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60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是多少錢
美國2881美元
紐西蘭2313美元
加拿大2295美元
盧森堡2235美元
瑞典1983美元
澳洲1884美元
瑞士美元
巴哈馬1550美元
挪威1442美元
冰島1412美元
英國1381美元
以色列1366美元
丹麥1364美元
法國1320美元
西德1309美元
比利時1279美元
芬蘭1179美元
委內瑞拉1138美元
荷蘭1069美元
奧地利935美元
義大利804美元
阿根廷765美元
波多黎各718美元
愛爾蘭684美元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637美元
智利550美元
希臘534美元
土耳其497美元
烏拉圭490美元
日本479美元
香港429美元
牙買加429美元
南非422美元
西班牙396美元
新加坡395美元
哥斯大黎加380美元
巴貝多379美元
巴拿馬368美元
葡萄牙357美元
蘇利南343美元
墨西哥340美元
貝里斯308美元
蓋亞那304美元
馬來西亞299美元
利比亞293美元
加彭291美元
塞席爾288美元
斐濟286美元
辛巴威281美元
塞內加爾260美元
菲律賓257美元
阿爾及利亞252美元
哥倫比亞252美元
秘魯252美元
瓜地馬拉251美元
尚比亞229美元
厄瓜多228美元
伊拉克228美元
薩爾瓦多226美元
南越223美元
多米尼加203美元
巴西201美元
⑵ 二戰後新加坡發展經濟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優復越的地制理位置,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
而且二戰後國際局勢平穩,經濟亟待恢復和發展,新加坡在此期間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支持得以大力發展,最後新加坡的領導者實行符合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一大批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繁榮。
不利條件:國土面積狹小,只有581平方公里,且缺乏淡水資源、耕地資源,糧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給,只能靠鄰國供應。
(2)1960年世界gdp排名擴展閱讀: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
⑶ 亞洲最發達的國家是日本還是新加坡
亞洲最發達的國家是日本。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全球一百強的企業中,日本就占據了40家,躍居世界第一,日本在電子、手機通訊、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和金屬等多項領域具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殊榮。日本的工業用機器人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
應用科學、機械、及醫學等領域尤為突出,日本政府把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列為國家的3大支柱產業技術,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
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3)1960年世界gdp排名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
⑷ 1960年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多少
1960年中國生產總值(GDP)是1470億元全年,增長1.56%
⑸ 有名義GDP數據和以1960年為基期的GDP平減指數,如何計算以1993年為基期的實際GDP,還需要別的數據嗎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雖不能完全代表國家或地區的實力,但至少能夠反映出經濟生產總量。我國的GDP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位,並且遠遠的將排在後面的國家甩在了後面。那麼作為我國經濟實力最為強橫的省份,廣東省的GDP總量如何呢?它在世界上能排在什麼水平呢?其它各省份實力又如何?
2019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長6.4%,總體增速較快。其中廣東作為GDP排名第一的省份,長期以來一直領跑全國各省。2019年一季度,廣東省表現一如既往的強勢。GDP增速高出全國平均增速,達到6.6%,省內GDP達到約2.389萬億元,約佔中國GDP總量的11.2%。
到目前為止,小編沒有找到世界各國的一季度GDP數據。那麼就以2018年各國的GDP作比較,看看廣東省的經濟究竟處於什麼水平。
按照當前的匯率計算,廣東一季度GDP約為3547.8億美元。相當於2018年西班牙的GDP水平,那時西班牙的GDP為3548.28億美元,比澳大利亞,略高一點。如果加上西班牙2019年的增量。也就是是說,廣東省在世界上的經濟體排名約為第十三位,或者十四位。是真正的富可敵國。
除廣東省外,其它各省也大多表現優秀。2019年一季度,GDP總量排名第二位的依然還是江蘇,GDP增速比廣東省還要高,達到6.7%增速,總量約為2.288萬億元;山東省則依然位列第三,總量約為2.018萬億元,只是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僅為5.5%;
從第四位到底十位,排名依次為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北京,GDP總量分別為1.308萬億、1.164萬億元、0.965萬億元、0.911萬億元、0.833萬億元、0.814萬億元、0.741萬億元。
這七個省、直轄市GDP增速,除北京和全國平均水平相同之外,其餘各省增速均超過了7%;湖北和福建的增速更是超過了8%。上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公布相關的數據。
總的來說,前十名中,經濟表現都較好,除山東省外,其餘各省、直轄市均達到或者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山東省作為曾經的第一梯隊經濟強省,現在與廣東省和江蘇省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如果不努力的話,不僅未來與前兩個省份的差距更大,只怕還會被浙江超越。
⑹ 從1959年到1960年 中國gdp下跌是多少
1959年GDP增長19.5%,1960年GDP增長5.4%。還真沒下跌。
知道1961年才下跌了31%。三年災版害結束後62年也下跌10.1%,不過也正是這一年第二個權五年計劃開始,直到65年增長了55.04%。
艹,這什麼垃圾題目啊,我是從國家統計局數據找的,1959年是1,440.36 。1960年是1457.47 .。他要算怎麼下跌呢??
