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莽變法的影響
王莽變法
一、 復古改制思潮與王莽篡漢
1、西漢後期的主要社會問題
西漢後期的土地兼並迅速發展,統治階級的生活更加奢侈腐朽。元帝追求享樂,不問政事。成帝為自己前後造了兩座墳墓,化了十五年時間,耗費民工以萬萬計。外戚王氏大造宅第,妻妾數百人,僮奴以千數。紅陽侯王立在南郡強占墾草田數百頃,其中有民田,他賣給國家,得錢一億多。可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卻更加困苦,「農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已奉谷租,又出稿稅;鄉部私求,不可勝供..窮則起為盜賊。」 當時起義的,有農民,也有鐵官徒。從成帝建始四年(前29 年)至永始三年(前14 年)的十五年間,在今陝西、河南、山東、四川等廣大地區多次發生農民或鐵官徒起義(看幻燈片4)。這些起義給予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
哀帝時,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大臣師丹、孔光、何武等建議實行限制私人佔有田地和奴婢數量的政策,史稱「限田限奴婢之議」。辦法是:「諸王、列侯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及公主名田縣、道,關內侯、吏、民名田,皆無得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歲以下不在數中。賈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諸名田、畜奴婢過品,皆沒入縣官。」這個辦法制定之後,遭到了外戚丁氏、傅氏和權臣董賢的反對。「限田」的政策未能實行。以後哀帝一次就賞給董賢田地二千頃,完全違背了「限田」政策的精神,「限田」之事再也無人提了。在官府和地主的雙重壓迫下,農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看幻燈片5),除了繼續反抗以外,沒有其他道路可走。
2、復古改制思潮
西漢王朝的統治迫近於末日,於是在統治上層興起了一股「復古改制」的思潮,要求漢廷依照古禮及土德的規定,改秦制建新制,在祭祀、音樂、服裝、官名、井田、貨幣、歷法、明堂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挽救漢的國運。有些方士和儒生用「五德終始」的理論來附會這一政治形勢,並編造出了「漢運將終,當再受命」的說法,以為封建地主階級另謀政治出路,實際就是說要改朝換代。起初,劉邦的子孫們對這一說法非常仇視,斥之為「邪說」,並把傳布這一說法的人關押起來,或加殺害。
可是到哀帝時,連哀帝本人也感到劉家江山已岌岌可危,企圖用「再受命」的辦法來擺脫西漢統治的危機。他採納陰陽災異論者的主張,自己改稱「陳聖劉太平皇帝」,改元「太初元將」。(「陳」為舜後,「劉」為堯後。哀帝自稱「陳聖劉」,意為堯後禪位於舜後,這是應天之命。)此鬧劇上演兩個月,社會情況仍無好轉,哀帝又自動取消了「再受命」之事。這種自欺欺人的易號改元,除了暴露西漢統治者空虛絕望的心情以外,毫無其他意義。
3、王莽篡漢
當農民戰爭迫在眉睫,西漢王朝搖搖欲墜,「再受命」說風靡一時的時候,成帝綏和元年(前8),王莽繼王鳳、王音、王商、王根諸叔之後出任成帝的大司馬大將軍,輔政一年,成為王氏一門的第五位大司馬。 王莽時年38歲。漢哀帝繼位後,丁皇後的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逼其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王莽是元帝皇後王政君之侄。王家在西漢後期是重要外戚,有九人封侯,五人任大司馬。王莽在王家親族中是一位有才能的人。哀帝死,無子,王莽與太皇太後王政君立九歲小兒劉衎(kàn )為帝,是為平帝,王莽以大司馬領尚書事輔政。
王莽比較注意個人品德,生活儉約。他掌權不久,就鏟除了罪大惡極的外戚、權臣董賢,改善了朝政。為救災荒,他捐錢百萬,獻田三十頃。在他帶動下,官僚、豪家二百三十餘人捐獻田宅,用以救災。他又廢呼池苑(今甘肅華亭) 為安民縣,以安置災民。災民可分得田宅、器具、耕牛、谷種、糧食等。他還擴大太學,廣招太學生;網羅學有專長的士人有數千之多,安置在長安,給予優待。對漢宗室和功臣的後裔以及年老致仕(退休)的高官,都給予照顧。於是在他掌權不久,就得到多數貴族、官僚、地主和儒生們的愛戴,希望他能有一番作為,以穩定社會秩序,保住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廣大勞動人民希望社會安定,能夠生活下去,對他也產生過一些幻想。
