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2019年GDP世界排名是怎樣的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19年中國GDP的總量是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這與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大體相當。
201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預計將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左右。
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貢獻率或達30%,發布會上,寧吉喆表示,2019年中國GDP總量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按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達到了10276美元,也就是說突破了一萬美元的大關。
他表示,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而且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在穩步提升,人民生活在持續改善;不僅為中國今年將實現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而且為全人類的發展進步事業作出了我們應有貢獻。
❷ 2019gdp中國多少
99.09萬億元。
❸ 上海世博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上海獲得世博會主辦權,不僅有利於上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同時也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世博會素有「經濟奧林匹克盛會」之稱。舉辦世博會,不僅給參展國家帶來發展的機遇,擴大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給舉辦國家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宣傳和擴大舉辦國家的知名度和聲譽,促進社會繁榮和進步。
一、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對於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和增長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日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實際gdp總量增長了6.3倍,實際人均gdp增長了5倍,進出口貿易額增長了12.4倍,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同時,中國還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預計未來10年,中國經濟仍將以7%左右的高速度增長,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到2010年,中國gdp總量有可能達到19萬億元。
承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使全世界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上海,這會提高上海現代化程度。在中國上海舉辦世博會將會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目睹中國的巨大變化,並可加速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開放化,中國將進一步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去。上海舉辦世博覽會能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
二、對中國宏觀經濟各要素產生重要影響
1、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首先,為了辦好世博會,需要進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可以說,世博會將使上海基礎設施建設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主辦世博會,上海的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會得到大力的發展。另外,據了解,根據「十五」規劃,上海還准備投資200億元人民幣,進一步完善道路、交通、電訊、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確保在世博會展覽期間每日30至40萬人次的外來遊客住宿、飲食、交通、通訊等需要,並投入巨資繼續開發浦東、改造舊城區。
其次,2001年年初,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正式啟動,上海世博會的選址正好處在這一規劃區域內,通過舉辦世博會,將帶動這一地區的綜合開發,把浦江兩岸建設成為一個集綜合服務、生態居住和旅遊休閑於一體的新城區,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範例。預計世博展館直接投資需要人民幣248億元左右。
再次,通過世博會的舉辦,可以向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展示上海的投資環境,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因此,上海舉辦世博會擴大了上海的知名度,為上海吸引國內外資金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從而有利於全社會投資的積極性,特別是非國有投資主體的投資積極性。
上海世博會的直接投資將超過30億美元,而由此帶動的交通、商業、通訊、舊區改造等延伸領域投資,預計可帶動5至10倍的投資,初步測算上海舉辦世博會總投資規模在3500至4500億人民幣以上。
2、促進我國消費需求的擴大,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世界博覽會涉及的產業鏈較長,對投入和產出的放大效應相當明顯,研究表明,大型展覽會本身的投入會衍生出相關產業約10倍的投資,除了主辦者和參展商的直接商業收益外,其他相關產業獲得的間接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
上海舉辦2010 年世界博覽會,將有利於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帶動中國旅遊消費增長。一個城市如果舉辦大型博覽會,城市的旅遊業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德國漢諾威2000年世博會在153天的展期里就吸引了全世界1800萬人去參觀。2010年世博會也將為上海開發旅遊新產品,世博會作為一個極具魅力的旅遊吸引體,將吸引國內外的旅遊者紛至沓來,據估計,其中有超過70%的參觀者將做延伸旅遊或周邊旅遊後參觀世博會,這就為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經營者創造了組合新產品的良好機遇。綜合歷年到上海旅遊人數、上海周邊地區的人口基數、經濟發展狀況等,預測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數將超過7000萬人次,將創下世博會1 50多年歷史的最高紀錄,對擴大世博會影響、促進國際博覽事業發展,其意義不言而喻。據初步測算,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上海旅遊業的直接收入將達144.2 億元人民幣。
