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gdp排名 > 山西省第二產業人均gdp

山西省第二產業人均gdp

發布時間:2021-01-01 15:26:37

⑴ 城市人均gdp 總GDP 城鎮化水平 CIP 恩格爾系數 工業化率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00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0.6%,二季度增長10.1%,三季度增長9.0%,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4000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46183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20487億元,增長9.5%。
人均按人口推算是25055元

1.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糧食實現連續五年增產。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2850萬噸,比上年增產2690萬噸,增長5.4%,連續5年增產。其中,夏糧產量12041萬噸,增產305萬噸;早稻3158萬噸,增產6萬噸;秋糧37651萬噸,增產2379萬噸。油料、糖料預計分別增長12%和6%以上。肉類產量繼續增加,生豬生產恢復較快。全年肉類總產量7250萬噸以上,增長5.9%;生豬年末存欄增長4.5%。

2.工業生產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增速回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個百分點。分所有制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9.1%;集體企業增長8.1%;股份制企業增長15.0%;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9.9%。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13.2%,輕工業增長12.3%。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11.6%、15.8%和15.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7%。
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066億元,同比增長4.9%。在39個工業大類中,31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實現利潤最多的5個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48167億元,增長26.1%,加快0.3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24124億元,增長21.5%。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256億元,增長54.5%;第二產業投資65036億元,增長28.0%;第三產業投資80875億元,增長24.1%。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城鎮投資分別增長21.3%、33.5%和26.7%。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05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4.國內市場銷售增長較快,城鄉消費旺盛。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73735億元,增長22.1%,加快4.9個百分點;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4753億元,增長20.7%,加快4.9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91199億元,增長21.5%;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5404億元,增長24.7%。
5.價格漲幅前高後低,下半年逐步回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9%,漲幅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5.6%,農村上漲6.5%。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14.3%,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4.65個百分點;居住價格上漲5.5%,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0.82個百分點;其餘各類商品價格有漲有落。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6.9%,12月同比下降1.1%,全年漲幅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5%,漲幅比上年提高6.1個百分點。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6.5%,12月同比下降0.4%,全年漲幅比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

6.進出口全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四季度增速回落較多。全年進出口總額256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1億美元,增長18.5%。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295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28億美元。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際初級產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四季度進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長4.3%。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23.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6%。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95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3%。

7.城鎮新增就業總體穩定,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1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末提高0.2個百分點。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長14.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長1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億元。