在政治上,王莽一方面排除異己,窮治與平帝外家衛氏有關的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傑素非議己者」,死者以百數;另一方面,他又極力樹立黨羽,籠絡儒生,讓他們支持自己奪取政權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各地上書頌揚王莽功德者,以及獻祥瑞、呈符命者絡繹於途,這些人都力圖證明漢祚已盡,王莽當為天子。
王莽對當時的社會問題很重視,他很想進行社會和政治改革。不過他的個人野心也很嚴重。他初輔政時,就以周公輔成王的故事比附自己。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稱「安漢公」。四年,稱「宰衡」。五年,毒殺平帝,另立一個兩歲小兒劉嬰為帝,號「孺子」,史稱孺子嬰;自為「假皇帝」,實際和真皇帝一樣。過了三年,他又廢掉孺子嬰,正式當了皇帝,改國號「新」,改元「始建國」。王莽「篡漢」對我們今天的研究來說,並不重要;但他的改革思想和謀取私利的要求結合在一起,是他的改革內容混亂而又不堅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莽從大司馬做到皇帝共升了六次級,費了八年功夫。在這八年中,他費了許多心思,定了許多制度,顯現了許多符瑞,用了藝術的手腕,把一個愁慘的舊國變成了一個昇平的新國。
二、 王莽改制
西漢王朝結束了,但西漢社會遺留下來的階級矛盾仍然十分尖銳。王莽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陸續頒布法令,附會《周禮》,托古改制。
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定三統五德系統
以五德終始說來排列古代帝王的學說起於鄒衍,其原理是五行相勝,該學說在秦始皇時已經得到現實運用,並有廣泛的影響。漢朝前期禮制未備,有水德與土德之爭(漢初高祖時,不以秦為一德,用張蒼之議定漢為水德;文帝時用賈誼、公孫臣之議,草定為土德)。董仲舒又大力提倡(黑、白、赤)三統說,這是一種神秘主義的歷史觀,他認為,每個相繼的朝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飲食和制度的具體形式作一些改變,自成一統,以應天命。1年12個月之中,有3個月可以作為歲首(正月),即子月(現時農歷十一月)、丑月(農歷十二月)和寅月(農歷正月)。一個朝代以某月為歲首(正朔),就要確定相應的朝服、車馬儀仗等的顏色。夏代以寅月為正月,其時「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於是夏朝的朝服、車馬儀仗等都尚黑,是黑統。商朝以丑月為正月,其時「天統,氣始蛻化物,物始芽,其色白」。因而商朝尚白,是白統。周朝以子月為正月,其時「天統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於是周朝一切尚赤,是赤統。這就是「三統」說。
漢武帝太初改制,在歷法上接受三統說,改行寅正;而在五行上依據相勝原理定漢為土德。王莽時,劉歆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自神農、黃帝開始,推算出漢為火德,為堯後,王莽為土德,為舜後,意在重演堯舜禪讓的故事;依照五行相生之理,意在以土德取代漢的火德,作為自己篡漢的理論依據。
劉歆是王莽的國師,他所著的《世經》,為中國歷史描述了一個從上古太昊庖犧氏以來直至當時的五德帝王譜,作為王莽篡漢的理論准備。在劉歆所排的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入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出一帝。而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這個理論有兩個明顯的牽強之處,一是把漢帝按相勝說定的土德又改為火德;二是按相生之說,漢火德與秦水德毫不相連,於是就說秦「非其序」,而把秦排擠出正序之列。至於在黃帝之上又尋出兩位更古的帝王炎帝、太昊,則更是為了體系的需要。這個系統的最終目的就是證明王莽為黃帝、帝舜之後,是土德,則按堯禪位給舜的古史傳說,漢禪位給王莽也正是天理之序。(看幻燈片17)