⑺ 1960年美國的GDP是5264億美元,那麼佔全球的百分之
美國抄GDP佔全球最高的時期是一戰襲、二戰前後,全球最高佔比超過了三分之一,1960年美國GDP佔全球30%左右,如果你提供的「1960年美國的GDP是5264億美元」沒問題的話可以計算出全球GDP大約為17547億美元。剩下的問題你就可以直接解決了。
⑻ 全球總人口
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是指世界(地球)上在某一時刻的人口總和。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估計,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億人。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突破70億;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則顯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達到70億,2014年達到71億。2016年,世界人口達到了7,262,306,342人(72億6231萬人)。
世界人口在14世紀50年代的黑死病和歐洲大飢荒時期後就不斷地增長,當時的世界約有3.7億人。隨後由於戰爭等因素,增長速度時快時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1950年代起,由於導致人口增長放緩的因素(如戰爭和飢荒)的減少,世界人口增長速率明顯加快——每年超過1.8%。這一狀態持續到1970年。1963年世界人口增長了2.2%,達到了歷史峰值。隨後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生育觀發生改變,人口增長率逐漸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長率約為1.1%。預計2040年前,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
當前的預計都顯示世界人口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增長,但由於較難估計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無法得出具體數值,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將大約在75億至105億之間,取決於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長遠看來,估計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將停止增長並緩慢下降。與此同時,一些分析也對人口增長能否可持續表示擔憂。
中文名
世界人口
外文名
world population
解釋
世界上在某一時刻的人口總和
世界人口數量
77億2723萬(2019年8月)
屬性
專業術語
快速
導航
人口70億
活在貧民窟
具體數據
人口歷史
稀疏地區
十大城市
人口上億國
人口密度
分布特徵
發展問題
未來人口
人口爆炸
增長情況
人口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從1954年起,聯合國幾次召開世界性人口會議。1994年9月5日至13日在開羅召開的第三次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來自182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第一次將人口問題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會議最後通過了《行動綱領》,呼籲各國加強在人口與發展領域的合作,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1999年6月30日至7月2日聯合國召開人口和發展特別會議,再次從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世界人口密度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1995年7月11日在倫敦發表的世界人口報告說,1995年世界人口總人數為57億。文盲為9.6億,其中2/3是婦女,1∕3為兒童。據推測,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數量將保持在8600萬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將達71─78億,到2025年將超過80億,到2050年將達到94億。據科學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頂峰,為106億,在此後將逐漸下降,到21世紀末降至103.5億。
人口70億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預測,2011年10月30日世界人口即將達到70億。據悉,聯合國人口統計方法是「黃金標准」,但專家質疑其推斷准確性。聯合國人口基金用「黃金標准」推算第80億人口將出現在2025年,第100億人口將出現在2100年前,並表示誤差不超過1%。但分析人士稱這個誤差在大基數作用下,可將第70億人口的降生時間提前或滯後半年。
當日不少國家將在產房內等待「70億寶寶」,並准備舉行活動紀念此日。然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他不準備抱抱「70億寶寶」,因為「他(她)出生在一個矛盾的世界裡」,一個「食物充足,卻有10億人每天餓肚皮」的世界。潘基文在幾天前演講中說:「這不是一個數字的故事,這是一個有關人類的故事,70億人,意味著需要更多食物,更多能源,更多就業和受教育的機遇,更多權利以及更多讓他們繁衍和撫育後代的自由」。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於31日零點前2分鍾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降生。她將成為全球范圍內幾名被宣布成為象徵性的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之一。
