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多省份下調2018年GDP增長預期嗎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中國經濟年報:GDP首破80萬億元,增速6.9%,實現2010年來首次回升。1月密集召開的各省兩會也陸續公布了其一年來的「成績單」。梳理這些數據可見,22省份GDP增速超「國家線」、多地邁上新台階、西部領跑、東北回暖......可以說,2017年的經濟數據更為「立體」,更加「有看頭」。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在此背景下,不約而同的,在部署2018年的工作時,多地淡化GDP增長目標,紛紛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❷ 哪些省份下調了2018年的GDP增長預期
據報道,在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版推動高質量發展權」成為近期各省兩會上的高頻詞和關鍵詞。
對於2018年的GDP增長預期,全國絕大多數省份或調低或維持了上一年的預設增速目標,即便是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速的貴州和西藏也均把2018年的目標鎖定在「10%左右」。而在下調增速的多省份中,天津下調幅度最大,從去年的8.0%降至今年的5.0%。
分析人士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在此背景下,不約而同的,在部署2018年的工作時,多地淡化GDP增長目標,紛紛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實現平穩發展!
❸ 為什麼說2018年GDP增長率為6.6%
去年GDP82萬億,今年90萬億,比上年增長10%,注意這裡面是包含了通貨膨脹的,如果按可比價格扣除價格變動因素的價格計算則為6.6%
可比價格:可比價格(又稱可比價值)指計算各種總量指標所採用的扣除了價格變動因素的價格。不變價格主要是為進行歷年對比和地區之間對比而設,它可以消除價格變動因素的影響,所以又稱可比價格。不變價格主要用於統計工業總產值而由國家統一編制的。
可比價格可進行不同時期總量指標的對比。是為了計算不同時期的價值指標而採用的某一固定時間的價格。又稱「固定價格」或「不變價格」。這種不變價格計算的總產值指標,可以消除價格變動因素的影響,便於對不同時期進行歷史對比,以觀察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3.5%;
2018年GDP總量是90萬億人民幣,2018年單純看物價漲幅,就要比2017年高出好個幾個百分點,這不是增加值再計算增長率時應該扣除。
❹ 中國2018年GDP增長6.6%,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是怎麼計算的
國家統計局發布,初步核算,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0.0309萬億元,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6%,完成年度計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四季度增長6.4%。
一般統計數據是每月、每季都進行核算的!
❺ 為什麼全國GDP增長率小於各省的GDP平均增長率
第一,企業省際間抄的跨地區生產經襲營形成的增加值易被重復計算。有的企業在幾個甚至十幾個地區設立分公司,在各地區核算其地區GDP時,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將其創造的增加值同時計算在當地的GDP中,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省際間的商品流通很難精確計算。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省際間的商品流通日益頻繁,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機構統計省際間的貨物流入和流出量,省際間的貨物凈流入和凈流出難以正確計算,也存在重復計算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地區在統計時剔除價格因素不夠徹底。GDP增速是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各地區的價格結構與全國的價格結構不完全相同,由此出現的偏差有可能導致全國與地區經濟增速之間的差異。
❻ 為什麼中國各省的GDP增長率都比全國的高全國的GDP增長率和各省的是什麼關系
不可能,肯定有低於全國的
❼ 2018年中國GDP會增長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20日在北京發布《經濟藍皮書: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預計明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6.7%。藍皮書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整體穩步復甦,尤其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復甦好於預期,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外部需求明顯改善。
展望2018年,藍皮書表示,從供給側來看,中國勞動力供給自2012年進入拐點以來逐年下滑,近年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維持低位運行,資本存量增速也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下降而下滑。由於多種因素短期內難以得到顯著改變,2018年中國GDP潛在增長率會在適當區間內出現小幅下滑。
❽ 2018年中國GDP總量是多少
中國2018年全年GDP增速為6.6%,其中四季度增長6.4%。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GDP總量也邁上了新台階,突破了90萬億,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1928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