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省50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有哪些
一、50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名單
邛崍市固驛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郫縣沙西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榮縣旭水河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富順縣富東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米易縣灣丘—埡口片區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鹽邊縣紅格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瀘州市納溪區天仙生態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瀘縣龍腦生態農業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合江縣三江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中江縣倉山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江油市綿江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安縣綿安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三台縣永興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廣元市元壩區元壩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蒼溪縣元龍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遂寧市船山區唐桂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蓬溪縣寶梵大石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射洪縣瞿河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內江市市中區黃河
內江市東興區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資中縣文江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峨眉山市仙山茗園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犍為縣金犍飄香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沐川縣沐綠參天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南充市嘉陵區大鳳埡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南部縣黑龍觀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西充縣常林—義興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宜賓市翠屏區江南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南溪縣江南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長寧縣竹海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廣安市廣安區廣前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岳池縣朝陽喬家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鄰水縣大洪河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萬源市萬白路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大竹縣竹黃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渠縣中望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巴中市巴州區恩陽—下八廟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通江縣楊柏—廣納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湖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名山縣茶產業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天全縣林產業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仁壽縣枇杷園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洪雅縣青衣江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青神縣兩水一竹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資陽市雁江區晏家壩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安岳縣石思路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鄉城縣川藏高原特色農業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康定縣塔公新牧區建設示範片
德昌縣河東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會理縣潭溪河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簡陽市龍陽升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二、10個整體推進縣(市、區)名單
成都市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新津縣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丹棱縣
汶川縣
紅原縣
http://www.sc.gov.cn/scszfxxgkml_2/sbgt_70/gzdt/gsgg/201011/t20101101_1058243.shtml
2. 四川省簡陽市搞新農村建設,這個需要交錢嗎
據我理解
新農村建設是不需要交錢
至於政府是否有補貼
這些政策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知道
建議你到當地政府網
或者直接到政府了解
3. 四川省蒼溪縣新農村建設住房補助是多少
有補助,只是沒抄有統一標准。 國家住房襲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關於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農村危房改造資金以農民自籌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補助為輔,並通過銀行信貸和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集。 至於補助標准
4. 四川新農村養老保險廣安試點
四川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試點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水平為目的,以規范管理和優化服務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蓋農村適齡人口為目標,按照「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堅持政府引導和農民自願參保相結合,堅持個人(家庭)、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從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逐步建立籌資和待遇標准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及各方面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二、參保范圍
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願參保。
三、基金籌集
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
(一)個人繳費。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應當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標准目前設為一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省政府根據國家統一要求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二)集體補助。有條件的村集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准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三)政府補貼。政府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基礎養老金。國家規定標準的基礎養老金由中央財政全額補助。
