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GDP總量、人均GDP和在全國排名
總量超過9700億,排在廣東、江蘇、山東、台灣、浙江、河南、河北、遼寧、上海、香港、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北京、安徽之後列第十七位;由於總量未正式公布,也就還沒有人均的數據,但是可以估計,大約4萬,排在澳門、香港、台灣、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之後列第十位。
⑵ 內蒙經濟發達縣市的排名
第9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名單出爐 內蒙古佔20席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7月26日在湖南長沙召開,會上發布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評出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這份報告將參評的西部12個省市區單列出,評出第九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其中,內蒙古有20個旗、縣、市名列其中,占據整份名單的1/5。更加值得欣喜的是,內蒙古入圍的20個旗、縣、市中有14個排在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前50名。 內蒙古入圍第九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地區分別是:准格爾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達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滿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縣排名第21位、錫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達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1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烏審旗排名第33位、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縣排名第40位、豐鎮市排名第52位、烏拉特後旗排名第63位、鄂溫克旗排名第66位、二連浩特市排名第69位、烏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陽縣排名第98位。
⑶ 內蒙古經濟排名
經濟五名以後,經濟增長速度第二,僅次包頭.再過幾年就是內蒙三大強市.
⑷ 內蒙古城市排名
排名如下:
1、鄂爾多斯市:GDP總量為3579.81億元,人均GDP為173046元。
2、包頭市:GDP總量為2753.03億元,人均GDP為95668元。
3、呼和浩特市:GDP總量為2743.72億元,人均GDP88087為元。
4、赤峰市:GDP總量為1406.84億元,人均GDP為32605元。
5、通遼市:GDP總量為1222.62億元,人均GDP為39078元。
6、呼倫貝爾市:GDP總量為1185.86億元,人均GDP為46887元。
7、錫林郭勒盟:GDP總量為769.09億元,人均GDP為73135元。
8、巴彥淖爾市:GDP總量為740.14億元,人均GDP為43930元。
9、烏蘭察布市:GDP總量為721.18億元,人均GDP為34301元。
10、興安盟:GDP總量為417.92億元,人均GDP為26052元。
11、烏海市:GDP總量為410.08億元,人均GDP為73085元。
12、阿拉善盟:GDP總量為256.43億元,人均GDP為103399元。
(4)2014三季度內蒙古gdp排名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通稱內蒙古,簡稱「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內蒙古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縣級市);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17個縣,11個盟(市)轄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內蒙古地處亞歐大陸內部,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全國總面積的12.3%;截至2017年底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全區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形成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經濟藍皮(2015~2016)》認定內蒙古為中國大陸6個步入高收入階段和工業化後期階段的省級單位之一。 2016年10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被批准為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0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7.2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6408.6億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8047.4億元,增長6.1% 。
⑸ 內蒙古各市的經濟排名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位於自治區的西南部,下設2個區、7個旗。境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鄂爾多斯似乎一夜間暴富起來,2017年GDP總量為4716億元,排名國內第43,省內第1。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園、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草原等非常出名。
2、包頭
包頭市是內蒙古的工業和製造中心城市,更是全球輕稀土產業基地,因此有「草原鋼城」的美譽。這里是自治區對外開放的重點地區,連接著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作為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包蘭鐵路、包西鐵路等鐵路干線經過這里。境內的希拉穆仁草原、九峰山景區等較為著名。2017年GDP總量為3448億元,排名國內第64。
3、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又稱為「青城」。地處歐亞大陸的深處,是我國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又被稱為「中國乳都」,擁有國內最著名的兩大乳業巨頭。境內的五塔寺、大昭寺、蒙古風情園等景區較為有名。2017年經濟總量達到3179億元,排名國內第73。
