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近代gdp排名

近代gdp排名

發布時間:2021-01-08 05:39:52

❶ 中國城市經濟排名

1、上海市 14900.93億
2、北京市 11865.9億
3、廣州市 9112.76億專
4、深圳市 8201.24億
5、天津市 7500.8億
6、蘇州市 7400億
7、重慶市屬 6527億
8、杭州市 5098.66億
9、無錫市 5000億
10、青島市 4900億

❷ 近代中國gdp為什麼在1895年被美國超越

1、中國清末GDP世界第來一,完自全是假的。是某個西方學者,生造出來的。

2、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他們的生產不是以交換為主的,而是以自用為主的,這種經濟方式,就算是全宇宙第一,也沒有意義。

更何況,美國95年生產的是輪船、機械、鋼鐵,中國95年生產的是瓷器、茶葉、生絲。
怎麼可能一樣呢?

❸ 詳細說下18世紀中葉亞洲各國的經濟排名和軍力排名

1英國。英國當時是世界上第一殖民強國和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科技方面,有瓦特,博伊爾等大師,但相對法國遜色。
政治:9 經濟10 軍事8 科技、文化9 36
2法國 盡管法國仍然是君主專制,但其民主程度還是比除了英國之外的國家強的多,資本主義相對發達,工業革命有了萌芽。法國是第二殖民強國,有強大的陸軍。科技和文化世界第一。法語是歐洲地位最高的語言,法國除了montesquieu,voltaire,rousseau,lavoisier,monge,lagrange等對世界近代哲學、政治學和自然社會科學做出了極大貢獻的大師。
政治8 經濟9.5 軍事8 科技文化10 35.5
3俄羅斯 俄羅斯政治制度較落後,資本主義經濟幾乎沒有,科技落後,但有歐洲最龐大的軍隊。
政治6 經濟6 軍事10 科技文化6 28
4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政治制度落後,資本主義處於萌芽階段,有mozart這位音樂大師,但科學落後。軍事則不堪一擊。
政治6 經濟6.5 軍事6 科技文化7 28.5
5勃蘭登堡-普魯士。普魯士軍事無疑在各個方面上是最強的,盡管德國有beethoven,但beethoven不是普魯士人。普魯士盡管政治專制,但在宗教方面較開放,政治開明 ,但政治總體來說依然落後。
政治7 經濟6 軍事8 科技文化4 24
6中國愛新覺羅清王朝。中國完全是封建經濟,政治落後,但軍事上比較有實力。
政治5 經濟5 軍事8 科技文化5 23
7西班牙波旁王朝。西班牙政治落後,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相對奧地利俄羅斯),文化方面沒出什麼人才。
政治7 經濟6 軍事4 科技文化5 22
8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政治腐敗,軍事還算可以,盡管丟了大片領土。
政治5 經濟5 軍事6 科技文化5 21

望採納~~~

❹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

❺ 1949年我國的GDP是多少

是123億美元。

新中國成立的發展狀況:

中國成立以前所謂的「黃金十年」農業長期停版滯權不前,工業每年增長6%左右,最高的1936年才6.7%,十年工業一共才增長80%。

到1949年於1936年相比,國內輕工業下降30%,重工業下降70%,工業整體下降將近40%,近代工業只佔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0%。加上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當時的中國經濟慘不忍睹。

(5)近代gdp排名擴展閱讀:

影響中國GDP的因素:

1、在教育方面及文化方面,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為當時的出版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42年,政府組織向美國派出三十多人由廠礦工程技術骨幹組成的,並有專人管理的實習進修隊伍。

2、農業方面,從1921年到1936年間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0%,平均每年1.76%。1936年是中國大陸解放前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年,總產量(包括大豆)約為3000億市斤,這一數字到1951年才被打破。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中國的主要糧食產區大多風調雨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GDP

❻ 1820世界各國GDP

中國在貿易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6-04-19 15:22:00 ] 作者: 黃啟臣 編輯:studa9ngns摘 要: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以商品流通為基礎的貿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第一階段。當其時,中國豐富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對推動貿易全球化起了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商品流通;全球化;國際市場;競爭;舉足輕重

