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均gdp達到多少美元後,居民開始關注環境問題
日本人均GDP達到4 000美元、美國人均GDP達到11 000美元時,才開始大規模治理環境。回
20世紀70年代後它們投答入大量資金改善了環境狀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環境問題比較嚴重,如果步美日後塵,環境問題會更嚴重,也將會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要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⑵ 哪裡能找到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人均GDP(1994-2005)的數據
<P> <STRONG>一、貨幣數據變動與名義GDP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性</STRONG></P>
<P> (一)我國貨幣數據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存在密切的關系<BR><BR> 1.從概念上看,貨幣數據與名義GDP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貨幣數據包括貨幣供應量、各項存款等金融統計數據。國內生產總值(GDP)用於衡量一國一年內以市場價格計量的商品和勞務的總產出。產生GDP的投資、消費、政府支出或進出口等經濟活動涉及的結算行為必然體現在各項存款、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等各類貨幣存量當中,因而與貨幣數據有密切聯系,這也使貨幣數據與GDP具有了「交叉檢查」功能。GDP值的增減,意味著經濟交易規模和貨幣結算數量相應增減,而貨幣結算數量的增減將在貨幣數據的增減上得到反映。因此,GDP的變動方向與有關貨幣數據的變動方向基本一致,二者是互為反映的,即GDP增長或下降會反映為貨幣數據增大或減少,貨幣數據增長和下降也反過來反映為GDP的增大或減少。對GDP與貨幣數據進行交叉檢查時,如果貨幣數據增速變動與GDP增速變動不對應,則GDP可能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可能,二者偏離越大,運用現行統計方法計算的GDP的准確性就越低。</P>
<P> 2.相關理論文獻中論證了經濟發達國家貨幣數據與名義GDP的密切聯系。《貨幣、銀行與經濟》第十六章闡明了一些主要國家貨幣變動與國民生產總值變動之間的密切關系,即貨幣存量的增長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同向增長。[1]聯邦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南非、西班牙、澳大利亞、瑞典和挪威等9個國家在1975-1984年間的貨幣存量與國民生產總值同樣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亞洲國家以日本為例,《貨幣、銀行與經濟》一書以圖表說明了日本1956-1985年間貨幣存量和國民生產總值同樣顯示出密切的關系。此外,Masaaki Shirakawa在其文章《零利率局限下的貨幣政策和資產負債調整》中提供的有關日本名義GDP與貨幣供應量(M2+CDs)的有關數據表明:日本名義GDP與貨幣供應量取得了較為一致的增長。[2]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GDP年均增長率為13.5%、6.1%和2.3%,同期貨幣供應量(M2+CDs)年均增長率為16.2%、9.1%、和3.6%。日本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GDP年均增長率與同期貨幣供應量年均增長率之比分別為83%、67%和63%,GDP增速越來越落後於貨幣供應量增速。</P>
<P> 3.我國的實證研究表明,貨幣數據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在我國同樣存在類似的密切關系。(1)我國1994-2004年GDP年均增長率與貨幣數據年均增長率之間的比值關系。我國GDP年均增長率比各項存款、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的增長率都要低,GDP年均增長率是11.3%,大約為各項存款年均增長率的56%、企業存款的54%,儲蓄存款的57%。(2)全國、上海市和浙江省1999年至2004年GDP年均增長率與貨幣數據年均增長率之間的比值也相當接近(見表1)。全國1999年至2004年年均GDP增長率為10.71%,是各項存款年均增長率的58%,是企業存款年均增長率的56%。全國1999年至2004年GDP年均增長率與貨幣數據年均增長率之間的比值與1994-2004年的比值極其接近。上海市和浙江省1999年至2004年間的各項存款和企業存款與GDP的關系與全國類似。上海市1999年至2004年年均GDP增長率為13.05%,是各項存款年均增長率的57%,是企業存款年均增長率的57%。浙江省1999年至2004年GDP年均增長率為16.01%,是各項存款年均增長率的69%,是企業存款年均增長率的72%。</P>
<P> 表1 上海市和浙江省GDP與貨幣數據表 (單位:億元)</P>
<P> 年份 項目</P>
<P> 上海市</P>
<P>各項存款</P>
<P>企業存款</P>
<P>儲蓄存款</P>
<P> 浙江省</P>
<P>各項存款</P>
<P>企業存款1588 1949 2412 2889 3476 4314 5893 6558 </P>
