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比例能說明什麼問題
從兩個名稱的意義上來看,人均GDP是一定時期內,某國某地區產生的總物質財富的人均分攤量,而人均收入指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拿在手中使用的數量。如果這個比例較大,那麼說明實際得到的量大大小於社會財富的人均分攤量,這個可以說明這么些問題:其一、政府及其公共部門收入太高,而人們收入較低;其二、此時期社會用於再生產的財富過多,這個現象更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其三、此國此地區的財富外流較多,且這些人一般都是擁有巨額財富的人;其四、這個經濟體消耗的固定資本較大,即折舊較大,用於重置投資(等於折舊)的部分較高。
② 2017中國人均GDP有多少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9%。全年人均GDP為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
如果以美元計價,2017年中國全年人均GDP為8836美元。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
拓展資料
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
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32.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9.1%。
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國民總收入[3]825016億元,比上年增長7.0%。
③ 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關系,或者說比例一般怎樣才算是合理的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關系,其實反應了勞動者是否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果實。如果人均收入比回人均答GDP越高,那麼勞動者分享的果實越多。他們的比例不能說多少才是合理的,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和發展狀況不一樣。像我們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國家,這個比例就很低,而像一些福利國家,北歐,即便是美國,這個比例也是很搞的。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也會低一些。
④ 為什麼中國人均收入和GDP差距這么大
與利潤進入富人口袋還是窮人口袋毫無關系 你可以想像一下啊 就算你把利潤全丟內入富人口袋容人均收入還是不會變的 這隻影響貧富差距 關鍵在於這個富人是哪國人 差距大的原因個人認為有兩個:
1.我國增長模式:就是政府、企業和外資主導投資,偏重特大型和大型企業發展,資本密集等等為主要動力推動。有學者作了這樣一番估算:外國投資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貼牌生產」更甚,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而我國最多隻能得到8%。外國投資者把GDP留下了 錢帶走了 沒錢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然低了 記得在哪裡看過我國比較發達的城市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差別最小的就是溫州 原因在於那是民營企業的天下
2.統計問題,中國處在高速增長期,就會不斷的擴大生產,投資遠遠大於消費,消費部分要計入可支配收入很容易,而投資的那部份資本,統計的時侯大概有一定難度,可能出現遺漏(這個是由當年突然多了2000萬GDP想到的猜測,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就應該從第一個原因下手)
⑤ 人均收入 GDP 怎麼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公式是:實際GDP/ 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5)中國人均收入佔gdp多少比例擴展閱讀
國內生產總值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就是國內生產凈值,即國內生產凈值包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和勞動者報酬,上述三者基本上能反映最終的成果和服務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注視的國際統計項目。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進行的生產,而後者則計算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
兩個統計數字都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資金、勞力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另外,關於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⑥ 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差距有多大
2015年中國人均GDP約8000美元,按照目前匯率等於52000人民幣。按照2015年國家統計局數內據,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容入是21966(如下),占人均GDP約42%,而2014年的同類數字卻是28844元,高於2015年6828元
⑦ 中國的GDP收入與人均收入為什麼不成比例
我的看法是,一個地方的私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越多,就業就越充分,創業活動也頻繁。中小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低,勞動在增加值中分得的比例較高,所以工資報酬相對大企業多的地方就比例高一些。大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高,勞動在增加值中分得的比例較低,工資報酬的比例當然比小企業佔多數的地方低一些。可以驗證:中國浙江的收入差距較低,而貴州等創業活動不活躍的地區,收入差距反而大一些。
⑧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多少
隨著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某些人」口中的這個收入比例從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謂不迅猛。而(8%、11%、22%)這三個數字,這些年也無數次的出現在經濟領域的話題之中,被各路豪傑引用,成為了批判當局只會做蛋糕、不會分蛋糕的鐵證,也引得無數國人心中郁悶,甚至怒發沖冠。這其中就包括曾經初入網路的Ismaire,也不禁為自己的悲慘處境黯然神傷。。。