當今為世人矚目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是經歷了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以商品流通為基礎的貿易全球化和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產業全球化兩個歷史發展階段的。本文擬就中國在貿易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作一探索,以求證於方家。

一、中國是貿易全球化的大市場

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1405—1433年中國鄭和七下西洋;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C.Colonbo)發現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Vasco.Da.Gama)繞過好望角開辟歐洲到印度的東方航線;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F.D.Magalh*aes)作環球航行等航海的偉大壯舉,從地理范圍上使分散隔離的世界逐漸變成了聯系為一體的世界,人類歷史也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為商品貿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的條件。

但是,作為貿易全球化所賴以運轉的基礎即商品流通來說,則是有賴於中國強大的商品製造能力和生產出來的豐富商品。據史料記載,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的經濟規模上看,15世紀中葉(明中葉)至1796年(嘉慶元年)以至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期間,中國是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據統計,1522—1566年(嘉靖年間),中國的生鐵產量達到45000噸,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國到1740年才達到2000噸川。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國工業總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2%,而全歐洲僅佔23%;中國的國內貿易總值為4億銀兩[2]。直到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中國的GDP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2.4%[3],居世界各國的第一位。所以,「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那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4],「中國乃是一個偉大、富饒、豪華、庄嚴的國家」[5]。就是說,直到1820年左右,中國在世界經濟史上是占著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當時中國的商品如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棉布、砂糖、糧食、葯材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正如當時一個西方作家報道說:

中國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糧食——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絲織品及皮貨。擁有這些主要物品和數不盡的其他次要的物產[6]。

特別是中國絲貨,外國商人更是贊嘆不絕,說:

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一種出品能比得上中國的絲貨[7]。

1629年(崇禎二年),荷蘭駐台灣第三任長官訥茨(Nuyts)在給其國王的一份報告書中說:

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它能夠把某些商品大量供應全世界[8](p109)。

確實如此。根據史料記載。16—18世紀,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約有236種之多,其中手工業品有137種,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絲、絲織品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葉等。

而在這個時期,歐美各個國家由於「價格革命」的沖擊,加多戰亂、災荒、瘟疫流行,經濟曰益蕭條,各類商品極為匱乏。所以,這些國家根本沒有什麼民生產品可以打進中國市場。它們只好攜帶大量銀子來中國購買貨物販回國內傾銷。所謂夷船「所載貨物無幾,大半均屬番銀」[9]。在1830年(道光十年)以前,當中國對外貿易經常是出超的時候,白銀是不斷地從印度、不列顛和美國輸入中國。據統計,自1553年至1830年,西方國家到廣東貿易而流人中國的白銀達5億兩以上[10]。1585—1640年日本因到中國貿易而輸人中國的白銀達到1489.9萬兩[11]。可見,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在當時商品貿易全球化中,是遙遙領先於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12]。全世界其它國家都來中國購買價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國成為貿易全球化的大市場。

二、廣州是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

15—19世紀初中,中國明清政府基本上實行「時開時禁,以禁為主」的海外貿易政策,禁止沿海商人出海貿易。但是,卻對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嘉靖元年(1522),「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惟存廣東市舶司」[13]。乾隆二十二年(1757),規定外國番商「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14]。因此,自嘉靖元年至道光二十年(1522—1840),廣東一直是中國合法對外貿易的省區,省會廣州則成為全國合法進出口貿易的第一大港,而且是「印度支那到漳州沿海最大的商業中心。全國水陸兩路的大量貨物都卸在廣州」[5](P116,序言)。因此,全世界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都萃集到廣州。1798年(嘉慶三年),瑞典人龍思泰(Anders Liungstedt),就記述外國商人來廣州做生意的實況:

廣州的位置和中國的政策,加上其他各種原因,使這座城市成為數額很大的國內外貿易舞台。……中華帝國與西方各國之間的全部貿易,都以此地為中心。中國各地的產品,在這里都可以找到;……東京、交趾支那、柬埔寨、暹羅、馬六甲或馬來半島、東方群島、印度各港口、歐洲各國、南北美洲各國和太平洋諸島等地的商品,都被運到這 里[15](P301)。

