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般認為各類污染物排放與人均gdp呈u型關系,根據現有數據,內蒙古的情形怎樣
不能的,指標本身就存在缺陷。第一: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產出。第二: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生活水平。第三:GDP無法說明收入分配狀況。參考文章:高人均GDP≠高生活水平根據世界銀行[微博]的標准,人均GDP達到12616美元的國家就屬於高收入國家。按照這一標准,我國目前已經有42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進入到發達行列。這些城市首先包括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轄市,這也是中國各省份目前進入世界銀行高收入標準的3個省份。在地級市裡,新疆的克拉瑪依高居榜首,內蒙古的鄂爾多斯(11.95,-0.16,-1.32%)緊隨其後,類似的能源城市還有大慶、包頭等。除能源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山東、遼寧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會大城,諸如深圳、蘇州、大連等。曾幾何時,GDP的卓越表現令中國人驕傲,國人卻不太敢直視該數值的人均水平。但「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29992元(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消息,終於讓國人挺直了腰桿。要知道,如果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麼人均GDP則反映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然而,這一看似讓人欣慰的數據,卻引來不少吐槽,不少網民在該消息發布後都表示,自己「拖了大家的後腿了」,因為「實在沒有感受到中國如此高的人均GDP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變化」。由此,關於人均GDP是否真的可以和生活水平畫等號的討論頻繁出現在公眾視線中。一項來自環球網的調查顯示,74.5%的受調查者認為,人均GDP的增長與實際生活水平「沒有太大關聯」;20.7%的人認為「生活水平改善與人均GDP漲幅呈正比」,其餘4.8%的人選擇了「不清楚」。不少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經濟總量上去了,人均GDP上去了,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均GDP的紙面迅速擴張並沒有帶來紙面外的效應。問題恐怕首先出在統計上。不少城市GDP的人均數值如此高,是因為這些城市往往只統計當地的常住人口,沒有把大量外來人口納入統計范圍。例如,據統計,廣州的常住人口是1200多萬,但實際居住人口已經超過了1600萬,外來人口達3000多萬,這部分人並沒有享受到很好的公共資源。不難想見,這很有可能是出於政績的強烈需要。還有,這種統計不能在全國所有城市一刀切,應該把不同地區乃至不同行業區別對待,這樣,數據在真實性上才更有底氣。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遠遠沒有趕上GDP等類似統計數據的增長速度,這和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富裕的國家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衡量指標有人均GDP高、工業技術發達、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四個方面,這一標准在我國同樣適用,單純考量其中一項都不夠全面。因而,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把國家財富在合理范圍內轉化為個人財富,真正為人民群眾實事,才是比曬數據更重要的功課。撇去統計口徑和分配製度的外因,最重要的,還要看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因。在一定程度上,產業結構決定著勞動者的收入狀況,從而直接影響居民的富裕情況。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因而發展成果不能直接惠及當地居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鄂爾多斯等能源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和很高的人均GDP水平匹配,因為地方GDP的拉動來自當地國企。再來看深圳這樣的投資較低的城市,經濟動力來自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等,這些產業在地方經濟增長中功不可沒。這樣的產業以及未來型產業布局,除了可以維持地方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更有利於保證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其實,就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真的可以和當地較高的人均GDP匹配,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要知道,任何一個數據的價值,都遠遠沒有居民在醫療、交通、失業、養老等方面獲得政府「悉心呵護」來得實在。/view/10147.htm?fr=aladdin&fromtitle=gdp&fromid=41201&type=syn
⑵ 2014年修訂的環境法有那些成就,主要的數量
「十二五」以來我們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時期,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黨中央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轉化成生態環境保護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這個成效取得是有條件和基礎的。這個條件是什麼呢?我把外部條件先講一下,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成績取得是容易還是不容易。「十二五」期間,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是比較粗放,產業結構依然偏重,這是一個條件,我們經濟發展模式和結構有不利的一面。我們經濟總量是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均GDP從2010年的40.89萬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63.6萬億元。能源消費總量不斷攀升,我們能源的消耗量沒有到峰值,仍然在增加,從2010年的32.5億噸標准煤增長到2014年的42.6億噸,這個增長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而且是主要以煤炭為主,這是對環境治理非常不利的能源結構。還有就是我們城鎮化快速擴張,城鎮率提高4.8個百分點。我們的發展速度、我們的發展體量在快速變化之中,在這個大背景下,環境成效的取得更顯來之不易。我今天在這里給大家匯報一下,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全力推進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小康全面不全面,環境質量是關鍵。我國依託資源環境、勞動力及後發優勢,總體上走的是壓縮型、追趕型的快速工業化道路。由於壓縮型和追趕型,我們的環境問題也是在短期內集中爆發。