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基本補貼,補貼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其中省級財政補貼總量按地方補貼的50%安排,省對各試點地區根據其財力水平,分檔次給予補助。其餘部分由市、縣兩級共同分擔,具體分擔比例由市(州)人民政府自行確定。
對選擇300元繳費檔次繳費的,地方政府每人每年增加補貼5元,對選擇400元繳費檔次繳費的,地方政府每人每年增加補貼10元,對選擇500元繳費檔次繳費的,地方政府每人每年增加補貼15元,資金分擔比例與基本繳費補貼分擔比例相同。
對農村重度殘疾人,各市(州)、縣(市、區)政府應部分或全部代其繳納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具體標准及分擔比例由市(州)政府自主確定,自行負擔。
四、建立個人賬戶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每個參保人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及其他社會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對參保人繳費的資助、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儲存額目前每年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同期存款利率計息。
五、養老金待遇
按照國家規定,我省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
基礎養老金標准為每人每月55元。各市(州)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並對於長期繳費的參保農村居民,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提高和加發資金的具體標准及分擔比例由市(州)政府確定,並自行負擔。
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准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參保人員個人帳戶資金領取完畢的,由當地政府繼續為其終身支付個人帳戶養老金。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可以依法繼承;政府補貼余額用於繼續支付其他參保人的養老金。
六、待遇領取條件
參保人員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於15年。
七、待遇調整
省政府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結合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我省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標准。
八、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農保基金財務會計制度。新農保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按有關規定實現保值增值。目前試點階段新農保基金暫實行縣級管理,隨著試點擴大和推開,逐步提高統籌層次。
九、基金監督
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切實履行新農保基金的監管職責,制定完善新農保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業務程序,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對基金的籌集、上解、預算、劃撥、發放進行實時監控和定期檢查,並定期披露新農保基金籌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加強社會監督。財政、監察、審計部門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嚴禁擠占挪用,確保基金安全。試點地區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村內參保人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十、經辦管理服務
全省要在社會保障信息系統(金保工程)的總體規劃和技術構架下,建立統一、規范的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開展新農保試點的縣(市、區),要認真記錄農村居民參保繳費和領取待遇情況,建立參保檔案,按規定長期妥善保存。要大力推行社會保障卡,方便參保人持卡繳費、領取待遇和查詢本人參保信息。試點地區要在現有社保經辦機構和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機構的基礎上,理順新農保的管理體制,明確管理職責,運用現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充實經辦力量,提高工作效率。新農保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不得從新農保基金中開支。
十一、相關制度銜接
原來已開展以個人繳費為主、完全個人賬戶積累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老農保)的地區,要在妥善處理老農保基金債權債務的基礎上,做好與新農保制度和經辦工作的銜接。在新農保試點地區,凡已參加了老農保、年滿60周歲且已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參保人,可直接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對已參加老農保、未滿60周歲且沒有領取養老金的參保人,應將其老農保個人賬戶資金並入新農保個人賬戶,建立相應資料檔案,按新農保的繳費標准繼續繳費,符合規定條件時可以享受相應待遇。
新農保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等其他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辦法,以及新農保制度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農村五保供養、社會優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銜接工作,待國家相關部門出台相關文件後結合我省實際貫徹落實。
此前已經開展新農保初步探索的地區,要根據國務院《指導意見》和本辦法進行調整,特別是制度模式、籌資方式、經辦管理、計發辦法要與國務院《指導意見》相關政策一致。
十二、精心組織試點
省政府在各市(州)政府推薦的國家試點縣(市、區)名單的基礎上,審核試點條件後上報國務院審定。各市(州)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對試點縣(市、區)的指導力度,嚴格按照國務院《指導意見》和本辦法的要求,盡快制定試點具體實施方案,由縣(市、區)政府報市(州)政府審核後報省政府審定。
十三、加強組織領導
省政府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省試點工作的政策協調和組織領導。各市(州)及試點縣(市、區)也要相應成立試點工作領導機構,盡快就試點工作做出具體安排,確保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
各地要充分認識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將其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切實履行新農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新農保的統籌規劃、政策制定、統一管理、綜合協調等工作。
各地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運用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加強對試點工作重要意義、基本原則和各項政策的宣傳,使這項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導適齡農民積極參保
5. 四川省。渠縣。有慶新農村房。說政府給買房的補貼2萬。這補貼錢到那去了戶主一分沒有
一直住山洞,從未被超越
6. 四川南充國家新農村養老保險的問題
大農民朋友也能夠參加養老保險了,參保時,還將得到國家的補貼。根據四川省政府印發《四川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凡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在戶籍地自願參保,憑社會保障卡享受各項服務。南部縣有望在全市率先開始試點,具體實施辦法將在本月底之前出台。
