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GDP年均增速要達到14%以上,人均gdp要達到17——18%。這句話是否有語病
可以這樣理解,GDP增速是按實際GDP算,人均GDP增長是按名義GDP算,名義GDP是算上通貨膨脹的,今年通貨膨脹可是將近4%
Ⅱ 中國歷年GDP及人均GDP一覽和與52年不變價是多少人民幣和美元
中國 由1952年不變價可見:1978--1952的27年中GDP增長.72倍;
2005--1979的27年中增長11.16倍。如果由美元算:1978--1952為
6.10倍;2005--1979的27中只有增長2.11倍。如果用當年值算:
人民為 1978--1952為5.37倍、2005--1979為45.52倍;用美元則為
1978--1952為6.95倍、2005--1979為8.61倍。改開沒有明顯增長。
可見物價和匯率對GDP影響很大。每十年算:1952不變價算:
第一十年 1961-1952十年增1.49倍、 第二十年1971--1962增2.28、
第三十年1981--1972增1.73、第四十年1991--1982增2.52、
第五十年2001--1992增2.34; 用美元分別為:
1.34、 2.13、 2.18、 0.84、1.56。因匯率關系,78年後的81、
85、86、90、91、94六年出現負增長。使91--82十年負增長。
從表上看是80--97十七年零增長。因80匯率1.49、而96是8.31。
在國際上是吃虧還是便宜?用人民幣大眨值來開放?翻二翻
沒實現! 所以下述名義增長速度是考慮當年民幣值而不理國內物價增長和人民幣國外貶值來算的:
1953-2013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1.7%;
1953-2013年,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8.2%;
1953-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2%;
1953-2013年,中國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9.8%。
分階段來看,改革開放前(1953-1977年):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6.4%;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5.9%;
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5%;
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7.2%。
改革開放後至今(1978-2013):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5.5%;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9.8%;
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1%;
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1.6%。
分五年計劃來看
一五計劃(1953-1957):名義GDP年均增速9.5%,實際年均增速9.2%,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2%,美元GDP年均增速6.1%;
二五計劃(1958-1962):名義GDP年均增速1.5%,實際年均增速-2.0%,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6%,美元GDP年均增速2.6%;
調整鞏固(1963-1965):名義GDP年均增速14.3%,實際年均增速15.1%,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7%,美元GDP年均增速14.3%;
三五計劃(1966-1970):名義GDP年均增速5.7%,實際年均增速6.9%,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2%,美元GDP年均增速5.7%;
四五計劃(1971-1975):名義GDP年均增速5.9%,實際年均增速5.9%,平減指數年均變化0.0%,美元GDP年均增速10.7%;
五五計劃(1976-1980):名義GDP年均增速8.6%,實際年均增速6.5%,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9%,美元GDP年均增速14.8%;
六五計劃(1981-1985):名義GDP年均增速14.7%,實際年均增速10.7%,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6%,美元GDP年均增速0.1%;
七五計劃(1986-1990):名義GDP年均增速15.7%,實際年均增速7.9%,平減指數年均變化7.2%,美元GDP年均增速4.9%;
八五計劃(1991-1995):名義GDP年均增速26.6%,實際年均增速12.3%,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2.8%,美元GDP年均增速13.3%;
九五計劃(1996-2000):名義GDP年均增速10.3%,實際年均增速8.6%,平減指數年均變化1.5%,美元GDP年均增速10.5%;
十五計劃(2001-2005):名義GDP年均增速13.3%,實際年均增速9.8%,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2%,美元GDP年均增速13.5%;
十一五規劃(2006-2010):
名義GDP年均增速16.8%,實際年均增速11.2%,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0%,美元GDP年均增速21.3%;
十二五規劃(2011-2015)前三年:
名義GDP年均增速12.3%,實際年均增速8.2%,平減指數年均變化3.8%,美元GDP年均增速15.7%。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前後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前(1978-1992):
名義GDP年均增速15.2%,實際年均增速9.5%,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2%,美元GDP年均增速7.1%。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中(1993-2013):
名義GDP年均增速15.6%,實際年均增速10.0%,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1%,美元GDP年均增速15.0%。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
加入世貿組織前(1978-2000):
名義GDP年均增速16.1%,實際年均增速9.7%,平減指數年均變化5.8%,美元GDP年均增速8.7%。
加入世貿組織後(2001-2013):
名義GDP年均增速14.4%,實際年均增速10.0%,平減指數年均變化4.0%,美元GDP年均增速17.0%。
Ⅲ 中國國民人均GDP2010年是多少同比2009年上高了幾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顯示,2010年國民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初步測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0全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21033元,同比上漲11.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上年增長11.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
記得採納啊
Ⅳ 到如今,我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在年均百分之多少的增幅
2008年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物價總水平漲幅得到控制;財政收入6.13萬億元,增長19.5%;糧食連續五年增產,總產量10570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改革開放深入推進。財稅、金融、價格、行政管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2.56萬億美元,增長17.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24億美元。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1113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實際增長8.4%和8%。 2008年我國及時果斷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008年我們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力度和節奏,採取一系列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努力增強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2008年年中,在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針對沿海地區出現出口和經濟增速下滑苗頭,及時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調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並採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財稅金融措施。