為什麼這樣講?大家看環境歷史,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是在一二百年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逐步顯現的。比如說在大氣污染方面,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煤煙型污染造成的酸雨問題,70年代以後比較突出的是機動車尾氣和揮發性有機物污染,2000年至今他們的核心問題跟我們現在的問題一樣,是PM2.5以及地面臭氧問題。對比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們在相同發展階段面臨的環境問題要遠遠復雜地多。我們是傳統的煤煙型污染(這跟能源結構是密切相關的)和臭氧、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問題一起出現,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在一起。所以我們的環境壓力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大。十幾億人口的現代化進程,這么大的體量,這么快的速度,這么短的時間,所以污染治理和環境質量改善任務十分艱巨,這個難度可以說是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到底我們取得的成績是什麼樣的,我想在講這個之前,給大家一個環境科學中的概念。經濟學中有一個「庫茲涅茨曲線」,我們環境科學中也有這樣一個曲線,我們叫倒U型曲線。什麼含義呢?就是伴隨著經濟增長,污染物排放量會逐漸增加,環境質量出現惡化,而在經濟增長越過某個發展階段後,比如進入知識經濟之後,產業結構調整完之後,城市化進程完成之後,污染物排放量會到達頂峰,之後污染物的排放量會下降,環境質量會好轉。所以我們把這個曲線叫倒U型曲線,其中的關鍵是拐點什麼時候出現。這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破解不了的,但是這個峰值能不能低一點,這個拐點能不能早一點,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把峰值和拐點也叫做衡量一個國家污染治理的宏觀指標。「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前四年累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0.1%、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四項污染物排放量繼續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我國COD和二氧化硫2007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是2460美元,氨氮和氮氧化物2012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為6076美元,這兩個拐點的出現都比發達國家要提前很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最突出的標志是什麼?大家如果看2000年左右那段時間,媒體大部分關心的是酸雨問題。但是可以非常欣慰的告訴大家,經過「十二五」的努力,我們今天的酸雨水平,雖然酸雨仍然很嚴重,但是酸雨的面積已經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看我們拐點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再給大家匯報一個水的問題。我們關心的首先是有機污染的問題,COD的問題。COD排放量下降推動了主要江河水環境質量逐步好轉,重要的標志是劣Ⅴ類斷面比例大幅減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達80%。
2014年,全國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不僅總量下降,而且重金屬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餘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但是我講成績,不是說我們沒有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最壞的部分在減少,最好的部分也在減少,最好天氣地方、最好的一類二類水體在減少。但是最壞的部分這么大幅度的減少這是來之不易的成績。大家都關心PM2.5,我也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情就看天,頭天晚上睡覺先看看第二天PM2.5,第二天預測有什麼變化。盡管我們PM2.5污染非常嚴重,但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提出PM2.5控制時的2011年人均GDP為5400美元,能源消費中煤炭佔68.4%,工業能耗佔70%左右,而美國提出PM2.5的1996年人均GDP達到2.8萬美元,煤炭、工業能耗佔比僅為20%、7%左右,兩國能源和經濟發展階段差距較大,我國治理的復雜性和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PM2.5治理上取得了積極進展。給大家報一個數,2014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1.1%。今年前8個月,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達標天數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數減少22天。我們仍然面對解決環境問題的艱難歷程,但是我們也一定要看到取得的進步和成績來增加我們解決問題的信心。之所以「十二五」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大氣十條》明確了2017年及今後更長一段時間內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提出綜合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技術創新、調整能源結構、嚴格依法監管等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治理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水十條》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確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等10個方面238項措施。我可以坦率地告訴大家,不論是《大氣十條》還是《水十條》,這樣宏大的污染治理計劃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前所未有的。
⑶ 關於科學發展觀中的問題
隨著人均GDP的快速增加 環境浸染的程度將呈上升趨勢。從我國環境污染的情況來看版 我國仍處於「倒U型曲線」的左權側。即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倒U型曲線的拐點是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 而目前我國只有三千 當達到拐點時就會處於倒U型曲線的右側 即環境會越來越好。所以應為加速向右側進展。
⑷ 圖表中的歷史下圖為中國與西歐人均GDP水平基本變化趨勢比較(公元400——2000年,橫坐標為年代,縱坐標為
(1)時代:1l世紀的中國處於北宋時期;特徵:多民族政權並立,以「重文輕武」內為國容策,文化、科技發達,經濟重心不斷南移。時代:1l世紀的西歐處於中世紀;封建制度基本確立,政治上二元體制,封建割據,經濟上庄園林立,文化上深深打上基督教的烙印。 (2)主要原因是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工業化浪潮席捲西歐,德國、法國等國現代化進程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西歐經濟迅速發展。 |