據不完全統計,從康熙二十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5—1757)的72年間,到廣州貿易的歐、美各國商船有312艘[16];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八年(1758—1838)有5107艘①,平均每年為63.8艘。

與此同時,中國各地和廣東省內各地的商人也集中到廣州進行進出口貿易,名曰「走廣」[17]。1629年(崇禎二年),荷蘭駐台灣第三任長官訥茨(Nuyts)在給其國王的一份報告中也記述:

中國人把貨物從全國各地運到他們認為最有現款購買他們貨物的市鎮和海港……後來他們運往廣州市集上的貨品的數量如此之大,以致葡萄牙人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參加這些市集的商人們看到他們的貨賣出去,就用他們自己的船,責任自負地把貨運往馬尼拉、暹羅、望加錫等地去。[8](p115,109)

龍思泰於1798年(在嘉慶朝)來到廣州,也看到中國內地商人雲集廣州經商的情形:

中國各地的產品,在這里(廣州)都可以找到;來自全國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這里做著興旺的、有利可圖的生意。[15]

明清政府為了發展集中於廣州的對外貿易,除了設置廣東市舶司和粵海關進行管理外,還「官設牙行,與民貿易」[18],以至後來發展成為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商業團體「三十六行」和「十三行」,同外國商人直接貿易。在當時外國商人不熟悉中國情況、不懂漢語以及不了解中國政府管理外貿的制度的情況下,此種商業團體的設置,成為外商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的中介者,使外貿做得更活更好。所以,當時外國商人普遍感到在廣州做生意比世界其他地方更方便、更好做。正如英國議會於1830年(道光十年)對廣州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調查後得出結論:

外國商人對於這整個廣州制度(它在實踐中經過種種修正)是怎樣看待呢?1830年英國下議院關於對華貿易的極為重要的審查委員會會議中,幾乎所有出席的證人都承認,在廣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19](P51)。

這么一來。16世紀中葉至工9世紀初葉,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商人絡繹不絕前來廣州做生意,使廣州成為商品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呈現出對外貿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正如時人賦詩稱頌雲:

廣州城郭天下雄,島夷鱗次居其中。
香珠銀錢堆滿市,火布羽緞哆哪絨。
碧眼蕃官占樓住,紅毛鬼子經年寓。
濠畔街連西角樓,洋貨如山紛雜處。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
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20,21]

三、澳門是貿易全球化的中轉港

澳門是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市)海邊的一個小漁村,古時不足為港。但自從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後,他們就利用前述明清政府允准開放廣東對外貿易的恃殊政策,以澳門為基地,開展對中國的貿易,並從萬曆六年(1578)始,得廣東地方政府批准於每年春夏兩季到廣州參加為期數周的定期市(交易會),直接與在廣州貿易的中國商人購買絲貨、瓷器、茶葉等商品運往澳門,然後轉運到日本、東南亞、歐、美洲的國家出售。同時,明清政府也明文規定:凡外國商船來廣州進行貿易.必須向澳門的中國海關(明代的市舶司及清代粵海關設在澳門的分支機構)領取進入廣州的「部票」(入港許可證),並繳納關稅,聘請通事、買辦和引水員,最後由引水員引航進入廣州貿易。這樣一來,澳門就成為中國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和貿易全球化的中轉港。所以,從工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香港崛起之前的280多年,世界各個國家到中國和中國到世界各國貿易所開辟的航線,都必須經澳門港中轉。下面我們將當時中國合法出口港廣州經澳門開往世界各國的航線簡略闡述,可見一斑。

1、廣州—澳門—果阿—里斯本歐洲航線

這是16世紀中葉通往歐洲的最長航線,全程為11890海里。從廣州經澳門出口到印度果阿和歐洲的商品有生絲、各種顏色的細絲、綢緞、瓷器、砂糖、中葯、手工制被單等,其中以生絲為最大宗。由里斯本經澳門輸入廣州的商品有胡椒、蘇木、象牙、檀香和銀子,其中以銀子為最大宗,僅1585—1591年,經澳門運人廣州的白銀約20萬兩。

