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世界銀行各國人均gdp

世界銀行各國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1-01-07 06:38:23

『壹』 一個國家從事製造業的人口占總職工比例與人均gdp的關系是

世界銀行關於中國GDP數據的調整及其存在的問題 本篇文章來源於 「論文地帶」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 (內容提要:論文深入研究了世行調整中國GDP數據的原因、方法和結果,系統地闡述了90年代初以來中國統計體系和價格體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以事實為依據,利用大量翔實的資料,對世行的調整方法進行了逐項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問題,闡明了這種調整方法已經不符合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世行不應再調整中國GDP數據的基本觀點。 本文發表在《經濟研究》1999年第6期。) 90年代初,世界銀行派代表團對中國統計體系進行考察之後,發表了一篇考察報告:《轉換中的中國統計體系》。報告認為,中國統計體系雖然進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調查范圍、調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缺陷:基本概念仍深深紮根於傳統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調查范圍仍主要限於物質生產領域,調查方法仍以傳統的全面行政報表為主;中國價格體制雖然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著傳統價格體制的許多本質特徵,許多產品的價格仍然處於政府控制之中。這些情況導致中國官方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數據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1994年,世行發表了一篇專題報告:《中國人均GNP》。它以上述考察報告為依據,對中國官方1992年GDP數據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向上調整。世行公布的1993-1997年的中國人均GNP數據是在其調整後的中國1992年GDP(注1)總量數據和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長率數據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因此,世行公布的中國1992-1997年人均GNP數據遠大於中國官方人均GNP(注2)的美元折算數。本文闡述世行關於中國官方1992年GDP數據的調整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世界銀行關於中國官方GDP數據的調整 世界銀行對中國官方GDP數據的調整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致性調整、范圍調整和估價調整,綜合調整比率為34.3%。其中一致性調整和范圍調整是關於統計體系的不完善所做的調整,估價調整是關於價格體制的影響所做的調整。 世行關於中國官方GDP數據的調整情況簡要概括在表1中: 表1:世界銀行關於中國官方GDP數據的調整 調整項目 調整幅度 對GDP的影響(%) 自產自用的糧食 上調20% +0.8 存貨增加 下調1/3 -1.6 福利服務 10%企業勞動力從事福利服務 +1.6 虧損補貼 補貼視作政府最終支出 +0.8 一致性調整合計 +1.6 糧食產出 上調10% +0.9 蔬菜產出 上調30% +2.3 農村工業產出 上調10-15% +0.6 農村服務業產出 上調50-60% +6.5 住房服務支出 上調40% +1.5 范圍調整合計 11.7 住房服務 179.8% 1.5 本篇文章來源於 「論文地帶」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 p; 全部其他行業 -12.1%-43.0% 16.6 估價調整合計 18.3% 18.3 總計 34.3 註:1、農村工業包括農村煤炭開采業、紡織業、消費品製造業和其他工業 2、農村服務業包括人文服務業、原材料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 3、全部其他行業包括糧食作物種植業、其他作物種植業、煤炭開采業、紡織業、消費品製造業、其他工業、人文服務業、原材料供應業、其他服務業 (一)一致性調整 從表1可以看出,世行關於中國官方1992年GDP數據的一致性調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自產自用的糧食 世行認為,中國統計體系以低於市場的價格估價農民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的糧食。它假定對這部分糧食進行一致性估價將使其價值增加20%,這種調整使GDP上升0.8%。 2、存貨增加 世行認為,中國對不能銷售或不能按計算產出時所採用的價格銷售的產出存貨增加的計算存在嚴重的不一致性。它認為,一般來說,如果這些存貨結轉另一年,並最終被廢棄或按大打折扣的價格銷售,中國沒有對GDP中的存貨增加做相應的調整。因此,存貨增加大於採用一致性估價所應有的價值量。世行因此將中國的存貨增加調低1/3,導致GDP下降1.6%。 3、福利服務 世行認為,中國企業改革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將目前企業對職工提供的諸如住房、醫療等福利性服務市場化。這種改革的結果將導致GDP上升。世行假定有10%的勞動力從事相應的服務,並假定這些服務轉向市場化。通過投入產出計算,這種假定使GDP 上升1.6%。 4、企業虧損補貼 中國統計規定,企業虧損補貼作為GDP的負項。世行認為,在許多情況下,企業虧損是政府價格政策的結果。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補貼是對以優惠價格提供貨物和服務的補償,統計上應當處理為政府的貨物和服務購買和政府對相應接受者的分配,即不應當作為GDP的負項,而應當作為正項包括在政府最終支出中。世行對這種處理方法進行了調整,結果使政府支出增加7%,導致GDP上升0.8%。 綜合上述結果,世行將中國官方1992年GDP數據上調了1.6%。 (二)范圍調整 從表1可以看出,世行關於中國官方1992年GDP數據的范圍調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 世行認為,中國的耕地面積被低估了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與衛星測量的耕地面積相比);同時,樣本產量可能被高估了,綜合兩方面因素,將中國的糧食產出調高10%,導致GDP上升0.9% 2、蔬菜 世行認為,中國蔬菜產出價值的計算沒有反映單位面積的蔬菜實物產量隨時間和收獲周期而變化以及市場力量正在鼓勵蔬菜的非旺季生產(此時價格較高)情況,同時,蔬菜耕地面積的測算也是不準確的。考慮以上各方面因素,世行將中國的蔬菜產出價值調高30%,導致GDP上升2.3%。 3、農村工業 世行認為,村及村以下工業的產出被低估,因為相應企業通常沒有完整的財務報表和不屬於國家統計局直接管理的統計調查系統。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和一定程度的偷漏稅情況影響到產出的低估。某些迅速增長的農村工業,如建築材料工業,高價格和高利潤鼓勵了產出的低估。利潤低的行業,如煤炭開采業,也有低報的刺激,因為煤炭的自由市場價格較高。另外,世行也指出,為了誇大地方官員的政績,農村工業也出現了高估產出的現象。綜合上述因素,世行將中國農村工業產出調高10-15%,導致GDP上升0.6%。 4、農村服務業 世行認為,農村服務業,例如農村卡車和拖拉機運輸服務業發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中國沒有一套系統的測算方案;農村服務業統計基本上沒有包括臨時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農村人從事的服務活動,例如大量的個體維修店的修理人員、小販、餐館老闆、理發師和家庭傭人,等等。考慮上述因素,世行將農村服務業產出調高50%-60%,導致GDP上升6.5%。 5、居民住房服務 世行認為,中國居民住房服務既存在范圍方面的低估,也存在價格方面的低估。從范圍方面講,城市和農村住房服務統計都不完整。中國的住房服務價值是通過住房面積、造價和折舊率等資料推算出來的,但住房面積資料不完整,城市住房面積調查資料沒有包括居住在城市裡的農村居民住房面積,農村住房面積調查范圍的不完整性更加突出。世行假定國家統計調查網路覆蓋了中國所有住房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進而把中國的住房服務價值調高40%,導致GDP上升1.5%。 綜合上述結果,世行將中國官方1992年GDP數據上調了11.7%。 (三)估價調整 世行認為,由於扭曲的價格體制和生產率方面的差異,中國工業的土地和資本回報率遠高於其他行業,消費品製造業的回報率最高,服務業和煤炭行業的回報率最低,農業的回報率也比較低,中國進一步的價格改革將改變行業的營利狀況。世行試圖將各行業的土地和資本回報率調整到全國的平均水平。由於紡織行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很重要,世行在估價調整過程中,保持該行業的價格不 本篇文章來源於 「論文地帶」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 參考資料: 2