⑸ 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圖,說明環境污染和gdp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1)①進入工業化後,伴隨著人均GDP的增加(1分),環境污染的程度呈現上升的趨勢;(1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到達「拐點」)後,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增長,(1分)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趨緩,環境質量逐漸改善。(1分)②認為「拐點」會自然出現,在實踐中會導致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1分)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1分)
(2)答案示例:①科技進步有助於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出的污染排放,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3分)②在保護環境,綠色消費觀念下消費者對綠色企業產品的需求增加,促使企業生產更多的綠色產品,促進環境質量改善。(3分)
試題分析:(1)本題第一小問以圖示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學生認真分析圖示中各條曲線的變化情況,並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圖示反映的信息。解答本題需要學生要看到進入工業化後,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也要看到到達「拐點」後,人均GDP的進一步增加,但環境質量逐步改善。本題第二小問說明「拐點」會自然出現觀點的消極影響。「拐點」會自然出現的觀點,容易使人們忽視環境的保護,引不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進而延緩「拐點」的出現。
(2)本題要求學生分析科技進步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對促進企業改善環境質量的影響。科技的進步能夠提高企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三廢」的排放,進而改善環境質量;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消費調節生產,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能夠引導企業生產環保產品,進而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
⑹ 什麼是庫茲涅茨拐點
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環境質量可能隨著經濟增長而不斷下降和惡化,但到一定拐點時,環境質量又有可能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逐步改善。 這個拐點就是庫茲涅茨拐點。
庫茲涅茨曲線是指在一國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倒U型關系。隨著一國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分配差距將趨於擴大,當經濟水平達到較高程度時,收入差距將開始縮小。庫茲涅茨拐點就是倒U型曲線的頂點。這顯示經濟發展的關注點從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的轉化。能否成功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越過庫茲涅茨拐點,是一國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躋身高收入國家的關鍵。
⑺ 十二五規劃提前完成的指標有哪些
「十二五」以來我們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時期,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黨中央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轉化成生態環境保護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堅決向污染宣戰,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這個成效取得是有條件和基礎的。這個條件是什麼呢?我把外部條件先講一下,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成績取得是容易還是不容易。「十二五」期間,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是比較粗放,產業結構依然偏重,這是一個條件,我們經濟發展模式和結構有不利的一面。我們經濟總量是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均GDP從2010年的40.89萬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63.6萬億元。能源消費總量不斷攀升,我們能源的消耗量沒有到峰值,仍然在增加,從2010年的32.5億噸標准煤增長到2014年的42.6億噸,這個增長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而且是主要以煤炭為主,這是對環境治理非常不利的能源結構。還有就是我們城鎮化快速擴張,城鎮率提高4.8個百分點。我們的發展速度、我們的發展體量在快速變化之中,在這個大背景下,環境成效的取得更顯來之不易。我今天在這里給大家匯報一下,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全力推進污染治理,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小康全面不全面,環境質量是關鍵。我國依託資源環境、勞動力及後發優勢,總體上走的是壓縮型、追趕型的快速工業化道路。由於壓縮型和追趕型,我們的環境問題也是在短期內集中爆發。為什麼這樣講?大家看環境歷史,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是在一二百年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逐步顯現的。比如說在大氣污染方面,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煤煙型污染造成的酸雨問題,70年代以後比較突出的是機動車尾氣和揮發性有機物污染,2000年至今他們的核心問題跟我們現在的問題一樣,是PM2.5以及地面臭氧問題。對比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們在相同發展階段面臨的環境問題要遠遠復雜地多。我們是傳統的煤煙型污染(這跟能源結構是密切相關的)和臭氧、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問題一起出現,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在一起。所以我們的環境壓力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大。十幾億人口的現代化進程,這么大的體量,這么快的速度,這么短的時間,所以污染治理和環境質量改善任務十分艱巨,這個難度可以說是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到底我們取得的成績是什麼樣的,我想在講這個之前,給大家一個環境科學中的概念。