2、封古帝王之後
王莽還為新排定的古帝營求後人,封以爵位,使奉其祭祀,以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他封姚恂為初睦侯,奉黃帝後;梁護為修遠伯,奉少昊後;皇孫功隆公千,奉帝嚳後;劉歆為祁烈伯,奉顓頊後;國師劉歆子疊為伊休侯,奉堯後;媯昌為始睦侯,奉虞帝後;山遵為褒謀子,奉皋陶後;伊玄為褒衡子,奉伊尹後。漢後定安公劉嬰,位為賓。周後衛公姬黨,更封為章平公,亦為賓。殷後宋公孔弘,運轉次移,更封為章昭侯,位為恪。夏後遼西姒豐,封為章功侯,亦為恪。四代古宗,宗祀於明堂,以配皇始祖考虞帝。
3、王莽還對郊祀、廟祀之制進行了改革,定立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之禮,為後世尊奉。
4、建明堂、辟雍,擴充太學(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築兩種含義的名稱,它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築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頒布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環繞的圓形水溝,環水為雍(意為圓滿無缺),圓形像辟(辟即璧,皇帝專用的玉制禮器),象徵王道教化圓滿不絕。)王莽還大興教育,擴大太學招生量,太學生數量很快翻了幾番,突破一萬人。他還在各地廣建學校,徵召「異能之士」,拓展了普通知識分子入仕的渠道。
5、改州郡地名
為了讓地名符合符瑞,王莽還大改西漢的地名,有人統計,西漢末共有103個郡國,名字被王莽改了75個,佔73%;1587個縣,改了730個,佔46%,有些地名連改五次,最後又用原名,把全國地名改得面目全非,許多場合使用地名極不方便,甚至連他本人下的詔書也不得不連篇累牘地解釋地名,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6、改官名、爵制
王莽為了附會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設四輔(太師、太傅、國師、國將,位上公)、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四將(更始將軍、衛將軍、立國將軍、前將軍),凡十一公。三公下設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組成中央機構。又置六監(位上卿),分掌京師宮殿的戍衛、皇帝的輿服等。改郡太守稱卒正、連率或大尹等,縣令、長稱宰。他還恢復五等爵,濫加封賞。官吏傣祿無著,就用各種辦法擾民。
7、改革幣制
王莽改革幣制是由附會周景王鑄大錢引起的。他鑄有各種刀幣,作為大錢。後因「劉(劉)字有金、刀」作偏旁,刀幣犯忌,他又廢刀幣和五銖錢,另造二十八種貨幣,叫做二十八品。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錢貨六品,布貨十品。錢和布為同一物,即銅制。所以總稱之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金、銀、龜、貝、錢、布。)。王莽共改革幣制五次。人民對王莽錢幣毫無信任,都私用五銖錢,王莽又加嚴禁,以致「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屢易貨幣加速了人民的破產;他濫行五家連坐的盜鑄法,實際上恢復了殘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沒為官奴婢,「以鐵鎖琅當其頸,傳詣鍾宮,以十萬數…愁苦死者十六七」。這項法令增加了漢末以來奴隸問題的嚴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憤恨也最大。
8、實行井田制
