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GDP曾佔大陸20%,現在佔比還剩下多少
確實是,但是那都是過去了。台灣省發布統計數據,2017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7.44萬億新台幣,增長2.8%。2017年全年,新台幣對人民幣的平均匯率是4.4635:1。按照該匯率換算,2017年台灣GDP是39072億元人民幣。 2017年,中國各省超過台灣的明細如下:廣東8.9萬億江蘇8.5萬億山東7.2萬億浙江5.1萬億河南4.4萬億。所以台灣排名第六。後面是四川3.6萬億、湖北3.6萬億;河北3.6、湖南3.4萬億!由於四川等三省經濟增速都是7-8%(台灣是2%左右),所以再過1-2年,台灣將下滑三名,名列第九(甚至第十)。
2. 2007年香港總GDP是多少
雖然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受美國次貸危機困擾,但香港經濟依然充滿活力。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介紹,2007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達6.3%,高於過去十年的趨勢增長。以當時市價計算,香港人均GDP達23.28萬港元,約2.98萬美元。 私人消費開支創15年新高 曾俊華昨日在香港政府《2008-0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指出,去年香港出口表現不俗,增長達7.9%;本地私人消費開支亦表現強勁,增長達7.8%,是1993年以來的最大升幅。 經濟強勁增長使香港的失業人數不斷下降。最新的季度失業率跌至3.4%,是1998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低位。長期失業人數從2003年高峰期的9.3萬人,降至2.9萬人,顯示活躍的經濟已惠及過往求職有困難的人士。 不過,由於香港經濟持續擴張,消費暢旺,加上食品價格急升,增添了物價上升的壓力。港元跟隨美元兌其它主要貨幣下滑,也影響了進口貨品的價格。以綜合物價指數計算,2007年香港全年通脹率平均為2%。扣除差餉和公屋租金寬免措施影響後的基本通脹率則為2.8%。 經濟滯脹是當前風險 「香港當前面對的風險,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而通脹卻上升。保護主義也有抬頭的趨勢。我們絕不能忽視的是,這情況在短期內或會惡化,而這些風險也可能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曾俊華說。 他表示,次貸危機對金融機構及投資者所造成的影響和損失,以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浮現;而內地加強宏觀調控以遏制通脹,短期內會直接影響不少投資者,也會影響香港經濟。 曾俊華預期,2008年香港GDP的擴張步伐會較過去四年慢,但仍會略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水平,預計將有4%-5%的增幅,失業率也可望保持較低水平。 中期而言,香港將繼續發展高增值服務,加強與內地經濟融合,以鞏固作為亞洲金融、商貿、服務和旅遊樞紐的地位。同時,也會不斷開拓新興市場。預計香港經濟在2009至2012年的平均每年實質增長為4.5%。 就香港今年通脹走勢,曾俊華表示,由於經濟持續擴張,加上全球資源價格高企,預計2008年的基本通脹率會上升至4.5%,而其後四年的通脹率平均為4%。由於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寬免措施,2008年的通脹率將約為3.4%。(
3. 20年來香港每年的GDP和人均GDP數據
分數太少了!!!!!!!!!!!!!!有的
加11年,是從97年開始的。
年月別 香港
86年 27170
87年 25508
88年 24715
89年 25320
90年 24764
…………
當年較上年增減(%) 6.33
《國內外經濟統計指標速報2007》
4. 香港歷史上gdp最好的時期
香港歷史上經濟最好的時期應該是回歸前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香港GDP曾經是中國的四分之一,但是到如今,不到中國的百分之三。自然,香港回歸祖國,祖國的發展,鄰居廣東的發展,對於香港來說,也是值得驕傲之事,但是,細想一下,香港如果能夠努力一點,能夠和內地融合得更好一點,也不至於落後的這么多。 雖然,香港還有人均GDP可以自傲。但是yao思考方向,應該是「查找不足」。香港人均GDP是3萬6000多美元,廣東2012年的人均GDP是接近9000美元,韓國同年的人均GDP接近2萬2600美元,遠高於廣東。廣東的「查找不足」對象是韓國。韓國常住人口只有廣東的一半,各區域有各自經濟特色,較為領先的增長點令經濟發展有後勁。況且近年韓國政局穩定,發展旅遊業廣受歡迎,赴韓旅遊亦是港人大熱之選。第三產業的不斷進步,令韓國國民人人受惠。廣東南發達北落後的狀況尚無明顯改善,南部靠外資投資及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北部則主要靠第一產業帶來經濟收入,兩者都不足以穩定維持增長,穩坐萬億俱樂部。廣東必須學習韓國的經驗,繼續打造自己拳頭產業,尋找新經濟增長點。那麼,對於香港來說,恐怕現在追趕的對象應該是廣東。雖然,鄰省曾被某些香港人稱為「阿燦」,但是如今香港若有不恥向過去的「阿燦」學習的精神,這是重新起飛的一步。
5. 台灣和香港的 GDP 同比於大陸 GDP 的百分比最高是多少
1981年,香港GDP達到了最高峰,達到中國大陸的5.3%左右。之後每一年的比例都在一步一步下降,2018年香港佔比已經不足3%,只佔廣東24%,深圳首次超越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第一城。
1990年,台灣GDP為1700億美元,大陸為3878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43.8%,在2015年台灣GDP相當於大陸的4.7%。2018年台灣GDP相當於大陸的4.4%。
(5)2017年香港第一季度gdp擴展閱讀:
2015年4月15日,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4年增長7.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0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0292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72605億元,增長7.9%。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2016年4月15日,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585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03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5951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90214億元,增長7.6%。