<P> 儲蓄存款2294 2847 3261 3595 4262 5234 6889 7742 </P>
<P> 資料來源:根據1999年、2003年《中國金融年鑒》和2002年、2003年、200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P>
<P> 4.我國貨幣數據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相互關系的規律性結論。與世界主要國家類似,我國經濟的增長與貨幣數據的增長互為反映,只是我國經濟增長對貨幣投放的依賴較強,反映經濟增長效率較差。歸納分析上面所述全國、上海市和浙江省GDP與貨幣數據之間的比值關系,可得出我國GDP與貨幣數據增長率相互關系的規律:我國的GDP增長率與各項存款、企業存款等貨幣數據增長率的比值的范圍是50%至75%,即:貨幣數據增長率×50%<GDP增長率<貨幣數據增長率×75%。</P>
<P> 這一規律表明我國目前如果要保持每年9%的GDP增長率
⑶ 去年度我國GDP和人均GDP分別是多少什麼是綠色GDP
20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3.61萬億元。
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礦產、水和海洋)與環境因素(包括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影響之後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即將經濟活動中所付出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從GDP中予以扣除。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開展綠色GDP核算的研究。2004年,國家統計局、國家環保總局正式聯合開展了中國環境與經濟核算綠色GDP研究工作。
綠色GDP核算中主要涉及的幾個基本概念有:綠色GDP總值、綠色GDP凈值、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
1.綠色GDP總值(GeGDP)
綠色 GDP等於GDP扣減具有中間消耗性質的自然資源耗減成本。
2.綠色GDP凈值(EDP)
綠色 GDP凈值等於綠色GDP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和具有固定資產折舊性質的資源耗減和環境降級成本。
3.資源成本
資源成本又稱自然資源耗減成本,是指在經濟活動中被利用消耗的價值。根據自然資源的特徵,有些自然資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質,如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資源(用材林)和北方及西部的水資源,這些資源的使用為資源耗減成本,具有中間消耗的性質。有些自然資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資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資源(特用林、防護林等)和南方的水資源,這些資源多次消耗的使用類似於固定資產使用的性質,其資源耗減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
4.環境成本
環境成本又稱環境降級成本,是指由於經濟活動造成環境污染而使環境服務功能質量下降的代價。
環境降級成本分為環境保護支出和環境退化成本,環境保護支出指為保護環境而實際支付的價值,環境退化成本指環境污染損失的價值和為保護環境應該支付的價值。自然環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間和生態效能,具有長期、多次使用的特徵,也類似於固定資產使用特徵。這樣,由經濟活動的污染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的代價即環境降級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
⑷ 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左右世界各國GDP總量排名
2008年2009年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前15位排名如下(單位:萬億美元): 國 家 GDP 實際增長率 2008年 2009年預計(根據各國GDP增長率)[--]歐盟 18.93 1.5% 18.55 —2.0%[1]美國 14.33 1.4% 14.62 2%[2]日本 4.844 0.7% 4.69 —3.0%[3]中國 4.222 9.0% 4.601 9.0%[4]德國 3.818 1.7% 3.779 —1.0%[5]法國 2.978 0.9% 2.918 —2.0%[6]英國 2.787 1.1% 2.703 —3.0% [7]義大利 2.399 0.0% 2.327 —3.0%[8]俄羅斯 1.757 6.0% 1.827 4.0%[9]西班牙 1.683 1.3% 1.683 0.00%[10]巴西 1.665 5.2% 1.732 4.0%[11]加拿大 1.564 0.7% 1.548 —1.00%[12]印度 1.237 7.3% 1.311 +6.0%[13]墨西哥 1.143 2.0% 1.143 0.00%[14]澳大利亞 1.069 2.1% 1.069 0.00%[15]韓國 0.953 4.3% 0.972 2.00%2008年世界各國GDP排名及分析2009-02-19 20:34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網站世界概況欄目發表了2008年各國最新的GDP數據,前15名如下: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 1. 