南充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次出台的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為了方便廣大農村老百姓參保,老百姓個人繳費標准分為五個檔次,即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不等。「參保人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多繳多得。」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說。
南充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全省也僅僅是試點,南充市南部縣將有望率先開始試點,根據全省的統一規定,在新農保試點地區,政府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基礎養老金,國家規定標準的基礎養老金由中央財政全額補助。而在養老金發放方面,基礎養老金標准為每人每月55元,各市(州)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准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於15年。
7. 四川省渠縣有慶鎮新農村房政府補貼款買房主沒有得政府補貼。
為什麼。有慶鎮。新農村。別人有政府補貼。我們沒有
8. 誰知道四川省平昌縣新農村政策和規定
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政策十大要點
作者:國土資源 文章來源:國土資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做出的一項戰略安排,是持續數十年、惠及數億農民、全面提升我國現代化整體水平的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涵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管理、村鎮建設、社會事業、國土整治等方方面面,需要一整套完備的土地政策體系作支撐。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國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並需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的農村土地政策,但是,也有一些農村土地政策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必須進行調整和改革。歸納起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土地政策要點有以下十大方面。
第一,堅持土地承包經營制不動搖,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農業家庭經營的制度基礎。家庭經營是世界各國農業經營的最基本形式。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賦予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奠定了農業家庭經營的制度基礎;同時,我國農民家庭經營的承包地,是農民重要的基本生活保障來源,因此土地承包經營制也是我國農村社會穩定的制度基礎。這一基本制度已經在《憲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上得到嚴格規范,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今後,要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穩定已經形成的土地承包關系,切實保護已經賦予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特別是,對於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管理,要從合同管理向登記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包括初始登記和變更登記、專業化屬地化規范化的城鄉土地統一登記管理體系,並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續期制度或者實行無限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按照物權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更為徹底的保護。
第二,依法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依法規范農地流轉,保障農民在農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決策權,結合農村勞動力流轉和農村人口轉移進程,在農民自願選擇和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通過農地的市場流轉和適度集中,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業土地規模經營;按照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農戶和龍頭企業自願簽訂產品合約和要素合約,發展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方式。在必要的情形下,可以發展龍頭企業受讓農戶承包地、僱傭農民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在完善農村土地登記制度,培育、發展和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市場的基礎上,開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市場,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增強農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第三,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保護好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多地少,需要養活的人口數量大,並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人口數量還會繼續緩慢增長,保護耕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土地政策極其重要的全局性戰略性目標。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繼續完善和嚴格執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世界上最嚴格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耕地保護制度。對於非農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通過繳納相關稅費,專項用於耕地整理開發以補充耕地。對於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糧、棉、油生產基地、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和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蔬菜基地等在內的耕地,在農地轉用審批和土地徵收等方面要繼續實行嚴格管理。
第四,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農地轉用制度和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公正補償機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從傳統計劃經濟延續下的農村集體土地國家統一徵收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顯現。推進新農村建設,就必須改革這種不合理的征地制度。當然,由於征地制度改革涉及耕地保護、城鎮建設、工業發展、公益事業、農民權益、政府利益等諸多方面,因此只能漸進推進。近期,應重點修改完善征地補償的有關法律法規條款和征地補償費的確定辦法,切實提高征地補償標准。從中長期看,理順農地轉用中的經濟關系,實現土地徵收中的公正補償,需要進一步深化土地市場化改革,縮小征地范圍,將土地徵收嚴格限定在公共目的,並在發展農用地內部流轉市場和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的同時,適度開放建設用地規劃許可的經營性農地轉用市場,形成的土地市場價格體系為公共目的的土地徵收補償提供客觀的市場參照,從而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區分公共目的和私人目的、公益性用地和私人性用地的新型農地轉用制度和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公正補償機制。
