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個國家佔世界內生產總值之和的28%
沒有國家佔比這么高,世界第一的美國2018年也才佔比24.18%。
根據世界各國發布的GDP數據顯示,版2018年全球的GDP總量約權為84.835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的GDP總量為20.513萬億美元,佔全世界GDP比重約為:20.513/84.835=24.18%。
Ⅱ 中國GDP世界排名第幾
截至2019年末2020年初,中國GDP世界排名第2。
2019年中國GDP的總量是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這與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大體相當。
201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左右。我國的GDP排名雖然沒有變化,但總量上繼續將第二名的日本甩開,距離第一的美國則更近一步,以這個速度,預計10年左右就能超過美國了。
從GDP總量來看,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已經勢不可擋,但人均GDP就沒有這樣的氣勢了。
美國不僅在GDP總量上排第一,人均GDP同樣也是排10國的第一,就算是第二名跟它相差都比較大。而中國的人均GDP只能排在倒數第二位,只比印度好一點,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
以目前的增速,如果想要在人均GDP上達到美國的水平,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如果想在人均GDP上超過美國,需要的時間還會更長。
(2)2018年歐盟gdp佔世界比重擴展閱讀:
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Ⅲ 整個歐盟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比得上美國嗎
如果歐盟加上英國GDP總量勉強和美國打個平手,稍佔一點優勢,但現在歐盟與美國比是全面落後。
無論是從哪方面來看,都是美國的經濟總量最強,歐盟還差很多。歐盟看似是一群歐洲發達國家的聯合體,但因為歐盟內部成員國發展不平衡,良莠不齊,不是每一個國家像德國、荷蘭那樣發展的好,所以對比歐盟,美國真的很強!
1、歐盟和美國GDP總量對比
而在前幾年的歐盟和美國GDP總量數據對比中,總是歐盟比美國多一點,佔一點優勢,現在是怎麼回事?答案是英國脫歐了,2016年英國全民舉行脫歐公投,而且已經投票通過,現在正在辦理交界工作和後續補償款等問題,英國不再是歐盟的一員,歐盟GDP總量數據上自然要踢出英國GDP總量(2017年英國GDP總量2.6萬億美元),英國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單位,如果歐盟加上英國GDP總量勉強和美國打個平手,稍佔一點優勢,但現在歐盟與美國比是全面落後。
Ⅳ 據預測德國GDP將突破4萬億美元,2019年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嗎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Ⅳ 近幾年全球的經濟增長gdp情況
回顧2013年,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疲弱,價格水平回落,國際金融市場持續波動,世界經濟增速繼續小幅回落。其中,發達國家增長動力略有增強,發展中國家困難增多。預計2014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會繼續分化,歐洲和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增長動力不足;盡管世界經濟整體增速將略有提高,但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
一、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世界經濟增速回落。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月份估計,按照購買力平價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0%,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2014年1月份估計,按匯率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2.4%,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1.9%,比上年放緩0.9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1.6%,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014年1月份預計,2013年歐元區經濟下降0.4%,降幅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經濟增長1.6%、4.7%和1.9%,增速分別比上年放緩1.9、0.3和0.6個百分點;巴西經濟增長2.4%,比上年加快1.4個百分點。
二、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世界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變化。一是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首超發達國家。IMF最新估計,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13年發展中國家GDP佔全球的50.4%(匯率法為39.4%),歷史上首次超過發達國家,預計2018年將提高到53.9%。二是發展中國家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達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預計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二)主要經濟體形勢繼續分化。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分化主要表現為新興經濟體和美國強、歐日弱;2013年則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內部以及發展中國家內部分化擴大:發達國家內部繼續分化,美國繼續溫和復甦、進入持續復甦軌道,量化寬松政策(QE)迎來轉折點;日本貨幣和財政刺激「猛葯」起效,經濟復甦加快;歐元區艱難擺脫衰退,但全年仍為負增長;東亞和東南亞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而脆弱五國(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於內、外經濟失衡,加上資本外流的沖擊,經濟發展較為困難。
(三)貿易保護加劇。2013年,不僅諸如保障、雙反、進口關稅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以及政府采購、自動配額等新型貿易保護措施有增無減,主要經濟體還競相組織排它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並力爭主導權成為貿易保護的新手段。從2008年以來,美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談判為代表的「東線」,以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談判為代表的「西線」和以TISA(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服務貿易協定)談判為代表的「中樞」。從截至目前的進展情況來看,TPP有望於2014年上半年率先達成,TTIP和TISA談判也在積極進行中,美國主導的新型貿易規則的影響力已經初步形成。以GDP佔全球份額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別高達40%、50%和65%,其對於全球貿易的影響巨大。
(四)發達國家去杠桿化取得進展,發展中國家進展遲緩。「過度的杠桿化」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達國家家庭、企業、金融業、政府部門「去杠桿化」均取得不程度的進展。其中,美國企業和家庭部門債務負擔已降至長期水平之下,政府財政赤字已從2009財年10.1%的二戰後峰值降至2013財年的4.1%。歐盟通過嚴厲的財政緊縮措施遏止了財政赤字上升勢頭,通過財政聯盟、銀行業聯盟以及歐洲穩定機制等措施打破了主權債務危機-銀行業危機的傳播鏈條。歐元區15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從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發展中國家在經歷了前幾年的杠桿刺激後,正在逐步轉變宏觀策略,朝著去杠桿化的方向發展,但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才剛起步。