美國遙遙領先,其領先地位至少還要保持二三十年。 美國2008年GDP14.33萬億美元,繼續居世界首位。但其實際經濟增長率僅為1.4%,是其近十多年來最低的,而2009年則會陷入負增長,表明美國經濟衰退已不可避免,什麼時候能復甦尚不能確定。名義增長率方面,2008年美國GDP僅增長了3.9%,而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4.2%,其PPI則是負增長,說明美國通縮的趨勢已經顯現。由於美國GDP總量比第2名日本、第3名中國、第4名德國的總和還多1.4萬多億美元,表明美國的領先優勢未來二三十年內不可動搖。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經突破5萬億美元,接近6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50%,但是此後卻是連續十多年陷入滯漲期,如今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其人均GDP已是西方七國中最後一名。美國自1894年超過英國躍居世界首位以來,已經114年了,在今後的20-30年內,還將繼續占據世界經濟總量頭名的位置,總共可能要保持150年吧,超越美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的任務也就只有指望中國了。 2.日本繼續穩居第二位,但領先第三名的優勢大大縮小。 2008年以美元計算的日本GDP為4.844萬億,名義增長了11.5%,這主要因為去年下半年最後幾個月日元對美元大幅度升值,因而拉高了日本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實際增長率日本2008年僅有0.7%,接近於零增長,因為2007年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還有2.1%。日本2007年的實際GDP為5608164億日元,名義GDP為5158048億日元(日本自2000年以來進入通貨緊縮期,因此各年的名義GDP都要低於當年的實際GDP),2008年實際增長0.7%,CPI上漲1.8%。
⑸ 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相當於美國什麼年代
這個沒復法類比。
很多東制西一句話兩句話根本說不清楚。
單從經濟和軍事上來講,保守估計我們相差美國至少二十年。
但這種東西它不是守恆的遞進關系。
中國的發展並不是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在前進。
美國的發展也不是以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在前進。
國力的消長很難用「差多少年」來說清楚。
可以說任何一個細微的決策,突破,和失誤,都會打破這一平衡。
平衡一旦被打破,中國就有可能在某一個時間段變成70公里/每小時。
美國就可能在某一時刻變成75公里/每小時。
簡單來講,就是中美雙方並不是勻速前進的。
然後同時由於技術進步,社會板結等問題,雙方還會各自爆發出自己的問題和矛盾。
或多或少走點彎路。
在某些領域,落後的一方還會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國家也一樣。
所以不管相差多少年,它並不是不可逾越的。
⑹ 中國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哪個階段人均GDP接近70年代的美國
中國生活水平相當於美國什麼時候,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如果單單從生活水平上看,大致相當於美國的六十、七十年代比較合適: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生活用品過剩,房子和車子成為基本的追求;如果從中國經濟走勢上分析,大致相當於美國20世紀初、經濟危機之前的年代——也就是段子所言的20世紀10年代:發展處在高速狀態,但晃晃悠悠,經濟危機的火種此起彼伏,充滿隱患;但如果從人們的精神狀態來分析,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恐怕要落後美國百多年以上的:或許相當於美國19世紀中期水平,法治在建設,犯罪率居高不下,社會群情涌動,貧富差距大造成社會群體撕裂,彼此對立情緒嚴重(權貴與平民階層的嚴重對立)。
當然,僅僅這么硬性地進行數據的、現象的對比並沒有什麼說服力的,因為彼此的政治制度不同,其實還有個發展潛力的問題是不好對比的。比如,美國是憲政民主制度,當社會出現了問題,輿論能夠充分揭示出來,人們具有憲法賦予的表達和抗議的權利,並擁有選舉權等等方面的政治權利,可以對社會規則進行修正,這在中國,幾乎都是零,所以沒法對比的。這就好像拿著中東最富裕的國家對比美日歐一樣,只要不是傻子,誰都知道他們之間,誰才真正具有發展潛力和應對困境的能力的。美國在20世紀初曾發生過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狀告一名記者的誹謗事件,一名記者說他曾在巴拿馬運河建設中有貪腐嫌疑,引發老羅斯福的不滿,憤而狀告,但最後美國法院判決了總統敗訴——這種情況,能跟今天的中國對比么?別忘了,這可是段子所言的美國20世紀初的10年代!
