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家統計局通常公布的GDP增長率是名義的嗎
一般是按可比價計算的實際GDP增長率。 具體GDP數據是名義的。 比如2010年增長10.4%,是實際的。 名義增長差不多20%
『貳』 國家統計局的GDP增長率和我算的不一樣,怎麼回事
按照中國現行的統計制度,國家及各地統計局公布的GDP是未扣除價格因素的GDP,就是經濟學里的名義GDP;公布的GDP增速是扣除價格因素的GDP增速,就是經濟學里的GDP實際增速。也就是說,你計算的是GDP名義增長率,國家統計局計算的是GDP實際增長率,差別當然很大了。
正確的做法,找國家統計年鑒,看第二篇國民經濟核算,表2-1是名義GDP,也就是你用的那個GDP,表2-3是不變價GDP,也就是你計算GDP增長率應該使用的那個GDP。用表2-3的數據套你現在用的公式,計算出來就是表2-4的結果,也就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指數(GDP指數=GDP增長率+100)。你可以自己試試對不對。嗯,其實我都試過好多遍了,除了特別早期的不知道那會兒怎麼調整出來的數據會稍微差一點點,1990年以後數據肯定是一點都不會差的。
統計年鑒地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叄』 國家統計局怎麼統計GDP
國內生產總值即 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反映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
在價值形態上它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的增加值之和。它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品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的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即: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內容。即: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進口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計算方法,無論是從生產、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個角度核算,理論上結果都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這種差異稱之為統計誤差,而一定限度內的統計誤差是允許出現的。
GDP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
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
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
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
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肆』 2019年3月27號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多少億元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中國經濟數據 GDP首次突破90萬億元
『伍』 國家統計局怎樣統計GDP
按照中國現行的統計制度,國家及各地統計局公布的GDP是未扣除價格因素的GDP,就是經濟學里的名專義GDP;公布的GDP增速屬是扣除價格因素的GDP增速,就是經濟學里的GDP實際增速。
也就是說,你計算的是GDP名義增長率,國家統計局計算的是GDP實際增長率,差別當然很大了。
正確的做法,找國家統計年鑒,看第二篇國民經濟核算,表2-1是名義GDP,也就是你用的那個GDP,表2-3是不變價GDP,也就是你計算GDP增長率應該使用的那個GDP。用表2-3的數據套你現在用的公式,計算出來就是表2-4的結果,也就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指數(GDP指數=GDP增長率+100)。你可以自己試試對不對。嗯,其實我都試過好多遍了,除了特別早期的不知道那會兒怎麼調整出來的數據會稍微差一點點,1990年以後數據肯定是一點都不會差的。
『陸』 中國城市gdp排名在哪發布求國家機關官方網址。(我在統計局沒找到)
國家統計局查詢:
國家統計局缺少的可以去各省各城市去查詢年度公報,現在各個省市都有網路統計信息網
在網路輸入「各省市名+統計局」可查看各個省份、城市統計局官方網站
如:廣東統計局、上海統計局、深圳統計局、廈門統計局等等。
『柒』 國家統計局是怎麼計算年GDP和相關經濟數據的
問: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採用什麼方法?資料來自何處?數據是如何形成和發布的?
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基本上是按國際通行的核算原則,對各種類型資料來源進行加工計算得出的。主要資料來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統計資料,包括國家統計局系統的統計資料,如農業、工業、建築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報酬、價格、住戶收支統計資料,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如交通運輸、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國際收支統計資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資料,包括財政決算資料、工商管理資料等;第三部分是會計決算資料,包括銀行、保險、航空運輸、鐵路運輸、郵電通信系統的會計決算資料等。統計資料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和為避免中間層次干擾的超級匯總法。基本計算方法採用國際通用的現價和不變價計算方法。
人們會發現,不同時期發布的同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往往不一樣,這是因為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數據有個不斷向客觀性、准確性調整的過程。首先是初步估計過程。某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先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據統計快報進行初步估計。統計快報比較及時,但范圍不全,准確性不很強。初步估計數一般於次年2月28日發表在《中國統計公報》上。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統計年報數據對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重新進行核實。年報比快報統計范圍全,准確度也高,採用這類資料計算得到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是初步核實數,一般在第二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上公布。至此,工作還未結束,因為國內生產總值核算除了大量統計資料外,還要用諸如財政決算資料、會計決算資料等大量其他資料,這些資料一般來得比較晚,大約在第二年10月左右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時候,根據這些資料再做一次核實,叫最終核實。最終核實數在隔一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上發布。三次數據發布後,如果發現新的更准確的資料來源,或者基本概念、計算方法發生變化,為了保持歷史數據的准確性和可比性,還需要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我國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產業普查資料對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數據進行過一次重大調整。
問:我國GDP核算方法哪些方面已與國際標准接軌?目前需要完善之處是什麼?
