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有哪些經濟價值高
經濟作物又稱技術作物、工業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種特定經濟用途的農作物。經濟作物具有地城性強、技術性高、經濟價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點,對自然條件要求較嚴格,宜於集中進行專門化生產。世界上一些主要經濟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類及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集中化與專門化程度均較高。
目前,蔬菜、瓜果、花卉都有掙錢的好項目,反季節大棚或者晚熟瓜果都非常不錯。
早熟的需要建設大棚資本投資,晚熟的成本投入少點,也是不錯的選擇
中秋紅蜜是新一代中晚熟超高產新品種,因果子成熟時著色面達到75%以上乃至全紅,山東地區中秋節、國慶節成熟,果面平滑肉質細膩含糖量高,故命名為中秋紅蜜桃。每畝種植66顆左右(5×2米),成熟季節正值中秋、國慶佳節,市場潛力巨大。外觀美、果個大、品質極優的中秋紅蜜桃,以中秋走親訪友為市場定位,在同期上市水果商品價值高於同類產品。
品種介紹:
中秋紅蜜1號:8月下旬成熟,果實生育期近130天,粘核,硬溶質,平均單果8兩以上,最大果重1斤2兩,盛果期畝產4000KG。著色面達到75%以上乃至全紅,果頂平或微凹,左右對稱合縫淺,完全成熟後果皮易剝離,真正可以用吸管吸的水蜜桃,在溫室下可以存放半月之久,原口味不變。
中秋紅蜜2號:9月上旬成熟,果實生育期近140天完全成熟後果皮不易剝離,粘核,硬溶質,平均單果8兩以上,最大果重1斤2兩,,盛果期畝產4000KG。果頂平或微凹,左右對稱合縫淺,在溫室下可以存放半月之久,原口味不變。八成熟時比1號口感略脆耐運輸。
中秋紅蜜3號:9月中旬成熟,果實生育期近150天,平均單果8兩以上,最大果重1斤4兩,著色面達到75%以上乃至全紅,自花結實,硬度高耐儲運,盛果期每畝產桃5000KG以上,超高產新品種。
B. 農業經濟佔GDP少,農業還是我們的經濟基礎嗎
資源總是配置到生產率最高的行業,按照三次產業分類:農業,工業,服務業。
農業專也就是國屬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投資下降不意味著農業的資本存量下降。
而工業和服務業由於我國以前經濟落後,資本存量過少,所以才出現這二者的投資大幅增加的情況。
C. 我國現階段在經濟、科技和其他方面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我國人均GDP、產業結構、農業發展、科技現狀:1、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排世界127位。表明世界發展中國家
經濟都在快速增長,速度都不慢,連續幾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排名都沒啥變
化啊!
所以看我國總的GDP我國還是算可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國情是人口眾多,如果我們將我們的人均GDP和別人比較的話那我們就得往後靠了由此可見我們國
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甚遠。
2、我國的第一產業是農業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我國大部分的是農民,而且農民是個很龐大的的隊伍。但是進入近現代以來,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中,中
國落伍了,這不僅表現在工業上,而且在曾經創造燦爛文明的農業也大大落伍了。水平遠遠比不上發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播種的時候我們大部分還是人工插秧,當發達國家都是飛機施肥的時候我們還是人們到田地裡面去撒。發達國家的農民一個人可以擁有幾十畝或者幾百畝地的時候,我們每個人最多也就十幾畝。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
3、政府的引導、支持和協調在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
我們國家的措施就沒有他們那麼健全我國農業還處於過渡性農業階段。在中國,
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相對於市場力量、企業家力量,農民還處於相對劣勢,而
在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大多數農戶就是企業,農戶的主人就是農場主,
或叫農業企業家。農戶做為企業,在這條企業鏈上沒有任何特殊,不存在受欺負、
被剝削的問題。在農業發展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的距離還是有的。4、我國的人口眾多,出現的人才應該也是不少,但是在科技方面我們還是比
不上發達國家,可能一方面是我們國家對於科技人才的回報這方面的有些欠缺,
缺乏吸引、調動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有效政策和措施,所以導致了人才流動。而
且科技管理部門缺乏基本工作條件,職能弱化,相當數量的)科技管理部門工作
條件很差,不能有效開展工作。所以我國有必要加強在科技方面的投資和關注。由以上方面可看出我國在和發達國家的比較時,我們還是有相當大的進步空
間的,所以我國要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D. 世界農業生產有哪些地域類型
熱帶雨林農業
遷移農業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地選擇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區,農民通過砍伐、焚燒,即"刀耕火種"。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當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減退,不能再生長植物時,農民就放棄它,去開發另一片土地,所以稱為遷移農業。這種農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如今,遷移農業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丘陵地區。
分布地區:南美洲亞馬孫河流流域、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
遷移農業種植的農作物各不相同。
季風水田農業
季風水田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季風水田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
亞洲的季風水田農業有以下特點:
一是小農經營: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由於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我國南方每戶耕種的水稻田一般都少於1公頃。