聯合國高級官員前往菲律賓接見了這個小嬰兒及其父母,並送給丹妮卡一個小蛋糕作為禮物。此外,卡馬喬一家還收到了來自當地捐贈者的各種禮物,包括為丹妮卡准備的助學基金和幫助該家庭開辦雜貨店的費用。
菲律賓衛生部長歐納表示,世界第70億人口的降生為菲律賓帶來審視人口問題的契機。據悉,菲律賓截至2014年是世界上位居第12位的人口大國,擁有1億人口。中國和印度依然占據前兩個席位。
活在貧民窟
回溯1999年10月12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將波黑寶寶梅維奇「指定」為全球第60億人。這個寶寶如今生活在薩拉熱窩貧民窟中。
聯合國統計顯示,世界人口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一個多世紀,從20億增長到30億用了32年,而從1987年開始,每12年就增長10億。
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訂版》報告預計,世界人口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73億,2050年達到97億,2100年達到112億。其中發展中地區特別是非洲增長最快。印度2022年將成為第一人口大國,奈及利亞人口將在2050年超越美國。世界各國人口增速將會下降,老齡人口比例將會上升。
負責經濟與社會事務的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表示,理解未來的人口變化及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對設計與實施新的發展議程至關重要。
一是世界人口排名洗牌。報告顯示,中國與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分別佔世界總人口的19%和18%。到2022年,印度人口可望超過中國。目前,在世界10個人口大國中,亞洲佔5席,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其餘5國是美國、奈及利亞、墨西哥、巴西和俄羅斯。其中,奈及利亞人口位居第七位,也是目前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預計到2050年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三大國。到2050年,3億人口以上的國家將達到6個,新增加分別是印尼、奈及利亞、巴基斯坦。2050年(中國)人十三億八千多萬左右,這是2016年國家衛計委發布過的消息。(印度)人口具體不詳一定會比現在多。
報告顯示,世界人口增長的主力來自非洲生育率較高的國家和部分人口大國。在2015年至2050年之間,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來自9個國家,按照增量分別是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美國、印尼和烏干達。
二是非洲成為人口增長最快的大洲。由於出生率較高,非洲2015年至2050年的新增人口可望佔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此期間,非洲28個國家的人口將會翻番。到2100年,10個非洲國家的人口預計將增加5倍,分別為安哥拉、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維、馬里、尼日、索馬里、烏干達、坦尚尼亞和尚比亞。
三是世界人口增速下降。由於全球整體出生率下滑,世界人口增速相應下降。由於生育行為變化不大,未來的人口增長速度主要基於出生率。出生率的不同,可在數十年間影響人口分布。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出生率明顯下降,即使在出生率較高的非洲也是如此。
四是老齡人口迅速增長。由於人口增長速度因出生率下滑而下降,導致老齡人口比例上升。全球60歲以上人口將在2050年增長一倍,到2100年增長兩倍。世界多數地區在未來數十年間將面臨老齡人口比例明顯上升問題,到2050年,歐洲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增至34%。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及亞洲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從目前的11%至12%增至2050年的25%以上。非洲的年輕人口比例最高,但是人口老化的速度同樣迅速,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從目前的5%增至9%。[1]
具體數據
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1億以上者有13個國家,它們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奈及利亞、孟加拉國、日本、墨西哥、菲律賓與衣索比亞。這13國人口總數達到了43.5億之多,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3.11%。
