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1)怎麼樣建立新農村規劃概念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貳』 怎樣建設新農村你
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是什麼?
指導思想、發展思路等方面,要徹底改變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觀念和行為,牢固確立新型的工農和城鄉關系,努力推動城鄉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二、建設新農村的現實意義
建設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建設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必須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必須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
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條件,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建設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必須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工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財政范圍,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努力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讓廣大農民能夠像市民一樣擁有潔凈方便的自來水、清潔的燃料、整潔的廚房、舒適方便的衛生條件和平坦的道路。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只有讓農民了解建設新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使他們認識到建設新農村是關繫到他們當前切身利益和未來美好生活的事業,才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農民的素質放在首位,擺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技能化、專業化工程,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等)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九億農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寬裕
『叄』 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容都有什麼
具體內容:
1.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2.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5.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
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3)怎麼樣建立新農村規劃概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
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
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肆』 怎麼樣寫「如何建設新農村」論文
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藝術
一、新農村建設中搞好環境藝術設計的
重要性
第一,好的環境是人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什麼是農村環境藝術? 農村環境藝術就是
由村鎮的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綠化、開放性空間
等物質實體構成的空間整體視覺形象,多指農村
環境景觀。農村環境藝術和城市環境藝術是不同
地域、不同規模但是同一性質的問題。村鎮和城
市這兩個詞雖然不是一個意思,但都是人類生活
聚居的場所,都是人工條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條
件的一種環境。人們這種改造自己生存環境的活
動,改造得好可以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改造得不好
就會產生「視覺垃圾」。
農村環境藝術與村鎮規劃有重要的區別,並
不是做好了村鎮規劃就可以代替好的農村環境藝
術,從而產生優美的村鎮景觀。從城市設計的角
度看,農村環境是四維的研究和解決建築形式、色
彩、質地等的美學問題。在這方面很多無可爭議
的實例,如:雲南的麗江古城,之所以成為人們爭
相一睹的旅遊熱點,就是因為它完整保存著宋末
元初納西族民居建築風貌,古樸典雅的民居建築
群,依山傍水,參差錯落,五花石街巷曲折幽深,四
通八達,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巧奪天工的人的
智慧於一體,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三萬居
民世居古城,創造和保留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形成獨具魅力的「東方威尼斯」。又如,蘇州水鄉的周
庄、浙江烏鎮等都是因為景觀特色才成為舉世矚
目的旅遊勝地的。
第二,好的農村環境景觀是一個地區文明水
平的直接體現。村鎮景觀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對城
市產生著直接影響。因此,村鎮景觀在某種意義
上是體現一個地區審美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優美的環境也是良好人居環境的必要
條件。以往,農村是由普通民居和一些公共建築
生成的村鎮,就是為人的聚居和活動的場所,其建
築形式首先受經濟承載力的影響,其次考慮使用
功能的需要,最後才考慮審美的需要。如今,農民
