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初期有沒有具體指是哪幾年
1978年到92年 小平南巡講話
② 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人民公社的最高領導是什麼
農村人民公社 在高級農業生產社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組成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組織。成立初期,生產資料實行過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實行過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並取消了自留地,壓縮了社員家庭副業,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後經多次調整,1962年以後,絕大多數人民公社實行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恢復和擴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業。但仍存在著管理過分集中、經營方式過於單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等缺點。同時,農村人民公社一直實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即把基層政權機構(鄉人民委員會)和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機構(社管理委員會)合為一體,統一管理全鄉、全社的各種事務。為了克服人民公社制度上的各種弊端,1978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農村改革。主要內容是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建立了集體統一經營與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打破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統一經營模式。另一項重要改革就是實行政社分設,重新建立鄉政府作為政權的基層單位。同時,在村一級建立了農民群眾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下設村民小組,分別管理本村、組范圍內的各種社會事務。經過改革,農村人民公社的體制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③ 請概述中國成立初期、1953—1956年間、改革開放後我黨在農村實行的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土地改革---極大的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或的較大發展。
農業合作化----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獲得巨大發展。
④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的無息貸款是怎麼一回事
您好,那時候是鼓勵人民創業,記得當時除了無息貸款還有貼息貸款類的產品出現的。
⑤ 改革開放前後農村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現在人們不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版,在生活方權式、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筆者信手列舉出以下有趣的變化,從中可見一斑。當然生活五彩繽紛,變化遠不止這幾個鏡頭,相信每個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裝修像賓館。有的裝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幾萬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級賓館還要豪華。
三人兩個衛生間。以前整座樓才一個公用廁所,早上起來排隊倒馬桶是城市一道風景。現在家家有衛生間還不滿足,有的還在主人卧室里再裝修一個衛生間。
一家兩台大彩電。有的一家還不止兩台,免得一家人爭頻道。
家中有了電影院。功能齊全的「家庭影院」已進入不少家庭,起碼也有VCD機。
出門跟著輪子轉。以車代步Ô緋上質擔
⑥ 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史
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簡稱ABC,農行)是中國大型上市銀行,中國五大銀行之一。最初成立於1951年(辛卯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行設在北京。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國農業合作銀行。也就是建國後的第三年,是新中國關於農村金融體系的一次嘗試。
主要任務:按照國家計劃辦理農業的財政撥款和一年以上的農業長期貸款,扶持農村信用合作的發展。
1952年,撤銷。原因是農業合作銀行成立後財政撥款和長期貸款業務基本沒有展開。農業發展的落後和合作化運動,使得農村根本就沒有貸款業務的金融需求。
第二階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國農業銀行。
主要任務:辦理財政支農撥款和農業長期貸款與短期貸款,貸款對象主要限於生產合作組織和個體農民,貸款用途限於農業生產,其他農村金融業務仍由人民銀行辦理。
1957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並。
第三階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設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中,國家採取加強農業的措施,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支援。
1965年11月,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合並。
第四階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決定正式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恢復設立中國農業銀行是 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農村金融事業。
此後,中國農業銀行再也沒有撤銷過。
第五階段(從1994年4月-1997年7月):
以1993年12月國務院作出的《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為基礎,要求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督和管理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密切配合、協調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
實際上就是把中國農業銀行中的政策性銀行功能、商業銀行功能、農村信用社進行分離,分離的結果是:1994年4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中國農業銀行分設成立,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等政策性業務與農業銀行分離,農業銀行開始按照1995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逐步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運營機制。