⑵ 有關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起飛發源於珠三角和長三角,中國經濟做大做強的希望也將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以下簡稱「雙三角」)!
一、長三角與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地區比較
作為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兩大經濟區,「雙三角」在經濟活力、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具有很多共同點,但它們的經濟發展也存在差異和不同。
(一)長三角經濟總量大於珠三角,但差距在縮小
2005年長三角GDP總量達33567億元,珠三角GDP總量達18059億元,長三角是珠三角的1.86倍。而2000年長三角是珠三角的1.92倍,2004年是1.89倍。這表明兩地區經濟總量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二)經濟均保持高速增長,但長三角增幅低於珠三角
2005年「雙三角」經濟均保持快速增長。長三角經濟增長13.5%,珠三角經濟增長15.8%。長三角比珠三角低2.3個百分點。從歷史來看,長三角經濟增長速度也低於珠三角。2000-2005年,珠三角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比長三角快1.5個百分點。
(三)長三角人均GDP低於珠三角
珠三角流動人口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且該比重遠遠大於長三角。2005年珠三角以常駐人口計算的人均GDP仍高於長三角以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GDP,人均經濟效益明顯好於長三角地區。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駐人口平均)為41990元,長三角(戶籍人口平均)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長三角高3.4%。
(四)「雙三角」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珠三角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於長三角
近幾年,「雙三角」城鄉差距在進一步擴大。2005年長三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109元,前者是後者的2.2倍。而2000年前者只是後者的2倍。2005年珠三角城鄉差距大於長三角。2005年珠三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77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6331元,前者是後者的2.8倍。
(五)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
2005年,長三角財政收入為3174億元,珠三角為1211億元,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這種差距隨著長三角經濟近幾年的崛起有擴大的趨勢,2004年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58倍,2003年是2.28倍,2002年是2.02倍。
(六)長三角對外貿易發展以較高速度超過珠三角
近幾年長三角對外貿易以較高速度增長,2005年,長三角對外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25.2%;珠三角對外貿易總額增長20.17%。長三角比珠三角快5個百分點。2004年長三角比珠三角快18.8個百分點。到2005年,長三角對外貿易總額佔全國的比重從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對外貿易總額佔全國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長三角在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七)長三角和珠三角產業結構趨同
2005年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二、三產業結構分別為4:55:41和3:51:46。這種產業構成與全國相比有較明顯的特點。一是第一產業均比全國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二是第二、三產業比重不同程度地高於全國水平。但兩個三角洲相比較,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製造業成為雙三角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雙三角第二產業比重分別為55%和51%,不僅遠遠高於全國平均47%的水平,也是世界各國中的最高水平。在雙三角所轄的30個市中,第二產業比重超過60%的就有6個,低於50%的只有4個。其中蘇州市的第二產業比重甚至高達66.6%。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佔全國的59.3%、進出口貿易額佔全國64.2%的雙三角地區,是我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主戰場。三是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很大。雙三角的第三產業比重比2004年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個百分點,比低收入國家的51.5%也低近10個百分點。
二、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雙三角」地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重調整產業結構,注重經濟發展的效益和質量,經濟發展呈現出又快又好的良好格局。
(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個地區,「雙三角」的經濟發展速度已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進入21世紀,長三角經濟年平均增長13.1%,珠三角年平均增長14.6%。雖然上一輪宏觀調控使這兩個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有所減少,增幅回落,但消費、出口的較快增長彌補了投資拉動的減弱,仍帶動該地區經濟保持穩步、快速地增長。
(二)高新技術產業獲得長足發展
2005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7億元,比上年增長22%,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9%,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4.3%,比上年提高0.53個百分點。浙江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集成電路、光通訊設備、微波通信設備、行動電話機和計算機等產品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8.4%、16.2%、46.7%、29.9%和17.3%。
2005年,廣東高技術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02億元,比上年增長20.6%。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石油及化學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4065億元,增長19%。森工造紙、醫葯、汽車三大潛力產業增加值645億元,增長25.5%。
(三)注重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中重要一條就是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發展。全國的「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幾個約束性指標。雙三角地區這方面在全國均先行一步。
上海把突破能源、環境的「硬約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2005年萬元GDP能耗為0.88噸標准煤,在全國屬較低水平;2006年的節能指標是萬元GDP能耗下降4.4%、COD排放量五年要消減15%、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消減35%。
珠三角由於經濟結構中重工業、高污染的產業占的比重較小,在能耗的控制方面一直做得較好。
2005年,廣東省萬元GDP能耗0.79噸標准煤,節能效果名列全國前茅。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全省已建成煙塵控制區161個,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244個。至2005年12月,全省建成水處理廠79座,日處理水能力634萬噸。建成19座符合標準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在生態綠化方面也取得明顯成果。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建立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237個,總面積107.2萬公頃,佔全省陸地面積的6%;建成生態示範區189個,比上年增加24個,總面積335.6萬公頃。
(四)長三角經濟區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2005年長三角區域合作碩果累累。涉及環保、信息資源、人力資源、交通、旅遊等廣泛領域。
信息共享平台不斷拓展。《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推進方案》提出「信用長三角」,力求實現三省市網路信息共享平台的試運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業信息的相互查詢。目前已確定了「長三角」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的工作目標:力爭2006年前,共同制定區域內三方信用信息標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級管理,實現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新機制,制定信用服務機構跨省市服務導則和建立信用服務機構失信通報制度;爭取2007年前,建立針對企業和個人的聯合獎懲機制;爭取2010年之前,形成較為完善的區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規體系。
區域交通體系日臻完善。圍繞國家長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際軌道交通規劃,滬蘇浙重點推進高速公路和鐵路項目的銜接。
「無障礙旅行區」雛形實現。通過積極完善旅遊合作協調機制,滬蘇浙加大了旅遊市場拓展和項目開發合作的力度,共同構建「長三角無障礙旅遊區」。
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以規劃編制、聯合治理太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江、浙、滬三省市共同開展了長三角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一點說明】:該文發表於2006年,但目前依然可供參考。除此之外,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特區政策優勢在於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布局,其中,珠三角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先行發展後,再帶動、輻射環渤海經濟圈,以及內地。