其次,有利於促進賓館業、文化娛樂、服務等消費需求提高。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測算,旅遊每增長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長4.3元。義大利熱那亞博覽會期間,旅遊業所拉動的綜合效益,相當於對其前期投資的11倍之多。到2010年,上海床位數將增至40萬張,如果僅按每張床位收入3 00元算,旅館業也將獲得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
3、將有效促進中國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
上海舉辦世博會,對中國經濟貿易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舉辦世博會,為國外企業了解中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特別是通過舉辦這樣一個大型活動,為大力宣傳中國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從而有利於擴大中國產品出口,並有利於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國內企業也可以通過上海舉辦世博會,了解國外發展最新動態,有利於吸引多方來客與中國進行經濟貿易合作。
4、為國內創造相當多的就業機會
由申博為引擎、以浦江開發為起點的一輪新的投資熱潮,對未來一段時期的上海經濟將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從而給中國創造相當多的就業機會。在世博的作用下,綜合實力的加強將賦予上海更大的優勢,未來幾年上海經濟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據有關專家測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覽面積,可創造近100個就業機會,1996年漢諾威世博會就創造了10萬個就業機會。申博成功,將為上海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申博成功所引發的「會展經濟」更能帶來滾滾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其利潤率高達20%至30%。
5、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
由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上海舉辦世博會將有效地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帶動中國經濟貿易發展,這無疑國內金融服務業發展創造了絕好的機遇,同時也對金融服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上海舉辦世博會將給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了巨大商業機會,因此將吸引大量的國內外資金流入上海。另外,上海舉辦世博會所需大量的資金除了投資者自有資金外,還需要中國金融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
二是上海舉辦世博會可以有效地擴大中國消費需求,特別旅遊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熱點,特別是眾多國外客人來中國參觀上海舉辦的世博會,基本上進行信用消費,這要求中國金融企業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客人的多種金融服務要求。
三、對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產生拉動效應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而上海又是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因此,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及華東地區的領頭羊地位對周邊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世博不僅對上海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對長江三角洲影響也很巨大。上海周邊城市將迎來一個擴大對外開放,活躍人流、物流、信息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四、後續效益無法估量
除了直接、間接收益外,世博會後續的「黃金效應」更是無法估量。這可以參照歷史上的經驗:1970年日本大阪舉辦世博會後,經連續1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關西經濟帶,並成為日本重要的經貿中心,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增長;埃菲爾鐵塔是1889年世博會給巴黎留下的「搖錢樹」,讓法國相關行業受益無窮。長江三角洲現雖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但離國際大都市距離尚遠。上海申博成功,必將加快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的步伐,「關西經濟帶」迅速崛起的奇跡有望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重現。可以預見,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必將產生顯著的周邊聯動效應,帶動華東,甚至輻射到全國。
總之,可以看出,上海舉辦世博會有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促進消費需求,還會帶來額外的稅收等。可以預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一起,成為新世紀之初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雙引擎」。飛轉的「引擎」,將大大提高上海的開放程度,使之更好地與世界融合。同時,這一切都意味著中國2010年世博會將會帶動中國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❹ 中國2019年GDP是多少
70892元人民幣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國民總收入988458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15009元/人,比上年提高6.2%。
按照聯合國目前的劃分標准,中國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水平,只是中國人均GDP離世界平均水平更近了。1980年,我國人均GDP約300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3%;2019年,按照現價美元估算,我國人均GDP大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90%。
