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 1.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6.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
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2006年的中央1號文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任務,要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人口多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比其他國家要大得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
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在新形勢下推進的農村改革發展,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就決定了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實現的基本目標任務,包括現代農業建設顯著進展、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等,可以說都涵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中。只要按照「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可以保證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相反,如果不重視新農村建設,不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出現曲折或停頓,新農村建設「五句話、二十個字」的要求實現不了,那麼,農村改革發展所確定的基本目標任務就會落空。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繫到新形勢下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目標的實現,關繫到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成敗,因而關繫到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新農村建設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工作的牛鼻子,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
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完成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從目前情況看,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慢,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主要因素。只有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的戰略任務,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經過十幾年的持續不懈努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使農村社會生產力較大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進、農村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農村面貌較大改觀,使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全面發展,讓廣大農民過上全面小康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實現。因此,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的戰略任務。
⑶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好處:1:改造農村的某些封建思想.
2:減少貧富差距
3: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教育水平.
4:使農民學習科學農作物,高新技術,可以使產糧產量升高
.
5:帶動經濟發展.
壞處:
環境,土地等又會被破壞了....
⑷ 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性
文件指出,「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
這是2004年以來中國連續第三個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顯示了中國領導人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文件全文共分八部分: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
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文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村人口多是中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文件還強調,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⑸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⑹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是什麼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是什麼?
指導思想、發展思路等方面,要徹底改變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觀念和行為,牢固確立新型的工農和城鄉關系,努力推動城鄉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二、建設新農村的現實意義
建設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建設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必須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必須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
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條件,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建設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必須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工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財政范圍,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努力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讓廣大農民能夠像市民一樣擁有潔凈方便的自來水、清潔的燃料、整潔的廚房、舒適方便的衛生條件和平坦的道路。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只有讓農民了解建設新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使他們認識到建設新農村是關繫到他們當前切身利益和未來美好生活的事業,才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農民的素質放在首位,擺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技能化、專業化工程,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等)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九億農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寬裕。
⑺ 簡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1、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
2、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
3、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
4、是保持國民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5、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
6、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要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正是從這一國情出發,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和農村始終是重點和難點。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最艱巨的任務。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卻有繼續擴大之勢。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不少新問題,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產滑坡、農民增收困難、基礎設施不足、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等方面。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明確了要對農業、農村、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出台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2004年「1號文件」中提出實行「兩減免、三補貼」的政策,使農民從減免農業稅、免徵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和種糧直接補貼、購買良種補貼、購買大型農機具補貼中,直接受惠451億元。2005年的中央「1號文件」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的力度,政策直接給予農民的實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億元。由於這些政策措施的強力推動,以及市場糧食價格回升和氣候比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出現了明顯的轉機。
2005年,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具體來說,首先,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還不適應,特別是耕地減少,糧食播種面積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目前糧食生產能力比歷史最高水平大概減少500億斤。其次,農業的基礎設施條件很差,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大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修的,灌溉設施嚴重老化,主要還是靠天吃飯。由於投入不足,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年欠賬比較多。目前,全國主灌區骨幹建築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第三,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業科技對生產的貢獻率僅僅在45%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至30個百分點,並且科技推廣能力比較弱,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在30%左右。第四,農業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壓力。我國自然災害每年都頻繁發生。在市場風險方面,由於一些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特別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民增產不一定增收,也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正像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認為的那樣:「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是長期形成的,改變農業和農村的落後面貌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十一五」時期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只有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才能在本世紀頭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意義非常重大。
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
《十一五規劃》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內產發展、容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1、統籌城鄉發展;
2、深化農村改革;
3、發展公用事業;
4、農民增收;
5、加強黨的領導;
6、培育新農民;
7、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醫療等;
8、留住醫療人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