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DP是如何計算的詳細點,謝謝
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
生產法是把GDP從產業的角度,分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計算增加值然後進行加總,當然還要從最終產品和中間投入兩方面扣除通脹因素。
經濟學家在計算GDP時,投資並不意味著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支出,而是企業為了經營下去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支出。比如建造工廠所購買的的材料或承包服務,為了讓公司高效運轉所購買的的設備和軟體。
(1)美國2018凈出口支出佔GDP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GDP核算,只核算生產經營性活動,股票債券基金等不計入。只核算生產出來的數量,不考慮是否成功售賣出去,因為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還不能確定。
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故GDP為貨幣概念。從中也可知,GDP必然是市場活動導致的,家務勞動、自產自用、地下交易、黑市交易不計入GDP。
B. 貿易順差和逆差分別是什麼意思啊
貿易順差(active balance)是來指,在國際收源支上,在一定時期內的收入大於實際支出的差額。
貿易逆差(negative balance)則是指,在國際收支上,在一定時期內的實際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
拓展資料: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貨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貨幣被低估。這增加了貨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貨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
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即表示該國外匯儲備減少,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該國在該時期內的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因此,政府應該設法避免出現長期的貿易逆差。
參考來源:貿易順差好還是逆差好?順差和逆差有什麼意義?
C. 2017-2018年吉林省民營企業凈出口分別是多少
2017 2018吉林省民營企業進出口分別是多少?這個你得到吉林省發改委去查一下。
D. 2018第一季度貿易順差達到了3261.8億元嗎
據報道,4月13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延專續復甦態勢,國內經濟穩中屬向好,一季度我國貿易順差3261.8億元 收窄21.8%。
對前三大貿易夥伴進出口保持增長,與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勢較好。一季度,我國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8.2%、6.3%和13.7%,三者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1.2%。同期,我國對俄羅斯、波蘭和哈薩克等國進出口分別增長20.5%、16.6%和16.2%,均高於總體增幅。
一季度,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2.59萬億元,增長14.5%,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8.3%,比去年同期提升1.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64萬億元,增長11.9%,占出口總值的46.4%,繼續保持出口份額居首的地位,比重提升1.9個百分點,進口9459.2億元,增長19.4%。
希望2018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可以保持!
E. 2018年4月份銀行結售匯順差多少億元人民幣
外匯局5月18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4月份,銀行結售匯順差669億元人民幣,為今年以來首回次順差。其中,銀行自身結售答匯仍為逆差,逆差規模255億元人民幣,逆差規模較上月縮窄160億元人民幣;銀行代客結售匯實現順差達924億元人民幣。
當然,鄂永健也表示,貿易順差擴大顯然不是結售匯首現順差的全部原因,實際上,除了貿易順差擴大外,預期變化也是重要原因。「盡管4月份美元指數上行、人民幣對美元小幅貶值,但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平穩、表現出較強的韌性,人民幣一籃子貨幣指數總體升值,這有利於穩定外匯市場預期。」
來源:中國經濟網
F. 什麼是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廣場協議的簽訂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經融財政的部門)的強力推動。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過熱,日元升值可以幫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場,成立合資企業。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廣場協議的表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議」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6)美國2018凈出口支出佔GDP擴展閱讀
從1980年起,美國國內經濟出現兩種變化,首先是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到1984年高達1600億美元,占當年GDP的3.6%。
其次是政府預算赤字的出現。在雙赤字的陰影下,美國政府便以提高國內基本利率引進國際資本來發展經濟,外來資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斷升值,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於是擴大到外貿赤字的危機。在這種經濟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寄希望以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
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梅薩(Michael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拋售美元,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
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美國政府震驚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總統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一攬子計劃」,用以支撐美元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