第五,改革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建立以城帶鄉的城鄉建設用地統一市場。我國以國家和集體二元土地所有制為基礎,與城鄉企業、居民的身份相掛鉤,依賴城鄉分割管理的路徑形成了城鄉建設用地使用制度上的雙軌制和城鄉分割的建設用地市場,包括鄉鎮企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等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市場化流轉長期受到限制,直接阻滯了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和城鄉經濟社會的一體化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有加快改革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開通城鄉建設用地市場,才能吸引城鎮企業和居民投資農村、實現以城帶鄉式發展。今後,從統籌城鄉土地政策、建立城鄉建設用地統一市場的要求出發,在制定和頒布《物權法》,明確界定建設用地使用權用益物權的基礎上,應進一步細分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對於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在法律上可比照國有出讓土地使用權創設集體出讓土地使用權,並允許其與國有出讓土地使用權具有同等效力地進行轉讓、出租和抵押;對於農村公益性用地和農民無償取得的宅基地,可比照國有劃撥土地設立集體劃撥土地使用權,在交易許可管制下對其進行市場准入管理。
第六,調整土地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格局,建立和完善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土地收益分配體系。在我國現行土地價、稅、費體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農地轉用和土地供應環節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環節取得的少,以土地出讓價款和費的形式取得的多、以稅收形式取得的少;在分配上,絕大部分土地收益集中在市、縣級財政,中央、省和鄉村兩頭得到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區的多、投向農村地區的少,投向經濟建設的多、投向社會事業的少。這種格局加劇了城鄉發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沖突,同時也驅使地方政府盲目擴張建設用地。新農村建設,要對這種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比如,提高耕地佔用稅的徵收標准,加大力度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制定和完善全國性的耕地開墾費徵收標准以及使用、轉移和監督管理辦法,保障對佔用耕地的有效補償;嚴格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徵收管理,完善有關15%的土地出讓金專項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規定,支持農業土地整理開發;設立土地保有環節的不動產稅種,全面完善不動產稅制,支持鄉村基層公共財政;建立土地收益基金專項管理制度,嚴格規范土地出讓收益用於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土地收購儲備和風險備用金等的具體標准,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七,開展農用地整理,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用地整理是精細化、集約化、節約化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國土整治、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方式。實踐證明,農用地整理通過對溝、渠、坎、田塊等進行工程治理,對挖損、塌陷、壓占、污染破壞的土地和各類廢棄地、閑散地進行復墾,一般能夠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積;通過規整農田灌溉渠系,發展節水灌溉農業,改良土壤,能夠提高土、水、肥的綜合利用效率;通過平田整地、歸並零散地塊、修築梯田,能夠促進土地集中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提高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和農業集約化程度創造條件;通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為農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創造條件;通過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農用地整理,無疑將是未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當堅持統一規劃、分區指導、依法規范、公眾參與的原則,以政府公共投資為主,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重點有步驟地穩步推進農用地整理,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第八,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推進村莊治理。目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建設用地總體上保持在180平方米左右,東、中部地區一般在120-250平方米,西部地區在150-400平方米,山區和牧區更高。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外流和遷移,一些農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隨之廢棄或閑置,出現了「空心村」等現象,而與此同時,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環境的願望越來越強。總之,我國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用地整理的認同感和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在村鎮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尊重並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結合撤鄉並鎮、遷村並點、撤村建居、舊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民居翻建改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公益事業建設等的實施,因地制宜地開展土地置換、土地權屬重劃、土地規整以及廢棄閑置地的開發利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建設用地整理,以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為紐帶,優化建設布局,促進人口適度集中,提高基礎設施完備度,發展公共公益事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第九,強化對城鄉土地用途的統一管制,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是土地政策有效實施的基礎。我國土地利用中的各類用地矛盾需要通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來統籌協調,土地政策只有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並保證規劃得到有效實施才能落到實處。在逐步統一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統一城鄉土地登記、統一城鄉財產稅制、統一城鄉人口戶籍登記的情況下,城鄉土地由分割管理向統一管理轉變,最為關鍵的是要完善城鄉一體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實行城鄉土地用途的統一管理。這就要求在編制和完善區域性國土開發規劃、國家和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加強宏觀和中觀層次的空間規劃管理的同時,要特別重視編制和完善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加強微觀層次的空間規劃管理,使各類空間規劃在編制、修改、審批、執行等環節更加緊密地銜接起來。同時要加強公共參與,積極吸收農民群眾參與規劃的編制、修改、執行和監督等過程,在農村樹立按照規劃用地管地和依法用地管地的新觀念。