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審美觀念逐漸加強,但是
由於審美能力和品位問題而花錢營造了「不如
意」。特別應當說明的是,並不一定美的建築就
一定比不美的建築費錢,粉牆黛瓦可能比瓷磚和
琉璃瓦更便宜,但在一定的環境中給人的感覺可
能更舒服些。
二、新農村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環境藝術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
要分層次、分類型、分階段逐步實施,並在實施過
程中警惕一些問題的產生。
第一,「形象工程」帶來的「短視意識下的美
化運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果不加以正
確認識,則很可能被部分急於追求「政績」的幹部簡單理解為「寬馬路,大洋房」,而給五千年的中
國農村大地的生態和鄉土遺產景觀帶來不可逆轉
的「損害」。這樣「改造」的後果,不僅達不到預期
的效果和目的,還會使農村集體以及個人背上沉
重的包袱,弱化「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等目標,影
響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第二,「發展經濟」前提下的「國土安全格局
的破壞」。人與土地的和諧關系是「和諧社會」的
根基,這種和諧關系體現在健康安全的生態過程、
秀美朴實的自然環境、人對土地的精神寄託和歸
屬感。一方充滿詩意和精神靈秀的土地是民間信
仰和民族認同的基礎。中國國土下述兩個特點使
維護和諧社會基礎的任務艱巨異常:第一,本來脆
弱的土地生態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巨量的人口,
有限的資源,特別是土地和水、林地資源,幾千年
不斷的開墾,使中國土地生態異常脆弱,自然災害
頻繁。歷史上,因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的情形往
往是社會不安定因素,而城鎮化對土地的侵佔又
將使這種人地關系矛盾更加突出。第二,五千年
的土地充滿了精神含義,是草根信仰的載體。古
老的土地上,由於世代人的棲居、耕作,留存了豐
富的鄉土遺產景觀,一條小溪、一座故園家山、一
片聖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
寄託和認同。這些鄉土的民間的遺產景觀,與他
們的祖先和先賢的靈魂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草
根信仰的基礎。然而,在過去城鎮化和鄉村建設
的過程中,由於認識問題的膚淺和缺乏科學發展
觀的指導,鄉土生態和文化景觀遭到破壞,脆弱的
中國大地生態景觀和不可或缺的鄉土遺產景觀歷
經磨難。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洋文化」肆虐及對歷
史遺留文化精華的否定,令人心痛。當今,全球化
的浪潮席捲世界各地,全球化已是人類進程中不
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已
無法把自己封閉起來,與世隔絕。那樣,不僅不能
發展,甚至不能生存。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發展是
一個不斷擴大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代的每一個國
家和民族,都納入了世界范圍的多元、多向文化交
流之中,拒絕交流是不可能的。但文化交流過程
中所產生的文化接觸、文化沖突、文化移植、文化
融合等問題,應引起在新農村景觀建設中足夠的
重視。在這個全球化的大市場中,「文化國界」愈
發顯得重要,因此,建立在東西方文化對比、交流
大環境下的新農村的鄉村景觀建設,相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應更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更
加強調由文化的差異為地區所帶來的價值和吸引
力。這就需要在繼承自身鄉村文化遺產的前提
下,能夠很好地整合同質文化和異質文化,並勇於
文化創新。否則,在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文化的
繁茂之地,或許就只能看到歷史文化的只毛片羽。
第三,政府主導下的「大包大攬」。科學發展
觀要求「以人為本」,新農村環境建設同樣也要求
「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要堅持村民自
願原則,各級政府只能引導和扶持,調動農民的積
極性,決不能起包辦和替代的作用。在規劃設計
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充分徵求農民的意見,按照村
民自主、自願、自立、自我組織、自我覺悟、自我改
造的過程進行,還應防止站在城市的角度去要求
農村環境的藝術改造,避免出現城不像城、村不像
村的結果,要從新農民、新農村、新農業的角度去
審視和制訂,以農民得到實惠為根本出發點,並且
作為評判標准。
第四,如何建設新農村,現在的理論探討有待
完善。首先,表現在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上,現在的
常見提法建議加上「生態良好」一項,成為生產發
展,生態良好,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
理民主。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
件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其次,是基礎設施,這牽
涉到投資結構的問題,即投資的時空分布。區域
內的農村聚居形態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
投資如果和符合規律的農村形態結合,則會比較
合理。否則,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資,則投
資的回報率低,且可能有負作用。舉個極端的例
子,如果一個村子位於生態脆弱的山區,如果要修
路,投資很高,還可能會破壞生態,如果是非常重
要的生態保護區,可能把當地小村落的農民遷出
比較合理。
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特色開展環
境建設
新農村建設現在已拉開大幕,但新農村環境
要建設成什麼樣,怎樣建設,如何做好,這些問題
都需要探索。吳仁寶領導的「華西村」是新農村
建設的一個典型,固然,「華西村」成績斐然,但是
否將「華西村」的環境建設大規模「克隆」就能建
設成新農村? 值得實事求是思考。要確定新農村