⑶ GDP是什麼意思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版工具,即「人均權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⑷ 七大洲經濟發展

1970年至2008年世界七大洲經濟發展一覽

1970年至2008年,世界七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經濟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亞洲地位顯著上升。1970年,亞洲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僅有15.14%,到2008年,上升到佔世界的27.52%。其中,在日本經濟高峰時的1995年曾經佔到世界的29.89%。而在過去的2009年,隨著日元升值及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上升,以及世界其他區域,特別是歐美地區經濟的衰退,亞洲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可能將突破1995年的歷史峰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0%以上。

歐美地位下降明顯。歐洲經濟總量1970年佔到世界的41.23%,到2008年僅佔世界的35.14%,其中歷史最低值為2000年的28.83%。2009年,歐洲是世界金融危機的重災區,預計其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將繼續下降。北美洲(不含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區,下同)從1970年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3.80%降至2008年的25.66%,在1993年至1996年之後,再次低於亞洲。2009年,北美洲地區各國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大幅度萎縮,與亞洲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

中南美洲和大洋洲地位略有上升。南美洲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0年的3.6%上升到2008年的4.79%,中美洲從1.51%提高到2.50%,大洋洲從1.55%上升到1.93%,雖有提高,但並不顯著。

非洲大陸地區略有下降。非洲被稱為沒有希望的大陸,貧窮落後、戰亂不斷,其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0年的2.63%降至2008年的2.50%。歷史峰值為1997年的5.19%。

從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來看,1971年至2008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3.13%,只有亞洲、非洲、中美洲、南美洲經濟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亞洲增速最高,達到4.49%,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36個百分點。其次是中、南美洲和非洲,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65%、3.51%和3.50%。歐洲經濟增速最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0.83個百分點。

從人均現價國內生產總值來看,亞洲增長最快。2008年世界人均GDP比1970年增長了9.1倍,而亞洲人均GDP則增長了16.14倍,歐洲次之,增長了14.11倍,大洋洲增長了11.93倍,南美洲增長了11.23倍,中美洲增長了10.41倍,北美洲增長了8.41倍,非洲僅增長了5.55倍。

從人口增長來看,非洲人口增長最快,其次是中美洲和南美洲,歐洲人口增長最緩慢。與1970年相比較,非洲人口增長了1.69倍,中美洲人口增長了1.15倍,南美洲人口增長了1.01倍,這三個地區的人口翻了一番。2008年亞洲人口比1970年增長了0.96倍,接近翻一番,大洋洲在移民人數不斷增長的情況下,2008年比1970年人口增長了0.77倍。而陷入老齡化的歐洲,2008年人口與1970年相比,僅增長了0.04倍。北美洲在移民及較高的生育率作用下,2008年人口達到3.45億,比1970年增長了0.49倍。

⑸ 2007年佛山市的GDP總量GDP增長率人均GDP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比

去年全市生產總值2926.72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98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840.44億元,增長23.2%,第三產業增加值1008.3億元,增長14.4%。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地方財力進一步增強,預計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7億元,增長20%,節能降耗工作成效明顯,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5%。