即使如此,因為我們跟美國生存在共同的世界,不發生此類的對比,也是不可想像的,不管怎麼說,人們總是要拿著兩個大國進行對比的。可絕大部分人的對比,都是對比的社會現象以及生活水平,卻忘記了至關重要的一點:政治制度根本性的差異。對比社會現象和生活水平,總會找到相似的歷史階段,這很容易理解;但社會總是發展的,發展還有個潛力的問題和發生危機的隱患問題。我們其實明白,找到一個社會產生危機的根源是相當重要的,於美國而言,他們的社會危機,多是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嚴重問題而引發,比如生產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投資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等等。這是市場經濟社會經常遭遇到的,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日本,恐怕都無法避免,能做的,就是提前預警,靠政策、法律和國際市場合作給予及時調整。
但對我們而言,我們的社會危機根源,又是什麼呢?
很明顯的是,我們的社會危機,不會是美日歐那樣的市場危機——即使我們出現過那樣的危機,但並沒有形成他們的狀態,也沒有出現類似他們的解決過程。比如,90年代初,我們曾發生了出口下滑導致經濟疲軟的嚴重經濟問題,大批企業被迫關停,國人收入急劇下降,表面上看,是經濟層面的問題,其實誰都明白,那個危機的引發,正是政治問題導致的結果——認真地說,如果不發生那場政治問題,那次的經濟危機是不可能發生的。再比如,美國並沒有發生過權貴逃往國外的問題,你怎麼比較,恐怕也難比較這個權貴外逃問題的,因為美國就沒發生過此類社會問題的,而權貴外逃,就是典型的制度性問題,並非經濟運行本身的問題。
⑺ 蘇聯鼎盛時期 的人均gdp世界排名多少什麼時候
戰前前蘇聯世界第二,在美國之後.
2戰後損失巨大,經濟最發達的歐洲部分幾乎被戰爭完全摧毀.經濟倒退幾十年,根本無法與美國相比.戰後強佔了德國大量裝備資源,從戰爭狀態恢復過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是一種恢復性增長到戰前水平
美國戰前經濟實力就超過蘇聯,戰時本土並未遭受任何損失,相反靠戰爭刺激,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與蘇聯的差距增大.
在戰後的十年裡,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仍然有他的優越性,經濟恢復速度迅速,快於美國,既而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美國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但是由於美國GDP總量龐大,較慢的速度增長產生的增長總量仍很巨大,此時蘇聯與美國的GDP差距相差距離仍比較大.
在戰後60到70年代,西方的黃金時期來臨,歐洲各國發展迅速.但美國由於陷入越南泥潭,經濟放緩,實力發展受到限制.
前蘇聯由於大力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70年代,在工業產值上最高一度達到美國的65%左右,但是GDP的數值中,重工業產值只是一方面內容,第三產業,農業及其他各項產業同樣重要,在這方面美國則遠遠領先蘇聯,因此,比較GDP的數量和質量上,哪怕是前蘇聯顛峰時刻的70年代,也不可能超過美國的65%.
進入80年代以後,蘇聯經濟陷入停滯,而美國由於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領先優勢,保持了穩健的發展速度,與蘇聯的差距又拉大開來...差距越來越大,直到蘇聯解體.
綜合來說,蘇聯從未在GDP上超過美國,只是在一段時期內,是世界上唯一有綜合實力能和美國拼一拼的單個國家.
蘇聯的GDP在最好的時期也只有美國的60%,有的資料說快接近美國的70%。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蘇聯在國際上幾乎丟盡臉面,勃涅日列夫上台後,更加註重發展戰略核武器。1972年之前蘇聯的核武器在數量上略超美國,這也是1972年反導條約(ABM)簽署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紀70年代的美蘇爭霸的態勢基本上是蘇攻美守,蘇聯靠的主要就是強大的軍事力量。80年代開始後,美國搞了個星球大戰計劃(SDI),逼蘇聯與其搞軍備競賽。蘇聯長期以來的斯大林模式、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改革的失敗最終葬送了這個超級大國。蘇聯解體的沉痛教訓就是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綜合國力。歷史說明,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基礎的軍事力量是不能持久的!
