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中國人均gdp是多少
只有07年的,沒找到08年的哦
1 深 圳(粵) 136071.3
2 大 慶(黑) 89962.56
3 珠 海(粵) 66550.61
4 玉 溪(滇) 56307.54
5 克拉瑪依(新) 50857.54
6 盤 錦(遼) 46543.21
7 廣 州(粵) 38568.37
8 廈 門(閩) 38566.86
9 杭 州(浙) 38246.9
10 無 錫(蘇) 37959.06
11 惠 州(粵) 37163.62
12 上 海 36206.43
13 寧 波(浙) 35446.47
14 太 倉(蘇) 34813.67
15 江 門(粵) 34200.3
16 昆 山(蘇) 33748.03
17 佛 山(粵) 33121.47
18 東 莞(粵) 32278.75
19 石 獅(閩) 31714.78
20 福 州(閩) 31582.03
21 張 港(蘇) 31579.26
22 南 海(粵) 31211.92
23 順 德(粵) 30685.69
24 蘇 州(蘇) 30470.19
25 大 連(遼) 29706.36
26 江 陰(蘇) 28474.97
27 溫 州(浙) 28097.32
28 晉 江(閩) 27427.48
29 南 京(蘇) 27128.08
30 泉 州(閩) 26513.14
31 庫爾勒(新) 26441.96
32 揚 州(蘇) 25998.98
33 石家莊(冀) 25476.06
34 常 熟(蘇) 24831.92
35 南 通(蘇) 24618.85
36 北 京 24077.39
37 長 沙(湘) 23941.84
38 海 口(瓊) 23919.67
39 中 山(粵) 23541.81
40 吳 江(蘇) 23471.4
41 鎮 江(蘇) 23404.12
42 秦皇島(冀) 23279.89
43 鞍 山(遼) 22583.03
44 常 州(蘇) 22441.04
45 濮 陽(豫) 21642.85
46 長 春(吉) 21335.72
47 揚 中(蘇) 21026.11
48 株 洲(湘) 20817.38
49 高 明(粵) 20462.14
50 天 津 20443.24
51 紹 興(浙) 20282.59
52 成 都(川) 20110.93
53 三 水(粵) 20023.55
54 蕭山(浙) 19957.08
55 三 明(閩) 19731.21
56 十 堰(鄂) 19555.01
57 錫林浩特(蒙) 19511.37
58 武 進(蘇) 19509.82
59 沈 陽(遼) 19406.97
60 馬鞍山(皖) 19232.18
61 汕 頭(粵) 18980.73
62 荊 門(鄂) 18918.97
63 泰 州(蘇) 18850.34
64 二連浩特(蒙) 18843.75
65 東 勝(蒙) 18842.32
66 上 虞(浙) 18702.14
67 漳 州(閩) 18582.92
68 海 寧(浙) 18577.28
69 綏 河(黑) 18569.39
70 徐 州(蘇) 18407.59
71 肇 慶(粵) 18404.42
72 南 昌(贛) 18387.61
73 惠 陽(粵) 18267.6
74 鶴 山(粵) 18263.03
75 哈爾濱(黑) 18244.04
76 岳 陽(湘) 18058.47
77 九 江(贛) 18058.39
78 台 州(浙) 17995.3
79 余 姚(浙) 17856.01
80 義 烏(浙) 17854.97
81 龍 岩(閩) 17826.19
82 合 肥(皖) 17770.11
83 唐山{冀} 17767.45
84 湘 潭(湘) 17705.86
85 烏魯木齊(新) 17654.71
86 格爾木(青) 17622
87 寶 雞(陝) 17555.8
88 余 杭(浙) 17386.35
89 晉 城(晉) 17239.27
90 蕪 湖(皖) 17237.18
91 桐 鄉(浙) 17221.65
92 丹 陽(蘇) 17196.7
93 鹿 泉(冀) 17113.55
94 茂 名(粵) 16992.64
95 宜 興(蘇) 16773.21
96 豐 南(冀) 16735.75
97 銅 陵(皖) 16642.72
98 連雲港(蘇) 16641.49
99 湖 州(浙) 16638.23
100 富 陽(浙) 16438.37
2. 要繼續堅持什麼方針,把促進就業作為
十七大報告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為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確定了新的目標
黨的十七大報告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七大報告為我國經濟今後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對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把GDP總量實現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發展為人均GDP實現翻兩番。鑒於我國2000年人均GDP為840美元,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應為3360美元,而2006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可見這個目標對經濟增長速度要求不高,甚至在年均7%以下都可達到。但其前提條件是,從原來的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基礎上實現總量翻兩番目標,發展為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GDP翻兩番目標。為此相應提出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
二是在政治建設部分提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三是在文化建設部分提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等。
四是提出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其中特別提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
五是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並要求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十七大報告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為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確定了新的目標。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論斷,對今後經濟建設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十一五」發展規劃建議,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任務,認為要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使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必須從多年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紙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從那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僅是各經濟部門和企業的關注焦點和活動指南,而且是我國經濟學界的研究的熱點。實踐證明,提出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因為經濟的粗放擴張已難以為繼。
針對近兩三年我國經濟以兩位數速度增長,但是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以及從2005年以來持續出現「三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問題且未能有效解決,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實際上比原來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寬的要求,現實針對性更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國民經濟從又快又好發展轉變為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
報告在論述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我個人體會,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比較,這一論述至少在內涵上有如下新的擴展:
第一,包括了改善或優化產業結構的內容。也就是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實現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還要確保各類產品質量和安全。總的來說,是要改變主要由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
