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為什麼長沙人均gdp

為什麼長沙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1-01-03 03:02:40

⑴ 簡述城市的特點

城市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實現全國城市現代化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建設,可以分成若干時期或階段。在每一時期和階段,不僅提出不同的戰略和任務,而且形成不同的特點。本文主要就中國城市現代化發展的目前階段的特點進行一些分析。
一、目前中國城市現代化總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6年年底全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了57706萬人,這一人口總數已經超過西方六個國家(美、英、法、德、澳、加)的總和。全國的城市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7.92%(1978年)上升到2006年43.9%。城市化率30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其速度是驚人和可喜的。從省區市來說,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央直轄市外,廣東、浙江等省的城市化率都已經超過50%,廣東省2005年為60.68%,2006年達到63%。如果加上長年累月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和在城市的大專院校上學的人員,城市人口已經是中國人口的半壁江山。
全國城市達到660多個。2005年全國地級市283個,佔地級行政單位總數的84.98%,市轄區和縣級市共1226個,占縣級行政單位總數2862個的42.84%,屬於城鎮型的鎮和街道辦事處共25674個,占鄉級行政單位總數41636個的61.66%。這些數字說明,在省以下的行政單位中,屬於城市型的行政單位已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城市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中心作用。2005年全國GDP總量為182321億元,而四個直轄市加上全國GDP總量排在前列的50個城市的GDP總量為92819億元,佔全國總量的50.91%,即全國GDP的一半以上是這54個城市所做出的貢獻。體現時代進步、科學成就和先進技術的產業,如裝備製造業、現代生物製品、通訊設備製造業、計算機製造、IT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航空業、金融保險產業等幾乎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所以,城市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出口貿易、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對整個社會的進步,對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等發揮中心作用。城市已經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體現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
2006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870億元,其中城鎮投資93472億元,占投資總額的85.0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410億元,其中城市51543億元,占總額67.46%。
在財富的聚集、人才的集中、居民生活和國際交往等方面,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大量事實表明,城市的主導地位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或發展階段。
可以說,城市不僅自身在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且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的貢獻。許多城市提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以先進的生產力、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相對富裕的居民生活為基礎的,反映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城市現代化對全國現代化起著帶頭和先行的作用。城市的現代化帶動著農村的現代化,正朝城鄉一體化前進和發展。
二、現階段我國城市現代化的主要特徵
城市不僅在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是國家現代化的先驅者和榜樣,所以分析城市現代化建設特點和發展趨勢,對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城市增長方式從單純的規模擴張向規模和質量並舉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是我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但是在20世紀後20年,城市發展以擴張城市規模為主攻方向,許多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規模成倍擴展。但是,進入21世紀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如廣州、北京等城市,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環境、資源,特別是土地等方面的壓力和影響,城市開始從規模擴張為主進入到規模與質量同時增長的新發展時期。具體表現為,同國家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相適應,大城市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行了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些大城市從原來以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為主導產業轉向以高新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新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例如,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5∶32.7∶64.8發展為2006年的1.3∶28.7∶70。並且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2006年上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93.8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997.8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205.35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5%。第三產業超過了第二產業。
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減少了城市對資源的依賴,創造了更自由發展的空間,形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促使城市性質的變化或轉型。一些城市由傳統的工業生產基地和製造業中心,變成為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2. 城市空間形態從城市單體發展向城市群體發展轉變
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國際普遍現象和共同發展規律。中國城市發展,尤其是大城市發展,也逐步地邁入到城市群、城市帶和城市圈的發展時期。這既是大城市自身發展的要求,如某些工業向外轉移,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城市住宅建設需要等,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和趨勢,要求大城市對周邊地區和中小城予以支持和相互合作,求得區域經濟的整體繁榮和共同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四大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是經濟社會進步最明顯地區,區域面積27.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85%。城市群內總人口達到1.6億,佔全國的13%。四個城市群的GDP佔到全國的35%。其中,全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和經濟區的龍頭;珠三城市群中廣州和深圳無疑發揮著中心城市的作用;北京和天津是環渤海灣城市群和經濟區中的核心城市。其他大城市,如重慶、武漢、西安、沈陽、成都、長沙等都是這些城市所在的經濟區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必然與周邊的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持、協調發展和共同作用。大城市的經濟中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城市群的作用。2005年長三角16城市的GDP總量達33859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8.57%,占江、浙、滬三省市GDP總量40781.07億元的83.03%。其中,江蘇8市超過1.4萬億元,占長三角總量的43.1%;浙江7市超過1萬億元,佔29.9%;上海突破9000億元,佔27%。
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城市化經歷了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的過程。雖然目前我國城市化仍處於以集中型城市化為主的階段,但由於城市群的興起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面臨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同時推進的局面,以及城鄉一體化迅速擴展的趨勢。
3.城市發展目標從單一經濟目標向「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和綜合功能轉變
