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楊家埠村新農村建設

楊家埠村新農村建設

發布時間:2020-12-20 09:41:43

A. 楊家埠鎮幾個村曬頭村

如果你想去詢問這個村的地址,或者地理位置的信息,可以在網路地圖上面進行一下搜索,會出來非常詳細的信息,以及路線指導

B. 西楊家埠村和楊家埠村是一個村嗎

是的。楊家埠民俗文化古村,建於1986年5月,園內設風箏廠、民俗館、年畫館、風箏博物館、古店鋪一條街、文物館、嫦娥奔月台等數十個景區。佔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100000平方米,集風箏生產、年畫印製與民俗旅遊為一體,產品獲「山東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銀獎」、「中國出口商品博覽會優秀產品獎」、「國際風箏博覽會金獎」等多項大獎。風箏內容祥瑞吉利,有鳥、獸、蟲、魚風箏,有板式、硬翅風箏,有串式、軟翅風箏,為風箏會製作的長350米的龍頭蜈蚣,被譽為「世界之最」木版年畫更是受人喜愛,其中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戲曲人物無不栩栩如生。年年有餘、招財進寶、榴開百子,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追求和嚮往。大觀園以風箏、年畫為主導,民風民俗為主題,開展民俗旅遊,以其獨特的民風民情、濃郁的鄉土氣息,吸引了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觀光旅遊,每年接待遊客25萬餘人次。美麗、古樸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經濃郁的鄉土氣息、濃厚的民俗風情、優質的民俗旅遊服務,恭候國內外遊客的到來。世界聞名的風箏、年畫、熱情好客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將給您帶來一生的好運。

C. 楊家埠村的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明代是木版年畫發展成熟階段。那時這個村就「家家印年畫,戶戶扎風箏」。建於明崇禎十三年的「吉興號」年畫作坊,面積239.4平方米,房屋11間,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
開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繪制《灶王》、《門神》、《菩薩》、《玉皇》等;在繪刻方面,一部分取法於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郁壘門神》等;一部分取法於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恆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清末民初,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它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應該說,這是楊家埠年畫「隨欲而進」、「以變圖存」的改革創新時期,它適合人們已經改變的欣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D. 關於楊家埠年畫的文獻

「世上先有楊家埠,後來才生灶王爺。」流傳民間的這句斷語雖然有些誇張,但楊家埠村生產的《灶王圖》卻實實在在與百姓人家有著極深的緣分。每到農歷年底,人們把散著墨香的新灶王「請」進家,然後將老灶王「送」上天,並拜託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這種習俗已延續多久無法考究,可位於濰坊市寒亭區的楊家埠村,卻是自古就因出產年畫而於世聞名的。

自明朝開始,楊家埠就在地方誌里有村史記載。當時它是一個臨近集鎮的小村落,雖經滄桑,村子規模卻變化不大,至今全村戶數不愈300。「家家畫店,人人畫工」是這個村數百年前就已形成的特色。早在明代洪武年間,這里的楊姓藝人就開始創作木版畫藝術品了。至清朝,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技法臻於成熟,繪制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藝術風格縝密質朴。自此,年畫生產形成產業,規模和產量逐年擴展。清朝乾隆後期,楊家埠已有「畫訓百家,年畫千種,畫版數萬」的稱譽。

楊家埠年畫

1949年後,當地政府積極扶持發展年畫生產,成立起「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並組織藝人對古代工藝進行發掘考察,在原先基礎上加工、改革、創新。「文化大革命」期間,年畫業遭到嚴重破壞,畫版被毀,畫人改行,生產全部停頓。自1978年起,楊家埠人重操舊業,成立起年畫社和年畫研究所,將這一瀕臨失傳的藝術品類進行搶救性整理,恢復了個體生產年畫的傳統方式,畫品的藝術性和產量達到了近百年來的最好水平。

現在,楊家埠生產的木版年畫倍受國人喜愛,其銷路越來越廣。除山東本省各縣市外,北到黑龍江,南至長江流域,東達遼東半島,往西直越太行山一線省市,均為楊家埠年畫的旺銷地。

海外人士垂青楊家埠年畫是自鴉片戰爭時期開始。最初是天主教父們到處收集以為藏品,後來發展到不同職業的人士來華購買。1978年,法國漢學家艾利阿斯伯格編纂出版的《中國年畫》一書,就收進了多幅楊家埠出品的畫作。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光顧這個小村的境外人士越來越多。他們不僅僅趕來購畫,更多的則是來這里考察、訪古,探求中國這個普通農村生出年畫產業的奧秘。1978年春天,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攜夫人來到楊家埠。當他見到一位普通村婦用手一抹、一按再一揭,一張花花綠綠的年畫便印出來時,驚奇得直拍手掌。

楊家埠木版年畫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凡屬百姓喜歡的人物、山水、花鳥、瑞獸、仙佛,均為年畫表現的內容;凡屬中國的屋宇、庭院、門戶、畜舍,都有相應類別的年畫裝扮。僅以門為例,就有貼於街門上的門神、將軍型;貼於堂屋門上的文門神、朝官式;貼於場院屋門、倉庫門上的欄門判等。這些反映民間鄉土文化心態的年畫均具明顯的裝飾趣味和極高的實用價值。

楊家埠木版年畫全為手工製做,從拓稿畫樣開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貨點胭,四套工藝無一不是畫工、藝人手工所為。令人驚奇的是,這里的藝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自19世紀起,楊家埠有記載的著名藝人就有三十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畫「包公上任」聞名的楊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們稱作神童王的楊萬亮;1902年出生的擅長半印半畫的楊同科;1920年出生的刻版傳人楊洛書等,都是楊家埠有口皆碑的藝術名匠。

在楊家埠,生產年畫歷來以家庭為主,一家作坊亮出一個畫店的牌號,畫店世代相傳,名號永久不變。這些畫店的家庭成員,從老到少各具其長,要麼畫,要麼刻,要麼印,十八般武藝集於一身的也不少。即便從外村嫁進的媳婦,經過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也很快成為操持某種技術的匠人。

閱讀全文

與楊家埠村新農村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