這項政策是王莽改制中的最主要的政策。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不準買賣。「王田」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實行土地國有制,也就是廢除土地私有制,恢復井田制。辦法是重新分配土地。佔有土地多的地主,「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九百畝)者」,沒收其多餘的部分,按一家百畝之數,分給九族鄉黨。廢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稱「私屬」,即家眾、家丁,以體現「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意。違令者治罪。王莽頒布這個詔令的目的,並不是真正改變私人的封建土地所有權,也不是改變奴婢的社會地位,而只是凍結土地和奴婢的買賣,以圖緩和土地兼並和農民奴隸化的過程。在此以後,地主官僚繼續買賣土地和奴婢,以此獲罪的不可勝數,因此他們強烈反對這個詔令。始建國四年,王莽不得不取消這個詔令:「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賣買庶人者,且一切勿治」。這樣,王莽解決當前最主要的社會矛盾的嘗試,就完全失敗了。
9、五均、六筦(guǎn )
始建國二年(公元10 年),王莽下詔實行五均六筦,企圖以此節制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制止高利貸者的猖獗活動,並且使封建國家獲得經濟利益。五均是在長安以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設立五均司市師,管理市場。每季的中月,司市官評定本地物價,叫做市平。物價高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於市平,則聽民買賣;五穀布帛絲綿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官按本價收買。民因祭祀或喪葬需錢,可向錢府借貸,不取利息;欲經營生業而缺乏本錢的,也可低利借貸。
六筦是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等五項事業,不許私人經營;同時控制名山大澤,「諸採取名山大澤眾物者稅之」。六筦中除五均賒貸一項是平準法的新發展以外,其餘五項都在漢武帝時實行過。
10、改外族稱號——王莽還濫改少數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領的封號,如改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改匈奴單於為降奴服於,改「匈奴單於璽」為「新匈奴單於章」,改鉤町王為鉤町侯。
★改制失敗的原因:王莽改制很快就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他來說,主要有三個問題,就是附會古制,官吏貪污,任意亂改。例如土地與奴婢問題,是西漢一代最主要的社會問題,自漢武帝時的董仲舒到哀帝時的師丹等,都主張「塞並兼之路」或「宜略為限」。這樣尚且遭到反對,不得實行。而王莽的「王田」政策則是要徹底廢除土地私有制,收土地歸國有,恢復孟子所說的西周的井田制。這是使歷史倒退,是辦不到的。所以命令下達後,貴族、官僚、地主不僅未交出一點土地來,反而激烈反對這項政策。貧苦農民不僅未分到田地,反而在生活所迫、出賣自己的小塊土地或親生兒女時觸犯該項禁令,以致淪為罪犯,給廣大勞動人民製造了更多更大的痛苦。這項政策是脫離實際,行不通的。過了三年,王莽就下令廢除了。這項政策的廢除,標志著王莽改制已基本上失敗了。
「五均、六筦」政策本來是用以制止囤積居奇,平抑物價,阻止土地兼並,增加財政收入的,漢武帝時就實行過「均輸、平均」,與之基本相同,但很有成效,因為武帝能夠憑借封建國家的力量,基本上控制為封建國家服務的商人。而王莽則無力控制他任用的推行五均六筦的大商賈,這些人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與地方官吏勾結,製造假賬,官府無所得,利益盡入私囊,「百姓愈病」。
此外,王莽亂改貨幣,亂改國家和地方的政區、機構、官名,亂改少數民族名稱,並非當時國家的政治、社會或民族關系的需要,而是在盲目附會所謂西周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個人的聲威。不僅毫無積極意義,相反的,還為國家、社會製造了更大的混亂。一再改變幣制,使幣制混亂,大批的人民破產。一再改易地名,甚至主管官吏都弄不清其轄區應叫什麼名字。亂改民族名稱,破壞了民族間的和睦相處,加劇了民族矛盾。