經濟學中有一個「庫茲涅茨曲線」,我們環境科學中也有這樣一個曲線,我們叫倒U型曲線。什麼含義呢?就是伴隨著經濟增長,污染物排放量會逐漸增加,環境質量出現惡化,而在經濟增長越過某個發展階段後,比如進入知識經濟之後,產業結構調整完之後,城市化進程完成之後,污染物排放量會到達頂峰,之後污染物的排放量會下降,環境質量會好轉。所以我們把這個曲線叫倒U型曲線,其中的關鍵是拐點什麼時候出現。這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破解不了的,但是這個峰值能不能低一點,這個拐點能不能早一點,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把峰值和拐點也叫做衡量一個國家污染治理的宏觀指標。「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前四年累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0.1%、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四項污染物排放量繼續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我國COD和二氧化硫2007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是2460美元,氨氮和氮氧化物2012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為6076美元,這兩個拐點的出現都比發達國家要提前很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最突出的標志是什麼?大家如果看2000年左右那段時間,媒體大部分關心的是酸雨問題。但是可以非常欣慰的告訴大家,經過「十二五」的努力,我們今天的酸雨水平,雖然酸雨仍然很嚴重,但是酸雨的面積已經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水平,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看我們拐點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再給大家匯報一個水的問題。我們關心的首先是有機污染的問題,COD的問題。COD排放量下降推動了主要江河水環境質量逐步好轉,重要的標志是劣Ⅴ類斷面比例大幅減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達80%。2014年,全國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不僅總量下降,而且重金屬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餘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但是我講成績,不是說我們沒有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最壞的部分在減少,最好的部分也在減少,最好天氣地方、最好的一類二類水體在減少。但是最壞的部分這么大幅度的減少這是來之不易的成績。大家都關心PM2.5,我也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情就看天,頭天晚上睡覺先看看第二天PM2.5,第二天預測有什麼變化。盡管我們PM2.5污染非常嚴重,但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提出PM2.5控制時的2011年人均GDP為5400美元,能源消費中煤炭佔68.4%,工業能耗佔70%左右,而美國提出PM2.5的1996年人均GDP達到2.8萬美元,煤炭、工業能耗佔比僅為20%、7%左右,兩國能源和經濟發展階段差距較大,我國治理的復雜性和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PM2.5治理上取得了積極進展。給大家報一個數,2014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1.1%。今年前8個月,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達標天數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數減少22天。我們仍然面對解決環境問題的艱難歷程,但是我們也一定要看到取得的進步和成績來增加我們解決問題的信心。之所以「十二五」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大氣十條》明確了2017年及今後更長一段時間內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提出綜合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技術創新、調整能源結構、嚴格依法監管等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治理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水十條》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確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等10個方面238項措施。我可以坦率地告訴大家,不論是《大氣十條》還是《水十條》,這樣宏大的污染治理計劃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前所未有的。
⑻ 俄羅斯被西方國家制裁多年,為何人均GDP仍然很高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遭受重創,而到了普京時期,又面臨西方的圍堵和制裁 。尤其喬治亞戰爭開始到,吉里米亞戰爭,再到敘利亞戰爭。整個俄羅斯經濟受到了很大影響。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蘇聯時代 70 、80年代 蘇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所以即使被西方國家圍堵,制裁 但是有這個經濟基礎在 對俄羅斯來說就不會輕易被擊垮
一個國家倒下的原因一般情況下不是在外在因素 多半是內部矛盾 、內部因素。反正不管如何 即使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也傷不了俄羅斯的根基 再有就是俄羅斯現在的經濟緩慢恢復 加上軍事力量也不是吃素的 俄羅斯才會這般強大而且富裕
⑼ 我國人均GDP不到一萬美元,為什麼西方國家說我們是發達國家
要發展成發達國家,那可不是隨隨便便的,最起碼要達到一定的收入和發展條件。而我國人均GDP不到1萬美元,明顯不符合發達國家的標准,但是為何西方非說我國是發達國家呢?而且還非要我國做發達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從世界現狀來看,整個世界有30多個發達國家,除了亞洲的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外,基本上都在歐洲,北美洲。而作為發達國家,基本上滿足發展的很高條件,如工業成熟,百姓收入高,國家福利體系完善等。
其實西方國家一直讓我國做發達國家的原因,就是因為看到我國發展太快了,有點受不了了。因為如果我國繼續這么高速發展,那麼西方對於世界的統治地位將會受到嚴峻的挑戰。而鑒於我國強大的勢力,西方又不可能阻止我國的發展速度。
⑽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通過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說明經濟發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