1996年8月,國務院又作出《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經營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經營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業銀行認真貫徹執行《決定》的有關精神,在矛盾多、時間緊、壓力大的情況下,統一思想,顧全大局,積極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省級以下分支機構的設立和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的改革。
1997年,農業銀行基本完成了作為國家專業銀行「一身三任」的歷史使命,開始進入了真正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的新的歷史時期。
第六階段(1999年-2010年): 股份制改革階段
1999年,農行和工中建三家銀行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2004年,農行第一次上報股改方案。
2007年1月19日至20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總的原則是「堅持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
2007年9月,農行選擇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四川、甘肅、重慶等八個省(區、市)開展面向「三農」金融服務試點。
2008年1月23日,農業銀行明確提出「3510」奮斗目標和發展戰略。 2008年3月,農行開始推動在6個省11個二級分行開始「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
2008年5月底,「三農」金融服務第一階段試點結束。
2008年8月,農行總行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全面推動全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
2008年10月,農行股改方案獲國務院通過。
2010年7月15日和16日正式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農行融資約221億美元,並成為全球最大的IPO,至此,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實現上市。
2011年7月22日,中國農業銀行與英國劍橋大學劍橋海外留學生基金會在京簽署了《中國農業銀行劍橋獎學金諒解備忘錄》。
截至2011年末,總資產達11.68萬億。
2012年11月23日,國家住建部住房公積金監管司信息化推進處吳旭彥處長一行來泰安就本項工作開展調研,並在泰安市公積金中心召開座談會。
2012年12月23日,中國農業銀行2013年「金鑰匙春天行動」 啟動儀式在廈門舉行。
2012年農行以康復扶貧貸款為推手,不斷推動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貧困殘疾人的自身發展能力。截至2012年末,農行累計投放康復扶貧貸款3.4億元,較2011年增加1.7億元,貸款支持助殘扶貧企業或項目42個,輻射8731戶殘疾人農戶,戶均增收8990元。
2013年2月2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國農業銀行《城鎮化建設與金融服務全面戰略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在武漢舉行。
⑦ 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的有哪些可行的法律支持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臨著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又面對著由於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產出為特徵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與能源、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以及在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等的嚴峻挑戰的矛盾凸顯期。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從自身和中國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中國面臨的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特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它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所以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一系列重大關系,要統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統籌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當前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好牽動全局的重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動、重點突破。在國內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建設,在國際上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建設。
⑧ 改革開放前後的農村的變化
做作業就另當別論了,不能說社會陰暗面,不能說災難,不能說任何負面話題版。
通常都有這么些東西,權其實是政府鼓吹出來的。
1、經濟收入增加了,達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在70年代中國農村處於絕對貧困狀態的貧困人口有2.5億,「改革、開放」以後,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急劇減少,到80年代末上述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3000萬;
2、物質生活提高了,各種生活生產用品的出現,給人民帶來極大的方便,農民告別草危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瓦房,全鄉人民的物質生活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3、精神財富豐富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各種文化產業也蓬勃發展……政府加大了教育財政撥款力度……;
4、社會救濟制度完善了,社會救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依法對特定的社會救助對象按規定向他們提供的社會援助。在80年代,中國社會救濟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門民政部門在國家規定的職責范圍之內對社會救濟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個方面:救災、救濟、五保和扶貧。
等等
這么多夠你寫的了。
⑨ 改革開放前後農業對比
我要考品德你也是啊!!!
給邋遢道人敲敲鼓
——新中國農業58年的發展比較
作者:老農夫
讀了邋遢道人「別把慶功會開成控訴會」一文,受其啟發就立即去查了點數據並寫下了本文。本文對1949年以來到2007年這58年我國的農業發展作了個簡單的比較,就算是給邋遢道人敲鼓助威吧!