第十,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促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有序轉移就業的社會安全保障機制。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農用地要轉為建設用地,越來越多的農民會全部或部分地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建設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妥善解決好這部分農民的生計和社會保障問題。在這方面,政府首先要採取積極的農民轉移就業促進政策,通過發展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支持發展中小企業等,鼓勵和幫助失地農民實現非農化轉移;同時要不失時機地跟進完善救濟、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在土地政策方面,考慮到農村失地少地人口的土地保障很難通過村集體內部多數人同意的土地調整來實現,因此,應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導而不是由農民集體內部決策主導的失地少地農民的土地保障制度,通過加強管理,保證將土地整理開發形成的新增土地、未發包的可利用土地、預留的機動地、交回和收回的承包地等優先安排給新增人口和失地少地的農民,保證以農為生的人口都能擁有基本份額的承包地;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建設用地供應政策,積極為失地農民提供非農就業安置渠道,為農民進城居住提供住房保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做出的一項戰略安排,是持續數十年、惠及數億農民、全面提升我國現代化整體水平的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涵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管理、村鎮建設、社會事業、國土整治等方方面面,需要一整套完備的土地政策體系作支撐。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國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並需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的農村土地政策,但是,也有一些農村土地政策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必須進行調整和改革。歸納起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土地政策要點有以下十大方面。
第一,堅持土地承包經營制不動搖,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農業家庭經營的制度基礎。家庭經營是世界各國農業經營的最基本形式。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賦予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奠定了農業家庭經營的制度基礎;同時,我國農民家庭經營的承包地,是農民重要的基本生活保障來源,因此土地承包經營制也是我國農村社會穩定的制度基礎。這一基本制度已經在《憲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上得到嚴格規范,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今後,要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穩定已經形成的土地承包關系,切實保護已經賦予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特別是,對於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管理,要從合同管理向登記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包括初始登記和變更登記、專業化屬地化規范化的城鄉土地統一登記管理體系,並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續期制度或者實行無限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按照物權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更為徹底的保護。
第二,依法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依法規范農地流轉,保障農民在農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決策權,結合農村勞動力流轉和農村人口轉移進程,在農民自願選擇和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通過農地的市場流轉和適度集中,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業土地規模經營;按照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農戶和龍頭企業自願簽訂產品合約和要素合約,發展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方式。在必要的情形下,可以發展龍頭企業受讓農戶承包地、僱傭農民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在完善農村土地登記制度,培育、發展和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市場的基礎上,開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市場,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增強農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第三,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保護好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多地少,需要養活的人口數量大,並且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里人口數量還會繼續緩慢增長,保護耕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土地政策極其重要的全局性戰略性目標。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繼續完善和嚴格執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世界上最嚴格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耕地保護制度。對於非農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通過繳納相關稅費,專項用於耕地整理開發以補充耕地。對於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糧、棉、油生產基地、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和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蔬菜基地等在內的耕地,在農地轉用審批和土地徵收等方面要繼續實行嚴格管理。
第四,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農地轉用制度和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公正補償機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從傳統計劃經濟延續下的農村集體土地國家統一徵收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顯現。推進新農村建設,就必須改革這種不合理的征地制度。當然,由於征地制度改革涉及耕地保護、城鎮建設、工業發展、公益事業、農民權益、政府利益等諸多方面,因此只能漸進推進。近期,應重點修改完善征地補償的有關法律法規條款和征地補償費的確定辦法,切實提高征地補償標准。從中長期看,理順農地轉用中的經濟關系,實現土地徵收中的公正補償,需要進一步深化土地市場化改革,縮小征地范圍,將土地徵收嚴格限定在公共目的,並在發展農用地內部流轉市場和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的同時,適度開放建設用地規劃許可的經營性農地轉用市場,形成的土地市場價格體系為公共目的的土地徵收補償提供客觀的市場參照,從而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區分公共目的和私人目的、公益性用地和私人性用地的新型農地轉用制度和對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公正補償機制。
第五,改革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建立以城帶鄉的城鄉建設用地統一市場。我國以國家和集體二元土地所有制為基礎,與城鄉企業、居民的身份相掛鉤,依賴城鄉分割管理的路徑形成了城鄉建設用地使用制度上的雙軌制和城鄉分割的建設用地市場,包括鄉鎮企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等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市場化流轉長期受到限制,直接阻滯了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和城鄉經濟社會的一體化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有加快改革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開通城鄉建設用地市場,才能吸引城鎮企業和居民投資農村、實現以城帶鄉式發展。今後,從統籌城鄉土地政策、建立城鄉建設用地統一市場的要求出發,在制定和頒布《物權法》,明確界定建設用地使用權用益物權的基礎上,應進一步細分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對於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在法律上可比照國有出讓土地使用權創設集體出讓土地使用權,並允許其與國有出讓土地使用權具有同等效力地進行轉讓、出租和抵押;對於農村公益性用地和農民無償取得的宅基地,可比照國有劃撥土地設立集體劃撥土地使用權,在交易許可管制下對其進行市場准入管理。