2017年,GDP現價總量為820754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了636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比初步核算數下降0.1個百分點。
6. 2019年香港的GDP是多少
數據顯示,中國香港2019年GDP達到了2.52萬億,排名全國第16位,介於陝西(2.57萬億)和遼寧(2.49萬億)之間。從經濟增速來看,香港2019年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1.2%,經濟增長乏力。
此外,深圳2019年GDP達到2.69萬億,再次超過香港,而廣州GDP為2.36萬億,不及香港。但是廣州經濟增速高於香港,在經濟總量方面超越香港也只是時間問題。
從全國城市排名來看,香港GDP可以位居全國第四,排在上海(3.81萬億)、北京(3.53萬億)、深圳(2.69萬億)之後。
從人均GDP來看,港澳台均位居全國前三。數據顯示,澳門2019年人均GDP超過8萬美元,高居全國第一;香港2019年人均GDP為4.8萬美元,位居全國第二;台灣人均GDP為2.59萬美元,排名全國第三。
7. 香港一年的經濟總量有多少
2005GDP排行(預期)
排名 國家 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按名義匯率計算) 單位:百萬美元
歐盟 12,955,370
1 美國 14,486,624
2 日本 4,663,823
3 德國 2,730,109
4 英國 2,227,551
5 中國 2,054,880
6 法國1,972,724
7 義大利 1,709,668
8 加拿大 1,034,532
9 西班牙 1,019,024
10 印度 719,819
11 韓國 714,219
12 墨西哥 692,961
13 俄國 671,815
14 澳洲 612,800
15 巴西 587,784
16 荷蘭 581,318
17 瑞士 366,986
18 比利時 350,326
19 瑞典 348,137
20 土耳其 332,546
21 台灣 323,410
22 奧地利 293,407
23 沙烏地阿拉伯 264,010
24 挪威 246,873
25 波蘭 246,213
26 印度尼西亞 245,073
27 丹麥 243,398
28 希臘 209,712
29 愛爾蘭 188,367
30 南非 187,339
31 芬蘭 184,231
32 泰國 183,868
33 伊朗 181,187
34 香港 172,615
香港經濟總量被廣東超越是預料中的事
廣東省2003年的GDP比上年大幅增長13.6%,創下自1996年以來的新高增幅,使廣東省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9,繼續雄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之首。而與香港的GDP差距,僅少370多億元人民幣。根據粵港兩地政府對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2004年廣東經濟總量勢超香港。廣東省去年的GDP為13,500億元人民幣,香港去年的GDP為13,100億港元,根據港元與人民幣的差價,香港2003年度的GDP仍高於廣東,但差距只是370億元人民幣。但是,2000年,2001年,2002年,香港GDP分別比廣東高4,150億,2,905億,1,679億,可見,兩地之間的經濟總量差距正不斷縮小。由於廣東近幾年經濟增長加快,2001年,2002年,2003年的經濟增幅,分別為9.5%,13.6%,而香港的GDP增幅正趨緩慢,故兩地間差距不斷縮小而最後被粵超過,是預料中之事。
8. 香港經濟的支柱是什麼
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貿易及物流業(2016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21.7%)、金融業(17.7%)、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12.5%)和旅遊業(4.7%)。
香港具有明顯優勢可進一步發展的六項產業是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及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2016年,這六項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8.9%。
香港經濟特點:
1、 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2、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服務業佔GDP 90%以上;
3、外來直接投資存量及投資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8)2017年香港第一季度gdp擴展閱讀:
香港經濟結構
投資流向:在直接外來投資方面,香港是極具吸引力的市場。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於2016年吸納直接外來投資為1,080億美元,全球排第四,亞洲排名僅亞於中國內地(1,340億美元)。
在向外直接投資流出方面,香港於亞洲排名第三位,金額達620億美元,排名次於中國內地(1,830億美元)及日本(1,450億美元)。
據政府調查顯示,在2016年底,香港的直接外來投資存量估計為16,260億美元。這些直接外來投資有一大特點,就是許多投資都是在稅務天堂設立的無業務經營公司間接轉移回港的資金。
在此背景下,2016年,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荷蘭和百慕大分別占直接外來投資存量的34.2%、7.7%、6.3%和4.7%。
除了稅務天堂外,中國內地仍是香港最重要的直接投資來源地(占總額的25.7%)。其他主要來源地包括美國(2.5%)、新加坡(2.3%)和英國(2.2%)。大部分直接投資存量均與服務業有關,包括投資及控股、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銀行業及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
參考資料來源:廣東工信廳官網-香港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基本情況
9. 香港回歸後的GDP增長情況什麼樣的經濟是什麼樣的狀況
