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GDP已經超過香港了嗎
日前來有媒體報道,根據香港源統計處2月28日發布的地區生產總值,按當天港元/人民幣的中間價來算深圳首超香港。深圳統計局方表示,按當天匯率計算不對,應該按2017年年均匯率來算,目前深圳GDP仍未超香港,不過深港差距進一步縮小。
希望深圳的GDP可以早日趕超香港!
2. 深圳已經超越香港,與北上廣相比,深圳處於什麼地位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內的許多城市建設的越來越好,一些城市甚至成為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市,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北上廣深。而在北上廣深這幾座城市中,深圳是最年輕的,其經濟已經超過了香港,那麼與北上廣相比,深圳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第一:深圳的發展現狀1979年深圳市成立,1980年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被譽為“中國矽谷”。深圳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外貿出口、海洋運輸、創意文化等多方面佔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肩負著試驗和示範的重要使命。2019年12月,位列2019中國城市創意指數榜第三名。2019年12月,榮登年度中國城市品牌前10強。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綜上所述,目前深圳的地位在北上廣深中排名第三,但是在未來,深圳極有可能會超越上海的北京,成為國內當之無愧的一哥。
3. 深圳去年GDP有沒有超香港
2月2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發布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26626.37億港元。當天下午,有媒體據此計算得出: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經濟總量第一的城市。不過,深圳這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第一城」的位子還未坐熱48小時,3月1日晚間,深圳市統計局就進行了回應,低調地表示深圳與香港的GDP尚差611億元。
是什麼導致深港GDP排名的爭議?在人民幣近期大幅升值的背景下,採用何種匯率換算方法,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2月28日採用的是當日匯率計算,於是得出深圳2017年GDP領先香港;而深圳市統計局則是按2017年的平均匯率換算,於是結論是深圳還未超香港。
對此,有業內人士解釋,算資產價格時可按即時匯率計算,但算存量數據時,一般採用年平均匯率計算。
實際上,在國家(地區)的綜合實力對比中,除了匯率換演算法,聯合國統計署、世界銀行等還公布過另一種評價方法,即用購買力平價換演算法來衡量GDP規模(購買力平價PPP是根據各國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不同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用來衡量對比國之間價格水平的差異)。該方法將物價和通脹等因素囊括其中,可以改善宏觀經濟數據的可比性。
以下,用三種方法呈現深圳和香港GDP對比的不用結果。
按年平均匯率計算:深圳GDP暫未超香港
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GDP為26626.37億港元,深圳GDP為22438.39億元。2月28日的港元/人民幣的中間價是0.80858,則香港去年GDP約摺合21529.55億元人民幣
3月1日晚間,深圳統計局發布官方回應稱,2017年,初步核算並經廣東省統計局核定,深圳生產總值22438.39億元,同期香港本地生產總值26626.37億港元。按照2017年港元/人民幣平均匯率0.86565折算,2017年香港GDP為23049.14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要比2月28日匯率版本高出1519.59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017年西藏的GDP。
為什麼不同口徑變化會這么大?原因是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2017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累計升值6.16%,創九年來最大年度漲幅。而港幣與美元錨定,因此,2017年人民幣對港幣的匯率也發生較大波動,導致分別用當日匯率和年平均匯率將香港GDP換算成人民幣時,結果差距較大。