無論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改革開放之後,許多城市的功能或者比較單一,或者畸重畸輕,甚至出現城市畸型發展。一些城市過分強調生產功能,片面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甚至只追求GDP增長。資源性城市和工礦城市產品單一,產業結構低級,忽視城市的全面發展和城市品位的提高,不重視社會和諧、文化建設和環境保護,因而出現貧富懸殊、環境惡化、污染嚴重、犯罪增加、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等所謂城市病。進入21世紀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逐步地轉變城市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最高目標,調整城市發展方針,加強城市社會文化功能,注重全面提高居民素質,建立科學、文明、和諧的城市。城市不僅在經濟建設和經濟實力方面發揮引領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和建立和諧社會方面發揮示範作用。所以,許多城市近幾年在繼續加強經濟建設,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治理和文化的建設,以求得城市的全面和諧發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克服大城市病。像北京等大城市提出以建設宜居城市作為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盡管要實現這一目標是一個過程,存在許多困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提出這樣的目標對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來說,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歷史性轉折,是城市發展觀的轉變,是城市發展「以人為本」的體現。我們不能贊同像上海、北京、廣州等這樣的大城市,為了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了增強在國際上的經濟競爭力,可以無限制地增加人口,過分擴大經濟能力,超常地消耗資源和能源的論點。因為這種觀點,一則不適合我國國情,二則不符合時代潮流,其三違背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根本目的,其四有損於其他城市和地區的發展,不利於地區均衡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
4.城市發展模式從只注重技術和生產力發展向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轉變
城市是先進技術和生產力代表,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發揮這一優勢。但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同時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優勢,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特點和品牌。只有充分發掘和發揚本城市的特色和品牌,才能使城市得到更好的發展,技術和生產力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近10年來,中國城市越來越注重其特色和品牌。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充分利用首都的地位和相應的優勢,不僅在經濟上全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科學園區,率先在全國建立CBD、總部經濟,會展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等,而且利用申辦奧運會成功的難得時機,大力發展奧運經濟,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擴大與國際各界的交流與聯系,培育與訓練居民的國際意識和外交能力,提高居民的道德修養和禮儀水平,體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風尚和國際大城市的特色,創建了北京城市新的城市品牌,從而大大提高了北京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城市都是如此。或利用城市的資源,特別是旅遊和歷史人文資源,或通過特色活動,或製造特色產品,或通過特殊事件等,使之上升為品牌,成為城市的特色,吸引全球的眼球,促進城市的發展。
5.城市的對外關系從單純競爭向競爭與合作結合轉變
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經常表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大城市之間的競爭。從城市產生之日起,城市之間的競爭始終是異常激烈的。但是,在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和態勢下,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情況下,競爭與合作成為一個事物的兩方面,競爭需要合作,競爭有利於合作,合作離不開競爭,競爭是合作的基礎。這在大城市表現得特別明顯,而且形成極其錯綜復雜的關系。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不僅大城市之間,而且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大城市之間的競爭依然異常激烈,但同時又出現越來越多的彼此合作和相互依賴。即使在一個經濟區內,或城市群內,同樣存在競爭與合作的雙重關系,不能只有合作而沒有競爭,或者只強調競爭不進行合作。競爭促進合作,合作有利於更大范圍的競爭。總之,在新的經濟格局和形勢下,立足於競爭;同時積極推動合作成為大城市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准則和趨勢。
三、正確對待城市現代化的地區差異
城市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不同的城市處於現代化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上述是目前是我國城市現代化的總體特徵,而城市間在現代化建設上的差別則是非常明顯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形成城市現代化的地區差異:
1.城市化水平的差異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個特點明顯地表現在城市的發展上。從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由於區位、規模、資源、歷史、傳統、人才等的差別,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經濟發展速度不盡相同。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利用有利區位、人才優勢、交通便利等條件,加上國家的優惠政策,得到迅速發展。如深圳、廈門等特區城市,上海、廣州等14個開放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其發展就遠遠地快於內地的一些城市;大城市和省會城市利用行政上的一些優勢,如行政中心、項目布局、財政傾斜等,發展快於其他非省會城市。在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帶動下,城鎮也迅速增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而另一些地區城市發展緩慢,差距存在不斷加大之勢。
按照2005年的統計,全國按省區劃分,除了3個直轄市外,廣東等6個省區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而廣東省2005年和2006的城市化率,分別達到60.08%和63%。同時,全國有7個省區的城市化率仍在35%以下,有3個省區甚至不到30%。(見下表)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總的說,城市化率的高低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是一致的。城市化率高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或者反過來說也一樣,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城市化進程也較快,從而使城市化處於較高的水平。當然,城市化不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
2.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則更明顯,可以表現為很多方面,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較突出地反映其差異。2005年蘇州(66766元)、東營(64906元)、無錫(62323元)、深圳(60801元)等城市都超過6萬多元;廣州(53809元)、上海(51474元)等城市在5-6萬元之間,北京以及東部不少城市都達到4萬元以上,而中西部一些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到3000元。如,甘肅的定西市(2394元)、隴南市(2729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2973元)等。高低相差20多倍。
3.居民收入及生活的差異
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既代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又反映人民的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同時又與人們的文化教育醫療水平密切相關。2005年,深圳市為27596元,東莞20526元、溫州17727元、廣州16884元、上海16683元、佛山16045元等,這些城市都超過16000元,北京(15638元)、寧波(15882元)等城市超過15000元。而同為省轄市,一些城市的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只有4000-5000元,如,黑龍江省綏化市4987元、黑河市5041元、陝西省銅川市5871元,與最高的城市相差4-5倍。
4.城市建設水平的差異
由於各地區城市的經濟實力、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吸引外資的能力不同,城市的產業建設、主體工程和市政設施建設等方面相差甚遠。交通運輸、通訊設施、公共交通、水電供應、環境治理、生態建設、衛生機構、教育設施、醫療設備、福利設施等都存在明顯的差別。
城市發展的地區差異反映在很多方面,問題在於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正確對待這種地區差異。第一,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或時期,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可能相同,總會存在差異,這是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二,城市的地區差異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同城市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機遇和建設環境是不盡相同的。如,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沿海開放城市、省會城市、地區經濟中心城市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今後的發展中可能給另一些城市帶來更有利的發展機遇;第三,城市的發展重在於城市的特色,而不取決於經濟發展總量和城市規模,城市之間有可比的一面,也存在不可比的一面,關鍵是城市發展目標和方針;第四,城市發展和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使居民獲得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滿意、安全、舒適、和諧的生活,以及優美的生態環境;第五,城市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和全面的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標准。現代化的實現或基本實現,也只能是大體的時間期望,而不能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界限。城市現代化建設不是GDP增長越快越好,城市硬體建設越多越好,廣場越大就越現代化。城市現代化最重要的標准和要求必須以人為本,讓居民享受科學、舒適、健康(心理和身體)的生活質量。生活在一個環境優美、經濟富裕、社會和諧、文化多樣的城市之中。
城市發展和建設,城市現代化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它既受整個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和城市發展共同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同時都會銘刻著自己獨特的城市發展軌跡和民族地區風格。