表1
註:
本表1的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其鏈接為:http://www.agri.gov.cn/nygk/t20071026_911031.htm)。
表2
品 種 1949年至1978年(前29年)年平均增長率(%) 1978年至2007年(後29年)年平均增長率(%) 分項得分
糧 食 3.47 1.73 +1
棉 花 5.62 4.42 +1
油 料 2.48 5.50 -1
甘 蔗 7.43 5.95 +1
甜 菜 9.57 無
烤 煙 11.66 2.87 +1
茶 葉 6.69 5.12 +1
水 果 6.04 12.12 —1
肉 類 4.80 7.41 —1
水產品 8.39 8.33 +1
註:
1.本表2的數據來源:凡標有「①」的數據均引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年度統計公報;凡標有「②」的數據均引自國家統計局最近發表的報告「改革開放30年報告之一: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
2.本表2的評分方式為:對於每一分項的農產品,如果前2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大於後29年的則可得「+1」分;反之,如果前2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小於後29年的則得「—1」分;綜合得分就是把各分項農產品的得分相加起來,如果綜合得分為正值則大概可以說明前29年我國農業的綜合發展要好於後29年,反之,如果綜合得分為負值則大概也可以說明前29年我國農業的綜合發展要差於後29年。
從表2對我國9項主要農產品在前後兩個29年之間所作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
第一,前29年中有6項主要農產品的年平均增長率是要高於後29年的。其中包括了最重要的一項——糧食,而且它的年平均增長率竟然是後29年的兩倍有多。到了1978年底,我國糧食的人均擁有量已經達到625斤/人·年(1978年底,全國人口為97523萬人——引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78年年度統計公報),人均每天可擁有的糧食量為1.71斤/人·天,這是一個包括三歲以下的幼兒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夠同樣擁有的糧食數量,而這個數量的糧食其實已經是吃不完了。這就說明我國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富餘的糧食。正因如此,這就為後29年我國能夠多養牲畜,從而為肉類生產的增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為進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人們連飯都不能吃飽,又哪來的糧食可喂養牲畜呢?
第二,在後29年中僅有油料、水果和肉類這3項農產品的年平均增長率是高於前29年的。而且對於肉類這一項的增長還是有賴於前29年發展所創造的富餘糧食的。
到這里,我們根據上述這兩點大概也能夠說,前29年我國農業的綜合發展是要好於後29年的。當時人們之所以會有吃不飽的感覺,不過是因為起步太低了。換了誰來打理這個家,人們也一定會有同樣的感覺。關鍵在於所換的人是否能夠做得比毛主席更好呢?從現在可知道的事實來看,我個人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是換了老蔣來打理,恐怕中國不是早已被分裂了就是已經完全淪為霉鷹的殖民地了!!!!!!
第三,我們還可以看看新中國成立前的1936年,當時我國的糧食總產量是8488萬噸(這個數據是通過網路搜索而得,未曾核實其真假,在這里僅作參考而已)。將它與1949年的糧食總產量相比較,可知道:在這13年裡我國糧食的年平均增長率是2.24%。這樣一來,對於我國後29年的糧食生產就實在是不敢恭維了。解放前我國糧食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竟然高了後29年0.51個百分點,而且這兩個階段的農業生產也同樣都是以戶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在這里,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說,這是因為解放前這13年的基數低,所以它的增長要容易得多。這就和一個人考試從0分進步到75分總比從75分進步到100分要容易得多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前29年的基數難道就不比解放前要高嗎?那為何前2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卻比解放前這13年高了1.23個百分點呢?也即高了54.9%。這又如何來解釋呢?
由此是否還可以得出「我國農業生產以集體生產的方式是要好於以個體生產的方式」這樣一個結論呢?各位感興趣的網友不妨去論證一下。在此我就不作展開了。
此外,綜合上面這三點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實在毛澤東時代是已經得到了解決的。就是說:是毛主席讓中國人吃飽飯的!
(註:關於這個提法,本人過去也曾經在烏有之鄉發表了兩篇文章對它進行說明,感興趣的網友不妨進去看看,給我指導指導。它們的鏈接如下:
1.究竟是誰讓中國人吃飽飯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01/31319.html
2.究竟是誰讓中國人吃飽飯的又一例證
)
最後,我在這里還要鄭重強調一點的是:本人並不是要否定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是對某些人在比較前後兩個時代時,為了贊頌後一個時代卻不惜去貶低前一個時代這種作法感到十分不滿!這不明擺著是欺負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經不能說話了嗎?其實,這兩個時代不都是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嗎?彼此之間難道就不是一脈相承的?又何分彼此呢?!
以上所寫的這些東西也不知道是否能夠給邋遢道人助助威呢?但願能吧?!