(五)發達國家政策調整是導致世界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一是美國政策調整牽動國際金融市場。2013年初,美國政府面臨「財政懸崖」,2013財年後7個月850億美元的「預算自動削減措施」於3月1日正式生效。2013年5月下旬美聯儲釋放可能提前削減購債規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信號,由此至8月份,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逐步退出QE的預期導致發達國家長期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投資者對於資產重新估價並調整資產組合,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五國流出。由於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後期限前就政府預算方案達成妥協,陷入國債上限僵局,美國聯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關門16天,這是17年以來的首次停擺。10月1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提高債務上限、為政府撥款」的議案,該協議將美國舉債能力延長到今年2月7日,並為政府機構提供資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聯儲決定從2014年1月起,將月度購債規模從850億美元減少到750億美元。二是日本激進措施和歐元區穩定經濟措施起效。「安倍經濟學」政策已經實施一年,其內容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三支箭,其中前兩支箭效果顯著,推動日元快速貶值(以帶動出口增長)、價格穩定上漲進而提振民眾信心。歐元區實施穩定經濟的各項措施,包括放寬對部分成員國財政緊縮的要求,於5月3日和11月7日將主要政策利率(再融資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至目前的0.25%,7月5日歐洲央行承諾在較長期內維持超低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導;年末歐元區推出將銀行業納入統一監管的計劃。三是美國政策動向對發展中國家外溢效應巨大。美聯儲提前削減QE的預期已使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五國」撤出,造成相關國家本幣大幅貶值、輸入型通脹壓力上升,五國央行在經濟疲弱的情況下被迫連續升息來加以應對。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內5次升息,累計升息250個基點;印度在9、10月份兩次升息,累計升息50個基點。
三、對2014年世界經濟的初步判斷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有利因素多於不利因素,經濟增長動力略有增強。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發展將有所加快。
(一)經濟增速將略高於上年。按照匯率法計算,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2%,比上年加快0.8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比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
(二)全球貿易增長將有所加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4.5%,比上年加快1.8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6%,比上年加快1.5個百分點。
(三)全球通貨膨脹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級產品價格低位徘徊。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消費價格將上漲3.0%,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將下降0.6%,非能源價格將下跌2.6%。
(四)美國和日本失業問題將繼續緩解。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美國失業率為6.5%,比上年降低0.9個百分點;日本為3.8%,降低0.2個百分點;歐元區為12.1%,與上年持平。
Ⅵ 2018年中國的生產總值是多少佔世界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幾
2018年中國的生產總值是13.6萬億美元,佔世界生產總值的16.04%。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目標,增速連續16個季度運行在6.4%—7.0%區間,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韌性明顯增強。經濟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加1.4萬億美元,相當於2017年澳大利亞經濟總量。中國經濟總量2016年突破70萬億元,2017年突破80萬億元,2018年突破90萬億元,一年一個新台階。按年平均匯率算,經濟總量達到13.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世界經濟比重繼續提高。
(6)2018年歐盟gdp佔世界比重擴展閱讀:
中國2018年GDP增長6.5%的預期目標能夠實現,對應約8萬億元人民幣的增量,摺合11000多億美元。而這相當於世界上排第15位國家GDP的總額,約為同期全球GDP增量的三分之一,是含金量很大的增長。
若按照13.7萬億美元來計算的話,那2018年中國GDP增量就是約為1.46萬億美元(2017年為12.24萬億美元)。
而IMF預測的2018年全球GDP總量是84.84萬億美元,比2017年的80.68萬億美元增長了4.16萬億美元。通過1.46 / 4.16 計算得出2018年中國GDP增量約為全球增量的35%,約為同期全球GDP增量的三分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寧吉喆:2018年中國GDP達13.6萬億美元
鳳凰網-1.46萬億美元!2018年中國GDP增量或為全球三
Ⅶ 2018世界各國GDP和人均GDP出來了嗎!
世界各國GDP和人均GDP一般都是在年初不久開始公布去年的數字,估計馬上就會公布。
Ⅷ 美國GDP遙遙領先,為何歐盟與美國差距越來越大
步入21世紀各國的經濟也都發展起來了,因為二戰之後國際形勢的變化,歐洲國家幾乎都失去了自己的殖民地,只能盤縮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上,國土面積其實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一,而歐洲國家為了自保,才會成立歐盟以對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說到底歐盟畢竟是一個組織,成員國們還是互相提防的,而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整體,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GDP遙遙領先。
所以,美國是全國努力的發展自己的經濟,而歐盟是互相提防的從對方的利益上獲取好處。這樣的互相幫助,對彼此有幫助但還是太小了,所以人心根本不齊的歐盟發展迅速自然不如美國的速度了。
Ⅸ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
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0%,中低收入國家一般也在43%,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均值為43.5%。
(9)2018年歐盟gdp佔世界比重擴展閱讀
第三產業即各類服務或商品。公共服務業,(政治文化業、大型或公辦教育業、大型或公辦醫療業、公辦行政、管理業、公辦金融業、公辦咨詢收費業、聲優動漫製作事務所、公辦客運業、管理人員、科研教育或培訓業、人力資源事務所、大型糧棉油集中購銷業、民族宗教、影視媒體事務所、兵役、)。個體商人服務業,(盲人按摩業、個體售賣座商、個體餐飲業、住宿業、維修理發美容服務性商業、個體加工業、個體文印部、個體葯店、個體洗浴業、個體網吧、回收租賃業、外賣流動商販、流動副業)。綜合服務業,(房地產開發服務業、宇宙開發業)。經濟產業的結構分類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第三產業知網-中國區域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