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東21個省轄市分別是幾線城市
1、一線城市(全國個):2個;廣東省一線城市有兩個,分別是深圳、廣州;全國有4個一線城市,廣東占據了一半,這個就足以說明廣東省的經濟實力,2018年廣東省GDP是9.73萬億,佔全國的比重為10%。廣東省雖然經濟體量巨大,足可敵國,相當於澳大利亞和西班牙一國的經濟體量,全球排名都可以排名到13位,但是佔中國整個經濟的比重也不過10%,而1978年香港的GDP為183億美元,而整個大陸的GDP也才1495億元,香港一個城市就相當於祖國經濟體量的12%。現在香港的經濟體量和廣東的深圳相當。
廣東省內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相比浙江和江蘇要明顯很多,既有廣州和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但是五線城市、四線城市的數量也同樣不少。相信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會促進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
『貳』 肇慶各縣市gdp排名
端州區-鼎湖區-四會市-高要市(好辦野)-德慶縣-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
『叄』 廣東省肇慶市大旺區去年GDP是多少
據官方統計,大概700多億人民幣
『肆』 肇慶vs珠海gdp .
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里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 長江三角洲各大城市分布 本力的經濟板塊。2004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正在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資料,2003年1至9月,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四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均已超過1000億元,同期增幅均超過12%,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90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而這一經濟增長高速和高於全國同期增幅3至5個百分點的狀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已連續保持了多年。 在這片中國最富饒的土地上,充滿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斷崛起:「超級巨人」上海,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6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一;「重量級巨人」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國內生產總值在4000億到9000億之間;一批「小巨人」城市其國內生產總值都成飛速增長。經濟總量基本都過千億人民 長三角城市分工幣。為「長三角」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全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 這一經濟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眾多世界級經濟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這一地區落戶,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逾200家,僅在蘇州投資的有81家,投資項目達188個。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地區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已變成一個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1994年10月8日 珠江三角洲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珠海、東莞、中山、新會、鶴山、江門、開平、恩平、台山十幾個中小城市組成(不含香港澳門2個特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珠江三角洲。後來,「珠三角」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經濟區」。「小珠三角」面積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廣東省國土面積的14%,人口4283萬人,占廣東省人口的61%。2008年「小珠三角」GDP總值達29745.58億元(4342.843億美元),佔全國10%。2009年1月8日,國務院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綱要提出,到2012年,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 大珠三角地區 「大珠三角」有兩個不同的區域,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粵港澳。目前 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8679萬,2003年GDP總值3287億美元。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現在正打造2020年粵港澳世界城市群。 泛珠三角地區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佔全國的20.9%,人口佔全國的34.8%,GDP總值佔全國的33.3%。 %D%A
『伍』 國內主要的都市圈有哪些
No.1 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的「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1)上海大都市圈2018年GDP達9.1萬億元高於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發在滬,生產在外」的思路進行產業優化布局。2)從「一核五圈四帶」到上海大都市圈,是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把蘇錫常、寧波都市圈的大半區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興、湖州均收入囊中。3)上海大都市圈積極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構建「干線+城際+市域+城軌」多層次軌道交通,為一體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礎。
No.2 北京都市圈:從單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縣有望劃歸北京?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從攤大餅式單中心輻射向緊密集約型多組團格局轉變。北京都市圈可大致劃分為梯度輻射的三個圈層:一是中心城六區,二是城市副中心及城市發展新區多個新城,三是生態涵養區及北京以東、以南的環京地區。2)北京市域內集聚以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但職住平衡問題在全國最為突出。3)環京地區承接產業不足、通勤效率低下需補短板。廊坊北三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四統一」統籌發展,劃歸北京傳言不絕於耳。
