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均gdp高:有什麼好處 1
GDP高說明其國內物質財富每年的遞增速度高,但這與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沒有必然聯系。因專為高速的財富積累屬能否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取決於個人財富的佔有量,而這一佔有量又取決於財富在政府與百姓之間的分配比例、普通百姓之間財富的分配比例等。所以,高GDP如果伴隨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高增長和個人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那麼你的生活水平反而可能會下降。
通俗的講,購買力平價轉換是指同一個商品以不同貨幣所表示的交易價格,也就是說:如果同一個橘子,在以人民幣計價時價格是0.5元,以美元計價時是0.1美元,那麼我們認為0.1美元的購買力等值於0.5元人民幣。
2. 人均GDP越高,是不是就說明,那個國家的人都很勤奮,都有工作。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意為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或地區)一年以內在其境內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中國是很特別的國家,國情和別的國家不同的
在中國,錢是在少數人手裡,錢越多,賺錢就越容易,中國有錢人這幾年的財富增長非常快,主要是他們拉動的GDP,但還是有大把的人沒錢,在中西部,很多家裡還是在為溫飽努力。。。
3. 人均GDP高代表人均收入高嗎
可以代表,Gdp是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就相當於人均生產了多少東西,生產越多,收入越高。
4. 人均gdp高和貧富差距小等於幸福
並不全面。人均和貧富差距,經常用來衡量GDP總量衡量不了的社會問題相關的情況。但這兩個指數並不等於幸福。對於幸福的定義很多經濟學家的定義都不同。也有很多經濟指數用來測量幸福,比如GNH之類的。
一般來說,對主觀幸福的理解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
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
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
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
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
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
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5. 人均GDP高:有什麼好處
你也是學習經濟的?
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互相長進吧!
這個你得看什麼是GDP,對於咱們國家來說,就是咱們國家在某一時期(通常是一年)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人均GDP 得聯繫到購買力平價指數,就是換算貨幣之間的等值指數。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那什麼來比較呢,除直接比較外,就出現了人均GDP的概念,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會以本地貨幣計算,所以需要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你所提到的拿美國的收入到中國生活,這個就是購買力平價的問題,是根本實現不了的,現在把你的這個模型簡單量化一下:美國3000美元生活1個月或100斤土豆,中國6700元(1000美元)生活1個月或100斤土豆,按你說美國人可以拿這3000美元到中國生活3個月,買300斤土豆?現在解釋為什麼實現不了,因為3000美元的購買力是美國的100斤土豆,而中國的是6700元(1000美元)100斤土豆,這就涉及購買力平價轉換了,這里其實做轉換的話,美國的3000美元購買力跟中國6700元(1000美元)購買力是一樣的,所以他來中國也是一樣的,故不可能拿著美國工資過中國生活,如果可以的話也是單次消費,不具有長期性。
你說到「人均GDP高的地方買東西也貴,和GDP低的地方生活質量差不多?」,這個我還真沒聽說。你如果做這方面的研究,應該仔細看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核算這一章節。
希望我薄弱的了解,能夠拋磚引玉,能夠幫助到你!
6. 人均GDP高一定就代表哪個城市富么中國哪個城市人均GDP最高在世界上比起來怎樣
不代表,只代表這個城市的人均生產能力最高(假設流動人口也算在總人口裡)。比如一個富商投資建設了一個城市所有產業,使得該城市人均GDP最高,但GDP中只有一部分付給了當地人收入,還有一部分利潤都被外地的富商拿去了。 人均最高的應該是澳門吧,而且據說是亞洲最高的,澳門靠什麼福的大家都知道,那裡的福利相當的高,只是香港土地面積是澳門的50倍
7. 人均gdp高就代表發達嗎
發達應該看GDP總量
8. 富看人均GDP還是總的GDP,GNP要算嗎畢竟GNP才是國民創造的價值。至少現在清楚的是不是GDP最高就代表富裕
當然看人均,你家10口人總收入10萬元,人家一口人,收入10萬元,誰富裕?
9. 人均GDP能代表人均生活水平嗎
不能的,GDP指標本身就存在缺陷。
第一: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產出。
第二:GDP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真實生活水平。
第三:GDP無法說明收入分配狀況。
參考文章 :高人均GDP≠高生活水平
根據世界銀行[微博]的標准,人均GDP達到12616美元的國家就屬於高收入國家。按照這一標准,我國目前已經有42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進入到發達行列。
這些城市首先包括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轄市,這也是中國各省份目前進入世界銀行高收入標準的3個省份。在地級市裡,新疆的克拉瑪依高居榜首,內蒙古的鄂爾多斯(11.95, -0.16, -1.32%)緊隨其後,類似的能源城市還有大慶、包頭等。除能源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山東、遼寧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會大城,諸如深圳、蘇州、大連等。
曾幾何時,GDP的卓越表現令中國人驕傲,國人卻不太敢直視該數值的人均水平。但「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29992元(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消息,終於讓國人挺直了腰桿。要知道,如果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總體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麼人均GDP則反映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然而,這一看似讓人欣慰的數據,卻引來不少吐槽,不少網民在該消息發布後都表示,自己「拖了大家的後腿了」,因為「實在沒有感受到中國如此高的人均GDP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變化」。由此,關於人均GDP是否真的可以和生活水平畫等號的討論頻繁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一項來自環球網的調查顯示,74.5%的受調查者認為,人均GDP的增長與實際生活水平「沒有太大關聯」;20.7%的人認為「生活水平改善與人均GDP漲幅呈正比」,其餘4.8%的人選擇了「不清楚」。不少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經濟總量上去了,人均GDP上去了,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均GDP的紙面迅速擴張並沒有帶來紙面外的效應。問題恐怕首先出在統計上。不少城市GDP的人均數值如此高,是因為這些城市往往只統計當地的常住人口,沒有把大量外來人口納入統計范圍。例如,據統計,廣州的常住人口是1200多萬,但實際居住人口已經超過了1600萬,外來人口達3000多萬,這部分人並沒有享受到很好的公共資源。
不難想見,這很有可能是出於政績的強烈需要。還有,這種統計不能在全國所有城市一刀切,應該把不同地區乃至不同行業區別對待,這樣,數據在真實性上才更有底氣。
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遠遠沒有趕上GDP等類似統計數據的增長速度,這和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富裕的國家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衡量指標有人均GDP高、工業技術發達、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四個方面,這一標准在我國同樣適用,單純考量其中一項都不夠全面。
因而,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把國家財富在合理范圍內轉化為個人財富,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才是比曬數據更重要的功課。
撇去統計口徑和分配製度的外因,最重要的,還要看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因。在一定程度上,產業結構決定著勞動者的收入狀況,從而直接影響居民的富裕情況。
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因而發展成果不能直接惠及當地居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鄂爾多斯等能源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和很高的人均GDP水平匹配,因為地方GDP的拉動來自當地國企。
再來看深圳這樣的投資較低的城市,經濟動力來自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等,這些產業在地方經濟增長中功不可沒。這樣的產業以及未來型產業布局,除了可以維持地方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更有利於保證當地居民生活水平。
其實,就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真的可以和當地較高的人均GDP匹配,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要知道,任何一個數據的價值,都遠遠沒有居民在醫療、交通、失業、養老等方面獲得政府「悉心呵護」來得實在。
http://ke..com/view/10147.htm?fr=aladdin&fromtitle=gdp&fromid=41201&type=s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