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江漢平原農村自建房

江漢平原農村自建房

發布時間:2020-12-19 14:02:27

A. 什麼時候去開始新湖北省仙洪新農村位於江漢平原

九真山,是江漢平原第一高峰,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原漢陽縣)永安街境內。九真山主峰海拔高度為276米(這個數字,見《蔡甸史話》一書),其山體東、西長2.5公里,總面積2.5平方公里。九真山九峰蟬聯,蜿蜒起伏,勢若浮龍,舊稱「漢陽縣之鎮山」。 【圖中左邊的山峰,是九真山主峰。】 九真山,原名五藏山,相傳有九位真人在此結廬煉丹。公元867年,五藏山改名為仙潛山。後來,因為九峰相向,又改名為九真山。到了宋代,在山頂上建了廟,稱為「九真觀」(又稱為「九真山廟」)。傳說這里為大王菩薩所駐之地,歷史上成為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的道教勝地,古時香火十分旺盛。公元1958年,由於大辦鋼鐵及食堂化,九真山廟被周圍的群眾拆毀,把廟里的木料用於修建食堂和隊屋。 我國著名的革命家、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政委、在蘇聯參與了《俄華辭典》編寫工作的陳昌浩同志,就出生於九真山東麓的代家莊屋。 公元1969年,湖北省在九真山主峰的山頂上修建了「821」廣播電視塔並且修建了「之」形的盤山公路,汽車可以直達山頂。改革開放以後,湖北省在九真山主峰南麓修建了廣播電視學校。現在,這里成為湖北省電視劇製作中心。 九真山森林公園,於1995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B. 漢江平原和漢江平原是一個地方么

是一個地方。

漢江平原
由長江與漢江沖積而成的平原。位於長江中游。與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位於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東迄武漢,北自鍾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介於北緯29°26′~31°10′,東經111°45′~114°16′。面積3萬余平方公里。
地貌 平原主屬揚子准地台江漢斷拗,地勢低平,除邊緣分布有海拔約50米的平緩崗地和百餘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微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東南降至25米以下,漢口僅23米。平原內湖泊星羅,水網交織,垸堤縱橫。地表組成物質以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湖泊淤積物為主,屬細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紀紅層僅於平原邊緣地區出露。
長江、漢江和東荊河沿岸地勢較高,一般在28~38米。地貌上可分為兩部分:①處於河床與人工堤防之間的堤外灘地,現代沖積作用旺盛,地勢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為砂壤質。②大堤以內的堤內平原,一般較堤外灘地低3~6米,向內側微傾,土壤多為厚層粉砂壤土。

