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gdp與消費的關系
GDP正常增長時,物價溫和上升,GDP增長過快時會引發通脹,物價加速上漲。GDP增速減緩,甚至衰退時,物價可能回落形成通縮。
消費是構成GDP的一部分,物價上升會刺激消費。
希望採納
⑵ 人均GDP怎麼計算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⑶ 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GDP數據哪裡有
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縮小0.01。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08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3%。
⑷ 人均消費支出和人均GDP這兩樣數據在寫論文前需要做什麼處理
預算內教育經費指標是與國際接軌的統計口徑;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財政投入比例一直很低,且低於世界同類國家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平均水平;應切實提高我國教育投入比例,盡早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4%的目標。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該問題被再次提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並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教育財政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投入問題的高度關注及政府對於提高教育投入的決心。考慮到當前發達國家公共教育投入佔GDP的比例超過5%,發展中國家超過4%,及我國已經是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中低收入國家的實際,本文在分析我國教育財政投入比例的基礎上,與世界上中低收入國家進行比較,確定我國相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入水平,對制定我國今後一段時期的教育財政目標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指「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各級政府徵收用於教育的稅費,企業學校教育經費,校產業、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收入用於教育的經費」。「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是指「中央、地方各級財政或上級主管部門在年度內安排,並計劃撥到教育部門和其他部門主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事業單位,列入國家預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經費,包括教育事業撥款、科研經費撥款、基建撥款和其他經費撥款」,其外延小於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根據上述內涵,我國與國際統計口徑相對應的指標應該是「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我國能與國際同口徑比較的指標應是「預算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自1991年以來我國教育財政投入佔GDP的比例低,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在2.5%左右徘徊,預算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大多在2%左右變化。從1995年到2005年,由於在1995年國家新頒布的《教育法》中明確提出了關於保障教育經費投入的「三個增長」的要求,從法律上進一步規范了教育經費的財政來源,之後十年的教育財政經費和預算內教育財政經費佔GDP的比例基本呈上升的趨勢;但長期來看,這兩個比例的增長速度仍然相當緩慢,從未達到3.5%。2006年是2.82%近兩年才超過3%
⑸ 在經濟學上,人均GDP和購買力哪個更重要(中國購買力世界第二,人均GDP世界第100)--
首先,糾正一下說法,「中國購買力世界第二」指的不是購買力專世界第二,而是指經屬過購買力平價PPP換算後的GDP世界第二。
GDP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是年度國內生產力,或者說是年度國內創造的總財富的價值,人均即除以總人口數,但是這種財富是通過貨幣反映的,即美元。但是,由於匯率的換算並不能完全反映兩國財富的等價性。而購買力平價PPP,就是通過物價水平來比較兩國的財富等價性而提出的概念。
所以說,GDP反映的是生產力的貨幣價值,而購買力平價後的GDP能夠反映的則是實際生產力價值。
照你這種說法,那麼就是後者更重要。
⑹ 居民消費水平和人均居民消費支出的區別
統計學上記不太清了,可能居民消費水平會按照不同消費種類進行加權平均,以作為不同時期或者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比較的參考。
而人均居民消費支出就只是一個時段性的數據
⑺ 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水平有什麼區別這兩個指標各通常用在什麼領域要深刻一點的解釋。謝謝
首先GDP是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就是人均的生產值,意思就是指你在工作的時候可以回生產多少東西,這些東西的答真實價值就是你的人均GDP.很多人都把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混為一談,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因為你的收入不可能等於你生產出來的東西的真實價值,收入等於真實價值減去剩餘價值,因為公司要用剩餘價值來維持它的運作,因為有剝削,所以收入會低於人均GDP,人均GDP反映的是生產者的生產力,收入反映的是生產者實際的待遇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