非洲人口增長過快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於世界各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間分布分為人口稠密地區、人口稀少地區和基本未被開發的無人口地區。據統計,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區的約占陸地面積的7%,那裡卻居住著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也相當懸殊。歐亞兩洲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32.2%。但兩洲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2%。尤其是亞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於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總人口的1/4。大洋洲陸更是地廣人稀。南極洲迄今尚無固定的居民。歐洲和亞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緯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顯差異: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區,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緯20°~60°之間,南半球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陸地面積28%的低平地區。由於生產力向沿海地區集中的傾向不斷發展,人口也隨之向沿海地帶集中。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內臨海地區的人口比重,已顯著超過了其面積所佔的比重,並且沿海地區人口增長的趨勢還會繼續發展。
《201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0億,人口過億的國家將增至17個,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報告顯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至91.5億,增加22.41億。其中非洲地區人口將從10.33億增至19.85億,增幅最大亞洲地區的人口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將從41.67億增至52.32億;而歐洲人口將從7.33億減至6.91億,將是唯一人口減少的大洲。 報告說,全世界共有11個國家人口過億。其中中國人口最多,達到13.54億,其次為人口12.15億的印度。其他人口過億的國家依次為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奈及利亞、俄羅斯、日本和墨西哥。 報告預測,到2050年時,剛果(金)、埃及、衣索比亞、坦尚尼亞這4個非洲國家以及亞洲的菲律賓和越南也將人口過億。屆時,印度的人口將增至16.14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人口將增至14.17億,退居第二。 世界人口總數為69.09億,其中只有12.37億人生活在較發達地區。
人口歷史
古代人口
根據現代分析,人類在大約公元前七萬年遭遇了種群瓶頸。起因可能是印尼蘇門達臘島北部的多峇湖大型火山爆發造成的巨災所影響。從那時起,世界總人口長期停滯在一百萬左右,大家都通過狩獵採集為生,而這種生存方法使得人口沒有條件快速增長。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一萬一千年,人們開始發展農業為止。在此之前,世界人口從未超過1,500萬人。
當人們開始大規模發展農業後,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公元前8000年全世界有人口五百萬人;公元1年全世界有大約兩億人;而到公元4世紀,光羅馬帝國就居住有大約五千萬人以上。
然而,世界人口的增長又因為瘟疫、戰爭等影響而有所波動。以歐洲為例,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得八世紀歐洲的人口比公元541年減少了大約一半。隨後歐洲的人口又有所增長,到1340年,歐洲大約有七千萬人。14世紀主要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又使得世界人口從1340年的大約4.5億,減少到1400年大約3.5至3.75億。歐洲隨後花了約200年的時間來恢復到1340年時的人口水平。而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人口也經歷了巨幅波動。根據估計,1393年中國大約有6,500萬人,比1200年的1.23億減少了約一半。主要是宋朝至元朝長期發生戰爭的原因。1368年明朝建立時中國的人口大約是6,000萬人。到1644年明朝滅亡時,人口增長到約1.5億。
英國的人口在1650年達到560萬人。比1500年的260萬有所增加。十六世紀歐洲掀起的殖民潮也為世界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因為殖民者往往會將殖民地較為先進的農作物(例如玉米、紅薯)帶到其它地區推廣以增加糧食產量。
1500年的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人口約有五千萬至一億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的北美洲約有兩百萬至一千八百萬人。然而,歐洲人卻把一些當地土著從未遇到過的傳染病也帶到了北美,由於當地人還沒有建立起這些疾病的免疫力,估計當時的北美原住民有90%是因為感染上傳染病而死。
現代人口
隨著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展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嬰兒存活率大幅上升,人均壽命也有所延長。以英國為例,1730-1749年,英國有74.5%的兒童在五歲前即夭折,在1810-1829年,這一數字降為31.8%。1700年起歐洲人口開始劇烈上升,到1900年已經達到4億,比1700年的一億人翻了四倍。而1900年時的歐洲人口佔了全世界人口約36%。
在19世紀,強制種痘已經在西方國家展開,而醫療衛生設備也在這些地方普及開來,西方國家人口增長速度也不斷上升。英國的人口更是每五十年便翻一番。1801年,英國有830萬人;在1901年,人口增加到3,050萬人;而在2006年,則有超過六千萬人。美國的人口也從1800年的530萬增長到1920年的1.06億。在2010年,美國已經有超過3.07億人。