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農民在田地里精耕細作,使稻穀的單位面積產量較高。但是由於生產規模小,每戶稻穀的總產量不大。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的制約,農民將收上來的稻穀的相當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場上出售的稻穀很有限。
三是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農民一般從事手工勞動。雖然近一二十年來,利用電力進行灌溉、脫粒等發展較快,化肥、農葯的使用量也逐步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季風水田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還比較低。
四是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產的基礎。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對水稻生產威脅很大。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投資並組織水利工程建設。[1]
五是科技水平低;
六是種植經驗豐富。
解決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適度擴大種植規模,興修水利設施,改良耕作制度等。
種植園農業
種植園農業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商品農業,廣泛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雖然與種植園相似,但性質、規模、管理方式都與種植園有很大差別。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在這些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中佔有重要地位。
生產特點: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商品率高,專業化,地域化程度高,且部分地域如印度有企業化特點。
問題:生產、銷售多受發達國家市場和資本控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商品穀物農業
商品穀物農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類型,種植的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區有美國(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商品穀物農業一般是家庭經營,而我國的一般是國營的(主要在東北和西北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區位條件:農業科學技術先進,機械化水平高,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交通運輸便利,自然條件優越。
問題:農業成本高,能耗大。
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商品穀物農場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這里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商品化農業生產,商品率超過95%。
19世紀以後,美國橫貫東西大鐵路的修建,加速了農業向西拓展,並開始進行商品性生產。進入20世紀,世界人口猛增,世界農產品市場迅速擴大,糧價大幅度上漲,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的機械化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的生物技術革命、化學革命,以及經營管理革命,從培育雜交玉米品種,到化肥的增施,到提高效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中部平原成為世界穀物主要產地,玉米、小麥、黑麥、燕麥等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農業的商品化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和區域化,有利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取得最佳效益。玉米帶面積不到美國耕地總面積的1/10,玉米產量卻佔全國的4/5.小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80%。美國的玉米帶、小麥區能夠保持常盛不衰,得益於有力的農業措施。例如,在商品穀物地域興修水利,發展灌區,實行休耕和輪作,保證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穩產和高產;建立全國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系統,免費向農場主提供最新農業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穀物農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大牧場放牧業
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進行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地域類型。這種農業往往分布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地廣人稀,地表主要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區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生產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專業化程度高。
解決措施: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培育良種、開辟水源、種植飼料等。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亞中西部、美國西部山地地區
乳畜業
乳畜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其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如奶粉、黃油和乳酪。市場的遠近和飼料的供應是影響乳畜業生產的兩個重要因素。
世界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也發展了乳畜業,產品主要是新鮮牛奶等奶製品、蛋、禽肉。
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中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混合農業的形式多樣,但生產形式較穩定、分布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的,只有經濟發達國家的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因此通常所說的混合農業指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