80年代經濟內在的矛盾導致經濟崩潰,別無選擇,只有建立資本主義;二是
,在政治上,一旦戈爾巴喬夫實行言論自由、自由選舉,蘇聯人民就利用新獲得的權利
,廢除社會主義,建立資本主義。這種主流觀點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在一個大國作了長
時間的嘗試後,失敗了。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時間研究蘇聯解體的原因。這期間,
我與前蘇聯的高級官員、政治家、企業家會過面。對20年代以來,直到解體的蘇聯作了
研究。我的研究證明,西方的這些主流觀點與事實不符。
關於蘇聯經濟崩潰的原因說。1928-1975年,蘇聯經歷了快速增長的時期,從農業社
會轉向工業社會。據西方估計,1928-1940年,蘇聯年均增長5.8%,這在當時是非常快的
速度。1950年,蘇聯實現了工業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國的發展速度快,這期間蘇
聯的年平均增長率是4.8%,而美國只有3.3%,這可是西方的數據呵。同期,東歐也比西
歐快。1975年後,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術進步放慢了,這時的增長率比美國低
,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長率,沒有出現負增長,不能叫做經濟崩潰。這時的消費水
平比生產增長還快。這時葉利欽就使計劃經濟解體。因此,從1990年開始就出現了經濟
絕對下降。1991年計劃經濟不再起作用。葉利欽不向中央納稅。蘇聯的計劃經濟不是由
於自身的原因而崩潰,而是由葉利欽從政治上解除的。蘇聯解體後,經濟才崩潰。
⑻ 上年度我國GDP和人均GDP分別是多少什麼是綠色GDP
我國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14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個百分點。(新浪網)
人均GDP按今年的10.9%的增長率來看,應該在1000美圓左右
什麼是綠色GDP?????
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礦產、水和海洋)與環境因素(包括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影響之後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即將經濟活動中所付出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從GDP中予以扣除。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開展綠色GDP核算的研究。2004年,國家統計局、國家環保總局正式聯合開展了中國環境與經濟核算綠色GDP研究工作。
綠色GDP核算中主要涉及的幾個基本概念有:綠色GDP總值、綠色GDP凈值、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
1.綠色GDP總值(GeGDP)
綠色 GDP等於GDP扣減具有中間消耗性質的自然資源耗減成本。
2.綠色GDP凈值(EDP)
綠色 GDP凈值等於綠色GDP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和具有固定資產折舊性質的資源耗減和環境降級成本。
3.資源成本
資源成本又稱自然資源耗減成本,是指在經濟活動中被利用消耗的價值。根據自然資源的特徵,有些自然資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質,如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資源(用材林)和北方及西部的水資源,這些資源的使用為資源耗減成本,具有中間消耗的性質。有些自然資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資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資源(特用林、防護林等)和南方的水資源,這些資源多次消耗的使用類似於固定資產使用的性質,其資源耗減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
4.環境成本
環境成本又稱環境降級成本,是指由於經濟活動造成環境污染而使環境服務功能質量下降的代價。
環境降級成本分為環境保護支出和環境退化成本,環境保護支出指為保護環境而實際支付的價值,環境退化成本指環境污染損失的價值和為保護環境應該支付的價值。自然環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間和生態效能,具有長期、多次使用的特徵,也類似於固定資產使用特徵。這樣,由經濟活動的污染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的代價即環境降級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
⑼ 現在我國人均GDP約8000美元,進入需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階段。請講出其
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會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由於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沖擊,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階段。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20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4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存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並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義是指:即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這是傳統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而我國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人均GDP3000美元,可能是人均GDP8000美元左右。也即,我國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表現會出現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後期,在2014年後表現將更加典型、更加明顯。
我國除了面臨傳統的「中等收入陷阱」外,還面臨非傳統的陷阱,主要是美國等西方外部勢力的圍堵。
「十二五」期間,對我國具有生死悠關的意義。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既不能重復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人均國民收入難以突破1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原有的增長機制和發展模式無法有效應對由此形成的系統性風險,經濟增長容易出現大幅波動或陷入停滯。大部分國家則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遲遲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⑽ 20世紀50到70年代,日本經濟是如何高速發展,成為僅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
1.確立了國家指導和計劃市場相結合的經濟發展原則,官商結合,高度集中的發展經濟,和中國現在類似;2.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高新科技,教育;3.正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成為美國戰略前沿,接受美國經濟援助和軍備民用物資訂單;4.麥克阿瑟主導日本民主改革,確立君主立憲的議會民主制度,解散軍部這一軍事官僚機構,文官治國;5.日本民族性格,自強,堅毅6.吉田茂,鳩山一郎等一批出色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