第六,調整土地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格局,建立和完善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土地收益分配體系。在我國現行土地價、稅、費體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農地轉用和土地供應環節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環節取得的少,以土地出讓價款和費的形式取得的多、以稅收形式取得的少;在分配上,絕大部分土地收益集中在市、縣級財政,中央、省和鄉村兩頭得到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區的多、投向農村地區的少,投向經濟建設的多、投向社會事業的少。這種格局加劇了城鄉發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沖突,同時也驅使地方政府盲目擴張建設用地。新農村建設,要對這種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比如,提高耕地佔用稅的徵收標准,加大力度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制定和完善全國性的耕地開墾費徵收標准以及使用、轉移和監督管理辦法,保障對佔用耕地的有效補償;嚴格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徵收管理,完善有關15%的土地出讓金專項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規定,支持農業土地整理開發;設立土地保有環節的不動產稅種,全面完善不動產稅制,支持鄉村基層公共財政;建立土地收益基金專項管理制度,嚴格規范土地出讓收益用於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土地收購儲備和風險備用金等的具體標准,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七,開展農用地整理,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用地整理是精細化、集約化、節約化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國土整治、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方式。實踐證明,農用地整理通過對溝、渠、坎、田塊等進行工程治理,對挖損、塌陷、壓占、污染破壞的土地和各類廢棄地、閑散地進行復墾,一般能夠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積;通過規整農田灌溉渠系,發展節水灌溉農業,改良土壤,能夠提高土、水、肥的綜合利用效率;通過平田整地、歸並零散地塊、修築梯田,能夠促進土地集中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提高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和農業集約化程度創造條件;通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為農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創造條件;通過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農用地整理,無疑將是未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當堅持統一規劃、分區指導、依法規范、公眾參與的原則,以政府公共投資為主,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重點有步驟地穩步推進農用地整理,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第八,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推進村莊治理。目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建設用地總體上保持在180平方米左右,東、中部地區一般在120-250平方米,西部地區在150-400平方米,山區和牧區更高。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外流和遷移,一些農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隨之廢棄或閑置,出現了「空心村」等現象,而與此同時,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環境的願望越來越強。總之,我國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用地整理的認同感和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在村鎮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尊重並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結合撤鄉並鎮、遷村並點、撤村建居、舊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民居翻建改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公益事業建設等的實施,因地制宜地開展土地置換、土地權屬重劃、土地規整以及廢棄閑置地的開發利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建設用地整理,以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為紐帶,優化建設布局,促進人口適度集中,提高基礎設施完備度,發展公共公益事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第九,強化對城鄉土地用途的統一管制,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是土地政策有效實施的基礎。我國土地利用中的各類用地矛盾需要通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來統籌協調,土地政策只有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並保證規劃得到有效實施才能落到實處。在逐步統一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統一城鄉土地登記、統一城鄉財產稅制、統一城鄉人口戶籍登記的情況下,城鄉土地由分割管理向統一管理轉變,最為關鍵的是要完善城鄉一體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體系,實行城鄉土地用途的統一管理。這就要求在編制和完善區域性國土開發規劃、國家和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加強宏觀和中觀層次的空間規劃管理的同時,要特別重視編制和完善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加強微觀層次的空間規劃管理,使各類空間規劃在編制、修改、審批、執行等環節更加緊密地銜接起來。同時要加強公共參與,積極吸收農民群眾參與規劃的編制、修改、執行和監督等過程,在農村樹立按照規劃用地管地和依法用地管地的新觀念。
第十,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促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有序轉移就業的社會安全保障機制。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農用地要轉為建設用地,越來越多的農民會全部或部分地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建設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妥善解決好這部分農民的生計和社會保障問題。在這方面,政府首先要採取積極的農民轉移就業促進政策,通過發展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支持發展中小企業等,鼓勵和幫助失地農民實現非農化轉移;同時要不失時機地跟進完善救濟、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在土地政策方面,考慮到農村失地少地人口的土地保障很難通過村集體內部多數人同意的土地調整來實現,因此,應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導而不是由農民集體內部決策主導的失地少地農民的土地保障制度,通過加強管理,保證將土地整理開發形成的新增土地、未發包的可利用土地、預留的機動地、交回和收回的承包地等優先安排給新增人口和失地少地的農民,保證以農為生的人口都能擁有基本份額的承包地;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建設用地供應政策,積極為失地農民提供非農就業安置渠道,為農民進城居住提供住房保障。
9. 四川省渠縣有慶鎮新農村房政府補貼款,房主沒有得到。錢到那去了
到處都在補貼,就是沒看到哪個真正把錢拿到手的
10. 四川省新農村建設房屋補償標準是什麼
2015年四川南部新農村房子補貼是多少。以前是三萬。現在怎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