⑵ 有誰可以告訴我長沙近幾年來的人均gdp

2000年人均11262元
2001年人均12436元
2002年人均13747元
2003年人均GDP15425元
2004年人均GDP17638元
2005年人均GDP23968元
2006年人均27850元

⑶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3、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4、體育方面的成就

成功舉辦北京奧運;男足曾實現歷史性突破,闖入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中國橫掃世界乒壇;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會金牌。

5、軍事方面的成就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航母服役;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3)為什麼長沙人均gdp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⑷ 為什麼長沙的人均GDP那麼高啊

中聯重科、山河智能、三一重工、遠大空調、長豐汽車....都在長沙。長沙城小人少近幾年埋頭發展,估計成績不小。

⑸ 中部六省最「富」的城市,不是合肥也不是鄭州,哪座城市呢

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推行,中部地區的城市經濟發展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觀。我們常說的中部地區一共包括了6個省份,它們分別是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以及山西省。這6個省份當中要數湖南和湖北這2個省份發展的最好,而河南、安徽2省近幾年因為各種基建設施的建設而最受關注。那麼在這6個省份當中,最富裕的城市是哪一座呢?

第三產業穩步發展和主導地位可以說是長沙如今能取得這樣一個成績的基礎了。也希望未來的長沙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對於長沙這座城市,你是怎麼看待的?歡迎留言討論!

⑹ 蘇州屬於國內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

蘇州是新一線城市。

4個一線城市在各自的兩個梯次中調換了位置——由「北上廣深」變為「上北深廣」,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

15個新一線城市的席次也有一些改變,依次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青島、寧波、東莞和無錫。

(6)為什麼長沙人均gdp擴展閱讀:

1.新一線城市:

是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依據品牌商業數據、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及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排名而出。

該榜單標准依託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演算法框架為:一級指數的權重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打分的方式計入,二級指數以下的數據則採用主成分分析法 。

據該演算法框架綜合得出《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2018年15個新一線城市依次為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

2.評選標准:

新一線城市,是《第一財經周刊》根據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綜合評比後劃分的名單。這批「新一線」城市,它們或為直轄市,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龐大的中產階層人群以及可觀的政治資源。

或為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多個省份具有輻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資源、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便利的交通;或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便利的交通和獨特的城市魅力。