主要分布區:歐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是一種新穎的混合農業。
生產特點: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安排生產,商品化程度高,市場適應性強。
解決措施:合理安排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游牧業
游牧業是指靠放牧牲畜為主的一種自給性農業,為典型的粗放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氣候乾旱地區。
典型代表:中國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西亞、中亞等。
園藝業
園藝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農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從事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密集型、專業化的生產。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菜,有的甚至只生產一種專門用途的產品。這種農業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圍,後來隨著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在遠離城市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也發展了園藝業。大多分布在城市周圍城郊地區。
家畜農業
穀物家畜農業是一種種植旱作谷類與飼養家畜相結合的農業類型。穀物家畜農業基本上集中在亞洲,它包括中國東部的華北與東北,中南半島的高原地區,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的附近地區。在非洲只出現在衣索比亞高原和南非的賴索托及其附近地區。
該農業地區,農作物中小麥占絕對優勢;其次是大麥、燕麥、黑麥、穀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豆類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亞麻、大麻、甜菜。由於氣候乾旱,降雨不穩定,為了保證產量穩定與增長,灌溉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飼養上,印度與西亞地區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國則主要是豬與牛、羊。此外,馬、騾、驢在不同地區數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勞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來源。
上述農業分布區是世界上的兩河流域的西亞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黃河中游的中國文明的起源地,農業生產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強度高,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原,特別是低窪地區,如果灌溉不當,易引起鹽漬化,所以其生產的地區受到影響。
地中海式
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類型。那裡的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多與氣溫高低明顯不一致是其突出特徵。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開發歷史比較久。農作物以耐旱的品系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徵。
在地中海農業中,農業、果木和牧業的生產地域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大多分布於平地和緩坡上,葡萄園和油橄欖、無花果多種植在丘陵地,高處的山坡是放牧的場所。由於牲畜放牧與農業在地區上分離,廄肥不能用於補充農田的營養元素,農田多依靠休耕來恢復地力。
在過去,農田種植提供糧食,果木供給飲料、油料和水果,牧業提供肉食、乳類和衣著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體式農業幾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因為,這里冬季溫和,對柑橘類果品及蔬菜的生長十分有利,加上市場需要量大,各種產品臨近市場等優越條件,結果對蔬菜、水果業的生產起著極大的刺激作用。葡萄業的發展為世界上重要的酒類生產提供了原料保證。因此,地中海許多地區其傳統的多樣化農業已被專業化的商品性農業所替代,為市場提供商品的園藝業占據重要地位。
定居農業
在熱帶遷移農業的周圍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定居農業,稱為熱帶定居農業。在非洲,熱帶定居農業分布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及其北部副熱帶較乾旱地區與東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維亞以北的安第斯山區高原與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的南部地區。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區與秘魯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個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裡農業很早就有發展,並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與家禽(如火雞)的起源地。馬里尼日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這種農業分布區的自然條件與赤道附近的熱帶遷移農業地區相比,在氣候上,雨量與溫度都有下降,並有干濕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屬高原與山區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機質被分解的速度減小,有機質含量較多。總的說來,農業條件比較有利。這里的農田是固定的,不經常遷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麥、棉花、花生;東非是玉米、高粱、小麥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麥、棉花;秘魯則是玉米、小麥、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綿羊是共同飼養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驢;南美有獨特的駝羊,其體型比驢小,作役用每隻能負重數十公斤,日行幾十里。駝羊毛是重要的毛紡織原料。這類農業大多處於乾旱地區,灌溉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較多的低地,亦可發展水稻。