答:這個問題從我國1985年開始計算國內生產總值談起。1985年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指標是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的國民收入,它只能反映物質生產活動成果。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我國非物質服務業發展加快,在整個國民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這樣就提出了如何反映非物質服務業發展的問題。既能夠反映物質生產活動成果,又能夠反映非物質服務業發展的宏觀經濟指標是產生於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1985年,我國統計部門建立了國家和省兩級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1993年,國家統計局正式取消傳統的國民收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90年代初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的不斷發展,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在逐步向最新國際標准———聯合國1993年SNA轉換;與此相適應,統計調查范圍由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擴展到非物質生產領域;統計調查方法也從全面行政報表的方式正在逐漸向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的普查和抽樣調查方法過渡。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歷史比較短,又經歷了從傳統體系向新的國際標准過渡的歷史,所以,與發達國家和一般國際規則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資料來源方面還有不完善之處,比如服務業,特別是一些新興服務業,如律師服務、會計師服務、廣告咨詢、證券交易等,缺乏健全的資料來源;分類方面比較粗,還未達到國際標准,比如由於小型和個體工業企業統計缺少細分類資料,全部工業增加值盡管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40%以上,但卻沒像國際標准那樣劃分為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細行業;在計算方法上仍保留著部分傳統方法;在數據發布上還不夠及時完整,透明度不夠。目前我們正在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問:為達到統計結果的客觀公正性,國家統計局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
答:要達到統計結果的客觀公正,首先要保證原始資料的准確性。為此,國家統計局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傳統的統計調查方法以全面報表為主,基層單位向政府統計部門報送報表,然後層層匯總到國家統計局。這種調查方法涉及單位多,需要大量統計人員,有限的資源無法保障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統計技能的培訓,因而無法保證基層統計資料的准確性。抽樣調查涉及的單位少,需要的統計調查人員相對較少,統計部門有能力進行統計技能培訓,從而能夠提高基層統計調查資料的質量。目前,糧食產量、棉花產量、城鄉住戶調查、價格調查、1%人口調查、規模以下工業等統計領域採用了抽樣調查方法。第二,採用超級匯總法。為了避免統計調查數據在層層匯總過程中的人為干擾,國家統計局對一些重要的基層統計報表採取了直接匯總的方法,比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等抽樣調查數據已經採用的了這種匯總方法。第三,加大執法力度。對虛報、瞞報、拒報或干擾統計數據等統計違法現象進行查處。這些措施對於維護統計數據的客觀性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問:作為統計專家,您如何看待中國GDP核算結果?您認為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將如何變化?
答: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講,要做到國內生產總值數據100%准確都是不可能的。尤其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又正在經歷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程之中,統計體系正在從適應傳統體制向適應新體制的轉換過程之中,完全搞准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實屬不易,中國目前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基本反映了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我們要繼續努力,不斷改進核算工作,提高數據質量,使之更好地逼近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有觀點認為中國GDP增長率遠高於美國,所以中國的經濟總量不久就會超過美國。對此我持不同意見。世界銀行最新統計資料表明,中國GDP總量世界排名第六,但僅相當於美國的1/9,美國增長一個百分點相當於我們增長9個百分點。所以,即使中美兩國各自保持近些年的經濟增長率,在短時期內,兩國GDP的相對差距在縮小,但絕對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如果我國能夠長期保持經濟增長率的優勢,才能逐步縮小與美國經濟總量的差距。但即使如此,中國經濟總量趕上美國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我認為,在本世紀內,趕上美國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肯定會縮小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經濟總體上還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問:國際上對中國官方的GDP統計如何看待?
答:國際機構,比如世界銀行,對中國國家的統計水平還是比較肯定的。世界銀行對中國統計數據的認可有個過程:20世紀80年代,世行在計算按美元表示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時都直接採用中國官方統計數據,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們對中國官方統計數據產生了懷疑。世行認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官方統計雖然進行了很多方面改革,但基本概念依然深深紮根於傳統體系,基本調查范圍仍主要局限於物質生產領域,基本調查方法仍然採用的是全面行政報表的方法。隨後,世行開始對中國官方GDP數據進行調整。90年代末,隨著中國統計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向世行正式提出了取消對中國官方GDP數據進行調整的要求,經過雙方深入磋商和對中國統計體系進行考察後,世行認為,中國的統計體系是比較健全的,中國統計人員和國民經濟核算人員具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世行對中國官方GDP數據進行調整的基礎已不復存在,今後世行在其出版物上公布中國人均GNP時直接利用中國官方數據進行計算。近些年,世行一直履行它的上述承諾,並且每發表數據前,都徵求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意見。前些天剛徵求完國家統計局對中國2001年GNP數據的意見。
『捌』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GDP)比上年增長7.8%,全年
根據題意得:
2011年的總產值519322億÷(1+7.8%)≈515302億=5.1×1013.
故選B.
『玖』 中國GDP的國家統計局歷年GDP數據
(基於現價;GDP/百萬元;人均/元;增長率/%)年份 GDP(本幣)GDP名義增長率GDP實際增長率人均(本幣)人均名義增長率人均實際增長率1978364,52213.211.738111.710.21977322,1058.87.63417.26.21976296,147-1.7-1.6318-3.3-3.11975301,3117.58.73295.86.81974280,3742.62.33110.30.21973273,3358.07.93105.45.41972253,0223.93.82941.41.21971243,5267.77.12905.14.11970226,13216.219.427613.116.11969194,57812.516.92449.413.71968173,016-2.8-4.1223-5.5-6.61967178,028-5.0-5.7236-7.5-8.11966187,3089.110.72556.37.71965171,72018.01724015.414.31964145,55417.718.320814.915.51963123,6377.410.21814.67.51962115,124-5.7-5.6173-6.5-6.41961122,094-16.2-27.3185-15.1-26.61960145,7471.2-0.32180.9-0.51959144,03610.18.82168.06.71958130,82122.321.320019.018.31957106,9293.95.11681.22.41956102,89813.01516610.712.7195591,0786.06.81504.24.5195485,9384.34.21441.41.8195382,41921.415.614219.313.1195267,9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