王莽改制所引起的混亂愈來愈大,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為了挽回自己的威信,拯救自己的統治,一面玩弄符命的把戲,欺騙人民;一面虛張聲勢,發動對匈奴和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不義戰爭。沉重的賦役征發,戰爭的騷擾,殘酷的刑法,使農民完全喪失了生路,只得「悉起為『盜賊』」。嚴重的天災也不斷襲擊農村,米價高達五千錢、萬錢一石,甚至黃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這種情況更促使農民暴動風起雲涌。西漢宗室舊臣反對王莽的斗爭也不斷發生,而且逐漸與農民的斗爭發生了聯系。更始元年(公元23 年),王莽的統治終於在農民的無情打擊下徹底崩潰,王莽本人也成為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了。
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客觀原因而言,當時存在政治腐敗,官風敗壞,政敵作對,豪富反抗等情況。就主觀原因而言,班固在《王莽傳》中是這樣指出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莽意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於地里,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公卿旦入暮出,議論連年不決,不暇省獄訟冤結民之急務。縣宰缺者,數年守兼,一切貪殘日甚。中郎將、綉衣執法在郡國者,並乘權勢,傳相舉奏。又十一公士分布勸農桑,班時令,案諸章,冠蓋相望,交錯道路,召會吏民,逮捕證左,郡縣賦斂,遞相賄賂,白黑紛然,守闕告訴者鄉。莽自見前專權以得漢政,故務自攬眾事,有司受成苟免。諸寶物名、帑藏、錢谷官,皆宦者領之,吏民上封事書,宦官左右開發,尚書不得知。其畏備臣下如此。又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問乃以從事,前後相乘,憒眊不渫。莽常御燈火至明,猶不能勝。尚書因是為奸寢事,上書待報者連年不得去,拘系郡縣者逢赦而後出,衛卒不交代三歲矣。
班固說出了王莽改制失敗的主觀原因:(1)王莽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只用心於定製,而不著力於兌現,故改制多停留在紙面上。(2)王莽改制往往「講合《六經》之說」,盡管他也針對時弊,但不無儒家教條的本本主義。(3)所用官吏乃原班人馬或阿諛奉承之徒,多非於才,而善於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4)王莽因陰謀而篡權,故防備臣下效法,「畏備臣下」而操縱一切,獨木自然難支大廈。(5)王莽專權,其臣下受信用者可以上下其手,被疑忌者則「為奸寢事」,故政事不理。(6)王莽「好」改變制度,政令「煩多」,朝令夕改,不講功效,故變得快,吹得也快,花樣多,收效少。這些,都與王莽本質上是個貴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及志大才疏的書生性格分不開。他了解一些時弊,也想解決社會矛盾,但真正做起來,並不從根本上觸動本階級的利益,並不精明干練,而顯出了得志便猖狂、失意便懊喪的丑態。如此王莽,改制豈有不敗之理!
三、各地起義與新朝滅亡
西漢末年的農民大起義是長期社會矛盾發展的結果;但是王莽的所謂改製造成的混亂加速了大起義的爆發。
反對王莽政權的農民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王莽為了出擊匈奴而進行的征發,在邊郡比在內地更為嚴重。邊境數十萬駐軍,不但仰給邊民供應,而且還大肆騷擾,破壞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邊民不堪其苦,挺而走險,聚眾反抗。接著,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也相繼出現了農民暴動。起義軍逐漸匯成為三大支,就是在今湖北地區的綠林軍、山東地區的赤眉軍和河北地區的銅馬軍等。
1.綠林軍