傳統農業
主要分布區:我國的北方地區,中南半島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區,印度河,尼羅河和兩河流域等。(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亞熱帶乾旱的山地)
經濟狀況:發展中國家或地區
區位特點:光熱條件好,降水不足或不穩定,灌溉是保證產量的重要條件。
特點:定居農業,需水量少,但需灌溉,自給自足,以種植旱作穀物為主,一般有飼養家畜的傳統。精耕細作,多為文明起源地。
主要農產品:小麥等糧食作物,大豆等豆類作物,棉花 煙草等經濟作物,牛羊馬豬等牲畜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
1.水稻種植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5.混合農業: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6.乳畜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
幾種主要地域類型區別由於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內的較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E. 中國1978時的經濟、農業、工業、教育、國防等各方面的數據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1978年中國經濟數據
總人口:96259萬人
其中男: 49507 萬人 女: 47692萬人 農業人口:79014萬人 非農人口:17245萬人 人口出生率: 18.25 ‰ 死亡:6.25 ‰ 人口自然增長率: 12.00‰
GDP(國內生產總值):3624.1億元
其中第一產業: 1018.4億元,第二產業: 1745.2億元,第三產業: 860.5億元,人均GDP: 379元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增長0.7%
全國職工工資總額:568.9億元
其中國有單位:468.7億元 集體單位:100.2億元
城鄉儲蓄存款余額:210.6億元
其中定期存款:128.9億元 活期存款: 81.7億元
財政收入:1132.26億元
其中各項稅收: 519.28 億元 企業收入:571.99 億元 其他收入: 40.99億元
各項稅收收入細分 其中工商稅收: 462.12 億元 關稅: 28.76億元 農業各稅:28.40億元 鹽稅: 10.83億元
財政支出:1122.09億元
其中基本建設支出: 451.92億元 增撥企業流動資金: 66.60億元 教育支出: 76.23億元 農業支出: 150.66億元 撫恤和社會福利支出:18.91億元
黃金儲備: 1280萬盎司
外匯儲備:15.57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總額:355.0億元
其中出口: 167.6億元 進口:187.4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基本建設投資: 500.99億元 更新改造投資: 167.73億元
工業總產值:4237.0億元,
其中輕工業 43.1% 重工業56.9%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97.00億元
糧食產量:30477 萬噸 棉花產量:216.7萬噸 油料產量:521.8萬噸 豬年底:30129 萬頭,羊年底:16994萬只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8.6億元
其中國有單位:851.0億元 集體單位:674.4億元 個體:2.1億元 其他:31.1億元
運輸
鐵路: 5.16萬公里,公路: 89.02萬公里 客運量:253993萬人,貨運量: 248946萬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 (本文來源:網易 )
F. 美國大學農業經濟專業的排名
我感覺cornell農業綜合都很好啊~具體這個專業的排名不太清楚啊,去網上自己搜索下,也可以去中介問問,他們經驗比較多,希望幫到你了
G. 看到黑龍江省GDP長期在各省排名都是倒數第一。資源開始枯竭,除農業靠補貼有增長外,其餘的增效都緩慢
朋友你好,黑龍江經濟不是倒數,居在國內中等水平處,只是近些年的經濟增長內速度緩慢,你所說的那麼容落後,只是小道消息罷了,黑龍江正在實行東北振興戰略,雖然還沒什麼頭緒,但很多資源型城市都在轉型為科技型,相信不會多久黑龍江經濟會更快速的發展起來
H. 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阿拉斯加州主要經濟為漁業、礦業、林業和旅行業。大馬哈魚是主要魚類。礦產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大宗,其次有煤、金、銅等。旅遊業發展迅速。
阿拉斯加作為美國面積最大的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鋅,鉛,金,銀,煤儲量豐富,2011年,阿拉斯加礦產品出口總值18.4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出口4.8億美元。
旅遊業主要是指非居民到阿拉斯加旅行。在每年5月至9月的夏季時段是赴阿拉斯加旅遊的黃金時段,因為夏季是阿拉斯加最舒適宜人的季節。人們通常採用乘游輪,飛機、高速路和渡輪三種方式。阿拉斯加旅遊工業協會是阿拉斯加州官方的旅遊業營銷機構,主要負責推廣阿拉斯加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覆蓋全年的旅遊項目,宣傳阿拉斯加高速公路和高速水路旅遊運輸服務,增強小型旅遊服務內容,如釣魚運動旅遊、文化旅遊、生態游等,同時宣傳餐飲住宿服務業,為旅遊者和它的1000多家會員建立聯絡平台,提供支持和幫助。
I. 尼泊爾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尼泊爾年農業產值31.2億美元。耕地面積為325.1萬公頃,占幅員面積約18%,人均耕地面積2.5畝,山多地少,耕地分布不均衡,40%的耕地沒有灌溉設施。主要農作物有稻穀、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油料、煙草等。
旅遊業是尼泊爾的支柱產業。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徒步旅遊和登山業發達,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9%。高峰時,外國遊客達到60多萬人次/年;低峰時,外國遊客也能達到20多萬人次/年。接待航空遊客59.53萬人。赴尼泊爾旅遊的主要為亞洲遊客,其中以印度、中國遊客居多,其次為西歐和北美遊客。
尼泊爾外貿總額為5359.3億盧比,出口額742.6億盧比。主要貿易夥伴有印度、美國、中國、歐盟等。主要進口商品是煤、石油製品、羊毛、葯品、機械、電器、化肥等,主要出口商品是蔬菜油、銅線、羊絨製品、地毯、成衣、皮革、農產品、手工藝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