二十世紀初和中葉的蘇聯人口經歷了較大起伏。由於持續不斷的戰爭,截止到1945年二戰結束,蘇聯喪失了約九千萬人。隨後蘇聯的人口平穩增長,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人口又陷入停滯。2012年俄羅斯有1.43億,比1991年的1.48億有所減少,如果人口發展形勢不變,到了2050年,更會降到1.07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世界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科技、醫療水平持續改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十分迅速。這些國家主要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中國為例,1850年的清朝約有4.3億人,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有5.8億人。盡管戰爭不斷,一百多年間人口還是增長了1.5億。從五十年代起,中國的人口也迅猛增長,1982年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口超過十億;現今,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龐大的人口數迫使中國政府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以減緩人口增長。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印度在1750年約有1.25億人,1941年達到3.89億;而當前印度已經有超過12億人口。印尼爪哇地區的人口從1815年的五百萬人升到當前的1.3億人。墨西哥的人口從1900年的1,300萬增長到2009年的1.12億。非洲的肯亞人口也從1920年的290萬增長到當前超過3,700萬。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教育水平提高,這些國家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人口增長放緩的跡象。這主要體現在出生率開始下降,並由之而來的老齡化趨勢與死亡率上升。在一些發達國家(例如日本和俄羅斯),人口已經開始逐漸減少。
人口裡程碑
估計世界在1804年左右突破10億人。隨後用了大約123年於1927年突破20億;緊接著在1960年突破了30億大關,這期間僅用了33年;1974年,世界人口花了14年突破40億;1987年花了13年突破50億;1999年花了12年突破60億;聯合國的數據顯示2011年10月世界人口突破70億;而美國人口調查局則顯示全世界在2012年突破70億人,距離1999年裡程碑花了約13年。
稀疏地區
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或人口相對較少而國土面積卻相對較大等情況,人口分布非常稀疏,甚至每平方公里僅0.026人。
人口老齡化
格陵蘭島
人口總數約5.69萬人,面積217.56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026人。格陵蘭島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冰雪覆蓋的一個島嶼,位於加拿大東北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也是丹麥的一個自治省。格陵蘭島的面積比美國阿拉斯加州大一些,與沙烏地阿拉伯面積相當,擁有285萬立方千米的冰層資源,總人口不足5.7萬。
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英、阿根爭議)
人口總數3060人,面積1萬217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25人。
擁擠的車站
福克蘭群島是由大西洋南部兩個主島嶼和776個小島嶼組成的,距離阿根廷海岸480公里,它是英國的一個海外自治地區。其面積相當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或北愛爾蘭,人口僅3060人,島嶼上飼養著583000頭綿羊。
西撒哈拉
人口總數44萬人,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3人。西撒哈拉位於非洲北部,北部鄰近摩洛哥,東北部鄰近阿爾及利亞,東部和南部鄰近毛利塔尼亞,西部鄰近大西洋。摩洛哥和波利薩里奧陣線(POLISARIO FRONT)曾對該地區的領土控制權發生過爭執。其面積相當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或紐西蘭,總人口44萬,該地區沙土較多,大量缺水。
蒙古
人口總數264.65萬人,面積156.41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7人。
擁擠的車站
蒙古是東亞的一個內陸國家,位於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它是世界上第二大內陸國家(僅次於哈薩克),其面積相當於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或伊朗,總人口260萬。
蓋亞那
人口總數18.70萬人,面積9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1人。法屬蓋亞那地區位於南美洲東海岸,西部鄰近蘇利南,西南部鄰近巴西,北部鄰近大西洋。像其他海外附屬地區,法屬蓋亞那屬於法國26個地區之一,該地區面積相當於美國緬因州或葡萄牙,總人口18.7萬,這里有歐洲宇航局的一個太空發射場。
納米比亞
人口總數203.12萬人,面積82.4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5人。