別把慶功會開成控訴會
邋遢道人
最近看到很多對改革開放三十年回顧的文章和節目。感受是大多數節目論證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基本就是一個方法:憶苦思甜。訴說改革前的痛苦,貧困,歌頌改革後的幸福,富裕。把一個慶功會開成了一個控訴會。貧道倒不在意這些人的動機、立場和態度,因為最近這些年流行這個。貧道只是告訴他們,你們說的不是事實。
首先,經濟總是在發展的,各種新產品總是在不停出現。簡單用過去沒這個東西,現在有這個東西來證明現在比過去偉大,也就太小兒科了。慈禧太後有錢,但沒看過電視。伊麗莎白女王女王富甲天下,但沒坐過飛機。大量文章基本是用這種方法來論證以前不行,現在有多好。這樣論證基本沒有什麼說服力,雖然掌握著話語權,但是受眾聽了只會認為說話的人沒底氣。建議宣傳部門以後凡是遇見這樣總結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文章就刪除,省得幫倒忙。
看到一個總結農村改革30年的文章。作者開篇說:「對中國農民來說,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很多人是一場夢一樣,發生這么大、這么深刻的變化……從供給方面,比如說糧食,糧食在1978年改革之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在6000億斤多一點,到了去年糧食總產量是10030億斤,30年內糧食增產60%以上,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條。」這些話看起來沒有在貶低改革前30年,而且用了准確的數字。但是他只用了後半段數字,省略了前半段數字,於是評價就顯得很荒唐。農村改革是80年以後開始的,1980年我國糧食總產6411億斤,到07年達到10030億斤,年均增長率達到1.7%,確實算不低。但是他沒說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只有2264億斤,到1981年增長了183%,年均增長達到3.4%,恰好比改革開放後高一倍。這才叫「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條」。假如真要發出「對中國農民來說,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很多人是一場夢一樣,發生這么大、這么深刻的變化」的感嘆,只能從1949年算起,怎麼能從農村改革算起呢?實際上,我國糧食在解放後因為農田水利建設和化肥、良種的運用創造了一個持續40年的高速增長,從1949年到1999年年均增長3.8%,從此開始徘徊。99年到07年年均增長多少呢?負0.1%,這還是去年豐收的結果。98年到03年年均負增長0.34%。
說透了,這個作者一樣是把兩個不能比的東西放在了一起。用後一段的增長速度與前一段的產量比,小學生這樣寫老師都會給不及格。
接著作者寫到:目前「和城裡相比,農民的收入相對於城裡來說,每個人的收入僅僅相當於城裡人的1/3左右……是由於過去農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太多,30年的改革還僅僅是解決了其中的一部分。」這又是「省略」了對比數字埋汰改革前的手法。實際情況是,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城鎮居民的38.9%,改革前一年是42.7%。而自從1991年農民收入為城鎮的41.7%後,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的差距一直大與農村改革前一年。2007年擴大到農民為城鎮居民的30%,整整比改革前擴大了42%!假如把抽樣調查無法統計的城市居民灰色和黑色收入計算進去,擴大一倍都不止。本來差距小,現在差距大,怎麼能把問題怪罪給改革前呢?究竟是「歷史遺留下問題太多」,還是「給歷史遺留下問題太多」呢?假如這個作者把全部數據都透露出來,再得出他的結論,小學老師也會給他打不及格。
再接著作者為現在農民房子比城裡人大而感慨。貧道不知道房子大到底有什麼用。農民一家蓋200平米房子有很多,人均居住面積呢?很難算。現在農民正常狀態5口人,兩個老人加個孩子在家,人均將近70平米。真夠寬敞的。但兩個在外打工的人均2、3平米,真夠可憐的。關鍵是,一個家被常年扯成兩半,這樣的日子叫幸福嗎?