『貳』 俄羅斯是什麼國家

俄羅斯是資本本義發展中國家。俄羅斯的全稱叫-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聯邦民主制。以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法律為基礎,根據資產階級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俄羅斯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907.31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完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29美元,實際增速-0,2%,居世界第71位,屬於發展中國家。

(2)世界銀行各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俄羅斯聯邦又稱俄羅斯,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

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

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俄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同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建蘇聯。冷戰期間成為超級大國,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霸。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蘇聯大部分軍事力量。

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此外,俄羅斯還是金磚國家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

『叄』 中國人均GDP何時超過一萬美元以及2萬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京津滬等六個省市區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率先進入了「中等發達國家階段」。但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居民實際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為例僅40%,遠低於55%的平均水平。
六省市進入「一萬美元俱樂部」
按照世界銀行的衡量標准,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是公認的從發展中狀態進入發達狀態的標線。
以時間節點來算,上海是中國內地第一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大關的省份。
2008年,上海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3698.15億元,以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計算,2008年上海人均GDP達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一萬美元大關。
緊隨其後的是北京,北京市統計局2010年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年北京GDP達到1186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同時,全市人均GDP達到68788元(按年均匯率摺合10070美元),突破一萬美元大關。
2010年天津人均GDP達到70402元,首度突破一萬美元大關。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進入一萬美元大關的時間節點落後於上海和北京,但隨著近年來天津一系列大項目的落地和顯效,天津人均GDP「後來居上」,超越北京和上海,目前以15383美元位居各省份之首。
2012年,江蘇、浙江、內蒙古三個省份也加入「一萬美元俱樂部」。至此,江浙滬人均GDP皆突破一萬美元,長三角集體進入到「發達狀態」。

『肆』 發達國家的標準是什麼_

目前尚未有發達國家的明確定義,聯合國也沒有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系統來認證哪些國家或地區是屬於已開發或發展中。一些機構評估某個國家或地區是否發達,通常使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科學技術水準等指標。

發達國家經濟特點:

1、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高的國家,產業結構先進,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一般大於60%。

2、經濟運行機制比較成熟,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健全,經濟發展很有用很有優勢,管理不錯,並有比較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3、經濟國際化程度較高,外貿對外出口方面比較多多質量總體高,外貿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占據較大份額,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跨國公司高度發展。

(4)世界銀行各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發展中國家的評價標准主要是這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相對比較低,通常指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從未來趨勢看,發展中國家整體增速放緩成為「新常態」。盡管發展中經濟體被西方「唱衰」,但其增速仍高於發達經濟體,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人類大家庭190多個國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 。非洲,南美洲,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除日本,韓國和以色列以外)。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

『伍』 中國在世界上人均GDP排名第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4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均GDP是3678美元,排第100位.

『陸』 新中國的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 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國徽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首都北京, 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族占總人口的91.51%。
新中國成立後,隨即開展經濟恢復與建設, 1953年開始三大改造, 到1956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探索階段。 文化大革命之後開始改革開放,逐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1.4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 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 世界第一大人口國,與英、法、美、俄並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和世界第一大農業國, 世界第一大糧食總產量國以及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第二大吸引外資國, 還是世界許多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 被認為是潛在超級大國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最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人文景點,是世界旅遊大國之一。

