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從1990年到2019年人均gdp為多少
2018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中國人均GDP也達到約1萬美元。中國又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近了一步。
按照世界銀行2015年的標准,人均GDP低於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45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低等收入國家,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間為中高等收入國家,高於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根據測算,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為9780美元左右,已處於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偏高水平。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測算,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為9777美元,從2001年的1000美元到2019年的近10000美元,這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縮影,顯示出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⑵ 中國人均GDP,人均純收入分別世界排名第幾
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數據,中國人均GDP為7593.9美元,排世界第73位;
人均純收入版3677.86美元,人均純收入112位;
人均國權民總收入7,380美元,排名第60位。
1、人均GDP圖表(部分)
補充:
人均 GDP 是國內生產總值除以年中人口數。GDP是一個經濟體內所有居民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加上產品稅並減去不包括在產品價值中的補貼
⑶ 中國真實人均收入
根據聯合國計劃開發署《201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統計,2012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人類發展指標已經高於0.8,已屬於高人類發展水平地區,在世界的排位分別為第32位、第33位和第48位,廣東、遼寧、浙江和江蘇已高於0.75,都在世界前70位;而中西部地區還在世界第100位之後。 按照世界銀行計算的實際購買力平價人均GDP國際美金計算,中國人均GDP在全世界20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127位,已屬於下中等收入水平。按世界銀行劃分的四類人均收入,即低收入組(2000年人均GDP國際美金值為1980美金)、下中等收入組(4600美金)、上中等收入組(9210美金)、高收入組(27770美金)的標准來看,目前中國人生活水平和質量總體上達到的小康水平,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 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GDP)比2000年翻兩番,有可能超越法國、英國、德國,位列世界第三,這就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GDP)必須從8.9萬多億增長到35萬億,按目前匯率折算,將超過4萬億美金,大體相當於目前日本的水平;這就意味著人均GDP必須從800美金發展到超過3000美金,大體相當於1973年的日本水平、1987年的韓國水平,接近目前中下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就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我國GDP必須保持年均增長7.2%的速度。 這十年人均收入增長非常慢,排名一直在世界100名以後,大概2000美元左右,以致有關方面不好意思公布具體數字。我們現在知道的是人均GDP。所以如果發展思路不改變,國富民窮的狀況不改變,十年後也不會很樂觀的。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⑷ 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為多少
70892元人民幣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國民總收入988458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15009元/人,比上年提高6.2%。
按照聯合國目前的劃分標准,中國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水平,只是中國人均GDP離世界平均水平更近了。1980年,我國人均GDP約300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3%;2019年,按照現價美元估算,我國人均GDP大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90%。
(4)2018年中國人均收入gdp排行擴展閱讀:
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GDP總額,即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二、分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
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
人均GDP觀念及其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
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據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
參考資料資源:
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國內生產總值)
網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⑸ 2017年中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跑贏」GDP了嗎
2017年中國經濟統計數據18日出爐,當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
同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需要剔除各種稅費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趙錫軍指出,2017年,中國在很多方面做出降稅、降費等改革努力,加之當年物價穩定,漲勢溫和,所以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產生一定推動。
此外,去年以來,中國在提高最低工資、提高退休金、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等方面出台各種措施,針對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大,這也有助於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帶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