綠林軍起義 天鳳年間,荊州一帶遇到連年的大飢荒,農民相率到野澤中掘草根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常為群眾排難解紛,得到群眾擁護。天鳳四年(公元17 年), 貧苦農民數百人推舉王匡、王鳳為首領,以綠林山(在今當陽)為根據地,舉行起義。隊伍發展到七、八千人。地皇二年(21 年),起義軍打敗官軍二萬多人,攻佔竟陵(今天門),橫掃雲杜、安陸(今安陸一帶),隊伍發展到數萬人。第二年,瘟疫流行,死人極多,起義軍分為兩支,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領,南下江陵,稱為「下江兵」;另一支為主力,由王匡、王鳳率領,北入今河南境,稱為「新市兵」。
昆陽之戰與劉玄稱帝
西漢的宗室痛恨王莽篡位,侵奪了他們的利益,也乘農民起義之機,起兵反對王莽。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劉縯(yǎn 衍),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並且把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起兵於舂陵(今棗陽南),稱為春陵軍。他的弟弟劉秀率賓客起於宛(yuān 淵,今河南南陽),後與劉縯軍會合。劉氏兄弟為西漢皇族後裔,他們抱著「復高祖之業」的目的反對王莽,與新市兵聯合作戰。起義軍主力連敗王莽軍,發展到十多萬人。綠林軍領袖為了擴大影響,擁立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以公元23 年為更始元年。劉玄在西漢宗室中是沒落的一員,他參加起義較早,而且又無兵權。擁立宗室劉玄,這是農民受到劉漢正統思想影響的表現。
綠林建號以後,王莽發州郡兵四十二萬,由王邑、王尋率領,阻擊綠林軍。公元23 年三月,王莽軍前鋒近十萬人,圍綠林軍於昆陽(今河南葉縣)。綠林軍八、九千人,由王鳳、王常率領,堅守昆陽,劉秀則輕騎突圍出城,徵集援兵。那時昆陽城外圍兵數十重,列營百數。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劉秀收集各縣起義軍數千人回救昆陽,突入王莽軍的指揮中心,莽軍大亂。城內守軍乘勢殺出,莽軍大敗,死傷以萬數,王尋被殺,王邑狼狽逃竄。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昆陽之戰」。這次戰役對於綠林軍入關和王莽覆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功績,他們兄弟的勢力逐漸凌駕於農民軍之上,劉縯自己很想稱帝,極力反對立劉玄,劉玄和王匡殺掉了劉縯。劉秀因兵力薄弱,不敢公開反抗,表面上表示忠順於起義軍。劉玄以劉秀為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劉秀乘機北上,率軍到河北略地,圖謀發展自己的勢力。
新莽覆滅與綠林軍瓦解
綠林軍的一支,由王匡率領,攻下雒陽;另一支由申屠建率領,攻破武關(今陝西商南東南)。更始二年(24 年)十月, 申屠建率軍攻破長安。此時,長安城裡也爆發了市民起義。起義群眾攻入皇宮, 追捕王莽。王莽逃到漸台,被起義商人杜吳殺死,王莽的反動統治至此結束。
劉縯被殺,混在農民軍中的西漢舊貴族勢力一度受到打擊和削弱。可是劉玄也是一個舊貴族,他進入長安以後,在他身邊形成為一個舊貴族集團。劉玄住在長樂宮,生活奢侈腐朽, 「日夜與婦人飲讌(yàn 宴)後庭。群臣欲言事,輒醉不能見。」貴族們借口綠林軍不可靠,陰謀殺死了申屠建、陳牧、成丹等起義軍將領。王匡率領部分士卒武力反抗舊貴族集團的迫害,卻被劉玄等擊敗,王匡投降了赤眉軍。綠林軍基本上瓦解了。
2.赤眉軍
赤眉軍起義 赤眉軍是於天鳳五年(公元18 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義的。初起時只有百餘人,首領是琅邪人樊崇。後來以泰山地區為根據地, 展開斗爭。一年之間,發展到一萬餘人。樊崇的同鄉逄安、東海(今山東郯城)人徐宣、謝祿、楊音也先後率眾起義,共有數萬人,與樊崇會合,以樊崇為首領。
這支起義軍都是由貧苦農民組成的,首領們不識字,所以在軍隊中不用文書、旌旗、號令等等,而是以口頭傳達命令。他們之中地位最高的稱三老,其次稱從事,再次稱卒史,戰士之間,互稱巨人。(三老、從事、卒史是漢朝的鄉官或士卒小頭目的名稱)他們約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他們在和莽軍作戰時,為了識別敵我,就染紅了自己的眉毛,從此就被稱為「赤眉」。