世界銀行公布的按購買力平價衡量的GDP前十國家排名
查閱了前瞻資料庫中各國(地區)的購買力平價轉換率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深圳GDP規模在2016年就超過了香港。2016年,中國(內地)購買力平價轉換率為4.36本幣/國際元,換算後深圳GDP規模為4605.18億國際元;香港購買力平價轉換率為5.77本幣/國際元,香港GDP規模換算為4316.64億國際元,深圳領先香港288.54億國際元。2017年,根據各自的轉換率計算,深圳GDP領先香港559.66億國際元,優勢進一步擴大。
不過,當前對用購買力平價衡量GDP規模的演算法存在爭議。國家統計局曾表示,這個研究項目主要是為了便於國際比較研究,並不是用來替代原有的GDP核算。
「這樣的演算法實際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深圳的物價高於全國水平,這樣算出來的結果高估了深圳的GDP規模。國際上比較的時候,一般用匯率計算即可。」一位長期從事國際經濟研究的人士表示。
深港GDP之爭的背後,是外界對深圳發展潛力的期待。2017年,國家統計局改革GDP核算方法後,對研發支出未計入GDP部分進行補充核算。深圳2016年GDP首次突破2萬億,躍居廣州之前,成為內地城市中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城市。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GDP增長的目標為8%以上,按照這一增速,2018年深圳GDP將達到24233.46億元。
而縱觀近十年來深港GDP的增長,深圳10年來增長了近1.9倍,香港則增長了0.5倍。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深圳把香港甩在身後,只是時間問題。
4. 香港的GDP和大陸那個城市相當啊
「滬港國際城市競爭力報告」公布的結論之一是,上海於個別競爭力指標上,評分高過香港;報告亦指出,在十年內上海的人均GDP將會超越香港。
針對這一結論,段樵說,香港與上海的地理位置不同,上海的快速發展應不會威脅香港經濟的發展。他說,港滬兩地未來的最根本發展之道,除了強化本身的持續成長條件外,其實是如何去鞏固與發展城市鄰接地區的經濟關系,擴大其經濟疆域。對香港來說,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區,以求互利互惠。
5. 深圳GDP超香港沒
根據香港統計處2月28日發布的地區生產總值,按當天港元/人民幣的中間價來算深圳首超香港。實際上,按官方演算法,根據當天匯率計算不對,應該按2017年年均匯率來算,目前深圳GDP仍未超香港,不過深港差距進一步縮小。
雖仍未超,但深港GDP差距進一步縮小。差額比2016年數據縮小超一半,由2016年的1305億元差額縮小到2017年的611億元。
6. 香港和深圳的GDP差多少
香港和深圳今年的GDP已經相差不大了,專家預計2018年,深圳全年GDP將超過香港。
7. 深圳香港GDP哪個強
2015年,深圳GDP總量超越香港,但是人均和香港還有較大差距。
2014年,深圳GDP為16001.98億元人民幣,香港GDP為17144億元人民幣。
8. 深圳全年GDP總量超過香港了嗎
2月2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網站28日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26.37億港元,按照28日港元/人民幣的中間價計算,摺合人民幣約21529.55億元。數據顯示,深圳2017年的GDP總量為22438.39億元,首次超過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經濟總量第一的城市。
香港大公網報道稱,陳茂波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而言,有雙市場、創新科技產業和土地資源等三大優勢。大灣區6800萬人口,生產總值14000億美元,為香港金融和高端服務業提供龐大的市場。香港可以和內地企業並船出海,開拓市場。此外,大灣區既有匯聚多家龍頭科創企業的深圳,亦有多個正向先進製造業轉型的城市,在科創產業上與香港互助互輔,可以成就一個人才、科研機構與企業匯聚的國際創科中心。大灣區也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隨著多項交通基建落成通車,往返區內各地非常方便,若能在政策上有所突破,香港人可以更便捷地在區內營商、學習、就業和生活。
對於2018年的經濟前景,香港特區政府認為,環球經濟擴張勢頭持續,加上內部需求強勁,預計會在未來為香港經濟提供有力支持。只要外圍不出現重大突變,香港經濟繼2017年實現3.8%的增幅後,預測2018年本地生產總值將會增長3%至4%。
9. 深圳GDP將超香港意味著什麼