第二,包括了擴大消費、改善民生,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的內容。我們不能像上個世紀末有的國家那樣,經濟雖然增長很快,但是貧富差距懸殊,廣大民眾收入和生活水平沒有提高。而是要努力做到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使老百姓普遍增加收入,並大大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務。這樣既能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又能改善消費和投資結構,逐步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第三,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要求,並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起,確立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業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把保護知識產權等提到戰略高度。
第四,把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和生態放在突出位置。我國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十七大報告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要求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特別提出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可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總的要求是提高發展的質量,增加發展的「綠色」成分。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舉措
黨的十七大報告特別突出改革開放,認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報告關於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的論述,有許多新的突破和舉措,目的在於更好地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這些年來,由於大力推進改革,國有企業已經走出困境,並逐步成為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較強盈利能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1997年,國有工商企業共實現利潤800億元,而到2006年,國有工商企業共實現利潤12000億元,增加了14倍。
國有企業利潤的大幅度增長,要求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以便更好地把國有資本集中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更好地用於深化國企改革和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國有股就能夠比較規范地獲得同非國有股一樣的股息或紅利,從而有利於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盈利上交制度。
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重點是進一步發展各類要素市場和深化生產要素與資源產品價格改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深化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長期以來,我國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受政府控制,嚴重偏低,這在事實上鼓勵了對資源的濫用和浪費,妨礙了粗放型增長方式的轉變。今後要大力推進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使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很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的稀缺程度,使價格杠桿能很好地促進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報告提出,要著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公司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一是規范發展土地市場。目前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中,只有15%是通過「招拍掛」實現的,絕大部分是行政劃撥和批租協議轉讓實現的,腐敗問題非常突出。今後商業用地一律實行規范的「招拍掛」,通過市場進行;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使數以億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平穩有序地向城市、向二三產業轉移,以提高我國的勞動生產率。
把環境損害成本列入價格形成要素中。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第一次把環境損害成本列入決定價格的要素中。這是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
這幾年經濟兩位數增長,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並由此付出了很大的環境代價。實踐告訴人們,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損害成本,是要補償的,否則這種增長就不可持續。因此,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的價格必須反映環境損害的成本,即修復環境和生態的成本。
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建設型財政要向公共財政體系轉型,這已是經濟學界的共識。怎樣轉型?一是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變目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嚴重不均的狀況,財政支出應更多用於改善對農民、對中西部地區居民、對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要為主體功能區建設服務,比如對於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各級財政應予大力支持,使當地居民能得到同其他地區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修恢生態,保護環境,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順利進行。
強調財稅改革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財稅改革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特別重要,甚至是問題的症結所在。現行的以間接稅(流轉稅)為主的稅收體制,刺激各地粗放擴張追求GDP的快速增長,以增加本地財政收入。原來的一些稅收政策如出口退稅政策也不利於科學發展。這兩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調整財稅的政策,如提高資源稅,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大規模調整出口退稅,規范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財政支出更多用於改善民生等。今後,估計還會有更多的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政策出台,並逐步完善財稅體制。
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
規范發展各類金融市場,是提高我國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所在,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依託。報告重申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這寫就對金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報告提出,要適應新形勢,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方面,要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在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方面,要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方面,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等。
確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環節。
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於政府改革。要轉換政府職能,從全能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
政府五年一任期,考核政績一直以GDP增速為主要標准,這就使政府追求短期GDP最大化,熱衷於粗放擴張,而把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的自主創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和生態放在一旁。只有進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政府轉變職能,切實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再充當資源配置主角,不再越位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考核政府官員政績也不再以GDP論英雄,政府才能把更多精力用到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用到改善民生上面,成為真正的服務型政府,並主動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不是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阻力。
