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3000美金了,政治書上說已經算中等發達國家了,是嗎
還不是。
中國還是徹徹底底的發展中國家,中國2010年的GDP是4382美元,世界第91位,而同期世界平均人均GDP為8000多美元,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半。
中國的GDP是很龐大,但人均GDP還很弱小,要想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估計要到2050年,也就是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實現的時候。
政治書上怎麼會這么說,我我汗。
Ⅱ 發達國家gdp標準是多少: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
對於發達國家的定義,有多種說法,但公認的標準是:較高的人均gdp(不是回gdp總量)和社會發展水答平。按1995年前後的標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義匯率計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發展水平就可基本定義為
發達國家。近10年的發展,使8000美元這個標准已經落後了,2005年應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這個定義,在這10年,有8個國家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這8個國家是:塞普勒斯、巴哈馬、斯洛維尼亞
、
以色列、
韓國
、馬爾他、匈牙利
和捷克
。
另外,阿聯酋、科威特等產油國人均gdp很高,但社會發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發達國家之中;摩納哥、列支敦斯登等微型國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灣、荷屬安的列斯等未獲國家地位的經濟體也不列入其中。
Ⅲ 我國的GDP總量如果跟美國差不多,我國算不算是一個中等的發達國家了-
不算!
「中等發達國家」並不僅僅只是一種數字統計,一種「硬」條件,還包括很多的「軟」要素。中國目前的政治、民主、法治、文化等方面,與「中等發達國家」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國依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離「中等發達國家」還有很長距離。
發達國家中的一些媒體和一些世界組織大肆炒作中國已經是「中等發達國家」,「溫柔」的背後布下的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一是離間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眾所周知,在世界舞台上,中國始終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反對霸權主義,因而深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擁戴。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獨立自主、平等互助的外交、經貿關系,在國際事務中互相支持。一些對中國不懷好意的勢力,通過中國已經是「中等發達國家」這種所謂「溫柔」的宣傳和鼓噪,妄圖把中國從發展中國家陣營中剝離出來,讓中國處於既不能融入「發達國家」,也不能融入「發展中國家」的尷尬局面,在國際事務中孤立中國,擠壓中國發展空間,讓中國左右不是,腹背為難。用心十分險惡。
二是剝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獲得的優惠。根據一些國際組織的慣例和承諾,為了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實施許多優惠,如世貿組織體制對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優惠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貫穿於整個WTO法律體系的始終;管理貿易和投資等各實體性協議,如GATT1994、農產品協定、紡織品與服裝協定、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等等都特別規定了對發展中成員的待遇;反傾銷和反補貼兩個協議本身就包涵體現對發展中國家成員優惠待遇的爭端解決性質的內容;《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協定》本身更是在程序、時限、專家選擇和執行力度等方面作了特殊性規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組織對發展中國家也有相應的優惠。發展中國家經過千辛萬苦爭得的這些優惠條件和措施來之不易,發達國家炒作中國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其用心就是要剝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享受的各種優惠待遇。
正是基於上述目的,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也不再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先後取消或停止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合作。在世貿組織中,西方發達國家也以中國已經是「中等發達國家」為名,無理要求中國承擔超出中國能力以上的義務,實施違反世貿規則的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反傾銷和反補貼貿易調查,惡化中國的貿易環境,增加中國的發展成本,在經濟上圍剿和扼殺中國。
三是推銷「新興經濟體責任論」,強迫中國承擔超過自身能力的不合理的國際責任。中國是個人口大國,經濟發展迅速,又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該承擔起與自身實力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中國實際上也是這樣做了,如2007年至2009年,中國繳納的聯合國會費比額提高到了2.667%,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也在不斷提高。
一個國家應承擔的國際責任總是同其經濟實力、發展階段乃至具體國情相聯系。中國作為一個真實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被中等發達國家」這個「溫柔」桂冠背後的陷阱,充分認清「中等發達國家」之名惹的禍和帶來的危害,不要被「中等發達國家」的「溫柔」搞昏了頭,掉入他人設下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在「被中等發達國家」的形勢下,中國更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保持清醒頭腦,以國家利益為第一位,在保持自身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承擔力所能及的國際責任的義務
Ⅳ 為什麼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抗戰打完打內戰,建國之後又和周邊國家有局部沖突,最嚴重的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動盪。這些因素極大的減緩了中國經濟與生產力。
Ⅳ 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3000美金了,政治書上說已經算中等發達國家了,是嗎拜託各位大神
不是,中國貧富差距太大了,城鎮與農村的差距也很大!看一個國家是否是中等發達國家需要看他的教育,醫療人均GDP等等方面,不是單單看人均GDP就可以判斷的
Ⅵ 全會提出到2035年人均生產總值達中等發達國家,該如何實現
要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這個目標,需要在保障國民教育的基礎上,推動人才和資金向科技創新行業流動。
事實上,“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PD水平”這個數值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取“全球排名20-40位之間”為參考標准。
要知道,首先我國的經濟活力非常強勁,即便是按照現有趨勢保守估計,這個目標也是大概率能在2035年實現的。
其次,由於疫情期間多國央行開閘放水,唯獨中國央行一枝獨秀,因此當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升值慾望非常強烈,這是市場資金自行調節的結果——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也就意味著中國GDP的相對提升。
以及西方因疫情陷入劇烈經濟衰退,更是一種此消彼長之勢……
也就是說,此次全會上提出的這個目標看似遙遠,但是如果真的充分考慮起來,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
Ⅶ 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中等發達國家,這意味著什麼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對外發布。
全會提出實現的目標也就意味著: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Ⅷ 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老鄧所說的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時,那時中國的綜合國力是否已達到超級大國的水平
差不多 那個時候的發達國家人均GDP普遍應該有10W美元了 那麼我國人均GDP就至少版有5W美元 倘若中國有15億人權口 摺合一下 GDP就有75萬億美元 現在中國的GDP平均年增速就達到9%以上 而世界經濟平均年增速才2-3% 以2011年的增速 相當與每年增加一個印度 現在為2012年 我國綜合國力就排到第4-6位 幾十年以後 面對這么強大的經濟力量 美國只能望洋興嘆 到時候可能不僅僅是超級大國了 可能是無敵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