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昌附近有哪些城市啊
距離南昌較近的城市有:撫州(直線距離95km)、鷹潭(127km)、版上饒(權204km)、九江(116km)、景德鎮(144km)、新余(132km)、宜春(170km),此外,從南昌市驅車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周邊省省會的距離全部在5小時以內,形成了一個以南昌為中心的「5小時經濟圈」。
(1)安徽馬鞍山各區人均gdp擴展閱讀:
南昌市地處江西中部偏北,截至2017年,江西省公路通車里程1622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916公里。江西南昌市,北往九江市、南至贛州市、西至萍鄉市、東連上饒市和省外的浙江、上海;西至湖南、重慶;北至安徽,南至廣東、福建等各省市的高速公路均已通車。
南昌是江西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105、316、320等十幾條國道在南昌市交匯,多條出城快速通道使得南昌市的交通四通八達,高速公路網路直貫湘、鄂、皖、浙、閩、粵等鄰省而與全國聯網,從南昌市驅車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周邊省省會的距離全部在5小時以內,形成了一個以南昌為中心的「5小時經濟圈」。
⑵ 皖M的牌照是哪個地區的
安徽車牌字母代碼地圖
在講《生活地理:浙江車牌字母代碼地圖》時,有網友問安徽的,今天就來介紹安徽省各市的車牌字母代碼,找一找記住安徽車牌字母代碼的方法。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
安徽省簡稱"皖",現有16個省轄市。各省轄市車牌字母代碼如下:
合肥市:皖A
蕪湖市:皖B
蚌埠市:皖C
淮南市:皖D
馬鞍山市:皖E
淮北市:皖F
銅陵市:皖G
安慶市:皖H
黃山市:皖J
阜陽市:皖K
宿州市:皖L
滁州市:皖M
六安市:皖N
宣城市:皖P
池州市:皖R
亳州市:皖S
上面所列的安徽各市車牌字母代碼是指目前市民上牌所用的字母代碼,實際各市還有少量其他字母代碼車牌。如Q車牌,它是原來巢湖地級市的車牌字母,2011年,地級巢湖市撤銷,原巢湖地級市所管轄的區縣被分別劃歸給合肥、蕪湖和馬鞍山管轄。這樣,巢湖原有的Q車牌就隨之到這三個市了(如果不轉讓,不需強制更換字母)。
安徽各省轄市的地理位置
安徽的車牌字母不少,怎樣去記住它們呢?
我們先來看看按人口規模排序來記行不行。以2018年為例,安徽省各市常住人口如下:
合肥市:808.7萬人
蕪湖市:374.8萬人
蚌埠市:339.2萬人
淮南市:349.0萬人
馬鞍山市:233.7萬人
淮北市:225.4萬人
銅陵市:162.9萬人
安慶市:469.1萬人
黃山市:140.7萬人
阜陽市:820.7萬人
宿州市:568.1萬人
滁州市:411.4萬人
六安市:483.7萬人
宣城市:264.8萬人
池州市:147.4萬人
亳州市:523.7萬人
對比安徽的車牌字母與人口規模排序,我們會發現,它們幾乎是完全不對應的。例如皖A是合肥市的車牌,但人口最多的卻是阜陽市;亳州市的車牌字母是最後的,但亳州市人口規模卻排在全省第5位。所以,不能按人口規模去找規律記安徽車牌字母代碼。
安徽省會合肥
我們再來看看能不能按各市的經濟實力(或GDP)排序來記。以2018年為例,安徽各市GDP總量及人均量如下:
合肥市:總量7822.9億元;人均9.7萬元
蕪湖市:總量3278.5億元;人均8.7萬元
蚌埠市:總量1714.7億元;人均5.1萬元
淮南市:總量1133.3億元;人均3.2萬元
馬鞍山市:總量1918.1億元;人均8.2萬元
淮北市:總量929.0億元;人均4.1萬元
銅陵市:總量1222.4億元;人均7.5萬元
安慶市:總量1917.6億元;人均4.1萬元
黃山市:總量677.9億元;人均4.8萬元
阜陽市:總量1759.5億元;人均2.1萬元
宿州市:總量1630.2億元;人均2.9萬元
滁州市:總量1801.7億元;人均4.4萬元
六安市:總量1288.1億元;人均2.7萬元
宣城市:總量1317.2億元;人均5.0萬元
池州市:總量684.9億元;人均4.6萬元
亳州市:總量1277.2億元;人均2.4萬元
對比安徽的車牌字母與各市GDP排序,除了合肥市和蕪湖市的吻合,其餘的基本不吻合。所以,也不能按GDP總量或人均GDP排序去找規律記憶安徽車牌字母代碼。
安徽各市車牌字母與人口、經濟
目前各省使用的車牌是在1994年左右啟用的,車牌字母代碼排序與現在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不相吻合,是很正常的。就算在當時,也不一定完全吻合。所以,按人口規模或經濟實力排序去找安徽車牌字母代碼排序是行不通的。
各種車牌
那麼,怎麼去記住它們呢?
我們不妨試一試藉助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來記。
把安徽省各市的車牌字母代碼標注在下面的地圖上,會不會好記一些了呢?
作者繪制的安徽車牌字母代碼地圖
這里特別提醒一下,淮北市有塊"飛地"——段園鎮,好多地圖都錯了,它是淮北市的,不是宿州市的!它的車牌字母是F。
⑶ 安徽馬鞍山富裕程度怎麼樣,在安徽所有城市中,人均GDP排第幾
馬鞍山人均GDP 城鎮 農民人均三大指標位居中部非省會之首,安徽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