2、廣州—澳門—長崎航線

這是葡萄牙人進入澳門後開辟的東方航線。葡萄牙人到廣州購買中國的生絲、綢緞、砂糖、鉛、棉線、中葯等商品運往長崎,其中以生絲為最大宗,據統計,自1578—1638年,運往長崎的生絲共11540擔,絲織物21000多擔。從長崎運經澳門入廣州的商品主要是銀子,據統計,自1585—1640年,從長崎經澳門輸入廣州購買中國商品的銀子達到1489.9萬兩[11]。

3、廣州—澳門—馬尼拉—拉丁美洲航線

這是萬曆三年(1575)開辟的新航線。由廣州經澳門至馬尼拉中轉,過太平洋直達墨西可的阿卡普爾科(Acopulco)和秘魯的利馬(Lima),再往南到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從廣州經澳門運往拉丁美洲的中國商品有生絲、絲織品、瓷器、鐵鍋、糖、棉布、中葯等數十種,其中以生絲、絲織品為大宗。從拉丁美洲經馬尼拉運回澳門人廣州的商品有白銀、蘇木、蜂蠟、墨西哥洋紅等,其中以白銀最多,據統計,從1586—1640年,運經澳門人廣州的白銀達到2025萬比索[22](P47—48)。

4、廣州—澳門—望加錫—帝汶航線

這是廣州與東南亞國家貿易的老航線,明清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當時葡萄牙人利用這條航線,主要是到帝漢島購檀香經澳門運入廣州出售,然後購買中國的生絲和絲織品經澳門運往世界各國。葡萄牙人在廣州做檀香的生意,利潤在到150—200%[23](P175)。

5、廣州—澳門—紐約航線

這是1784年由美國丹涅爾.巴駕(DanielPaker)為首的一群紐約商人合資購買一艘定名為「中國皇後」號(The Emperss of China)的300噸木帆船,於1784年2月22日從紐約啟航,8月23日到達澳門,辦好人廣州港手續,於28日到達廣州黃埔港,航程達13000英里。同年12月返航,於次年抵達紐約。從紐約運來的商品是40多噸的花旗參和一批皮貨、羽絨、棉花、胡椒等商品,從廣州采購運回紐約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等。美國商人從中賺利30721美元。這是中美直接貿易的開始[24]。

6、廣州—澳門—俄羅斯航線

嘉慶八年(1803)5月,沙皇組織了一個以克魯任斯泰倫為指揮官、率領「希望」號和「涅瓦」號兩艘艦船從喀琅斯塔港啟航,橫過大西洋,於1804年7月繞南美洲的合恩角進入太平洋,向西方向航行抵夏威夷,再渡太平洋到馬尼拉,於1805年11月到達澳門,因等待清政府的批准渝旨,至1806年1月才得以入廣州貿易。俄國商人運來價值19萬西班牙銀元的毛皮貨在廣州銷售,然後購買價值u萬西班牙銀元的中國茶葉、生絲等商品,於2月7日離開黃埔港返航。從此,打開了廣州到俄羅斯的海上貿易商路[25]。

7、廣州—澳門—大洋洲航線

嘉慶二十四年(1819),新到廣州貿易的英國商人詹姆士.孖地臣,在廣州購買大量中國茶葉,裝滿在一艘名為「哈斯西侯爵號(Marquis0f Hasting)」船,從廣州起航經澳門開往新南威爾士的傑克遜港(Port Jackson)。至道光十年(1830),另一商人威廉.查頓,在廣州購買了一批生絲和茶葉,用「奧斯丁號(Austin)」三桅船裝運駛往大洋洲的賀巴特城(Hobart Town)和悉尼(Sydney)。當時,船從大洋洲返航時,雖然「缺乏適當的回程貨」[21](P86—87),但畢竟開通了廣州到大洋洲的貿易航線了。

