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共中央哪一年、哪次會議首次提出「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是我國現屬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針: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
Ⅱ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是
--------------------------------------------------------------------------------
十六屆五中全會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努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Ⅲ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艱巨歷史任務,需要全社會高度關注,版舉全國權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完成。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根據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戰略任務,黨和國家統一全國人民的意志和行動共同致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也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加強了國家政權基礎。②全面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才能實現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需要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才能完成。同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的成果,為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
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回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答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有:(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Ⅳ 新農村建設二十四字方針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是在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新農村20字總體要求,講到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講到了農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高,講到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講到了農民素質的提高,也講到了農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進問題。
(5)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會議是擴展閱讀:
認真審議好涉及新農村建設的重大事項,發揮好引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浩繁的工程,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好依法決定重大事項這一職權,把那些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新農村建設重大事項以及對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受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適時做出決定或決議,把黨委的主張、人民的意願通過法定的程序變成國家的意志,以此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在這一點上要突出抓好兩方面工作:
一要審議好本行政區域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切忌走過場,目的是通過審議,確保規劃科學、合理、可行,符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指導思想明確、工作思路清晰、方法措施得當、保障手段有力的基礎上得到順利推進。
二要依法審查好新農村重大建設項目。通過聽取審計匯報和重大建設項目匯報等方式,堅決防止搞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確保新農村建設真正為民、利民。
Ⅵ 「三農」和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分別是哪年什麼會議上提出的
「三農問來題」最早由經源濟管理學博士溫鐵軍於1996年正式提出。中國共產黨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引入正式工作報告,並隨之迅速成為中國政府需要解決的頭號問題。 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
三農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產業出現的幾個重要問題:農民、農村、農業問題。這三個問題的統稱即為三農問題。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面。
Ⅶ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個社會發展目標,這一目標 社
十六屆五中全會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版任務,要按照生權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努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Ⅷ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十六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解決「三農」問題提升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重中之重」的思想是黨中央從當前「三農」工作的實際出發,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審時度勢提出來的。這是新世紀新時期我們黨對「三農」問題認識的深化、升華和飛躍,是解決「三農」問題方針政策的創新、發展與完善。
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之所以突出強調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意義,主要在於它既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又關繫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更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目標的實現。
(8)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會議是擴展閱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1、將解決「三農」問題提升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意義的准確把握。
2、統籌城鄉發展,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在不斷加快,但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區域之間不協調的矛盾也越顯突出。如果這種局面得不到改善,勢必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
3、深化改革開放,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勁動力。
伴隨著從實行家庭聯系承包制到村民自治,從稅費改革到免除農民農業稅等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變「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的現狀仍然任重道遠。
Ⅸ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什麼時候提出
建設社會來主義新農村是在源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首次提出。並在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正式提出。
1、《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的相關原文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2、《十一五規劃綱要》綱要共分為14篇。第二篇的題目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且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等六個章節來詳細描述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