⑹ 我國西部地區在歷史上佔全國的經濟比重最高曾達到多少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得到了優先發展,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紀,發展中西部
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現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具有的優勢、劣勢、差距何在
與幾何?應該有一個系統的數量界定。為了給發展起步一個清楚的基點和科學的依據,我
們依據1999年《中國統計年鑒》等有關數據資料,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類統計分析
,包括幾個大類、若干方面、幾十個觀察點。在此提供給專家學者、決策者、經營者、
實際工作者參考。
比較分析之一:人口、面積、自然資源
一、人口與面積
1.人口密度:我國總人口為124810萬人,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全國平均人口
密度為130人/平方公里。東部為389人/平方公里,中部為168人/平方公里,西部為5
3人/平方公里。可見東部人煙稠密,西部地廣人稀,中部接近於全國的人口密度。東部
的人口密度約為西部的7.34倍,中部的人口密度約為西部的3.17倍。
2.各地區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東部為11.98,中部為31.77,西部為56.2
5。可見,東部地域相對狹小,只佔國土面積的12%;中部適中,約占國土面積的1/3;
西部地域寬廣,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還多。
3.少數民族人口占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的比重(%):全國1998年少數民族人口為
7577.45萬,占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16607.91萬的45.63%。其中:東部地區5個省
區為 0。29—49.97%;中部地區6個省區為20.56—70.56%;西部地區9個省區為3
4.63—96.99%。
4.全國大中小城市地區結構與規模:1998年我國大中小城市668個,人口向城市聚
集趨勢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國2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多半在東部,中小城市多半
在中部,而西部的中小城市僅佔全國的1/4左右。詳見下表:
5.全國鄉村人口和鄉鎮地區結構:1998年我國鄉村人口為91960.1萬人,占總人口
的 73.7%,地區分布,東部佔有1/3,中部佔四成,而西部只佔有1/4左右。但是
,西部鄉村人口占其本地區總人口的78%,說明其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水平不及東
部與中部。農村基礎組織鄉鎮為45462個,其中:鎮為19060個,占鄉鎮總數的42%,而
且,鎮的40%分布在東部,東部的鎮數占本地區鄉鎮總數的近60%,中部占近40%,西
部只佔30%強。
二、自然資源
6.大陸架和島嶼海岸線:全國共有大陸架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
里,還有島嶼5400個(計為3.87萬平方公里),還有大陸架漁場面積28萬千公頃,除屬於
中部的河北省有500公裏海岸線外,絕大部分為東部所有。可見海洋在東部地區發展牛的
地位,地少人多,科技發達的東部地區應繼續向海洋進軍,開展近海養殖、大陸架石油
開采、遠洋近海捕撈等,以改變地少人多的劣勢。
7.海域面積(平方公里):全國海域面積達473萬,唯東部獨有,多分布在東部各沿
海省市:渤海7.7萬,黃海38萬,東海77萬,南海350萬。以上兩項的面積大大補償了東
部地區地少人多的劣勢,大於本土四倍多的廣闊海域和豐富的海洋動植物、礦物資源增
加了東部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8.宜農宜林及可利用草地的資源:全國宜農荒地為3535萬公頃,宜林山地和荒地為
6303萬公頃,可利用草地為31333萬公頃,多分布在中西部。這些資源如果充分利用,可
為貧困的西部帶來生機和活力。
9.林木資源:全國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17.85億立方米,森林總蓄積量為101.37億
立方米,也多分布在東北、西南的中西部地區。我們對於這些寶貴的資源如果加以養護
,防止濫砍濫伐,它們將會源源不斷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優質的建築材料和生
活資料,並能改善生態環境,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10.水利資源:我國大陸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可供開發水資源蘊藏量
為 3.79億千瓦,內陸水域可養殖面積為1747萬公頃。水利資源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尤其可供開發的水利資源均在大江大河上游的中西部地區。
11.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全國煤為10070.7億噸,鐵礦石458.9億噸,磷礦石為
132.7億噸,鉀鹽為4.6億噸,鹽為4048.2億噸,還有天然氣、石油等能源資源。除了
鹽以外,也是大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就在於是我國礦產資源的寶庫