No.3 深莞惠都市圈: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經濟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並東莞?1)深莞惠都市圈人口和經濟高速增長,「前店後廠」產業梯次轉移,是年輕移民的創業天堂。2)深莞惠經濟圈(3+2)機制推動深莞惠一體化發展,「飛地經濟」和軌道交通一體化提升深圳輻射帶動能力。3)深圳是經濟人口大市、土地面積小市,全市面積僅1997平方公里,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的1/8、1/3、1/4,通過行政區劃調整解決發展空間不足的可能性長期存在,但受制於廣東省發展大局。
No.4 廣佛肇都市圈:大灣區現代製造業中心,廣佛同城。1)廣佛兩市經濟總量比肩深莞,分別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葯)+NEM(新能源、新材料)」創新產業和先進製造業,肇慶承接廣佛產業轉移。2)從廣佛同城到廣佛肇經濟圈,肇慶與廣佛一體化還需時日。肇慶2018年GDP2202億元,是廣州的1/10;人均GDP僅為廣州的35%、佛山的42%。3)廣佛同城已基本實現,生活成本與產業轉移催生大量跨城通勤需求。2018年7月廣佛肇清四市跨城職住人數高達74.41萬,其中廣佛跨城佔四市跨城總規模的60.6%。
No.5 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皖東城市受益。1)南京都市圈經濟東強西弱,南京引領產業鏈從高到低三級梯隊。南京2018年GDP1.3萬億元;揚州、鎮江、淮安、蕪湖均在3000-6000億元之間,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2000億元以下,主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2)南京都市圈為我國第一個規劃的跨省都市圈,安徽東部城市受益於與南京同城化發展。南京與都市圈中安徽4市的距離均比安徽省會合肥更近。3)南京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前瞻性布局,與公路、機場、港口群共同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示範區。
No.6 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國,成都人口經濟集聚度高,周邊地區城鎮化率較低、空間大。1)成都尚處於做大做強吸聚周邊資源階段,人口經濟集聚度高。成都2018年常住人口占都市圈5市的61%,2018年GDP佔75%,A+H股上市公司數、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佔94%、93%。2)成都周邊4市城鎮化率較低、城鎮化空間大,未來有望與成都同城化發展。德陽、眉山、資陽、雅安2017年城鎮化率均在41%-51%之間,遠低於全國平均58.5%,都市圈人口城鎮化潛力較大。3)成都與周邊城市高鐵半小時至1小時通達,未來有望形成城際鐵路環線,但當前交通連通性仍有待提升。
No.7 杭州都市圈:民營經濟天堂,互聯網經濟高地,西進擴大腹地。1)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紹四市民營經濟發達,互聯網經濟領先,新成員衢州、黃山有望承接相關產業。2)杭州都市圈東面發展空間不足,西進擴大經濟腹地。面對上海大都市圈的擠壓和南京都市圈的競爭,杭州都市圈選擇西進,衢州、黃山正式「入圈」,宣城、上饒和景德鎮亦是候選城市,其中宣城已被南京都市圈囊括。3)杭嘉湖紹四市已實現「半小時高鐵圈」和「1小時交通圈」,高鐵將助力衢州、黃山融入都市圈。
No.8 重慶都市圈:內陸開放高地,新區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區,產業同質化、創新不足。1)重慶都市圈以重慶市35%的面積集聚65%的人口,創造72%的GDP,主城區與城市發展新區人口產業集聚能力均較強。城市發展新區2011-2017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9%,與主城區的2.1%接近。2)重慶都市圈是內陸開放高地,產業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是短板。重慶與成都、重慶高端發展平台體系內部都存在同質化競爭。3)重慶都市圈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水平亟待提升。市域鐵路目前遠不能滿足主城區與外圍通勤需求。
No.9 武漢都市圈:「圈子」縮小更務實,產業鏈向外延伸。1)從半徑150公里的「1+8」武漢城市圈到半徑80公里的武漢大都市區,范圍更小的都市圈規劃更具可操作性。2)武漢產業鏈沿武鄂黃黃、武咸、武仙、漢孝等發展廊道向周邊城市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布局和產業體系。3)高鐵、鄂州機場建設加強水陸空交通樞紐,城際鐵路網將串聯武漢都市圈。
No.10 長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區相鄰,「半小時交通圈」融合發展。1)長株潭三市產業互補性強,產業協同勢頭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之一。三市聯合擁有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級政策平台。2)長株潭三市城區最遠不過40多公里,一體化存在地理便利,合並呼聲從未斷絕。近年長株潭合並申請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流傳較廣,但實現可能性極小。3)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幹道大串聯,共同構成長株潭都市圈「半小時交通圈」。
供參考,謝謝!
『陸』 2020年城都和肇慶那個gdp高
那二零年,成都的GDP一定會高於廣東省肇慶市。
『柒』 失去的二十年,肇慶GDP需要怎樣的進化論
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環渤海等地飛速發展的二十年,也是我國專改革開放推向縱深的二屬十年,肇慶沒有抓住這一波加快發展的機會,在珠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距離珠三角核心區越來越遠。在這二十年中,盡管有過覺醒有過掙扎有過努力,然而畢竟力度不足,思想解放不夠,效果強差人意。二十年之後往回看,我們感到痛心疾首,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凝聚力量,用盡肇慶400萬人口的洪荒之力,發揮特區精神、袁庚精神,彌補前二十年所走過的彎路,用二十年的追趕實現與珠三角核心區同頻共震,譜寫一曲屬於肇慶追趕型發展的GDP進化論,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區,與珠三角其他八市一道,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城市群。
『捌』 肇慶各縣市區2018年GDP排名有誰知道
肇慶市內各區、縣 2018 年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是高要區,總量達到 430.84 億元,佔全省總回額的 19.56%;GDP 增速為 7.4%,全答市排名第三位。GDP 總量第二、三位分別是端州城區和四會市。
『玖』 關於肇慶人均GDP問題
GDP即英文(來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源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人均GDP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以某地區一定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現價)除以同時期平均戶籍人口數所得出的結果,它反映了國民生活水平狀況.
人均GDP=GDP/年平均戶籍人口數。也就是說:
端州人均GDP=81億/端州2009年平均戶籍人口數。
「端州人口有三十多萬」指的不一定就是戶籍人口數,可能包括其他人口數。
所以:人均GDP=81億/30萬=50000RMB是不成立的。應該是:
人均GDP=81億/16.2萬=50000RMB。也就是說:端州戶籍人口基數應該是16.2萬人。這樣的等式成立了。
終上:你所說的並沒有矛盾。
『拾』 2015年肇慶市的gdp排名全國多少
2015年肇慶排在廣東省第11,GDP1970億,增速8.2%,找不到確切的排名,不過全國百強是沒有肇慶的。但是我可以給你一些參考值,肇慶在2014年排在全國第103,而2015年全國第一百的城市GDP是2000 億元。我盡力找了那麼多數據,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