『柒』 發達國家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

世界銀行最新資料表明,2000年,按匯率法(註:世界銀行按美元計算的各國GDP數據採用的是各國最近三年的一種平均匯率, 而不是當年匯率,這種平均匯率考慮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的匯率變化因素,參見許憲春:《世界銀行關於各國人均GDP的計算方法》,《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12月17日第三版。)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為1.08萬億美元,超過義大利,躍居世界第六位。表1列示了按匯率法計算的位於世界前十位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及有關的比重情況: 表1 按匯率法計算的世界排名前十位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及有關的比重情況 附圖 註:表中第三列數據取自《國際經濟信息》2001年第20期,第四列和第五列數據根據第三列數據計算。 從表1可以看出,按匯率法計算,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3.4%,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9%,日本的23.1%, 德國的57.8%,英國的76.4%,法國的84.0%。那麼,按匯率法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何時才能趕上和超過這五個發達國家?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什麼樣的水平?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首先要對中國和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及法國未來經濟增長率進行研究,並需要做出某些假定。本文在兩種假定條件下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一種假定是以2000年為基期,價格和匯率都不變;另一種假定是實際匯率發生某種變化。要回答第二個問題,需要中國未來人口預測資料,本文採用了國家統計局人口社會科技統計司的預測結果。 一、已有的研究結果 到目前為止,已有許多經濟學家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問題進行過研究。 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認為,美國「能長期維持3 %的增長速度已經是相當不錯,而中國經濟則可以再維持30年左右的8%—10 %的快速增長。因此,下個世紀中葉前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最有實力的經濟(林毅夫,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結合模型對2000—2050年50年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了預測,得出以下基本結論:中國50年的經濟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2010年,經濟增長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階段是2010 —2030年,經濟增長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第三階段是2030—2050年,經濟增長維持在平均4%—5%的水平上,中國經濟規模和實力邁入世界前列(李京文,1999)。 郭道麗在美國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3%, 中國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 8%的假定下,得出以下結論: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在47 年後趕上並超過美國(郭道麗,2001)。 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的王小魯博士根據過去47年經濟增長的要素貢獻和制度貢獻分析,對2001—2020年的經濟增長進行了模擬分析,模擬的基本結果之一是:未來20年中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6.4%,其中, 2001—2010年為6.58%,2011—2020年為6.22%(王小魯,2000)。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產函數和計量經濟模型對我國「十五」及2006—2015年的經濟增長潛力和實際經濟增長率進行了預測,得出以下基本結果:「十五」期間我國實際經濟增長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間,可實現7%或略高的經濟增長(解三明,2001)。 在以上研究結果中,由於研究目的不同,王小魯博士和解三明博士只預測了經濟增長率,沒有預測經濟總量,並且涉及的時間較短,不足以回答中國經濟何時能夠趕上幾個發達國家的問題。也是由於研究目的不同,李京文教授只預測了按人民幣計算的中國經濟總量,沒有預測按美元計算的中國經濟總量,也沒有預測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因此沒有進行經濟總量的具體比較。林毅夫教授和郭道麗的估計過於樂觀,中國經濟再維持30年或更長時間8 %及以上的快速增長可能性不大。本文試圖在對中國和美國等五個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歷史資料、經濟增長因素等方面情況的分析和未來情況的判斷的基礎上,對中國經濟何時趕上並超過美國等五個發達國家的問題做出個人的預測。 二、美國等五個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總量預測 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各時期年平均經濟增長率見下表: 從表2 第二列數據可以看出,1930—2000年的70年間,按10 年分期,前四個時期美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波動較大,其中1940—1950年最高,達5.57%,1930—1940年最低,為2.69%,最高與最低年平均增長率之間的差距接近三個百分點;後三個時期的年平均增長率非常接近,均在3.2%左右,差額僅在0.05個百分點之間;1950—2000年50年間,年平均增長率為3.46%;1930—2000年70年間,年平均增長率為3.65%。據此,我們判斷,未來50—100年,美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應當能達到3 %,甚至會高一點,並且,雖然年度之間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但如果以10年為一個觀察期,不同時期的年平均增長率之間的波動幅度可能不會太大。據此判斷,我們假定,21世紀,美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3%。 表2 美國、日本、德國、 英國和法國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附圖 註:本表第二列數據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網(www.bea. doc .gov)中的國內生產總值物量指數資料計算;第三列數據根據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網(www.esri.cao.go.jp)中的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計算;第四至第六列數據中,德國1950—1960年GDP年平均增長率數據根據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272頁中德國1950—1960年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計算,其他數據根據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 November,2001(光碟)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計算。 從表2第三列數據可以看出,1960—1970年, 日本經濟以平均每年 10%以上的增長率高速增長,但是,1970年以後的增速明顯下滑,1970 —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僅為3.21%,1980—2000年僅為2.61%,1990 —2000年,下降到僅略高於1%。根據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1998 年日本經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按1990年價格計算的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還沒有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註:見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網(www.esri.cao.go.jp)中的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到目前為止,人們還看不到日本經濟復甦的跡象。