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粵港澳和江浙滬哪個更強,哪個更發達,GDP哪個高長三角呢
官方經濟指標的對比,我確實沒時間幫你一一列舉出來,我的回答都是憑借經歷和個人感受,不過我覺得這種個人感受應該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利益相關:本人居住地深圳,經常往返廣深,目前業務主要在珠三角和福建,在江蘇、上海、浙江都有項目,跟這三地的客戶、合作夥伴都有比較長時間的接觸。
以下是個人基本論點:
1、粵港澳的經濟總量應該不及江浙滬,如果有人能夠給最新的官方數據,我會很感謝;
2、澳門和香港是比較特別的存在,納入珠三角或者廣東地區去跟其他區域比較,不太合適;
3、講廣東的時候,最好區分珠三角和非珠三角,這兩個地區的差距根本就是兩個世界,貧富差距遠大於浙江和江蘇省內;
4、在這里就不比誰更窮了,比發達的話,拋開港澳和非珠三角地區,所謂的廣東發達地區也就是珠三角9市,所以跟長三角發達地區比較是不公平的;
5、如果單拿江蘇跟廣東比,即便廣東發展極其不均衡,但經濟機構、總量要比江蘇好一些。
以下是個人對兩地區的感受:
1、長三角交通更發達和便利,珠三角空氣質量更好些;
2、長三角的工業區有大量的外企工廠,特別是無錫、江陰、蘇州這些城市的工業區,這點跟廣州、東莞、佛山很類似,工業園區長三角規劃得更好,多數都有自己的土地,廠區也普遍較大,珠三角的工業區很多都是密集的挨著,而且大量的都是租用某個樓層,所以感覺人很亂和擁擠也不奇怪,長三角工業區總體面積比珠三角大了很多,這也是我為何直觀上覺得經濟總量上更大的原因,由於珠三角本土幾個代表性民企的光環效應,很容易讓人覺得珠三角經濟更發達;
3、經商環境的話,個人覺得珠三角更好:無錫的朋友提醒過江蘇很多業務的合同蓋章後仍然面臨不履行風險,錢到賬了才真正安心,政商關系很密切;浙江的業務比江蘇難做,普遍都是家族式,領導批一個項目來下,各個環節和鏈條都已經安排好各個親戚朋友;珠三角的合同蓋章後違約的風險小很多,香港老闆、客家人和潮汕商人做生意更講究誠信和契約;在江浙做業務,不管業務大小,飯局和酒局少不了,珠三角一般都是在辦公室談,覺得OK,回來就可以擬定合同了,不吃飯喝酒也沒有多大關系,如果實在必須私下談回扣,喝茶或咖啡就好;當然了,以上都不是絕對,僅僅是個人接觸到的普遍的感受;
4、雖然本題下面對比經濟因素,但考慮吸引人才方面的東西,還是要提一提人文歷史,這一點長三角毫無疑問更好,廣州也有人文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但個人覺得這
⑵ 長三角「最富裕」的三個城市是哪三個城市
我國是一座發展中的國家,內部各個城市在國家的指引下,努力的發展著自身的經濟,我國為了將城市經濟最大化,將城市劃分成許多區域,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前者以上海為中心建立的都市圈,後者則是圍繞廣州建立的經濟圈,這兩都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區域。講的就是長三角區域中最富裕的三座城市,但很意外上海不在榜首,而蘇州也僅排第二,這三座城市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人均收入上都是國內的佼佼者,都是未來可期的三座城市。
⑶ 長三角最富裕的城市,蘇州排第二為何上海沒上榜
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三大經濟群之一,同時也是全球公認的經濟六大經濟群,它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2018年前三季度的經濟總量已將近全國的五分之一,足以說明其經濟的活躍程度。
大圖模式
這個地區在經濟上發展非常的迅猛,拿我們比較熟悉的江、浙、滬來舉例子,在2009年時,這三個地區的GDP的總和就超過了一萬億美元,成功地成為全球的第十一大的經濟體。
那我想要問問各位小夥伴,大家覺得如果給長三角的城市富裕程度排一個名次,大家覺得哪三個城市能排在前面呢?那麼我今天來說一說長三角城市富裕進行對比,讓我們看一下有哪些城市吧。
⑷ 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相比,誰的經濟GDP更有潛力
誰的經濟GDP更有潛力,短期看政策,長期看基礎。
短期看政策方面,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改革開放後享受到了國家政策全力扶持,而且目前政策的紅利仍在不斷釋放。與珠三角相聯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是世界四大灣區之一,而長三角定位是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尤其長三角地區肩負著中國未來金融中心的期望。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的GDP是高於珠三角城市群的,但珠三角GDP數據港澳兩地沒有加入統計。應該說,綜合各種政策,長三角獲取的政策效應預期要略多與珠三角。
長期看基礎方面,長三角坐擁中國的三大主要平原地之一,有更廣闊的平原基礎;而長江水運為長三角發展提供有更幽深的經濟腹地;長三角擁有更開放的政策基礎,新一代的改革試驗田正從珠三角向長三角轉移,潛力更加為人看好。
綜合各方面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都潛力無限,相比較長三角略大。不過,政策與自然資源之外,一個區域的發展影響因素還有很多。近期一個中興通訊的事例警示國人:任何區域,創造力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排除經濟發展風險的固本支撐,否則經濟發展無論靠政策,還是靠它國別人,都會受制於人。
相信發展健康的話,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會成為國內最早享譽世界的城市群。
⑸ 1979年長三角區域GDP是多少
沒有統計過當時的官方,也沒有統計過那個時候,剛剛改革開放,還沒有長三角經濟版帶這一種權說法,包括珠江三角洲同樣如此,後來的京津翼一體化等等,這些都在當時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因此也無法統計,也沒有必要去統計它的gdp
⑹ 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經濟圈,在老外眼中誰名氣更大