的合理形態,首先要用環境藝術設計方法研究農
村的環境建設。根據環境異質性原理,依次確定
需要保護的耕地的范圍,生態用地的范圍及農村建設用地的范圍,由此確定基礎設施的走向。工
業應適當集中於城鎮體系結點上,建設生態工業
園。如果全國大部分村莊學「華西村」模式,必然
是一種分散發展工業的模式。這種模式會增加環
境保護的難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
率。可以想像,污染向農村的擴散會惡化農村生
態環境。「華西村」模式較適用於工廠分散治理
具有良性經濟價值的情況。理想的是根據當地實
際情況和特色開展環境建設。如:
(一)風景名勝區范圍內的農村環境
這是最重要的環境形態,不僅關繫到村鎮自
身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風景名勝區的景觀,進而
影響到農村總體形象。在這些地區內的村鎮其環
境應該是作為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本
身處在風景之中,所以環境設計要遵從風景名勝
景觀的需要,要融入風景,互相襯托,成為景觀構
成要素之一,而不要成為景觀的冗餘。在一個風
景名勝區內不同地點的農村,其環境感覺是「平
和質朴」還是「精彩入勝」,要根據環境總體需要
來規劃。總的看,風景名勝區內的村鎮環境藝術
設計應該基本作「平和質朴」設計方向來處理,以
免喧賓奪主。但需要營造景觀高潮的地方,則應
該「精彩入勝」、「畫龍點睛」。
(二)廣大平原地區的農村環境
這部分地區地貌平坦,沒有起伏變化,給村鎮
環境藝術設計留出了廣闊天地,相對於風景名勝
區內的村鎮環境藝術設計來說,可以相對獨立地
考慮村鎮景觀。因此,每一個村鎮都可以在體現
區域總體風格統一,體現地區民居建築語匯特點
的前提下,體現個性變化。但都應該有符合人們
視覺美感要求的聚散、疏密、錯落、對比、曲直、主
次等構圖意識,有形式、密度、肌理的審美韻味。
一個村落、一個小鎮要有富於變化的天際線,有主
景建築或標志物,使村鎮成為地景的高潮,主景建
築成為村鎮環境的高潮。
(三)城市邊緣地區的農村環境
緊鄰城市周邊的村鎮應該作為城市設計的內
容來考慮,因其所處位置直接影響城市形象,在一
定程度上是互相因借的關系,所以與風景名勝區
內的村鎮環境有相同的性質。但不同之處在於其
景觀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樣化,建設標准應該更高
一些。形成園林化的村鎮,把每個村鎮都變成城
市周邊的大花園。
同時,無論何種農村環境形態,都離不開園林綠化。實際上,植物提供的不規則的輪廓線、「軟
性」的質感恰恰是建築表現出來的「規則」、「硬
質」的對比、襯托和補充。在農村環境設計上,園
林綠化提供了「任意」空間,宜疏則疏,宜密則密,
宜掩則掩,宜露則露,只要需要,任意擺布,至美為
上。所以,村鎮環境建設要用足這個手段。
四、新農村建設中搞好環境藝術會收
到相得益彰的效益
搞好了新農村的環境藝術建設,會給農村及
農民帶來其本身以外更多的好處。
環境建設搞好後,可以利用優質環境資源發
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多種形式,使農民得到
很多方面的好處。
(一)農民得以休閑放鬆
到外地甚至外國旅遊,固然不錯,但那往往要
花費較多的金錢和時間,而且人也常常跑得很累。
選擇到鄰近的鄉村休閑旅遊,其實更能體現休閑
的本質意義,更能讓身心得以放鬆。
(二)農民增收明顯
城市居民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餘,驅車到離
城市不遠的鄉村去體驗農村恬靜的生活,欣賞村
庄的田園之美已成為一種越來越時尚的休閑方
式,這為農村經濟帶來新的活力。通過加強農村
環境的藝術建設,可以大大改善農村環境,農民可
以依靠優美的,並具有特色的農村環境來發展如
農家樂形式的鄉村生態旅遊產業。有些村原來農
民人均收入一年只有二、三千元,開展了「農家
樂」項目後,人均收入增至五、六千元甚至萬余
元。當地農民在為遊人提供優美環境、舒適服務
的同時,也改善了自身的生活、居住條件。
(三)促進了農村面貌改觀
有些原來「臟、亂、差」的村莊,通過新的藝術
設計建設,通過整治變得干凈、整潔、漂亮。而在
一些「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發育比較好的鄉村,更
是已經開始涌現出一批特色蔬菜種植戶、特色畜
禽養殖戶等,帶動了不少農民從事種植業、養殖
業、服務業。
(四)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如果能很好的統籌規劃農村環境建設布局,
則不僅可推進一大批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可
以使休閑旅遊業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
點和新農村建設的新的支撐點。這也是縮小城鄉
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五)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從改變農村「臟、亂、差」著手,從改水改廁、
實現人畜分離等身邊的小事做起,對農村環境衛
生進行綜合整治。加強環境藝術建設,發展生態
旅遊可以為當地農民提供發展商品經濟的新經驗
新觀念,使他們掌握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
開闊眼界,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要加強對
農民的教育,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養成
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良好
的環境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
參考資料:韓傳亮,曹春英,王移山,王茜,郭西燕,張敏: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藝術
『伍』 新農村應該如何建設
官方的發言已經被樓上說了。如果真的如樓上說的,那倒是一件好事。問題是會不會按照這些程式來。
確實,新農村建設全國各地都在試點,但是每個地方的zhengfu有每個地方的對策。比如我們那邊的某個鄉鎮的做法是,找幾個2b代表簽名,然後就說絕大多數同意。其實這幾個2b都是家裡是破房子,沒翻建的。要是拆遷肯定佔便宜啊。房子無論好壞平房的每家6萬,樓房的兩層的萬。然而如今有幾家沒建新房的呢?6萬,8萬哪裡夠?都是些想政績的腦子裝了shi的人想出的辦法。
國務院明文規定,搬遷要先安置,後拆遷,根本沒做到。為這事,我們那兒前幾年都鬧出人命了。
和房地產開發性質應該一樣的,你擁有的也就是最多70年的產權。地基不再是你的財產了。房子的規劃是zhengfu相關部門唄,你以為還要徵求你的意見啊?