據此,筆者認為,未來50年左右,日本經濟能夠以2.5%的年平均增長率可能並不是過於保守的估計。 從表2第四至第六列數據可以看出,盡管從20世紀後50年和40 年來看,德國和法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明顯高於英國,但從20世紀後30年或 20年來看,這三個國家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的差距並不顯著,都在2.5%左右。筆者認為,這30年或20年的經濟增長情況對21世紀前10—15年的經濟預測參考意義更大。因此,本文假定英國和法國在未來的10年內,德國在未來的15年內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均為2.5%。 根據上述假定和世界銀行公布的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按美元表示的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我們得出以下預測結果: 從表3 第二列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132817億美元,是2000年1.34倍;2050年達到433253億美元,是2000年的4.38倍;2100年達到1899339億美元,是2000年的19.22倍。從第三列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871億美元,是2000 年1.28倍;2050年達到160757億美元,是2000年的3.44倍;2056年達到 186429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4倍。從第四至第六列數據可以看出,2012 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25150億美元;2006年, 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6391億美元;2005年,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4554億美元。 表3 美國、日本、德國、 英國和法國未來國內生產總值預測(按 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年本國貨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單位:億美元) 附圖 三、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高速增長,1978—2000年,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2%。這一增長率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年平均增長率大致相同。 從表4可以看出,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20年左右,並且高速增長期內的年平均增長率也都比較接近,即都在9%左右。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之後,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也必然會出現減速的情況。事實上,最近1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表現出了這種趨勢(見圖1)。 表4 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和台灣的經濟增長率 附圖 註:1.本文中的中國指中國大陸;2.表中的中國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1)》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計算;日本數據根據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網(www.esri.cao.go.jp)中的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計算;新加坡、韓國和香港數據根據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November, 2001(光碟)中相應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計算;台灣數據根據《「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2001》中的國內生產毛額核算資料計算。 附圖 圖1 中國1991—2001年GDP增長率 從表4還可以看出,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日本經濟表現為長期的低速增長,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81%,與高速增長時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長率形成極大的反差。這一時期情況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長率,並且出現了兩個年度的負增長,(註:見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網(www. esri.cao.go.jp)中的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長率僅略高於1%。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省則仍然保持了7 %、5%和6%以上的較高年平均增長率。只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才表現較低的增長率或出現負增長。香港經濟增長率位於上述兩種情況之間。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能夠避免像日本經濟那樣,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長期陷於低速增長區間,因為同樣經歷高速增長的亞洲四小龍都沒有陷入這樣嚴重的困境。同時,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較大;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美元,僅相當於同年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828美元)的2.3 %,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韓國(9728美元)的8.8%,中國香港( 23323美元)的3.7%。(註: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和中國香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均取自《國際經濟信息》2000年第3期。 )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同時,中國具有潛在的廣闊市場。這些因素都說明中國經濟具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因此,筆者認為,除非發生極為特殊的歷史性事件,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經歷一個逐步減速的過程,但不會陡然減速。而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和質量是上升的,因此經濟增長率的逐步降低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量和生活質量上升幅度的逐步減少。 根據以上判斷和近些年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本文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長7.5%,以後每十年減少1個百分點,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長6.5 %;2021—2030年,年均增長5.5%;2031—2040年,年均增長4.5%; 2041—2050年,年均增長3.5%。2050年以後,年均增長3.0%。 在對中國經濟總量進行預測時,我們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做出兩種假定,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維持在1998、 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水平;另一種假定是,未來一定時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上升。 (一)價格和匯率不變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 我們首先在價格和匯率不變的假定條件下對中國未來經濟總量進行預測。