作者又說:「還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們講的最多是農村的義務教育,農民的合作醫療,這些方面最近幾年有非常大的變化」,接著舉了07年免除了學雜費,部分孩子還免費有教科書,感嘆說:「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意思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真不知道這些人究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還是故意裝糊塗。什麼叫「以前不可想像」?改革前農村孩子上小學、初中基本不交學雜費,即使交也是象徵性的。而現在免除學雜費只是最近幾年,改革後20多年學生都要交的。不可想像應該是05年前,而不是30年前。最重要的是,改革後我國初中、高中毛入學率從1975年的88%和53%,分別下降到1985年的66%和27%,減少的中學生主要是農村學生。初中入學率到90年代初,高中入學率到新世紀前後才恢復到改革前水平。還「講的最多的是農村義務教育」,真不知道從哪兒說起。改革以來農民吃虧最大的,恰好是教育。
最後作者說到醫療衛生,合作醫療。也說到近年政府開始建立合作醫療制度,補貼多少,因此「對農民來說公共服務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說的倒是實話,但沒有說清楚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是「從哪裡提高」的。如果說從2005年提高的,肯定沒錯。如果說是從1980年提高的,則是說瞎話。因為這個合作醫療體系在1978年已經達到95%覆蓋面,現在我們還差很大一截呢。
貧道這樣說,並不是證明改革以來沒進步。改革以來農民生活水平當然有進步,20多年了還能不進步?貧道意思是,開慶功會就開慶功會,不要開成控訴會。真的打算開控訴會,也要實事求是,抓住能抓住的東西說。否則,凈鬧笑話。
順便告訴韭菜網友,如果不解決農民低收入狀態會是什麼樣子。今天河南提前返鄉農民工已經超過16%,也就是2100萬中的340萬已經失去工作了。估計到12月底全國都會達到25%以上。也就是會有5000萬農民工失去非農就業機會。剩下的工資水平會下降10%左右。農民收入將下降14%。即使糧油調價,大約會是4%的負增長。■
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的農村金融機構有哪些
第一階段: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的多元化和競爭狀態的初步形成階段(1979年~1993 年)。這一階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復和成立新的金融機構,形成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的多元化和競爭狀態。包括(1)1979年恢復中國農業銀行,並改變了傳統的運作目標,明確提出大力支持農村商品經濟,提高資金使用效益;(2)隨著人民公社體制的瓦解,農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復了名義上的合作金融組織地位。但農村信用合作社接受中國農業銀行的管理,事實上成為農業銀行的基層附屬機構;(3)放開了對民間信用的管制,允許民間自由借貸,允許成立民間合作金融組織,例如 8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國各地成立的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同時允許成立的還有一些鄉村企業的財務公司,企業集資異常活躍;(4)允許多種融資方式並存,包括了存款、貸款、債券、股票、基金、票據貼現、信託、租賃等多種信用手段。因此,盡管處於起步階段,但由於管制較松、約束較少,各類金融機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框架構築階段( 1994 年~1996年) 。在第一階段改革的基礎上,這一階段的改革更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個能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有效服務的金融體系的口號。更具體地說,這一農村金融體系包括以工商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主要為農戶服務的合作金融機構(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個農業開發和農業技術進步、保證國家農副產品收購以及體現並實施其它國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此(1)1994年組建成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試圖通過該銀行的建立將政策性金融業務從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業務中剝離出來;(2)加快了中國農業銀行商業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經營目標責任制,對信貸資金進行規模經營,集中管理貸款的審批許可權,等等;(3)進一步強化農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性質。根據國務院 1994年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計劃在 1994年基本完成縣聯社的組建工作,1995年大量組建農村信用合作銀行。不過,實際進度大大落後於這一階段所設計的目標。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變化就是決定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國農業銀行管理,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改由縣聯社負責;對農村信用社的金融監督管理,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承擔。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至第二階段末,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已基本形成合作金融、商業金融與政策金融三者並存且相互間業務不交叉的局面,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第三個階段:農村信用社主體地位的形成及其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化階段(1997~2006) 。