9月份後,國際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明顯加重,我們又果斷地把宏觀調控的著力點轉到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上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五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暫免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加大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實的要求,迅速推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爭分奪秒地加以落實;接連出台金融支持經濟發展、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搞活流通擴大消費和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穩定就業等政策措施,加快制定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這些措施對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強信心、穩定預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6%以內;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4%左右;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 提出8%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綜合考慮了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要擴大城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就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只要政策對頭,措施得當,落實有力,就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做好2009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是擴內需、保增長。堅持把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作為宏觀調控最重要的目標,把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長期戰略方針和根本著力點,增加有效需求,加強薄弱環節,充分發揮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 二是調結構、上水平。堅持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變壓力為動力,堅定不移地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後產能,整合生產要素,拓展發展空間,實現保增長和調結構、增效益相統一,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發展後勁。 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堅持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造活力。 四是重民生、促和諧。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越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增長與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追問: 汗 麻煩說的簡單清楚點 我要的是准確的答案 回答: 8%
Ⅳ 知道幾年的人均GDP,怎麼算他們的增長率
經濟增長率的計算方法
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分為兩種,
一個是年度經濟增長率的計算,衡量的是兩年之間經濟的變化。
年度經濟增長率的計算比較簡單,就是後一年的經濟指標(如GDP或人均GDP)減去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再除以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如果我們用百分 數來表示的話還要再乘上百分百,比如我國2003年的GDP是61687.9億元(按1990年價格計算,以下同),而2004年的GDP是 67548.2億元,因此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就是0.095,用百分數來表示就是9.5%。
另外一個就是年均經濟增長率的計算,衡量的是若干年來經濟的平均變化情況。
年均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就比較復雜,為了准確起見,我們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述。假設一個經濟變數y的值由初始值y0經過n個時間段(比如年、月、日等)後變為yn,則在每個時間段里y的平均增長率應該是g= n√yn/y0-1。舉例來說,按1990年價格計算,中國1952年人均GDP為,2004年人均GDP為5196.5元,則按照這個公式計算,這52 年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6.07%。但是如果年均經濟增長率比較小的話,也可以按照指數的形式來計算,計算公式是g=(In•yn/y0)/n。比如, 以1996年美元來衡量,美國的真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870年的334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3330美元,則按照這個公式計算,美國這130年的人均年均增長率是1.8%。
Ⅵ 年均GDP增長率怎麼算
GDP增長率的計算分為兩種,一個是年度經濟增長率的計算,衡量的是兩年之間經濟的變化。
年度經濟增長率的計算比較簡單,就是後一年的經濟指標(如GDP或人均GDP)減去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再除以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如果我們用百分 數來表示的話還要再乘上百分百,比如我國2003年的GDP是61687.9億元(按1990年價格計算,以下同),而2004年的GDP是 67548.2億元,因此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就是0.095,用百分數來表示就是9.5%。
另外一個就是年均經濟增長率的計算,衡量的是若干年來經濟的平均變化情況。
年均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就比較復雜,為了准確起見,我們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述。假設一個經濟變數y的值由初始值y0經過n個時間段(比如年、月、日等)後變為yn,則在每個時間段里y的平均增長率應該是g= n√yn/y0-1。舉例來說,按1990年價格計算,中國1952年人均GDP為,2004年人均GDP為5196.5元,則按照這個公式計算,這52 年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6.07%。但是如果年均經濟增長率比較小的話,也可以按照指數的形式來計算,計算公式是g=(In•yn/y0)/n。比如, 以1996年美元來衡量,美國的真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870年的334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3330美元,則按照這個公式計算,美國這130年的人均年均增長率是1.8%。
Ⅶ 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名多少增幅多少
世界上普遍使用的人均GDP計算方式主要有兩種:1.匯率法(將各國GDP摺合成美元計專算):2.購買力法(按各屬國人均購買力平價計算)。
按方法2計算出的中國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一直大大高於方法1。
去年,按方法1計算,中國的GDP總量低於日本,居世界第三;按方法2計算,中國的GDP總量則是日本的兩倍多,居世界第二。
2001年第75名是按方法1計算的;2008年第106名是按方法2計算的。
Ⅷ 日,記者匯總統計了2016年31個省份的gdp總量,gdp增速和人均gdp三大指標,到底誰的
GDP總量反映著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人均 GDP則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而GDP增長率反映的是一個時期到下一個時期GDP百分比的變動。
(一)GDP總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GDP是指一個國家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GDP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所以,GDP總量大小,反映著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和服務產出能力的大小,反映著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二)人均 GDP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人均GDP狀況,決定著國內每個居民的平均購買力,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所以常常作為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
(三)GDP增長率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年度總體經濟狀況變動的情況。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可以說,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變化的一個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