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按美元表示的中國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和上述經濟增長率的假定,中國未來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測值如表5所示: 表5 中國未來國內生產總值預測(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 200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 附圖 從表5可以看出,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2000 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260 億美元,是2000年2.1倍;2020年達到41783億美元,是2000年的3.9倍; 2030 年達到71372億美元,是2000年的6.6倍;2040年達到110839億美元,是 2000年的10.3倍;2050年達到156349億美元,是2000年的14.5倍;2060 年達到210120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2100年達到685420億美元,是2000年的63.5倍。 將表5與表3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可知,按2000年價格和1998、1999、 2000年本國貨幣對美元的三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5 年將達到15505億美元,超過法國(14554億美元);在2006年將達到 16668億美元,超過英國(16391億美元);在2012年將達到25248億美元,超過德國(25150億美元);在2056年將達到186689億美元, 超過日本(186429億美元)。 從表5和表3可以看出,205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56349億美元,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433253億美元。那時,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0.9%上升到36.1%,相對差額(註:中美兩國GDP的相對差額=(美國GDP-中國GDP)/美國GDP。)由89.1%下降到63.9%,但絕對差額(註:中美兩國GDP的絕對差額=(美國GDP -中國GDP)。)由2000年的88028億美元上升為276904億美元。如果假定2051—2100年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均為3%, 則中美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差額不變,但絕對差額進一步增大。 (二)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中國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預測 前面的研究是將有關各國的價格固定在2000年,本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的價格都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本幣對美元的匯率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尤其是50年左右這樣長的歷史時期,沒有一個國家的本幣對美元的匯率會保持不變。所以,如果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名義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及其國際經濟地位,與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得出的結果往往不同。 影響價格和匯率的因素很多,所以,採用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來預測有關各國的未來經濟總量很困難。但是,如果我們主要不是關心這些國家未來經濟總量本身,而是考慮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我們就可以把問題簡化,因為導致按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計算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與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的相對位置之間產生差別的只是實際匯率(即當期匯率扣除相對價格變化因素)的變化,而不是當期價格和當期匯率本身,如果我們能夠預測未來實際匯率的變化,通過前面在固定價格和固定匯率條件下計算出來的各國未來經濟總量,我們就可以預測出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有關各國未來經濟總量及其所處的相對位置。 我們來考察一下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的變動情況。表6給出了1960、1996和2000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當期匯率: 表6 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當期匯率 附圖 註:表中第二至第五列數據取自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Database and Browser, November 2001 (光碟)中的日元、新元、韓元和港幣對美元的匯率資料;第六列中的後兩個數據取自中國台灣「中央銀行」網中的匯率資料,第一個數據根據《「中華民國 」台灣地區國民所得,2001》中的國民生產毛額和摺合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資料計算。 從表6可以看出,1960—2000年,日元、 新元和台幣對美元的當期匯率是上升的,而韓元和港幣對美元的當期匯率是下降的。 表7 給出了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它們表示的是這些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的價格變化幅度。 表7 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 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以1960年為100) 附圖 註:表中第二列數據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網(www.bea. doc .gov)中的國內生產總值隱含價格指數(implicit price index)資料計算;第三列數據根據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網(www.esri. cao.go.jp)中的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資料計算; 第四至第六列數據根據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Database and Browser, November 2001(光碟)中的新加坡、韓國和中國香港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計算,其中中國香港沒有1960—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這一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是根據1966—1970年年平均縮減指數推算的;第七列數據根據《「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 2001》中的國內生產毛額核算資料計算。 利用表7中有關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就可以把表6中的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當期匯率換算成以1960年為基期的實際匯率,結果如下: 從表8可以算出,1960—2000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韓元、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別上升了240%、51%、87%、 140%和77%,五個國家和地區平均上升了119%。1960—1996年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匯率之所以普遍高於1960—2000年,是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實際上都發生了貶值情況。筆者認為,考慮長期實際匯率的變化,應當剔除這一特殊事件的影響。所以上述五個國家和地區1960—1996年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更具有參考價值。 