4、通遼
通遼地處自治區與我國東北地區的交接地帶,屬於副中心城市。通遼有名的特產有蒙古族白食、菜包、草原山杏等。在旅遊資源上,扎魯特草原旅遊區、大青溝等較為著名。
5、赤峰
赤峰地處內蒙古東部,是自治區的區域中心城市,人口數量位居省內第1。全市經濟農作物耕種面積廣闊,產量逐年增加,經濟增加值穩步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省內第5。沙地風光、第四紀冰川遺跡是境內較著名的旅遊景點。
6、呼倫貝爾市
呼倫貝爾地處中俄蒙的交接地區,土地面積相當於江蘇、山東兩省的總和。境內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甚至很多國外專家稱這里是最好草原。旅遊產業是這里的一大亮點,國際遊客數量連年攀升,極大刺激當地經濟增長。
7、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市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更是我國重要的畜產品基地。其中農畜、能源、冶金是是錫林郭勒的優勢產業,占工業比重的半壁江山,同時使得綜合經濟實力在自治區排名第7。
8、烏蘭察布市
烏蘭察布地處內蒙古的中部地帶,與河北省接壤,下設11個縣區,常住人口280萬。烏蘭察布占據戰略要地,是自治區連接東北地區、華北地區、中部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境內工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00多家。
9、巴彥淖爾市
巴彥淖爾屬於自治區地級市,與包頭、鄂爾多斯接壤。下轄1個區、2個縣、4個旗,總人口數170萬。在經濟發展中,乳品產業、肉類產業、羊絨產業為重要支柱產業,極大拉動經濟增長,使其2017年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9。納林湖生態旅遊區、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是境內有名的4A級景區。
10、烏海
烏海位於黃河上游地帶,是自治區新型工業城市,一直有「黃河明珠」的稱謂。烏海境內資源豐富,能源儲備量大,地方發展主要依靠建材、冶金等產業,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城市,經濟總量排名第10。
11、興安盟
興安盟地處內蒙古的東部地區,同時也屬於我國東北地區。下設2個市,1個縣,3個旗,總人口170萬左右。興安盟第一產業較為發達,農產品數量連年增長,為地方經濟起到之稱作用。這里曾是內蒙古的首府所在地,烏蘭夫辦公舊址、阿爾山等是較為出名的景點。
12、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的最西部,位於呼包銀經濟帶上,與鄂爾多斯接壤。近些年阿拉善盟工業增加值逐步提升,其中原鹽產量大幅提高,為拉動經濟增長起到較大作用。境內有名的景點有:騰格里通湖草原、南寺、巴丹吉林沙漠等。
(5)2014三季度內蒙古gdp排名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2018年12月12日,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由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李仲開作主題發布,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工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和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⑹ 內蒙古在全國經濟排名第幾
《中國省域抄經濟競爭力襲發展報告 2005至2006 》3月13日在北京發布。上海、北京、廣東蟬聯三甲,內蒙古首次躋身上游區,全國排名第10位,居西部12省市區之首。另外,在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中,內蒙古處於中游區,排第13位。 《中國省域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 2005至2006 》是我國首部省域競爭力藍皮書。 在西部12省市區中,四川、陝西、重慶處於中游區,分別位居13、14、20位。
⑺ 為什麼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那麼快
一、以產業高度化、結構協調為重點推進區域工業化進程
近年來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工業經濟拉動的。
第一,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內蒙古目前已成為國內的能源輸出大區,煤炭、電力高速發展的勢頭仍將持續,鄂爾多斯市的東勝、准格爾煤田儲量大、質量優,准格爾旗的高嶺土儲量在國內是最大的,質量也是最好的,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陶瓷、建築陶瓷、日用陶瓷基地,煤炭、高嶺土,蘇里格天然氣田儲量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現在僅是遠距離向外地輸送,成本高,效益低。呼倫貝爾盟的煤——電——銅冶煉加工,赤峰的煤——電——鉛鋅錫冶煉加工,都可以有力地推動區域的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有效壯大地方經濟實力。
第二,呼和浩特的河西公司、包頭的內蒙古第一機械廠、內蒙古第二機械廠等國內重點軍工企業,具有強大的機械精密加工技術,為國防事業、航天事業做出過重大的貢獻。抓住航天產業發展的契機,突出內蒙古的地域優勢,以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推動內蒙古的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機械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發展,不僅可以直接創造巨大的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動全區的產業高度化進程,促進內蒙古跨入工業大省(區)、進而躍入工業強省(區)的行列。
第三,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強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鄂爾多斯、鹿王、仕奇、伊利、草原興發、蒙牛等以羊絨、羊毛、牛奶、牛羊肉為原料的畜產品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國內的馳名商標,對帶動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以發育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地方金融體系為重點,健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功能