但本人有個毛病就是多疑,東西看得多了,問題和疑惑也就多了。對這幾個數字開始心生疑問。。。因為似乎明顯和身邊的例子不符,經過一番查證,對「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這個問題,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在這里隨便說一說:
如果簡單地說,人均收入佔GDP確實有一個大致的比例:市場經濟國家一般是40%-50%之間。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的100%。
這個比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比例高一些,低的就少一些。以發達國家的美國為例,美國2011年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家庭中位收入為50054美元。那麼就算美國每個家庭平均為2個人(很難再少了),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0美元,和美國人均50000美元的GDP相比較,佔GDP比例為50%。也大概符合這個比例。
那麼回過頭來看中國,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為5432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http://www.gov.cn/gzdt/2012-01/20/content_2050056.htm):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稅後);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而中國截至2011年,城鎮化比例已經超過50%,保守估計城鎮和農村人口比例也是基本持平。則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21810+6977)除以2,為14393元,約為2281美元。佔GDP比例為41%。這個數字,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但也基本符合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說到這里各路精英先別急著拍磚頭,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人均收入和人均在崗工資是不一樣的的,在崗工資要明顯高於人均收入。道理很簡單:一個國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工作,西方有的家庭夫妻只有一個人上班,還有老年人、失業者、未成年的孩子。這些人沒有工作的人,會拉低平均數。而有的地區,在崗工資可以達到、甚至超過人均GDP的100%。
人均收入絕不等於人均GDP,也不等同於在崗平均工資。三者的關系應該是:人均GDP≥在崗平均工資,在崗平均工資>人均收入。
雖然有人故意混淆其中的差別,但即便以常識分析:一個國家產生的財富,也不可能100%轉化為國民收入,其中還要有相當比例進行再生產、科研、基礎建設、軍事開支等等。。。而每個國家公布的在崗工資和家庭年收入,則往往能更精確的反映出各個國家的收入水平。
⑨ 人均收入與人均gdp是怎樣的比例關系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⑩ 中國現在的人均收入是多少,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一樣嗎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余額2008年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2009年中國人均收入實在是找不到。只有中國各個城市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暫時可以參照一下做個標准。
1. 深圳----27596元; 粵
2. 東莞----20526元; 粵
3. 珠海----18347元; 粵
4. 溫州----17727元; 浙
5. 廣州----16884元; 粵
6. 上海----16683元; 滬
7. 台州----16651元; 浙
8. 佛山----16045元; 粵
9. 寧波----15882元; 浙
10.中山----15836元; 粵
11.紹興----15676元; 浙
12.北京----15638元; 京
13.嘉興----14693元; 浙
14.杭州----14565元; 浙
15.蘇州----14451元; 蘇
16.廈門----14443元; 閩
17.金華----13910元; 浙
18.惠州----13822元; 粵
19.舟山----13747元; 浙
20.湖州----13664元; 浙
21.無錫----13588元; 蘇
22.東營----12935元; 魯
23.常州----12868元; 蘇
24.泉州----12699元; 閩
25.大慶----12324元; 黑
26.江門----11958元; 粵
27.麗水----11892元; 浙
28.南京----11602元; 蘇
29.福州----11516元; 閩
30.包頭----11508元; 蒙
31.衢州----11477元; 浙
32.天津----11467元; 津
33.福州----11436元; 閩
34.威海----11112元; 魯
35.青島----11089元; 魯
36.長沙----11021元; 湘
37.南通----10937元; 蘇
38.鎮江----10858元; 蘇
39.煙台----10803元; 魯
40.濟南----10789元; 魯
41.鎮江----10699元; 蘇
42.成都----10394元; 川
43.大連----10378元; 遼
44.克拉瑪依10352元; 新
45.莆田----10231元; 閩
46.馬鞍山--10189元; 皖
47.呼和浩特10166元; 蒙
48.岳陽----10136元; 湘
49.萊蕪----10132元; 魯
50.漳州----10117元; 閩
51.株洲----10061元; 湘
52.三明---- 9968元; 閩
53.淄博---- 9960元; 魯
54.汕頭---- 9930元; 粵
55.韶關---- 9930元; 粵
56.揚州---- 9851元; 蘇
57.徐州---- 9840元; 蘇
58.烏魯木齊 9729元; 新
59.泰州---- 9695元; 蘇
60.龍岩---- 9634元; 閩
61.武漢---- 9564元; 鄂
62.十堰---- 9520元; 鄂
63.盤錦---- 9509元; 遼
64.濟寧---- 9502元; 魯
65.金昌---- 9417元; 甘
66.嘉峪關-- 9380元; 甘
67.鄭州---- 9364元; 豫
68.鹽城---- 9362元; 蘇
69.太原---- 9353元; 晉
70.南平---- 9339元; 閩
71.濰坊---- 9297元; 魯
72.肇慶---- 9261元; 粵
73.拉薩---- 9242元; 藏
74.重慶---- 9221元; 渝
75.日照---- 9083元; 魯
76.昆明---- 9046元; 雲
77.濱州---- 9008元; 魯
78.貴陽---- 8989元; 黔
79.寧德---- 8985元; 閩-----福建所有城市都進入全國前80名!
80.海口---- 8981元; 瓊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稱作「人均GDP",常作為 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2009年中國GDP總量是49100億美元,人均GDP是371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