表8 日元、新元、韓元、 港幣和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以1960 年為基期) 附圖 註:2000年日元對美元的實際匯率=2000年日元對美元的當期匯率/(日本2000年GDP縮減指數/美國2000年GDP縮減指數)=107.77/( 452.47/482.38))=114.89,以此類推。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同處於亞洲,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這些國家和地區曾經經歷過的經濟增長過程。根據這些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後半葉實際匯率的變化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50年左右,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將是上升的,並且上升的比率不會低於50%。 根據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勢,我們做出以下兩種假定,第一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維持在 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 並且每年增長幅度相同;第二種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與第一種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 並且每年增長幅度也相同。第二種假定的實際匯率增長幅度接近於日本20世紀後40年的水平。第一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18.92 %;第二種假定的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每10年提高31.61%。 上述兩種假定相當於仍然將2001—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由於涉及的時間較短,我們仍將德國馬克、英鎊和法郎對美元的匯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匯率水平。在這些假定下,中國經濟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 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的結論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只需將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和日本經濟進行比較即可。在將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進行比較時,為簡單起見,我們假定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發生變化。 將表9與表3進行比較可知,在第一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 2030年達到10093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98105億美元),在21 世紀中國經濟趕不上美國經濟;在第二種假定條件下,中國經濟將於2026年達到89405億美元,超過日本經濟(88879億美元),將於2048年達到 414459億美元,超過美國經濟(408382億美元)。 表9 實際匯率變化條件下的中國未來國內生產總值預測 附圖 註:表中第二列數據根據2011—2050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上升 100%和表5數據計算,表中第三列數據根據2011—2050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上升200%和表5數據計算。 第二種假定是一種過於樂觀的假定,上個世紀後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極少數國家的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上升了200%。 相對來說,第一種假定實際的可能性比較大些。所以,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中國經濟趕上並超過日本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可能的,但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紀末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不大。 四、中國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測 要預測中國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需要對中國未來人口情況做出預測,這方面,我們引用國家統計局人口社會科技統計司的預測結果。 根據表5、表9和表10可以得到匯率不變、2011—2050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分別上升100%和200%三種假定條件下的中國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測值。 表10 中國未來人口預測 附圖 註:本表數據由國家統計局人口社會科技統計司提供。 從表11可以看出,在匯率不變的假定下,205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916美元,趕上葡萄牙2000年的水平;在實際匯率上升100%的假定下,達到21832美元,趕上或接近義大利、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2000年的水平;在匯率上升200%的假定下,達到32748美元,接近美國 2000年的水平。(註: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數據,2000年美國人均 GDP為35046美元,加拿大為22244美元,澳大利亞為20738美元,義大利為18423美元,葡萄牙為10387美元,見《國際經濟信息》2002年第3期。)根據前一部分論述,匯率上升100%的假定可能性比較大些,因此, 205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可能達到2萬美元,達到或接近義大利、澳大利亞和加拿大2000年的水平,但很難接近或達到美國2000年的水平。 表11 中國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測 附圖 註:本表數據表5、表9和表10計算。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編:《國際經濟信息》2001年第20期和2002年第3期。 郭道麗,2001:《趕上美國需要多久》,載曹子堅編:《復甦,中國經濟年報(2001版)》,蘭州大學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 9月出版。 林毅夫,1999 :《展望新千年的中國經濟》, 載張卓元主編:《 21世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談》,河南人民出版社。 李京文,1999:《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預測與分析(2000—2050年)》,載張卓元主編:《21世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談》,河南人民出版社。 任若恩,1977:《在國際比較的基礎上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載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系編:《統計理論、方法、應用研究,1997 》,中國統計出版社。 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網(www.esri.cao.go.jp)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 王小魯,2000:《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載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經濟科學出版社。 解三明編著,2001:《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和經濟周期研究》,中國計劃出版社。 許憲春,1999:《世界銀行關於各國人均GNP的計算方法》, 《經濟學消息報》12月17日第三版。 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 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November, 2001 (光碟)。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01(網)。 OECD: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Volume I, 1997.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可能有點多,你自己節選一部分吧