(4)2019中國展覽對gdp影響擴展閱讀: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GDP總額,即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2、分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意義
盡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能直接相當於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它構成的主要物質基礎的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國家,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數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事實上,強調人均GDP的國家也更注重提高人均收入和居民的社會公平。
人均GDP的概念和人均GDP狀況直接決定和影響一個國家在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社會建設方面的投資取向、投資能力和投資水平。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穩定有著內在聯系。根據亨廷頓的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GDP增長與社會穩定、社會和諧是成正比的。
❺ 2019年推動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是
消費仍然是引領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從需求結構看,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國內消費保持平穩增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1%,拉動經濟增長3.8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2015年以來一直保持在50%以上,對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一方面表現為實物消費里升級類商品增長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服務消費保持比較快的增長。與投資拉動型經濟不同,消費拉動型經濟更具發展潛力。消費對於經濟最突出的貢獻在於激活了產業端。不僅如此,消費還能引入競爭機制,助力產業結構調整。
一方面,隨著科技水平與互聯網飛速發展,再加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大眾消費觀念和模式不斷更新和升級。傳統的消費需求結構面臨重大挑戰。在消費端的壓力下,供給端不得不加速科技更新,發展出以消費需求為主的生產方式。
另一方面,消費強化價格機制。在消費需求的變化下,市場通過價格的引導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價格機制能夠向生產者傳遞出市場中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力度,同時也向生產者傳遞著生產該類產品所需要的成本。
從根本上來講,消費拉動經濟的路徑還是通過擴大消費需求—經濟增長(GDP增長)—擴大消費需求,但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其發展模式更為主動。
其一,消費拉動型經濟是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消費水平為導向,這符合經濟發展的初衷,更具內生發展動力。
其二,消費需求對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於政策效力,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居民對於新消費需求的願望迫使企業更為積極地處理過剩產能,這無疑完善了市場的淘汰機制。
其三,消費需求提升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是全方位的,消費不僅對產業提出了高要求,對生產者、從業者以及服務提供者也都提出了要求,這意味著社會的教育、創新、保障都需同步跟進,而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
「足不出戶、網購天下」。網購早已成為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方式。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經濟正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❻ 中國2019年GDP增速是百分之多少
6.1%
(6)2019中國展覽對gdp影響擴展閱讀:
2020年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下降6.8%,雖然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望轉正,但上半年經濟整體或仍為負增長。不過,各大機構及專家均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速或明顯回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受擴大內需的推動,中國經濟將進入市場需求全面恢復支持下的較快回升軌道。預計今年三、四季度GDP增長率將提高到8%以上,全年經濟增長率會達到4%以上。
❼ 世博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世博會對上海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為上海的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綜合素質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舉辦世博會能夠推動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優化城市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等等。 1、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調整與發展。世博會對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世博會的場館建設、通信、城市交通、綠色環保都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持。如環保技術、建築節能技術、節水技術、數字通信技術等等。利用世博會項目建設,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空間布局,借鑒世博會科技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強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科技帶動力和支撐力,廣攬高新技術發展所需人才,促進人才的匯聚和使用,使上海接近世界高科技前沿,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城市。 2、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會,將吸引全球的目光,為上海加快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世博會前後,上海將以獨具特色的會展旅遊,現代都市游和秀美風光游吸引國內外的遊客。