半個多世紀以來,香港經濟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亞太區,都獨領風騷,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名列前茅。然而,由於內地中心城市的迅速崛起,令經濟實力對比出現了根本性變化:上海在2009年GDP率先超越香港,北京今年GDP追上香港也已毫無懸念,就連深圳這一新興城市,也將在未來五年內迎頭趕上。香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總量曾經佔到內地的四分之一,目前這種情況已悄然改變。 枯燥的統計數字,足以反映這一變化的脈絡。1979年,剛剛拉開經濟特區建設序幕的深圳,只是一個僅31萬人口、GDP不足兩億元人民幣的小城,而香港已是一個人口逾500萬、GDP超過200億美元的亞洲國際都會。 然而,依靠香港的大量投資和產業轉移、挾著特區開放開發氣勢的深圳,30多年來以超前眼光規劃未來,以強勢領導推動落實,推動經濟以相當於香港5.4倍的超高速增長,使兩地發展差距迅速縮小:去年深圳常住人口已超過1000萬,為香港總人口的1.5倍;經濟總量也已超過1400億美元,相當於香港GDP的63%。 保守估計,如果未來五年深圳經濟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加上人民幣每年以不多於3%的幅度升值,則深圳GDP有機會在2015年超越香港。成為內地經濟總量超越香港的六大城市(其餘三個城市分別為天津、廣州和蘇州)中最值得留意的一個。 深圳的經濟總量能夠在短短35年時間內就迅速趕上開埠超過一個半世紀的香港,毫無疑問是由於其驚人的發展速度 「深圳速度」。1979年以來,深圳GDP年均增長率高達25.3%,是全國平均增速的2.6倍。 香港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迅速崛起,被公認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因為香港曾在短短40年時間內,走完了西方國家大約用了120~200年才走完的路。 若僅從發展速度看,深圳似乎更勝一籌,因為30多年來的「深圳速度」,是同時期「香港速度」(4.9%)的5.2倍,也是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有GDP統計以來的50年間平均增速(6.4%)的4倍。即使扣除深圳上世紀80年代幾乎從零起步形成極低基數的影響,最近20年步入正常增長期的「深圳速度」(18.8%),也比香港經濟高速起飛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均8.9%)要快一倍以上,也大大超過其他亞洲三小龍經濟崛起時的增長水平。 首先是大量物流向深圳集中。深圳外貿出口總量已連續18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使深圳出口總值與香港的比率從2000年的只有17%,迅速提升至2010年的53%;深圳港口貨物吞吐量則連續八年保持全球第四,去年貨櫃吞吐量上升到2251萬箱,僅比香港少102萬箱。 其次,人流亦向深圳聚集。去年全年經特區管理線進入特區人數逾六億人次,一線口岸出入境人數近兩億人次,使用深圳機場的旅客高達2671萬人次,相當於香港機場的54%;全年接待遊客約7700萬人次,居全國大中型城市首位,其中過夜遊客3285萬人次,超過香港的大約2000萬人次。 再次,進出深圳的資金流增加。 最後,對外輻射力日益增強。 深圳經濟影響力的提升會給香港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一方面是深圳實體經濟地位的進一步加強,將形成分流效應,進一步影響香港的轉口貿易和貨物運輸,從而影響香港這些傳統支柱產業的發展空間。但由於香港仍有不少優勢,加上港深兩地實際上已融為一體,因而深圳競爭力的提升對香港總體上仍是利大於弊。擴張效應本身會給香港帶來的發展機會,也有助於鞏固香港的國際地位。 另一方面,深圳經濟總量的超越,將提升深圳在港深兩地合作中的地位。由於深圳早期主要是由香港帶動發展的,所以在兩地關系中香港一直是深圳學習的目標,未來這一單向的學習模式,將會轉變為雙向的學習模式,即互相學習和借鑒對方的長處和經驗,取長補短互動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深圳經濟總量的擴張,未來兩地的合作重點將逐步從經濟領域轉向制度和社會管理層面,因為30多年來深圳一方面創造出超高速增長的奇跡,另一方面也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二元經濟問題較為突出,社會矛盾較大,法制建設、市場規則、交通運輸和社會管理等方面也有待完善,需要吸納香港的制度優勢和社會管理經驗,在這方面香港與深圳有很大合作空間。
10. 深圳,香港,台灣,上海2015年的gdp是多少
2015年GDP(港台GDP都折算為人民幣):
地區 GDP(億元) 人口 (萬) 人均GDP(元)
台灣版 約34000.00 2343.37 136508
香港 約20255.51 743.42 277256
上海 25697.38 2425.68 105938
深圳權 17500 1077.89 16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