納米比亞位於非洲西南部,西部鄰近大西洋,南部鄰近南非,東部鄰近波札那,北部鄰近安哥拉。其面積相當於巴基斯坦,總人口203萬,該國是艾滋病重傳染區。
澳大利亞
人口總數2105萬人,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6人。
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其面積相當於美國48個州,是歐盟國家領土面積的兩倍,三分之二人口都居住在沿海5個主要城市。
蘇利南
人口總數44.92萬人,面積16.38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7人。
蘇利南共和國是南美洲北部的一個國家,國土西部鄰近蓋亞那,南部鄰近巴西,東部鄰近法屬蓋亞那,北部是大西洋。其面積相當於美國威斯康星州或突尼西亞,人口近45萬,與其他面積相當的國家比較,該國居民使用多種語言。
冰島
人口總數30.97萬人,面積10.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
冰島是歐洲北部的島國,位於北大西洋、歐洲大陸和格陵蘭島之間。其面積相當於美國肯塔基州或前東德的面積,人口僅為30萬,其中老年人群占的比例很大。
毛利塔尼亞
人口總數306.87萬人,面積102.55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
毛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北部,西部緊靠大西洋,西南部鄰近塞內加爾,東部和東南部與馬里接壤,東北部與阿爾及利亞相鄰,其面積相當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人口卻僅有300萬。
十大城市
東京
東京
3553萬人口,建成區面積6,993平方公里;東京都人口1282萬,面積2155平方公里;東京區部人口813萬,面積650平方公里。
墨西哥城
1924萬人口,建成區面積2072平方公里,2005年GDP3150億美元;區部人口823萬。
孟買
1884萬人口,建成區面積500平方公里;區部人口993萬。
墨西哥城
紐約
1865萬人口,建成區面積8000平方公里,2005年GDP11330億美元;區部人口800萬,面積945平方公里。
聖保羅
1861萬人口,面積2300平方公里,2005年GDP2250億美元;區部人口1000萬,面積1624平方公里。
首爾
1700萬人口,面積1049平方公里,2005年GDP2180億美元(僅區部);區部人口1023萬,面積605平方公里。
聖保羅
新德里
人口1600萬,面積1295平方公里,2005年GDP930億美元;區部人口720萬。
加爾各答
人口1457萬,面積531平方公里,2005年GDP940億美元;區部人口439萬。
雅加達
1367萬人口,1360平方公里,2005年GDP980億美元;區部人口937萬,面積650平方公里。
新德里
上海
2500萬人口,910平方公里,2005年GDP9143.90億元;上海市轄區人口1850萬,面積6340平方公里;區部面積610平方公里,人口821萬。
人口上億國
人口數量單位:
中國:14.0005億(2019年)[2]
印度:13.24億(2019年)
美國:3.30億(2019年)[3]
印度尼西亞:2.62億(2019年)
巴西:2.086億(2017年)
巴基斯坦:1.97(2017年)
奈及利亞:1.822(2016年)
孟加拉國:1.6(2016年)
俄羅斯:1.441(2016年)
日本:1.27(2016年)
墨西哥:1.27(2016年)
菲律賓:1.007(2016年)
衣索比亞:1.024(2016年)
(數據來源於聯合國人口司)
人口密度
下列面積包括內陸水域面積(湖、水塘、河)。統計日期2011年7月
排名 洲(大陸)/國家/地區 人口 面積(平方千米) 平均(人/平方千米)
-
全世界(僅計算土地)
6,928,198,253
148,940,000
46.5
-
亞洲
4,000,601,258
43,810,589
91.3
-
歐洲
728,389,000
10,180,000
71.6
展開全部
分布特徵
(1)人口增長在時空上分布不平衡:世紀人口成倍增長的時間在不斷縮短;各大洲之間和各個國家之間的增長速度很大差異。
(2)、世界人口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中低緯度地區,沿海地區。
(3)、世界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迅速。(白發浪潮)
(4)、世界人口遷移:近代大規模人口移動: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亞洲各國向外移民。
(5)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城市化發展中人口過度大城市化。
發展問題
科學家早先的測算結果認為,地球最多能夠養活100億到150億居民。如果不及時有效控制人口增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很可能難以實現。
聯合國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過去50年間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展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人類活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近幾十年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紅樹林遭到破壞,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
人口增長和其他因素結合在一起,已經對整個人類社會構成嚴峻挑戰。以水資源為例,全球至少有11億人無法得到安全飲用水,26億人口缺乏基本的衛生條件。在沉重的人口壓力面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人類共同的理想受到巨大威脅。