⑹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名,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排第112,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作用:
首先,除資源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人均GDP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較而論,人均GDP雖不能正確反映中日兩國綜合國力,但確實表明日本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和人口壽命以及環境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要高於中國。
尤其是日本城鄉發展的相對均衡以及農村農業基本上「水旱無憂」的抗災能力與抗災水平,更是讓中國望塵莫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的滯後發展恰恰拖了我國人均GDP的後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最終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以閻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盧森堡等經濟體為例,盡管它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能與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
但是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指標而言,盧森堡等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及其城鄉均衡發展程度卻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其次,人均GDP本身具有社會公平和平等的含義。人均GDP雖然不能直接等同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構成了一國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參照指標。
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一般也比較注重提高本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人均GDP觀念及其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會建設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與投入水平。
再次,人均GDP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內在聯系。據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
發展理論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認定為工業化起飛階段,4000-600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工業化起飛後,相對於傳統社會,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達到4000-6000美元時,一些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往往進入高危階段。
但人均GDP一旦達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後,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穩定狀態。閻文提到人均GDP在3萬美元以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似乎並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個國家更穩定,顯然混淆了國家基本政治穩定與領導更換政府更迭之間的巨大差別。
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見,應該承認,包括西歐國家在內的這種民主政治條件下的某些不穩定表現,與轉型社會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不穩定,存在本質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國內外知名的發展理論研究者中,即使最推崇人均GDP指標的人,也只是把人均GDP作為某種發展水平、狀況的重要參照指標之一,
並沒有誰把人均GDP簡單等同於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人均GDP雖然具有虛擬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全盤否定虛擬經濟,更不能由此把虛擬經濟作為否定人均GDP的依據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中國學界內外在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後,主流意識都強調人均GDP的重要性,是一種必要的戒驕戒躁、理性清醒和自覺,與日本強調人均GDP以自我安慰、自我肯定顯然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
⑺ 2030年的中國人均gdp多少
現在才2018年,你就急著問2030年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有準確數據給你,只能靠估計。如果按中國目前發展勢頭下去,到2030年,總GDP應該超過美國,甚至可能比美日德加起來都多,但是人均GDP估計也只能進前50名。到2050年,中國大概能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大概能進前30名,與韓國相當,要達到美國那樣的人均GDP還很遙遠,甚至不可能。主要還是人口太龐大,什麼東西一人均就嚴重拉低排名,其實大部分人能達到小康水平都很不錯了。
真不要太迷信GDP、人均GDP那些數據,那就是統計數據而已,方便些國家組織做決策而已,但對普通人沒多大影響。像某些人口很少的小國,比如諾魯,以前只要挖挖礦,人均GDP就直線上升,成為世界前幾名的富裕國家,幾乎衣食住行、讀書看病都免費,諾魯人民每天就只剩吃喝玩樂。但是又怎樣,他們的經濟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礦挖完了,他們的人均GDP就崩潰了,掉到一百多名。非洲有很多小國也是這樣。人少才是關鍵!
GDP這東西受匯率影響很大,都是換算成美元比較的。日元持續貶值,港幣升值,香港的人均GDP就變得比日本還高8名,但又如何?香港人底層窮人比例依然很大,很多人只能租床位,大把流浪漢只能睡天橋底。曾經日本的GDP達到了美國的70%,但美國強迫日本簽了廣場協議,從此日本經濟就刷刷往下掉。日本也算相當富裕的社會,但是物價很貴,人均住房面積很小,日本人很少吃肉,每天睡得很少,生活節奏快又緊張,生活壓力大,每年自殺率都是世界前幾名。
統計數據並不一定準確,你要知道數據經常會有水分,偽造數據,而且會遺漏或算錯都是常有事情。而且GDP也有好幾種演算法,不同演算法的結果,有時會差很多。像中國大陸,一般都不把路邊攤和農村、不登記的工廠企業,某些灰色行業、港澳台納入統計的,還有大量偷稅漏稅,長年不交稅,難以統計。但歐洲的國家就很怪,像義大利居然還把黃賭毒都納入統計,一下子GDP排名就刷刷上升了。希臘也曾經是發達國家,可經濟危機一來,問題就全暴露出來,之前數據造假的事全也爆出來,失業率高企,提款都艱難。所以說,執著於這些數據,真沒多大意義。世界上沒有天堂!
中國就是人口太龐大,什麼東西總量再大,一人均什麼東西都會給嚴重拉低,而且一有事,問題也會相當嚴重,哪有隻有1%的窮人,都是很恐怖的數字。縮小貧富差距,遠比提高GDP排名難得多,貧富差距一大,社會矛盾就嚴重,互相歧視。
⑻ 為什麼我國的GDP年年漲,可是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年年降真是詭秘的事情!
