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87年到2018年中國GDP的平均增速為多少,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1987到2001年gdp增速大概6—8,直到2001年之後到2015年,gdp都保持2位數增長,堪稱世界奇跡,的確是絕無僅有
❷ 從1992年到2000年中國的gdp總量年均增速達到了百分之多少
1992年到2000年中國的gdp總量年均增速達到10.5%。
1、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究聯合國國回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答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
2、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1、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2、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網路-國內生產總值
❸ 2018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大概是
2018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6% 首次突破90萬億
❹ 我國歷年GDP增長率是多少
不知道你曉不曉得,每年國家統計局都會修正以前的經濟數據,並且全都是上調,所以,改革開放31年來,GDP年增長率在10%稍多一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2005~2009年中國第二次經濟普查修訂數據,2007年增長率與1992年以來最高值持平[2010-03-3012:01:45|作者:notheal]
3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二次經濟普查後對2005~2008年的修訂數據,其中,2007年的GDP增長率從13.0%再次上調至14.2%,與1992年以來的最高值持平。
2005~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最終修訂數為:11.3%、12.7%、14.2%、9.6%。修正前數據為10.4%、11.6%、13.0%、9.0%,初步核算數據為9.9%、10.7%、11.4%、9.0%。
2005~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絕對額經普修訂數分別為184937.40億元、216314.40億元、265810.30億元、314045.40億元,其初步核算數據分別為182321億元、209407億元、246619億元、300670億元。
2009年1~3季度的初步核實數分別為:一季度68681.9億元,同比實際增長6.2%,上半年145985.3億元,同比實際增長7.1%,前三季度227596.6億元,同比實際增長7.8%。
2009年1~3季度的初步核算數分別是:一季度65745.1億元,同比實際增長6.1%,上半年139862.0億元,同比實際增長7.1%,前三季度217817.0億元,同比實際增長7.7%。
❺ 2018年我國的名義GDP是多少實際GDP是多少名義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是多少
1.名義增長率是用當年價格GDP計算出來的增長速度。比如2018年我國GDP為915887.3(當年價),2017年為831381.2(當年價),據此計算的名義增速為10.1%。
2.世界級增長率是扣除價格因素計算出來的增長速度,2018年我國GDP實際增速為6.7%。
3.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的差別是價格因素。
❻ 從1952年到2018年,我國GDP從679.1億元升至約多少億元
從1952年到2018年,我國GDP從679.1億元升至(90.03)萬億元。
供參考。
❼ 如何看待我國連續幾年的GDP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運行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盡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台階,但也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高增長之後需要「換擋」
最新公布的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同比增長7.3%,增幅創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固定資產投資受房地產投資大幅下滑拖累繼續放緩,發電量也出現內年首次同比下跌,但這些數據的下滑並不代表中國經濟「衰退」,「硬著陸」,甚至是「崩潰」。
的確,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18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圍看,高增長之後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並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說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後,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高投資」和「強出口」。從動力轉換的角度看,舊增長動力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動力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會出現波動,這並不奇怪。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盡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燙平」周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變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說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激化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於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什麼不為?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中國寧可發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賴過去的外延式增長。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產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產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於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於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1、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越來越多的產業達到或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後發追趕空間縮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明顯不同,實現難度加大。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2、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有利條件。譬如,經濟體制改革將釋放新的增長動力與活力,城鎮化潛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競爭優勢並未根本動搖,全球化孕育新機遇等。去年以來,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我國政府保持了足夠的定力,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上,這也必將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是就業狀況。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因此,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就業基本穩定。
4、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由於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經濟增量佔全球的份額保持基本穩定,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2010年以來,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經濟增長來自於中國,對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❽ 從1952年至1975年中國GdP年均增加多少
經查資料1952年的GDP是679.1
1975年的GDP是3039.5
計算如下::
3039.5/679.1*100%÷23年=19.46%
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九點四六。
❾ 請問數學: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多少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900309億元年均增長百
對的
1978年中國GDP佔世界排名第9名,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億元,人均GDP為381元,外匯儲備是1.67億美元。版
同在1978年其它權國家的GDP排名依次為美國、日本、蘇聯、西德、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中國、巴西、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
❿ 我國Gop從679,1億元躍升至約多少億元,實際增長174倍,實際增長70倍
這個問題就來是經濟學中源實際GDP與名義GDP的問題。因為存在物價上漲或通貨膨脹原因,實際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比如,由於物價上漲原因,1952年的1元錢能夠購買的東西,可能在1982年需要10元錢,所以在統計GDP增長的時候,必須考慮物價上漲或者通貨膨脹的因素,這就形成了名義GDP與實際GDP的差別。比如,1952年—2018年,我國GDP從679.1億元躍升至90.03萬億元,名義上增長900,300÷679.1=1,325.7倍,但根據每年物價上漲或者通貨膨脹因素計算,實際增長174倍;同理,人均GDP從119元提高到6.46萬元,名義上增長64,600÷119=542.8倍,考慮每年物價上漲因素計算,實際增長70倍。當然,這些計算需要用到每年的通貨膨脹率,而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國家有統計,但這里並沒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