從上述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由廣州起航經澳門為中轉港的七條國際貿易航線的歷史事實看,中國在貿易全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對推動當時貿易全球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第一歷史階段貿易全球化中的主導歷史地位,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中國在今後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借鑒的。

❼ 近代中日GDP比較

很簡單,因為日本在二戰後,努力發展自身經濟。。而中國卻有10年自然災害,抗美援朝,四人幫。。 國內政治形勢不穩定。。

❽ 求 中國經濟發展近代史,越詳細越好,謝謝

近代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中國經濟發展史-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❾ 中國的經濟Gdp前十名是那些

目前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前十國家一般認為,以下是全球綜合國力排名前十的國家、(不僅僅是經濟實力GDP排名),供參考:

NO.1:美國

美國擁有現今整體實力最強大的軍隊,同時其軍費也名列世界第一,約佔全世界總軍費開支的43%;陸地面積915.9萬,整體上相當富饒,另有諸多海外領地,戰略空間龐大;人口3.15億,大學普及率77%,每萬人中有科學家工程師41人,人口質量相當高;人均GDP49922美元,總量156847.5億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世界第一;在美國工業中,製造業佔了全國生產總額的四分之三,就工業基本金屬鋼鐵來說,美國產量佔世界五分之一,戰爭潛力巨大;至於美國的政治制度的相對優越性是不用解釋的。

NO.2:俄羅斯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主體部分,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強大的核武器庫。

俄在普京執政後,俄對聯邦主體的控制力日益加強,憑借世界最大的領土(1707.5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與豐富的資源持續的恢復發展經濟,人均GDP已達14247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GDP總計2.02196萬億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

俄工業、科技基礎雄厚,部門全,航空航天、核工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俄的武器銷售份額佔了全球軍售的24%(美國佔世界的30%)。但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是教育大國,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工程技術領域亦屬世界一流;每千人(15歲以上)中高等教育以上158人,不完全高等教育31人,中等職業教育271人,普通中等教育302人。但俄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人口形勢持續惡化,從1993年的1.486億減少到2012年的1.431億人),有民族193個,其中俄羅斯族佔77%。

從一定程度上講俄國的人口問題是相對容易解決的,雄厚的基礎工業、較高素質的人口與再度執政的強勢領導人足以支撐俄羅斯位列第二!

NO.3:中國

中國乃文明古帝國的唯一倖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著有完整的基礎工業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實際控制土地面積不如美國)。

但中國在外族征服後,民族性被扭曲,漢文化被閹割,劣幣淘汰良幣,至今未能匡復好華夏道統。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在特定的時期具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主義的僵化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整體上仍然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中下游,買辦集團阻礙了自主研發與產業升級,人均GDP仍然低於世界平均值,東西部發展失衡。中國整體上人口質量不佳,缺乏優生保護法,計生使得優秀的個體不能很好的為種群的進步作貢獻,老齡化日趨嚴重,人口上後繼乏力。軍事水準有待驗證。中國奠定的工業基礎使得中國還是有相當大的發展與軍事潛力的。NO.4:日本

日本有巨大的經濟總量(5.984萬億美元,2012,世界第三),先進的軍事技術(沒有核武器,但軍事科研水平先進),較高素質的人口(學習並傳承了唐朝的部分民風,大學普及率64%,每萬人中有科學家工程師50人),科技發達(以前用機器人逐步代替產業工人,最近又研製出了殺人機器人,等到其成熟量產,缺乏創造性的人口到成累贅了)。

日本最大的問題是生存空間不足,國土縱深小,能源與市場嚴重依賴海外。

N0.5:英國

英國有較強的經濟實力(GDP總計:2.674 萬億美元,第5名),先進的科技(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強韌的軍事實力(軍事工業健全而發達,有島國的防禦優勢),遠大的國際影響力(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響力)。

不得不承認英格蘭人是近現代最具優勢的民族(源於日耳曼人),英國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之母國,二戰以來與美國保持著特殊關系,協助美國主宰世界並從中獲益!