樓主說的1955年的數據在網上還有爭論,並不是確定的。但是我們在這里先不管它的正確與否。
首先,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看問題不僅要橫向看,還要縱向看。
縱向的看,1955年中國人均GDP為150元,1980年為463元,到了2009年,中國的人均GDP為25575元(http://finance.sina.com.cn/mac/#nation-0-0-32-1),
比較一下,確實是有很大幅度的增長。而且,就從從我們自身的感受來說,小時候吃塊巧克力,看個電視都是奢望,但是現在呢,已經很普通平常了。這些都是在短短二三十幾年內發生的,所以,縱向的看,歷史的看,我們自己的經濟確實有了很大發展。
再一個,我們要看到一些特殊情況。
中國在66年到76年經歷了「文化的革命」,這次浩劫從很多方面給中國一個沉重打擊,不僅使經濟發展停滯,還使很多科技、文化、管理人才受到打壓,甚至death,後者的危害還要更嚴重一些。中國國內真正走上正軌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一定的政治變革,經濟體制變革,環境穩定了下來,思想得到了解放,經濟到那時候才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
但是同期,在韓國,1961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上台,當時他為了爭取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威權政府合法性的認可,實行了多個經濟增長計劃,大力發展經濟。後來,以同樣方式上台的全斗煥,也是將發展經濟作為其政績的「第一考量」。「漢江奇跡」主要就是指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時期韓國的經濟增長率接近兩位數;在日本,自從1956年開始到1973年,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日本進入以「趕超先 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 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
日本和韓國都抓住了二戰後這一發展的黃金時間,兩個國家國內的經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貌煥然一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處於」亂「中的中國止步不前。「文化的革命「讓中國錯過了很多。
還有一個,其實每個國家都在向自己的國民宣布自己的經濟發展狀況,我們沒聽過日韓」宣布「自己經濟怎麼翻番,但是日韓民眾也沒聽過中國向他們」宣布「的中國經濟翻番。大家都是只關心自己國家的發展。
最後,我想說,我不是在為gov辯護。中國的問題還很多,要改的地方也很多,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不能掩飾那些問題。
但是,gov的成績我們要承認,要承認這些因為改革而得到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要鼓勵gov繼續改革,繼續努力。
⑼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多少
隨著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某些人」口中的這個收入比例從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謂不迅猛。而(8%、11%、22%)這三個數字,這些年也無數次的出現在經濟領域的話題之中,被各路豪傑引用,成為了批判當局只會做蛋糕、不會分蛋糕的鐵證,也引得無數國人心中郁悶,甚至怒發沖冠。這其中就包括曾經初入網路的Ismaire,也不禁為自己的悲慘處境黯然神傷。。。
但本人有個毛病就是多疑,東西看得多了,問題和疑惑也就多了。對這幾個數字開始心生疑問。。。因為似乎明顯和身邊的例子不符,經過一番查證,對「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這個問題,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在這里隨便說一說:
如果簡單地說,人均收入佔GDP確實有一個大致的比例:市場經濟國家一般是40%-50%之間。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的100%。
這個比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比例高一些,低的就少一些。以發達國家的美國為例,美國2011年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家庭中位收入為50054美元。那麼就算美國每個家庭平均為2個人(很難再少了),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0美元,和美國人均50000美元的GDP相比較,佔GDP比例為50%。也大概符合這個比例。
那麼回過頭來看中國,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為5432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http://www.gov.cn/gzdt/2012-01/20/content_2050056.htm):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稅後);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而中國截至2011年,城鎮化比例已經超過50%,保守估計城鎮和農村人口比例也是基本持平。則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21810+6977)除以2,為14393元,約為2281美元。佔GDP比例為41%。這個數字,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但也基本符合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說到這里各路精英先別急著拍磚頭,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人均收入和人均在崗工資是不一樣的的,在崗工資要明顯高於人均收入。道理很簡單:一個國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工作,西方有的家庭夫妻只有一個人上班,還有老年人、失業者、未成年的孩子。這些人沒有工作的人,會拉低平均數。而有的地區,在崗工資可以達到、甚至超過人均GDP的100%。
人均收入絕不等於人均GDP,也不等同於在崗平均工資。三者的關系應該是:人均GDP≥在崗平均工資,在崗平均工資>人均收入。
雖然有人故意混淆其中的差別,但即便以常識分析:一個國家產生的財富,也不可能100%轉化為國民收入,其中還要有相當比例進行再生產、科研、基礎建設、軍事開支等等。。。而每個國家公布的在崗工資和家庭年收入,則往往能更精確的反映出各個國家的收入水平。
⑽ 2017中國人均GDP有多少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9%。全年人均GDP為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
如果以美元計價,2017年中國全年人均GDP為8836美元。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
拓展資料
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8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6%。
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32.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9.1%。
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國民總收入[3]825016億元,比上年增長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