珠江三角洲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包括廣東省惠州(僅包括惠州市區、惠陽、惠東、博羅)、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佛山、江門、肇慶(僅包括肇慶市區、高要、四會)九個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南部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三角洲的東部的地區如深圳、東莞、廣州較早發展。研究中的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江口的東西部,預計可以帶動西部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是農地和小村落。1985年以後,經濟改革,大量資金湧入。工資低廉,政策配合,珠江三角洲吸納了來自香港的商人設廠,使該地成為製造業的基地。2003年,港商於珠江三角洲僱用的工人達1千1百萬。隨著CEPA和9+2的建立,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將更加密切。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鎮江、揚州,東到海邊,包括江蘇、浙江兩省部分地區和整個上海市,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是一片坦盪的大平原,只有少數小山丘像孤島一樣矗立在平原之上。這里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潮間帶淺灘。演變過程長江三角洲坦盪寬廣,其演變形成過程大體由三個方三面組成:一是作為長江三角洲主體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長江口的堆積;第三,是人類生產活動對長江三角洲形成的影響。地域范圍長江三角洲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地理上的長江三角洲,一個是經濟上的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中國經濟區 分區 東部 東北 中部 西部 重要經濟圈 長三角經濟圈 珠三角經濟圈 環渤海經濟圈 成渝經濟圈 武漢經濟圈 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地域范圍比較模糊,不過遠遠超出了地理上的長江三角洲。一般把上海視為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南京、杭州視為長三角經濟圈的兩個副中心。長江三角洲包括15個主要城市:上海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南京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這個范圍似有擴大的趨勢。2003年8月,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四次會議上,浙江台州市被接納為正式會員。在首部《「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入會規程(建議稿)》中,除了現有16個長三角城市之外,江蘇鹽城、浙江溫州和金華、安徽馬鞍山、蕪湖、滁州、宣城、巢湖和銅陵等9個地級以上城市都被包容在長三角城市群中。2004年,安徽的合肥和馬鞍山、浙江的金華和衢州、江蘇的鹽城和淮安6個城市先後向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遞交了入會申請書。長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交通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鐵路:滬寧鐵路,寧通鐵路,滬杭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建設中)公路: 滬寧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滬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等機場: 四大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浙江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江蘇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浙江寧波櫟社機場。航運: 世界大港: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南通港、南京港。橋梁: 江陰長江大橋、東海大橋、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潤揚長江大橋等。
⑺ 1981年長三角區域GDP是多少
80年代我國經濟剛剛開始恢復發展,那個時候GDP還是比較低的。而且也沒有長三角這個說法。
⑻ 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富裕的城市排名前五都有誰杭州排第幾
長三角是指以上海為中心,和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等26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是我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
在長三角之中有著非常多實力強悍的城市,例如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一的上海,最強地級市蘇州,多年位居新一線前列的杭州,和諸多即將突破萬億GDP的城市,都有著相當出色的發揮。
⑼ 長三角的經濟好還是珠三角的經濟好
凡是學過經濟地理學的都知道:長三角的經濟絕對要比珠三角的經濟好版。
因為珠三角沒有資源權優勢,長三角周邊輕工業源材料有綿花、真絲,重工業的石油、煤,這是珠三角所沒有的;長三角水系要比珠三角發達,水運成本比效低;長三角的工業基礎要比珠三角大很多,而且由於它起步比珠三角早很多,工業水平和人員平均技術水平比珠三角要高。
而珠三角優勢只有信息、經營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