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78-2007年中國的GDP增長圖,以及人均gdp增長圖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
(1978~2007)
國內生 人均國內
年份 產總值 生產總值
(億美元) (美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46619.0 18268
註:人均GDP反映一國人們的富裕程度
總量GDP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㈡ 1978年與2019年人均GDP增長多陪少
1978年與2019年人均GDP增長多少?備。根據國家統計,1978年-2019年平均增長在40%左右。
㈢ 亞洲四小龍是哪些國家以及地區
亞洲四小龍是:新加坡,中國的香港、中國台灣、韓國。
四小龍簡單介紹:
1,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之間。
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並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2,中國台灣
台灣是中國地區,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大陸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在經貿方面以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優先,於1970和1980年代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迅速,於90年代躋身發達地區之列;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齊平。
3,中國香港
香港現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廣東深圳市,南望廣東珠海市的萬山群島,西迎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4,韓國
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經濟被稱為漢江奇跡。
1963年韓國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3)1978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擴展閱讀:
亞洲四小龍促成因素:
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1,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2,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3,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4,中華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5,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與新加坡受到英格蘭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㈣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二戰後日本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1、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戰後日本進行社會改革,通過解散財閥、不允許獨自佔有、勞動民主化等方式,進一步掃清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得到美國的幫助下,根據國際形勢分析,美國為日本投入充足的資金來幫助日本經濟發展,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在朝鮮戰爭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很大恢復。
2、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神武景氣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3、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原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受到很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經過一段調整後,日本率先走出危機,但從此經濟增速明顯放緩,1975~1990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5%。
(4)1978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本土遭到轟炸,工廠、機械以及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但人才和科技還在,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很快就能進行重建。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大量轉移技術,使得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
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業、社會等各個方面,日本基本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使得日本的經濟更加富有活力和動力。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不僅是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也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㈤ 1978年中國GDP世界排名是
1978年中國GDP佔世界排名第9名,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億元,人均GDP為381元,外匯儲備是1.67億美元。
同在1978年其它國家的GDP排名依次為美國、日本、蘇聯、西德、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中國、巴西、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
(5)1978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擴展閱讀:
中國GDP是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1985年之前,中國大陸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前蘇聯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1985-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接軌。
1992年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SNA體系,GDP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完全擯棄MPS核算體系徹底轉向SNA,這樣中國經濟增強了與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可比性。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指標GDP大致經歷幾個階段:
按本幣計算:
1956年突破1千億元,1982年突破5千億元;
1986年中國GDP過萬億元,達到10,309億元;
2001年過10萬億元,達到110,270億元;
2012年過50萬億元,達到534,123億元;
2014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36,139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5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76708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6年,中國GDP總量達到744127億元;
2017年,中國GDP總量達到82.71萬億元,同比增長6.9%。
GDP總量按美元折算:
1972年首次破千億美元;
1993年破5千億美元;
1998年破1萬億美元,達到10,253億美元;
2009年中國GDP破5萬億,達到50,597億美元;
2010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
2014年破10萬億,達到103,588億美元(初步核實數)。
㈥ 1978年我國人均gdp是多少
1978年,中國當時的GDP總量是3678.7億元人民幣(由於1981年前中國未單獨統計和公布GNP數據,所以81年之前兩者都採用同一數據)而我國當時人均GDP只有約385元人民幣。
㈦ 請問數學: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多少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900309億元年均增長百
對的
1978年中國GDP佔世界排名第9名,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億元,人均GDP為381元,外匯儲備是1.67億美元。版
同在1978年其它權國家的GDP排名依次為美國、日本、蘇聯、西德、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中國、巴西、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韓國。
㈧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8)1978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