『捌』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什麼時候

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過三十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0年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2000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中國經濟規模何時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來國內外經濟學家關注的話題。

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鋼明昨天再次強調,國際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指標是人均GDP,「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國內媒體應該淡化這一變化,避免國際輿論借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8)世界銀行各國人均gdp擴展閱讀:

有這樣幾個事實反映了中國地位的凸顯:

第一,在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保持了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第二,2010年10月,G20財長會議決定IMF將向中國等新興大國轉讓6%的投票權,其中,中國的份額將由3.72%躍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目前的3.65%升至6.07%,一舉超過英、法、德成為IMF第三大股東。

中國投票權的上升並沒有動搖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擁有的否決權,也沒有動搖發達經濟體的主導權。

第三,中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其速度比原本位居世界首位的美國「美洲虎號」快47%,被認為是走向科技大國的重要表現。

第四,中國海軍艦隊多次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第五,在全球治理層面,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發揮重要作用,作為G20和「金磚四國」成員參與制定和協調國際經濟規則,作為基礎四國的成員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顯著提升。

『玖』 世界銀行提供的各國人均GDP如何排除價格因素,即怎麼折算成實際GDP呢哪裡能找到各國人均GDP指數啊

以下這兩個網站的數據與統計頁面里都有,且為公認的官方數據。

世界銀行
http://data.worldbank.org/

或者版IMF 國際貨幣基金權組織
http://www.imf.org/external/data.htm

閱讀全文

與世界銀行各國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