12.邊境線:西部邊境線長達幾萬公里,與東北亞、中亞、西亞、東南亞十幾個國
家接壤,邊境貿易口岸多、聯系廣,歷史上有「絲綢之路」,有利於對外開放。尤其是
中西部擁有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眾多,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比較分析之二:經濟結構與收入分配
三、經濟實力
13.GDP總量:1998年全國為79395.7億元,其中:東部佔53%,中部佔33%,西部
只佔14%。
14.GDP人均量:1998年全國平均6392元,東部為9364元,中部為5139元,西部為3
838元。東部是中部的1.82倍,是西部的2.44倍,西部僅為全國平均量的60%左右,中
部也僅為80%左右。
15.第一、二、三產業在GDP構成中的比重(%):1998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業在GDP構
成中比重分別為18.4、48.7和32.9。
16.第一、二、三產業地區分布(%):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第三產業所佔比
重越來越大,我國東部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中西部10—20個百分點,大有占據國民經濟半
邊江山之勢。詳見下表:

四、投資與消費
17.1998年GDP中資本形成投資率(%)和最終消費率(%):1998年全國投資率為38,
而消費率為58,凈出口為4。GDP中形成投資率的比重,中西部超過東部8—10個百分點,
最終消費率的比重,倒過來是東部超過中西部,西部則以凈出口負值為維持其最終消費
率62%的水平。詳見下表:

18.居民消費人均量(元):1998年我國人均居民消費為2972元,相當於GDP的46.5
%,其中農村為1859元,城鎮則為6182元。東部人均居民消費為4160元,佔GDP的44%,
上海人均消費高達萬元以上,中部人均居民消費為2472元,佔GDP的48%,最低的是山西
農村只有1120元,西部人均居民消費為1958元,佔GDP的51%,最低的甘肅農村人均消費
只有962元。
19.1998年各地區農村、城鎮居民人均全年家庭收入懸殊,少者不足千元,多者近
萬元,東、中、西部有相當差距,並且,農村與城鎮的差距更大。詳見下表:
五、從業人員結構
20.1998年在總人口中有從業人員69957萬人,我國從業人員比重最高的是東部達到
68%,而中西部僅為總人口的一半左右,而從業於第一產業的東部為最少,西部高
達65%,從事第三產業的以東部為最多,佔29%左右。但是,這個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
,還是較低的,從未來發展觀察,必將是第一、二產業縮小,第三產業擴大的趨勢。
21.從業人員在城鎮與鄉村的比重:1998年全國從業人員中城鎮與鄉村的比重是30
:70,其中,東部地區的比重為38:62;中部地區為26:74;西部地區為20:80。
22.從業人員對老年與少兒的負擔系數:1998年全國15—64歲人口對少兒負擔系數
為 35.61%,對老年負擔系數為10.89%,合計總負擔系數為46.5%。其中:東部
地區15—64歲人口對少兒負擔系數為35%,對老年負擔系數為12%;合計負擔系數為47
%。中部地區負擔系數分別為35%、9.8%和44.8%。西部地區負擔系數分別為37.5
%、10.5%和48%。
23.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1998年全國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教育程
度占 3.5%(男性佔4.1%,女性佔2.7%),我國從業人員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程
度的比重的多少,是關系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大事,也是科教興國的基礎,從地區分析,
東部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應該指出:經濟發展較快的福建等東南省區高級人才比重
是偏低的,而西部的新疆比重位居前列,並且,女性從業人員的文化教育程度不亞於男
性,這是新疆的特殊之處。
六、職工人數與工資
24.職工人數按經濟類型分布構成:全國職工總數為12336.6萬人,其中:東、中
、西部分別佔42%、39%和19%。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單位佔72%,城鎮集體單位佔15
%,其它單位佔13%。各個地區職工人數佔全國職工人數的比重詳見下表:
25.職工人均年工資金額(元):全國1998年職工人均年工資金額為7479,其中:國有
、城鎮集體和其它單位分別為7668、5331和8792;職工人均工資東部高於西部,西部高
於中部;基本上是其它單位高於國有單位,國有單位高於城鎮集體單位。詳見下表:
比較分析之三:財政收支與固定資產和更新改造投資
七、財政收支
26.地方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1998年財政收入為9875.95億元,占當年GDP的12.
4%,而地方財政收人為4983.95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的50.46%,從東、中、西部各
佔比重(%)分析,分別為58.29和12。關於地方財政收入九項來源的結構,詳見下表:

27.地方財政支出覿模與結構:1998年全國財政支出為10798.18億元,占當年GDP
的13.6%;其中地方財政支出為7672.58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的71.05%,從東、中
、西部分析,各佔比重(%)分別為49.31和20。關於地方財政支出的結構組合,詳見下
表:

28.實行財政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按照我國實行的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全國
各地區人均公共服務水平應該大體上是相同的原則,我國從1994年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
革以後,實施分級預算分稅制度。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財政尤其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
付力度。但是,目前東、中、西部地區在財政人均公共服務水平上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還有較大活動空間,需要今後加深改革與操作。詳見
下表:

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
29.固定資產投資的地區分布和經濟類型構成: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8406
.17億元,占當年GDP的36%。從地區來分析,東部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上佔一半以上的
比重,中西部合起來只佔四成多點。從經濟類型比較,國有經濟西部佔到2/3以上,中
部下降10個百分點,東部更低於西部20個百分點。相對來說,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西部明
顯處於劣勢地位。
30.基本建設投資資金來源及項目隸屬關系:1998年我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1191
6.42億元,按地區分析;這項投資東部佔50%以上,中西部只佔四成左右;投資資金來
源,自籌佔40%,貸款佔25%,利用外資佔10%,國家預算內不足10%。因此,項目地
方佔大頭,中央佔小頭。不分地區項目則是90%以上隸屬中央。詳見下表:
31.更新改造投資資金來源與項目隸屬關系比重:1998年全國更新改造資金為4516
.75億元,從地區性分析,東部佔1/2以上,中部佔1/3左右,西部只佔17%;資金來
源於自籌佔2/3以上,貸款佔1/5左右,外資和其他投資共佔10%,國家預算內只有1%
強點。中央地方項目基本上是四、六開,西部則是對半開。詳見下表:
九、房地產開發經營
32.房屋竣工面積和價值:1998年全國房屋竣工面積17566.6萬平方米,竣工房屋
價值為21391927萬元,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大部分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只佔1/3強,而且
,房屋峻工價值全國只有每平方米1218元,東部高200元,中西部少200元左右。這一數
據比目前樓房被炒得大幾千元一平方米,實在費解。詳見下表:

33.房地產經營:1998年全國房地產經營總收入為30583079萬元,我國房地產總收
入達3000多億元,構成我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是非常有發展前途的基礎產業。但是,
總收入的80%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只佔20%,在房地產總收人中商品房屋銷售收入佔80
%以上,國家稅金佔4.5%,比較起來是不高的,全國房地產經營利潤僅佔3.2%,但
是,中西部地區全是虧損,只有東部取得盈利。詳見下表:
比較分析之四:產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益
十、工業產業
34.全社會工業企業戶數與總產值地區結構(%);1998年我國全社會共有工業企業
7974565戶,其中:東、中、西部分別佔39、45和16,總產值(當年價格,下同)為11904
8.15億元,其中:東、中和西部各佔61、30和9。
35.國有與非國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類型結構:1998年我國國有與國有控股工
業企業加上集體企業的戶數佔68%,總產值佔67%,也就是說公有工業經濟佔了主體地
位,從地區分析,我國的非國有和非公有工業經濟在東部佔全國的70%、80%、90%以
上,在西部只佔20%或10%以下。因此,東部在吸引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辦企業,發展
經濟,參與國際大市場等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詳見下表:
36.我國各地區輕、重工業的比例:1998年東部的輕、重工業總產值在全國均佔60
--70%的高水平,中部只佔30%左右,而西部僅有10%左右。
36-A.各地區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
(1)我國1998年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為7.12%,按地區分析,西部(雲南除外)低於中
部,中部低於東部,相差1—3個百分點左右。詳見下表:

(2)我國1998年工業資產負債率為63.74%,按地區分析,東部低於中西部(雲南除
外),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詳見下表:

(3)我國1998年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2.35%,各地區成本費用利潤率普遍偏低,
比我國銀行當年一年期存款利率4.77—5.22%和貸款利率6.93—7.29%都低許多。
從地區分析,全國有10個省區為負利潤率運行,其中:中西部有6個省區。全國除雲南省
工業利潤率高於同期銀行存貸款一年期利率外,其它多不及。相對來說,工業企業利潤
率仍然是東部高於中西部。
(4)我國1998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52%,全國以上海為最多,東部高於中西部,
但是,除了西藏外差距並不算太大。詳見下表:

(5)我國工業企業1998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為31346.86元,全國以上海
為最高,江西為最低,總的說還是東部高於中西部。詳見下表:
36—B.各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主要經濟效益指標:
(1)1998年國有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為6.51%,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總資產貢
獻率低於規模以上的全部國有和非國有工業企業。各地區情況,詳見下表:
(2)1998年國有工業資產負債率為64.26%,負債率以上海和西藏為最低,其他省區
均在60—70%左右。詳見下表:

(3)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61%,利潤率偏低,比其他經濟類型也
低。詳見下表:
(4)國有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41%,按地區分析,東部最高,上海為全國第一
,中西部略差一些,詳見下表:
(5)國有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為29053.87元,全國以天津為最低
,只有2582.54元,以上海、雲南為最高,達到6萬多元,按地區分析,也是東部高於中
西部。詳見下表: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王石生 余天心 來源:《城市經濟、區域經濟》

⑺ 請問2018年世界人均GDP排前二十的國家中哪些是以石油或天然氣為支柱產業的

你好:
我國現階段的支柱產業是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城市人均GDP 總GDP 城鎮化水平 CIP 恩格爾系數 工業化率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

城市人均GDP各地不一樣,只能針對具體城市提問;
2010年中國GDP為397983元;
中國城鎮化水平已超過47%;
CIP(Confirm items percentage)=實際回貨批數/預計回貨批數 ;
中國工業化率是48%;
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2%、48%、40%

⑼ 實證人均gdp和二三產業結構需要同時加入進去么

工業和服務部門勞動力比重和產值比重的比較來看,二者變動的情況與庫茲涅茨分析的情況完全不同。按照庫茲涅茨分析的結論,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要大於產值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基本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產業順序發展的軌跡進行結構的轉換和升級,以此對印度獨立50多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有升有降;從橫斷面分析來看,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其實現的產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沒有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幅度大,而且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最大的。4.從印度的農業,然後對就業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和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做出比較,觀察其發展的特點: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而印度的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卻大大低於產值的部門份額變動幅度,這個問題對其後的發展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印度產業結構的演進來看,企業規模小。」(注、二的發展軌跡,最終形成了三,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而是按照一,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一,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這是印度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大問題,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這說明印度勞動力流動的剛性特徵十分突出、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德國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德國工業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2000-2004年間,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但絕對值還在上升。第一產業產值的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超過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幅度:《日本的產業政策》。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第535頁,也說明農業在印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大。2.第二產業隨著人均GDP的增長。事實上。這就說明,不僅第三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其產值所佔比重和就業所佔比重都是上升的。勞動力的上升幅度從時間序列分析來看。……,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說明農業勞動力數量仍很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同時,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實現的產值在整個GDP的比重下降過程中,勞動力的就業比重也在下降:印度產業結構演進的軌跡和特點主要運用克拉克和庫茲涅茨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德國:一是各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二是各產業的產值及在GDP中所佔比重,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按以下公式測算、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說明第二產業對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長的貢獻不大。3.第三產業的情況尤其獨特。第三產業無論從時間序列分析還是橫截面分析、三,以資產結構為例、輕。)顯而易見,第二產業的擴張性發展沒有出現,或是受制於資本,或是受制於市場;另—一方面,第二產業所實現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緩慢。其特點是:1.從第一產業看,略有上升。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第二產業不能大量吸納勞動力.43。 印度的產業結構:小宮隆太郎等編,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首先用兩類指標

⑽ 人均GDP怎麼計算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閱讀全文

與山西省第二產業人均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