依據最新一年的170個品牌商業數據、19家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及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為保證榜單的延續性與可比性,2018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沿用了上一年的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並維持了原有的演算法框架:一級指數的權重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打分的方式計入,二級指數以下的數據則採用主成分分析法 。

3.具體榜單:

(1)2013年

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沈陽、長沙、大連、廈門、無錫、福州、濟南。

(2)2016年

成都、杭州、武漢、天津、南京、重慶、西安、長沙、青島、沈陽、大連、廈門、蘇州、寧波、無錫。

(3)2017年

成都、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天津、蘇州、西安、長沙、沈陽、青島、鄭州、大連、東莞、寧波 。

(4)2018年

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 。

網路-新一線城市

⑺ 2019年長沙的GDP是多少

2019年長沙GDP為11574.22億元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版359.69億元,增長權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39.32億元,增長8.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775.21億元,增長8.4%。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1、3.5、4.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43.6%、55.2%。

2019年,湖南省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80元人民幣,增長9.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42元人民幣,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5元人民幣,增長9.2%。

分地區來看,2019年長沙市的GDP仍在省內占據主導地位。數據顯示,長沙市完成的名義GDP為11574.22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59.69億元,第二產業為4439.32億元,第三產業為6775.21億元。

其他各地區中,岳陽市、衡陽市、株洲市、邵陽市的經濟增長也較快,與2018年相比GDP增量都超過了300億元。

⑻ 湖南人為什麼比廣東人有錢

上面有一大群湖南人發帖巨偏見,,,先聲明我是廣東珠三角廣州人。
廣東經濟情況:廣東的總產值很高,但最重要的人均不高,比浙江低。先不跟直屬市比,沒法比的(重慶這些類型不算)但不會比湖南低,我就搞不明白你所說的湖南人比廣東人富裕是什麼意思了,是按個人比嗎?ok,言歸正傳。廣東九千萬人口,珠三角三千萬,廣東的六分之五的經濟來源於珠三角。所以貧富懸殊是極大的,現在你知道廣東人均為什麼不高了吧。
至於為什麼廣東gdp高是因為廣東地理條件好,但是有沒有福建好,只是比福建更近香港貿易區和稀土礦離譜多。也就是說內陸不可能趕上來。
至於廣東和湖南娛樂的問題,其實廣東還是十分喜歡娛樂的,只是不喜歡以衛視的形式表現出來。喜歡私底下約朋友豪爽,而且是一次幾萬的砸下去。
順面講講,你是不是覺得湖南衛視還有錢,不然哦^O^例如湖南電視台你見過了吧。但你知不知道六百米的廣州塔其實是廣州電視塔啊,其實電視節目中浪費幾十萬對電視台根本是沒什麼的,電視台還是要按億來衡量的。
最後:1.廣東的人均實際最大的原因是被數量龐大的外來人員拉下的......
2.廣東生活節奏很快。
3.要暴發,來廣東。要生活,還是老家最有味。

⑼ 長沙人均GDP是:詳細點

月3日上午,長沙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09年長沙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通過長沙市統計局的初步核算,2009年長沙市GDP為3744.8億元,增速不僅位居全省各市州前列,而且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也排前五位。人均GDP將突破5萬元 2009年長沙市GDP為3744.8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9.4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增加值1893.6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增加值1671.8億元,增長13.9%,三個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3、7.7、6.7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56620元,同比增長13 .7%。面對這些數字,市民可能無法讀懂背後的含義。長沙市統計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芮英姿透露,這些數據,意味著長沙市人均GDP上了個台階,2009年長沙人均GDP將突破5萬元,顯示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同時也意味著長沙經濟總量在2010年有望進入4000億城市俱樂部,進入大連、沈陽等城市級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根據長沙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長沙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238元,增長 13.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6元,同比增長17.8%。但就長沙市民目前的實際收入來看,並沒有「13.1%」這樣明顯的增加。記者了解到,全長沙市有58%左右的居民家庭收入低於這個平均收入水平,只有42%左右的家庭收入高於全市平均收入水平。同時,長沙市佔20%的最高收入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500多元,高於全市平均收入水平的85%,而佔20%的最低收入組家庭的人均收入只有9300元左右,僅相當於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不足最高收入組家庭的四分之一。長沙市統計局總統計師胡建中解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計算方法採用的是抽樣調查,即按照地域人口分布和收入水平高低等標志進行排隊,按這樣計算出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上是一個平均數,但平均數並不一定代表大多數。也就是說,這主要與調查樣本點的構成有關,個別高收入家庭和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⑽ 長沙市的人均gdp高還是廈門市的人均gdp高

長沙人均更高一些。

2013年,長沙人均GDP達1.65萬美元。而廈門是人均生產總值(GDP) 76759.40元,摺合12212.14美元。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長沙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