人口問題涉及「地球村」每個成員,發達國家也不例外。美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及其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資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們對美國式發展道路產生了質疑。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出現人口負增長和社會老齡化等問題。這些意味著,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需要高度重視人口問題,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
未來人口
總的趨勢看來,世界人口的增長在逐漸放緩。但由於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存在(例如出生率變化、潛在的戰爭等),未來世界究竟會有多少人變得較難預測。不同的統計方法總是會獲得截然不同的結果。以2050年的人口預測為例,當前不同預測機構得出的結論是介於75億至105億之間,聯合國在2009年曾預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1.5億,然而這一數字在2013年被上調到了96億 。而美國人口調查局估測2050年世界將有大約92.5億人。然而這些預測都僅能作為參考,因為人口預測有太多不確定性。有些國家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比預計的快。以中國為例,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的人口增長率低於預期,因此導致聯合國對中國的未來人口峰值預測不斷下調,從最初的超過15億人下調到不到14億。
而從各洲的狀況來看,非洲在未來數十年人口將會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並成為世界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除了歐洲之外的其它各洲的人口也將顯著增長,同時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將經歷大規模城市化,大量人口將往大城市聚集。
2008年聯合國預測各大洲人口分布(億人)
年份 世界 亞洲 非洲 歐洲 拉丁美洲 美國及加拿大 大洋洲
2015
73.02
43.91 (60.1%)
11.53 (15.8%)
7.34 (10.1%)
6.18 (8.5%)
3.68 (5.0%)
0.38 (0.5%)
2020
76.75
45.96 (59.9%)
12.76 (16.6%)
7.33 (9.6%)
6.46 (8.4%)
3.83 (5.0%)
0.40 (0.5%)
2025
80.12
47.73 (59.6%)
14.00 (17.5%)
7.29 (9.1%)
6.70 (8.4%)
3.98 (5.0%)
0.43 (0.5%)
展開全部
由聯合國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說,地球人口將在本世紀持續增長,到2100年可能會達到110億。這比此前通常認為的要多出20億,而主要原因是非洲人口增幅巨大。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認為,由於生育率持續保持高水平,非洲總人口到2100年可能增加3倍,由約10億增加到本世紀末的約40億,而在世界其他地區,人口情況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研究稱,到本世紀末,除發達國家外,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發展中國家同樣將面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4]
人口爆炸
過去數十年來,由於工業化和糧食生產技術進步,促使全球多數地方的出生率上升,加上醫學科技的發達導致死亡率大為下降,世界人口出現快速且大量的增長,科學家稱此種人口自然增加率大幅增加的現象為「人口爆炸」。這一現象在1970年代的中國、當今的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非常明顯。人口過快增長使得人類對各類資源的需求加大,對整個生態環境而言都是一種負擔,更可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因此現今許多國家都在試圖控制人口的增長,降低生育率。雖然總的來看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都在自然地逐年下降,一部分國家仍然通過政府強制執行等方式干預人口增長。但這一舉措可能更帶來年輕人口數銳減,加劇對人口老齡化的擔憂。而部分發達國家,例如日本和俄羅斯,則面臨人口過少的問題,這些國家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非常大,已經制約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⑼ 1960到1963中國gdp為什麼下降
1959年至1961年這段非常時期,農村的青壯勞力全部被抽去「大煉鋼鐵」,因飢饉而非正常專死亡(餓死)的人民多屬達3000多萬人,是8年抗日戰爭期間因戰亂死亡人數的一倍半。
其次,毛為擺脫孤立狀態,用物質援助收買一些小國家為其捧場。從1958至1962年,中國對外援助卻高達23億6000萬元以上,其中援助阿爾巴尼亞、北朝鮮、越南、古巴、蒙古等社會義國家的部分為18億7000萬,援助亞洲、非洲民族主義國家的部分近5億元。
⑽ 中國二零一九年的gdp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十六那它還算是發展中國家嗎
你說的對,中國將會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