預計2010年上海將吸引7000萬人次的遊客,對上海當年GDP增長的拉動約為5%,門票、餐飲、旅遊紀念品等直接收入將接近110億元,交通、住宿等間接旅遊收入將達800億元,同時也將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如此大的客流量和經濟效益,將會促使上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大幅度提高硬體設施水平以滿足客運要求。屆時,上海浦東·虹橋兩大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500萬人次,建設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路,年客運量將達到4000萬人次;上海旅遊集散中心辟有100多條線路,並將開辟世博會專用的旅遊線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這對旅遊業的發展非常有利。 3、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充分體現了21世紀城市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而作為舉辦城市的上海,也正積極努力地體現這一主題。 世博會申辦成功後,為了提現我國政府的決心,政府籌劃了一項巨大的改造工程。預計將花費450億美元來升級基礎設施和興建新的交通運輸樞紐,到2010年5月世博會開幕的時候,上海將擁有兩個新機場、幾乎可以與紐約相媲美的地鐵系統及一個新的游輪碼頭,並耗資7億美元在江邊開辟散步場所,建立新的停車場、公路和橋梁,遷走了1.8萬戶家庭和約270家工廠,清理了黃浦江畔最大的污染源,將江邊的5.28平方公里土地劃為世博園區。通過道路、交通、綠化、環保等一系列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擴建和改造,把上海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生態城市。 (二)上海世博會助推長三角經濟融合發展 上海世博會將有超多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而在這個世界最大舞台上展示長三角地區各城市形象,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1、為長三角旅遊業提供一次空前的歷史機遇。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來自海內外的參觀者將達7000萬人次,其中至少有35%的參觀者會游覽長三角知名景點,根據上海世博局訂房數據顯示,世博會期間,上海住宿資源缺口約為6萬床位/天,極端高峰日缺口將達40萬床位。對於這一問題的應對措施,就是把部分遊客住宿向周邊1-2小時公交圈的江浙等省的城市分流,屆時,周邊城市酒店出租率可提高12%左右。為了更好地將長三角融入世博旅遊之中,長三角所有城市都已經開展了旅遊景區交通標志一體化工作。 2、促使形成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必將對長三角地區各主要城市形成很強的輻射作用和財富溢出效應。上海世博會籌備期間,世博經濟對上海周邊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約為30%以上。2010年世博會的召開對上海周邊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將超過50%。世博會的市場開發計劃將給長三角地區帶來眾多發展機遇,為長三角企業參與世博市場開發提供各種機會和平台。目前,長三角地區各城市的經濟總量規模、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等都存在明顯的區域內差異性,產業結構呈階梯狀特徵,部分產業集聚程度低。幾年前,長三角16座城市已經簽署了《以承辦「世博會」為契機,加快長江三角洲城市聯動發展的意見》。而且,國家首個跨行政區域性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也已經出台,蘇浙滬三省市政府間《長三角區域「大通關」建設協作備忘錄》、《長三角區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規劃》等各專業領域的規劃也紛紛面世,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行為的有機結合,使長三角地區實現資源整合、產業聯動、功能互補和利益共享,促使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進而對中國整體經濟在未來實現全面復甦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求採納
❽ 2019世界各國gdp
2019年世界各國GDP已經出爐,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德國、印度、英國排前六名,分別為214315.52億美元、143635.77億美元、50827.82億美元、38463.33億美元、28521.36億美元、28271.8億美元。
應答時間:2020-07-3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❾ 中國2019年gdp總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 99.09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70,467 億元,同比增長 3.1%;第二產業增加值 386,165 億元,同比增長 5.7%;第三產業增加值 534,233 億元,同比增長 6.9%。
❿ 廣交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在會展經濟風起雲涌的今天,廣交會仍是一張最能吸引世界各地客商眼球的中國會展「名片」。自1957年起至1978年,廣交會是我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至今仍是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直接促進了我國出口持續穩定發展,在我國對外開放戰略中發揮了令人矚目的積極作用,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晴雨表。另外,每年兩屆廣交會可為廣州帶來60多億元的收益。廣交會之所以始終充滿活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在不斷優化管理、完善服務、提高水平、改善環境,始終站在中國經濟體制和外貿體制改革的前端,鞏固自身優勢,樹立良好形象。廣交會的組團方式、商品結構、布展格局、參展時間等,多年來都在不斷調整、改革、創新。特別是,近年來幾次重大改革,直接推動了廣交會前進的步伐。
世界通過這個窗口挖掘商機;中國通過這個窗口走向世界。廣交會在我國經濟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說,綜合性是廣交會的長處,也是其短處。國際會展業逐漸向專業化發展,如服裝博覽會、玩具博覽會等,采購指向非常明確,而廣交會則不是。為此,廣交會結合綜合性的優勢和專業化的指向,找到一條折衷的新路。經廣泛的市場調查,最後選擇了改變展覽形式———將廣交會一分為二,每屆分兩期舉辦。第91屆廣交會開始實施分期舉辦,即借鑒國際展覽業專題分類經驗,按照國際慣例調整產品分類和展區設置,一屆會展兩期舉辦。這種方式,既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慣例和會展潮流。另外,還通過空間換時間,解決了廣交會展位不足的難題,滿足了越來越多企業的參展需求,獲得了大多數參展企業、采購商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