王莽派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十餘萬人進攻赤眉軍。莽軍軍紀很壞,到處搶劫,甚至亂殺無辜。相反,赤眉軍的紀律比較好。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寧逢赤眉,不逢太師(王匡)。太師尚可,更始(廉丹)殺我。」赤眉軍在群眾的支持下,大破莽軍,殺敵萬餘人,廉丹被殺,王匡逃走。赤眉軍在勝利聲中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轉戰於青、徐、兗、豫四州。王莽極為震恐,忙派大司徒王尋率十餘萬人守衛雒陽;又派王匡、哀章率三十萬人,嚴尤、陳茂率十萬人,合力進擊赤眉軍。正在這時,綠林軍已攻下昆陽,圍攻宛,進逼關中。王莽被迫,又改調王尋等南下,企圖奪回昆陽,並解宛之圍。
赤眉軍入關與劉盆子稱帝
當劉玄進入洛陽時,赤眉軍也在中原活動,樊崇等二十多人還接受了劉玄的列侯封號。由於劉玄排斥赤眉,樊崇等人脫離劉玄,分兵兩路,轉戰於今河南一帶。更始三年(25 年)冬,徐宣部在弘農擊殺劉玄的守將和士卒三萬餘人,打進關中。樊崇部也由武關打進關中。兩路軍連破劉玄軍,至華陰附近會師。他們立起義軍中的沒落的西漢宗室、十五歲的牛吏劉盆子為帝,由徐宣任丞相,樊崇雖為起義軍所愛戴,但因不識字,就任御史大夫,這樣就建立了赤眉軍的政權。這時,原綠林軍中以劉玄為首的貴族集團和以王匡為首的農民軍將領在長安發生了激烈的戰斗,王匡失敗,投入赤眉軍。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殺劉玄。
赤眉軍失敗 赤眉軍進入長安後,長安已殘破不堪。長安城外各縣,到處是地主的武裝壁壘,都打著「漢」的旗號,割據一方,與赤眉軍相對抗。赤眉軍在長安日久,缺乏軍糧,就離開長安,到安定(今寧夏固原)、北地(今甘肅慶陽)一帶就糧。又遇大雪,士卒因飢寒而死的極多,赤眉軍又回到長安。這時,劉秀已派鄧禹率軍進入關中,一再進擊赤眉軍。赤眉軍的士卒死傷慘重,勢力大大削弱,於是決定東歸。這時,赤眉軍尚有二十萬人。在行至崤(xiáo )底(今河南洛寧)時,中了劉秀軍的埋伏,士卒大亂。奮戰到宜陽時,再中埋伏,士卒死傷極多。樊崇被迫投降,後為劉秀殺害。
3.銅馬等異號各軍
在今河北省全境和山東北部,有農民起義軍數十支,大者數十萬人,小者數萬人,總共約有百餘萬人,各立名號,不相統屬。其中最著名的有銅馬、城頭子路等部,聲勢浩大,給予這一地區的官府和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可是,這一地區的斗爭很復雜,西漢宗室貴族、王莽時的郡守、縣令、擁有武裝的地主很多。豪強地主在邯鄲擁立詐稱成帝之子的卜者王郎為帝,建都邯鄲,並派兵收降附近郡國。
『貳』 河南洛寧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15年12月29日,洛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更名為河南洛寧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版
法定代表人:薛治理權
成立時間:2007-06-25
注冊資本:11670.903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328000003584
企業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洛陽市洛寧縣永寧大道216號
『叄』 從三門峽西站向洛陽洛寧縣匯款哪個銀行費用低,聽說商業銀行不收費用
農村信用社 省內 不收費 前提是你匯款的帳號是信用社的
『肆』 靈寶都有什麼銀行
目前靈寶的銀行地址如下:
A:靈寶市新靈街郵政儲蓄所地址:內三門峽市靈寶市新華容大廈對面;
B:靈寶市信用社地址: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路附近;
C:靈寶市農村信用聯社地址:三門峽市靈寶市金城大道東段;
D:靈寶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董社分社);
更多銀行地址如下:
靈寶市位於豫晉陝三省交界處的河南省西部,北瀕黃河。分別與陝西省洛南縣、潼關縣,山西省芮城縣、平陸縣,河南省陝縣、洛寧縣、盧氏縣接壤。靈寶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光秀美,資源豐富,境內有老子著《道德經》的函谷關、華夏子孫尋根祭祖聖地——荊山黃帝鑄鼎原,西坡國家史前遺址公園以及國家級森林公園亞武山、黃河奇觀鼎湖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