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 1997年開始的通貨緊縮後,中國金融業原先以「忽視內涵性增長、注重數量與規模擴張」為特徵的外延式金融發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強調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同時,對金融風險的控制也開始受到重視,客觀上強化了農村信用合作社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主要體現在:(1)開始在國有銀行中推行貸款責任制;(2)收縮國有銀行戰線。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各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及以下)機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日漸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3)打擊各種非正規金融活動,對民間金融行為進行壓抑。1999年在全國范圍內撤消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並對其進行清算;(4)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確定為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且進入 2003年以來這一政策趨勢日益明顯且力度不斷加大。包括:放寬對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的限制、加大國家財政投入以解決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資產問題、推動並深化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工作等等。2003年6月,國務院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11月底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陝西和江蘇 8省(市)農村信用社改革實施方案經國務院批准,這標志著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04 年8 月國務院又批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黑龍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 21 個省(區、市) 作為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試點地區。
在這一次的農信社試點改革得到了央行的資金支持,對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採取兩種方式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以解決農信社不良資產問題:一是由人民銀行按照 2002年底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50%,安排專項再貸款。二是由人民銀行發行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用於置換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票據期限兩年,按適當利率分年付息。 2004年3月4日,首批中央銀行專項票據發行,共向8省(市)272家聯社發行中央銀行專項票據 119億元。 截至 2004年 8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已會同中國銀監會,按照規定條件和程序嚴格審查考核,共批准 583個試點縣(市)農信社分三批認購中央銀行專項票據 346億元。改革使全國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大為改觀,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截至 2004年 9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 4630億元,佔比23.5%,較年初下降 6個百分點,前 9個月全國農村信用社軋差實現盈利 21.2億元。但中央政府為此也支付了巨大的成本。
第四個階段:探索試點開放農村金融市場的增量改革(2006~)。2006年伊始,農村金融改革步入第四階段,我們把此階段稱為「新一輪改革」。與以往不同,新一輪改革將重點放在增量(即現行農村金融體系所缺乏的部分)上,而不是存量上。在改革的第三階段,由於緊盯體制內的農信社,改來改去,很難觸動既得利益階層,結果白白支付了高昂的成本,農村金融落後的局面卻並未根本改觀。
在新一輪改革中,政府明顯總結了以往的教訓,在存量改革幾近陷入困境的情況下,轉變思路,在體制外部分尋找改革的著力點與突破口。這就是目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改革的最大特徵。
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允許私有資本、外資參股鄉村社區金融機構」,「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12月 22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決定在四川、吉林、內蒙古、湖北、甘肅、青海等 6省 (區)進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首次允許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銀行,並提出要在農村增設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金融機構。政策意圖十分明顯,即開放農村金融市場。
在此政策引導下,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和四川儀隴惠民貸款公司分別作為我國首家村鎮銀行和首家貸款公司,在 2007年3月1日掛牌成立。儀隴惠民村鎮銀行由南充市商業銀行和五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注冊資本為 100萬元;而貸款公司由南充市商業銀行獨資設立,注冊資本為 50萬元。2007年3月9日,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掛牌成立。其注冊資本為 10萬元,由 32農戶發起設立。
同時,外資商業銀行開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2007年 12月 13日湖北隨州曾都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全額出資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正式開業,其注冊資本為 1000萬元。除了匯豐村鎮銀行,花旗銀行正准備選擇試點地區設立貸款公司,格來岷信託擬通過技術合作形式參與試點,渣打銀行也在積極籌劃設立村鎮銀行。
從四川儀隴的試點情況看,新型金融機構的引入給農信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農信社的經營理念與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的消極等待變為現在的主動出擊。當地農信社在新型金融機構的沖擊下,開始主動接近村民,其中一個重要舉措是為村民發放貸款證,並根據村民的具體情況在貸款證上註明不同的授信額度(在 1萬元和 8萬元之間)。這樣,如果持證人將來有資金需要,就可以拿著「兩證一章(即身份證、貸款證和私章)」,直接到農信社辦理相關手續獲得貸款,十分簡便。此外,新型金融機構帶給農信社的沖擊,還體現在其業務功能的相對強大上。拿支付業務來說,惠民村鎮銀行由於依託南充市商業銀行,給當地村民帶來的便利是農信社所不能比擬的。當地村民流動性較大,經常外出務工,需要一卡在手,走遍天下。村鎮銀行能發行南充市商業銀行卡,而南充市商業銀行因與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等全國性銀行聯網,憑藉此卡,村民可在全國各地進行支付。而當地農信社尚未實現市級聯網,更不要說全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