英國本土狹小,持續發展力受限,有待與歐盟或諸兄弟之國整合。

NO.6:法國

法國政治體制上相對集權,經濟發達(GDP總計:2.86萬億美元,人均:46,016美元),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基礎穩健,工業先進,科技水平高,教育較好;軍事工業全面,軍事科研水平高,有獨立的作戰指揮能力和作戰系統,具有在遠距離地域投擲兵力的力量,擁有核武器。

法國擁有5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西歐領土第一大國,在超級大國——美國的陰影下,有待與歐盟整合並與之爭奪利益。

N0.7:德國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GDP總計:3.667萬億美元,人均:44,460 美元)、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德國同時在科學技術的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農業基礎好,交通發達,教育極好。奧地利乃德國的純正的兄弟之國,有待合並,縱然近來幾無可能。

德國以建設一支能保證其和平、自由和獨立的軍隊為目標,但其軍事科研水平和軍事裝備先進。國民軍事訓練好。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師失地,僅保留有3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為中西歐最多。其地緣政治相對復雜,有待在歐盟進行整合。


N0.8:巴西

巴西有龐大的領土面積(851萬KM2,參網路),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增長速度較快(GDP總計:2.493萬億美元,拉美第一,人均:12,788美元,2011),較多的人口(1.92億)。

巴西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軍事力量並不是很強大,但發展迅速,這幾年巴西政府加大了軍購。

巴西沿海與內陸開發失衡,工業層次較低,有色種人的比例超過了白種人(混血兒的質量有待驗證)。

N0.9:印度

印度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較大的領土空間(298萬平方公里),巨大的發展潛力(人口12.1億,人均GDP:1485美元,2012)。

印度一直保持著巨額的軍事采購,計劃在未來5年內采購300億美元以上的軍事硬體和軟體,擁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艦,南亞頭號軍事強國。

印度種姓、宗教矛盾尖銳,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人口的增長難以遏制,工業水準有待提高。

N0.10:義大利

義大利在歐洲具有社會、政治及軍事上的重要影響力,人口6074萬(2011年),GDP總額

計2.198萬億美元(2011年),國土面積301333平方公里.

義大利工業十分發達,生產技術較為先進,且規模龐大,歷來是歐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鋼鐵生產國,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

義大利國土面積狹小,北南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待在歐盟中整合。

❿ 中國在世界經濟排名第幾位

目前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前十國家一般認為,以下是全球綜合國力排名前十的國家、NO.3:中國(不僅僅是經濟實力GDP排名),供參考:

NO.1:美國

美國擁有現今整體實力最強大的軍隊,同時其軍費也名列世界第一,約佔全世界總軍費開支的43%;陸地面積915.9萬,整體上相當富饒,另有諸多海外領地,戰略空間龐大;人口3.15億,大學普及率77%,每萬人中有科學家工程師41人,人口質量相當高;人均GDP49922美元,總量156847.5億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世界第一;在美國工業中,製造業佔了全國生產總額的四分之三,就工業基本金屬鋼鐵來說,美國產量佔世界五分之一,戰爭潛力巨大;至於美國的政治制度的相對優越性是不用解釋的。

NO.2:俄羅斯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主體部分,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強大的核武器庫。

俄在普京執政後,俄對聯邦主體的控制力日益加強,憑借世界最大的領土(1707.5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與豐富的資源持續的恢復發展經濟,人均GDP已達14247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GDP總計2.02196萬億美元(2012年)國際匯率。

俄工業、科技基礎雄厚,部門全,航空航天、核工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俄的武器銷售份額佔了全球軍售的24%(美國佔世界的30%)。但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是教育大國,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工程技術領域亦屬世界一流;每千人(15歲以上)中高等教育以上158人,不完全高等教育31人,中等職業教育271人,普通中等教育302人。但俄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人口形勢持續惡化,從1993年的1.486億減少到2012年的1.431億人),有民族193個,其中俄羅斯族佔77%。

從一定程度上講俄國的人口問題是相對容易解決的,雄厚的基礎工業、較高素質的人口與再度執政的強勢領導人足以支撐俄羅斯位列第二!