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這也是一大亮點。
把社會建設單獨為一個部分展開論述,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放在經濟建設部分附帶談到或只作簡要論述,表明黨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這也符合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糾正經濟腿長、社會腿短有重大意義。
社會建設部分的標題很鮮明,即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首先是講教育。報告把教育置於優先和突出位置,要求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明確要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其次,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總的要求是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等。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公平與效率問題這幾年在理論界爭論不休。報告不再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這一方針政策的調整,對於逐步扭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問題有重要意義。與此相適應,報告還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規定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等。這一切,都著眼於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使他們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充分表明黨致力於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
第四,提出基本建立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的一個亮點。報告要求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其最大特點是全覆蓋。不僅城市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也要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解決農民看病難和農村缺醫少葯問題,要求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財政要逐步增加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越來越多的城市,也把沒有參加醫療保險的老人、小孩、待業人員納入醫保范圍。
第五,明確了醫療體制改革的方針,既不是市場化,也不是完全福利化。報告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公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盈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最後是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社會建設以這一節作結尾,說明經濟社會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高度一致性。
社會建設好不好,可以說是檢驗經濟發展是不是又好又快的重要標志,是經濟建設能否做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標志。所以,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各項社會建設,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快社會建設也能有力地推動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3. 中國人均GDP達6.46萬元,處於世界什麼水平
最近公布了我們中國人均GDP,已經高達6.46萬元,那麼處於世界什麼水平呢,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超過了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的經濟水平和一些發達國家還是有一段距離的,不過我們的北上廣深,香港,台灣,澳門還是可以和一些發達地區相媲美的。
剩下的發達國家,比如日本,美國,義大利,加拿大等,我們和他們還是有相當一段距離的。畢竟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能從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已經非常不容易,可以說讓全世界對我們刮目相看。我相信,只要我們都努力為國家作出奉獻,會越來越富強幸福。
4. 美國人均GDP比中國高6倍,是否生活比我們好6倍
人均就是騙百姓的,一個馬雲和一百個普通人它們的人均收入為50O萬,
5. 請問一下近年來東西部地區的財政收入和人均GDP分別是多少啊,謝謝了
2009年秦皇島市財政收入114.6億元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秦皇島市大批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生產經營困境,財政收入持續下滑。一季度,全市財政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降幅分別達21.7%和15.3%,降幅達到歷史最大。4月份到8月底,全市財政收入降幅逐漸縮小,到9月底,全部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等主要指標終於遏制住下滑態勢,實現由負轉正。從9月份開始,財政收入增幅不斷增大,到12月底,全部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分別達到6.4%和15.7%。
為全力保證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及各項民生事業發展資金投入,市財政部門創新融資渠道,主動整合打造各類融資平台,採取銀企對接、社會融資、爭取資金等措施,2009年籌融資超過百億元,連同爭取到的國家擴大內需資金4.52億元,全部科學安排落實到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上,重點支持機場建設、北戴河新區建設、津秦客專配套、城市道路、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儲備以及農村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為全市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打牢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6. 人均GDP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GDPpercapita),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
代表的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665美元,比上年增長6.3%。
(6)牢六人均gdp擴展閱讀
人均GDP計算方法: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7. 人均GDP怎麼計算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8. 日照人均GDP可以山東排名可以升到第六嗎
日照人均基地皮可以上東盤,可以適當丁彥雨招人基地被可以山東排名,可以是老爹嗎?
9. 中國人均GDP排名
截止到2020年8月7日,中國人均GDP排名為第72位。
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回上年增長6.1%。人均國答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9)牢六人均gdp擴展閱讀: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GDP總額,即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10. 英國的人均GDP達到了多少
2001年,中國GDP超過義大利,成為世界第六;2005年,中國GDP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五;2006年,中國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2007年,中國GDP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預計到2025年左右,中國GDP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