就是城鎮化,設小區。你可以不同意啊。但是,不同意不代表你就一定能勝利啊,前幾天你沒看到車輪下血淋淋的事實啊?萬一走正規途徑沒辦法了,就從了吧,犯不上搭上性命。
『陸』 新農村規劃怎樣進行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新階段,是實現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必由之路。新農村建設要實現既定目標,就必須發動多方面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科學的規劃,整體的協調,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 結合遠景設計研究院多年新農村規劃建設經驗,新農村規劃可按以下幾點進行:
1、先規劃後行動
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強規劃管理,杜絕違規建設。只有進行合理的農村建設規劃,才能較好的控制農村的規模和發展方向,保證農村整潔、文明,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從實際情況出發,有的地方自然條件好,有的地方工業基礎好,有的地方交通便利,有的地方文化底蘊深,有的地方經濟比較發達,因此,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積極探索,確定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進行分類指導,動態管理。
3、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突出地域特色
根據村莊的整體風格、農民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地形、地貌特點,確定具體的布局形式和建築風格。利用能夠反映地域特色的地方材料,保存並維護村莊中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傳統建築。
『柒』 什麼是建設新農村
這個問題很空的!主要指"三農"的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內涵)是什麼?
我們要建設的新農村,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新農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2、你是如何認識國家重視新農村建設的呢?
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體現了共同富裕的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農村發展不起來,整個國家都發展不起來,小康社會就不是全面的;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利於改革發展的大局,有利於農民生活的提高。
3、你是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呢?
① 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的標志。②也表明我們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順應現代化建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農村發展不起來,整個國家就發展不起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③既體現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原則。④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⑤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
http://www.ahnw.gov.cn/other/newcountry/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55904/55921/3972140.html
『捌』 新農村該怎樣定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方針內涵十分豐富,既要求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求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求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既要求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總之,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推進的新農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使現代農業建設有新的進展;要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多途徑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生活有新的提高;要搞好村鎮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村容村貌有新的變化;要大力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使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新的突破;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消除制約體制機制障礙,使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有新的增強;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增強法治觀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社會風氣,使農村和諧社會建設有新的進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點和目標。
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
——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的落後,首先是經濟的落後。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實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促進農民增收,要「三管齊下」。一是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形成農村內部增收合力。二是實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拓寬農民外部增收空間。
——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努力提高農民素質。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最突出的是社會發展的差距;我國農村的落後,最突出的是社會事業的落後;我國農村存在的問題,最突出的是農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的問題。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要求。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切實加快農村社會發展,重點抓好農村教育和衛生事業。
——加快推進村鎮建設,努力改變村容村貌。農村的落後,每一位到農村看過的網友都會很清楚,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村鎮建設的落後。加強村鎮規劃和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務之急。要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盡快改變村容臟亂差、房屋破舊散和農村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的落後狀況。在這個過程里,必須強調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實行分類指導,絕對不能搞一刀切,搞大拆大建。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起點可以高一點,步子可以快一些,統一規劃建設新村;經濟欠發達的地方,可以先辦有條件辦的事,從改水、改廁、改灶、改電、改路等農民最關心、最期盼的事情抓起。
——加快推進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保持農村和諧穩定。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有符合時代要求的新風尚、新觀念、新思想。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推進以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新事新辦,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要引導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用勤勞的雙手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很多,但是在當前主要要抓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城鄉關系、工農關繫上的第三次重大調整。第一次是指1980年代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給農民,分權是其核心。2003年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為第二次調整,那次調整的核心是減負。此次則是系統性、綜合的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