NO.3:中國

中國乃文明古帝國的唯一倖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著有完整的基礎工業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實際控制土地面積不如美國)。

但中國在外族征服後,民族性被扭曲,漢文化被閹割,劣幣淘汰良幣,至今未能匡復好華夏道統。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在特定的時期具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主義的僵化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整體上仍然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中下游,買辦集團阻礙了自主研發與產業升級,人均GDP仍然低於世界平均值,東西部發展失衡。中國整體上人口質量不佳,缺乏優生保護法,計生使得優秀的個體不能很好的為種群的進步作貢獻,老齡化日趨嚴重,人口上後繼乏力。軍事水準有待驗證。中國奠定的工業基礎使得中國還是有相當大的發展與軍事潛力的。

NO.4:日本

日本有巨大的經濟總量(5.984萬億美元,2012,世界第三),先進的軍事技術(沒有核武器,但軍事科研水平先進),較高素質的人口(學習並傳承了唐朝的部分民風,大學普及率64%,每萬人中有科學家工程師50人),科技發達(以前用機器人逐步代替產業工人,最近又研製出了殺人機器人,等到其成熟量產,缺乏創造性的人口到成累贅了)。

日本最大的問題是生存空間不足,國土縱深小,能源與市場嚴重依賴海外。

N0.5:英國

英國有較強的經濟實力(GDP總計:2.674 萬億美元,第5名),先進的科技(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強韌的軍事實力(軍事工業健全而發達,有島國的防禦優勢),遠大的國際影響力(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響力)。

不得不承認英格蘭人是近現代最具優勢的民族(源於日耳曼人),英國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之母國,二戰以來與美國保持著特殊關系,協助美國主宰世界並從中獲益!

英國本土狹小,持續發展力受限,有待與歐盟或諸兄弟之國整合。

NO.6:法國

法國政治體制上相對集權,經濟發達(GDP總計:2.86萬億美元,人均:46,016美元),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基礎穩健,工業先進,科技水平高,教育較好;軍事工業全面,軍事科研水平高,有獨立的作戰指揮能力和作戰系統,具有在遠距離地域投擲兵力的力量,擁有核武器。

法國擁有5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西歐領土第一大國,在超級大國——美國的陰影下,有待與歐盟整合並與之爭奪利益。

N0.7:德國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GDP總計:3.667萬億美元,人均:44,460 美元)、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德國同時在科學技術的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農業基礎好,交通發達,教育極好。奧地利乃德國的純正的兄弟之國,有待合並,縱然近來幾無可能。

德國以建設一支能保證其和平、自由和獨立的軍隊為目標,但其軍事科研水平和軍事裝備先進。國民軍事訓練好。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師失地,僅保留有3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為中西歐最多。其地緣政治相對復雜,有待在歐盟進行整合。

N0.8:巴西

巴西有龐大的領土面積(851萬KM2,參網路),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增長速度較快(GDP總計:2.493萬億美元,拉美第一,人均:12,788美元,2011),較多的人口(1.92億)。

巴西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軍事力量並不是很強大,但發展迅速,這幾年巴西政府加大了軍購。

巴西沿海與內陸開發失衡,工業層次較低,有色種人的比例超過了白種人(混血兒的質量有待驗證)。

N0.9:印度

印度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較大的領土空間(298萬平方公里),巨大的發展潛力(人口12.1億,人均GDP:1485美元,2012)。

印度一直保持著巨額的軍事采購,計劃在未來5年內采購300億美元以上的軍事硬體和軟體,擁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艦,南亞頭號軍事強國。

印度種姓、宗教矛盾尖銳,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人口的增長難以遏制,工業水準有待提高。

N0.10:義大利

義大利在歐洲具有社會、政治及軍事上的重要影響力,人口6074萬(2011年),GDP總額

計2.198萬億美元(2011年),國土面積301333平方公里.

義大利工業十分發達,生產技術較為先進,且規模龐大,歷來是歐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鋼鐵生產國,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

義大利國土面積狹小,北南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待在歐盟中整合。

義大利國土面積狹小,北南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待在歐盟中整合。

閱讀全文

與近代gdp排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