別是多少
2015年黑龍江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伊春市人均GDP最低,為3470.9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