數字與事實:香港回歸10年的10個關鍵數字 蘇曉 ——香港回歸以來連續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選中排名第一。 美國傳統基金會及《亞洲華爾街日報》2007年1月16日公布,連續第13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以100分為滿分,香港以89.3分名列第一,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在10項個別范疇中,香港在其中4個范疇均列首位,包括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及產權保障。 ——截至2007年5月,共有約2048萬人次的內地旅客以「個人游」方式到港旅遊。 2003年春季香港暴發非典疫情,對香港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中央政府及時開放部分內地城市居民以個人身份赴港旅遊,有力促進了香港旅遊業復甦。截至2007年5月,「個人游」計劃已在內地49個城市推行,共有約2048萬人次的內地旅客以「個人游」方式到港旅遊,為香港帶來額外消費總計逾百億港元。 ——2006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創下5245億港元的歷史紀錄。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統計,2006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創下5245億港元的歷史紀錄,是1997年集資總額的2倍。其中,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逾3300億港元,取得了超過倫敦、逼近紐約,全球第二的佳績。股市日均交易量339億港元,比1997年的155億港元增加一倍多;上市公司數目增至1173家,比1997年底增加515家;至2006年底股市市值急速上升至13.34萬億港元,比1997年的3.20萬億港元增加了10萬多億港元。2006年底,港股市值超過了多倫多和法蘭克福,香港晉升為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場。 ——香港最新失業率4.3%,為9年來最低。 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1998年香港經濟出現逆轉,GDP出現了5.1%的負增長。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襲擊香港,香港經濟雪上加霜,許多行業深受重創,失業率一度升到8.3%的歷史新高,香港經濟跌入低谷。中央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推出「個人游」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等措施,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香港經濟持續復甦。最新數字顯示,香港2007年3月至5月的失業率維持在4.3%,是9年來的最低水平。 ——香港每個賽馬日大約有120萬人觀看下注。 回歸10年,香港不僅「馬照跑」,而且「跑得更歡」。每逢周末、周三,香港沙田和跑馬地的兩個賽馬場,人流如織,喊聲四起,隨著自己投注的馬匹「尖叫一分鍾」仍然是香港人最愛的消遣之一。目前,香港每個賽馬日大約有120萬人觀看下注,每年舉行的國際賽馬大賽,電視觀眾達到10億人次。每年兩場的國際一級賽馬比賽,使香港成為除美國以外另一個擁有兩個國際一級賽馬賽事的地區。 ——67.9%的香港中學生因香港回歸祖國感到高興。 回歸10年,絕大部分香港人認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最近,香港學友社連續5年進行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香港中學生表示「我愛中國」,更有67.9%的受訪中學生因香港回歸祖國感到高興。 ——目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34個。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的最新資料,目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34個,大大超過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免簽證國家和地區數目。1997年底,只有44個國家和地區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 ——香港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2007年第一季度減至6700宗。 2003年香港暴發非典疫情,樓市跌入谷底,使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達到高峰。近年,香港經濟復甦,樓市回升,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大幅減少。香港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在2007年第一季度減少約1800宗,至約6700宗,涉及金額110億港元。與2003年6月底約10.6萬宗的高峰水平相比,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已減少94%。 ——香港是全球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香港在2006年底約有685.71萬人口,錄得整體罪案81125宗,平均每10萬人口中罪案率約為1183宗。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處長鄧竟成表示,香港10年來的治安狀況令人滿意。雖然每年的罪案數字有增有減,但起伏不大,罪案率保持在每10萬人口中1100宗至1200宗,香港是世界上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2006年在內地或香港登記的兩地婚姻宗數約34500宗。 據特區政府最新統計數字,2006年在內地或香港登記的兩地婚姻宗數約有34500宗。與以往最大的區別在於,近年涉及兩地的婚姻,不止是香港男士到內地娶妻,香港女士與內地男士結婚也漸趨普遍。在港注冊結婚而夫妻其中一方為內地人的數目,已從1997年的約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來源:新華網
10. 未來十年有哪些城市會超越香港的GDP
2009年,北京GDP已經超過香港
2011年,上海GDP已經超過香港
2017年,廣州深圳將雙雙超越香港,香港將由第三位降到中國第五位。
如果按照2016-2017年的增速(各城市GDP)不變的情況下:
到2019年,天津重慶將雙雙超越香港,香港將由第五位降到中國第七位
到2022年,蘇州將超越香港,香港降至第八位。
到2024年,杭州將超越香港,香港降至第九位。屆時,上海為4.5萬億,北京為4.12萬億,香港為2.39萬億,是上海的53%,北京的58%。
屆時,香港僅僅是一個二線城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