在市場體系發育的進程中,中心市場、專業市場的作用日益突出,並成為影響地區經濟活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的經濟成長也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成長新階段,作為國內自然資源最密集地區之一的內蒙古正在向國內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業基地邁進,能源、重化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
三、體現民族區域自治原則,適應市場經濟規范,實現體制創新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計劃經濟時期體制因素的制約。這些體制因素既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通行規范,更不利於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
發展經濟應打破條塊分割,以資產為紐帶,組建以能源--原材料--高耗能工業為主體、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主體的企業集團,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要求,打破煤、電、高耗能工業之間的行業壁壘,以地方政府進行能源--原材料--高耗能工業發展的統一規劃和項目指導,面向國內外招商引資,組建股份制的企業集團。這樣,不僅有利於克服企業各自為戰、開發效益低、環境成本高的問題,有利於資源的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加強環境保護,而且有利於將主體投資方與社會資本有效結合起來,改變目前國有壟斷企業「一股獨大」的畸形法人治理結構,使內蒙古的資源轉換戰略從依附型的被動運行模式過渡到自組織--自生長型的良性運行軌道,並以此為基礎,在5至10年內形成一批可以在國內、國外上市的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國內外資本市場的有效開發促成內蒙古區域經濟的新騰飛
⑻ 內蒙古gdp同比增長率
初步統計,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790億元,同比增長18%。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58元,比上年增加122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42元,比上年增加35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
去年,全區宏觀調控成效明顯,叫停43個項目並在媒體上公布,對92個項目進行限期整改。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開局良好,試點工作全面啟動,3個嘎查村列入國家新農村建設試點范圍,自治區選定的100個試點嘎查村建設方案全部完成,4個旗縣被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支農資金整合試點范圍。
(8)2014三季度內蒙古gdp排名擴展閱讀:
產業結構逐步改善,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鞏固,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服務業運行平穩。全區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發展後勁持續增強,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總體經濟運行更加健康。
報告指出,今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經濟社會的薄弱環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⑼ 內蒙古各城市排名
第一名:包頭市----內蒙古的老大哥,內蒙古經濟、工業、科技中心,呼包鄂經濟圈的主驅動馬車,人均GDP位列內蒙古首位,依靠稀土、鋼鐵、鋁業、裝備製造、軍工等傳統高利潤產業順利當選華北重工業中心,近年來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成為該市的發展亮點,並由此順利成為中國二線經濟強城,中國最富裕城市前12強,屬於內蒙古的標志性都市吧,也是對外開放化成都較高的中西部都市。
第二名:呼和浩特市,內蒙古的政治、文化、金融中心,集中了內蒙古最多的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大學機構,優勢產業是乳製品、紡織、醫葯、電力等,但缺乏核心支柱產業,各產業機構參次不齊,交通實在令人頭疼,不過正在積極改善當中。
第三名:鄂爾多斯市----內蒙古後起之秀,依靠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坐擁大量財富,是內蒙古豪車之城,但缺乏城市發展積淀和城市建設理念,民間借貸危機和金融危機讓這個城市腳步放緩,但發展潛力還是有的。
第四名:烏海市----內蒙古西部煤炭生產與化工的主生產基地,近年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也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服務業,GDP增速在整個內蒙古都是很高的,穩中有升。
第五名:巴彥淖爾----內蒙古的農業產業示範種植基地,盛產麵粉、蔬菜、瓜果,該市的旅遊業也蓬勃發展,並積極探討與呼包鄂經濟圈的經濟合作,排名上基本不動。
第六名:赤峰市----內蒙古玉龍文化所在地,該市大部分是山區,與遼寧省、河北省毗鄰,林業、旅遊業較為發達,近幾年比較重視有色金屬、煤炭、醫葯等產業的建設,並小有成就,但離「富裕」兩字還差不少路需要走,也在努力的脫貧中。
第七名:錫林郭勒盟----內蒙古的風電示範產業基地,同時還是內蒙古的牛羊肉等畜牧養殖基地,旅遊業較為發達。
第八名:通遼-----蒙古族聚集的城市,草原風情比較濃郁,主要生產酒類、民族飾品、奶製品、牛肉乾製品等,經濟上沒有什麼大的潛力。
第九名:呼倫貝爾----內蒙古北部邊疆盟市,與吉林省、黑龍江省毗鄰,畜牧業、旅遊業、農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經濟上比較依賴東北。
第十名:烏蘭察布-----內蒙古中部城市,優勢產業是皮毛、紡織,是呼包鄂經濟圈連接京津冀經濟圈的重要陸上通道,不過當地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較多,也是內蒙古最大的貧困地區。
第十一名:阿拉善----內蒙古沙漠聚集區,主要是發展養殖業和旅遊業,經濟上比較依賴寧夏。
第十二名:興安盟-----內蒙古東北部地區,主要是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旅遊業,經濟上沒什麼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