江河之間相對低下,形成長形凹地,主要有漢北河與漢江間的天門河、汈汊湖凹地;漢江與東荊河間的通順河、排湖凹地;東荊河與長江間的四湖(長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長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組成物質主要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離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澇漬。
江漢平原大小湖泊約300多個,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長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淺,是淡水養殖業的基地;又能調蓄江河水量,減輕平原旱澇災害。
氣候 平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約20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值約460~480千焦耳/平方厘米。無霜期約240~260天,10℃以上持續期約230~240天,活動積溫5100~5300℃。平原各地利於棉花、水稻等喜溫作物栽種。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氣溫較高的4~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總量的70%。漢江谷地為冷空氣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漢平原首當其沖,春、秋季節常發生低濕陰雨,使旱稻爛秧機率及二季晚稻空殼率較高;若遇梅雨過長、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澇;盛夏常為副熱帶高壓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氣,故伏、秋乾旱頻次較多。
改造 「長江萬里長,險段在荊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時,長江水面往往高於兩側平原數米至十餘米,二是荊江河段曲流發育,河道彎曲,水流不暢。漢江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其洪水量不及長江,但下遊河槽呈漏斗狀,上寬下窄,每遇洪水,嚴重威脅兩岸,與長江洪峰相遇,威脅更大。當外江汛期,又適逢內湖水位上漲、地下水位增高的季節,外洪內澇,造成嚴重漬澇。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亂,洪澇災害嚴重。江、漢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潰口成災。從1644~1949年的300餘年間,荊江大堤決口19次,其中1931年的決口,計有9縣33.3萬余公頃良田被淹,12萬多人死亡,300多萬人流離失所。1949年以來,對荊江、漢江、東荊河等堤防進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並於1952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了荊江分洪工程和漢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別是1968年漢江丹江口水庫(見丹江口水利樞紐)蓄水發電後,有效地控制了漢江上游洪水,與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減輕了洪水對江漢平原的威脅。同時下荊江河段進行了上車灣、中洲子等人工截彎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
1949年以來,大力調整了原有水系,開挖了西起天門縣魏家台,東至漢陽縣新溝鎮,長近100公里的漢北河;四湖地區長126公里的總乾渠;東、西乾渠、田關渠等幾十條大、中型骨幹排灌渠道。至80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統初步形成,減輕了旱澇災害。
經濟概況 江漢平原,旱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52%,水田約佔48%。旱地集中分布於堤內平原,堤內平原的棉田佔耕地面積的40~60%,個別地區高達80%以上。1949年後成為中國高產優質棉區之一。水田集中分布於河間凹地和平原邊緣,糧食商品率較高,為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湖區大量圍湖墾殖,湖田面積增加,田多勞少,耕作較粗放,單產水平較低而不穩定。近年來,部分實現了退田還湖。平原的油料作物佔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為主。
江漢平原的湖區是中國的著名水產區,不僅盛產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鯉、鯽、桂、鱅、烏鱧等魚類亦豐。還盛產蝦、 蟹、貝類、 蓮、藕、菱、蘆葦和水禽。其中多種水產品為重要出口商品。隨水利建設與河湖的綜合治理,水產由過去以天然捕撈為主,轉而重視發展人工養殖。
======================================

C. 自建房 完工後 下雨時 東面內牆面 會滲漏 如何解決

牆面滲漏。分析原因:一是室外頂棚防水施工是否按標准施工?二是外牆面是否做防潮保溫處理,需要做防水的可否做到位。

D. 農村柴火土灶好用嗎

很好用的 關鍵是火力大 然後鍋大 很適合菜的翻炒和快炒

E. 長江三角洲、東北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的農業地域類型知道的 請告訴我 謝謝啦

1. 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億美元。2. 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佔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3. 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4. 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 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 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佔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本地區有臨近港澳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里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里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

F. 江漢平原農村富裕嗎

當你看見一位老爹爹大熱天的在地里幹活時,你去問他,他會告訴你江漢平原富不富裕

G. 江漢平原最適合種什麼東西

棉花生復產與相宜的經濟行制為
。這也與清代中國農村的基本情況相似。雖然江漢平原有不少有名的棉布品牌,並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市場,但如前所述,進入長距離運銷的數量十分有限。在進入20世紀之前,江漢平原的棉花也主要是用作自紡自織的原料就地消費,因棉花不耐水,只能種在旱地上,且對土壤質地也有特殊的要求;因其易受洪水危害,棉花又要種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但又不是山地,山地瘠薄且不易灌溉。如在清末漢川,棉花即主要種在垸中,「棉……垸田多種之,山田種此者十僅二三」(光緒《漢川圖記征實》冊五頁二下)。

H. 漢江平原的經濟作物

棉花乃清代江漢平原主要的經濟作物,而棉布則是重要的商品之一。這也與清代中國農村的基本情況相似。雖然江漢平原有不少有名的棉布品牌,並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市場,但如前所述,進入長距離運銷的數量十分有限。在進入20世紀之前,江漢平原的棉花也主要是用作自紡自織的原料就地消費,因棉花不耐水,只能種在旱地上,且對土壤質地也有特殊的要求;因其易受洪水危害,棉花又要種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但又不是山地,山地瘠薄且不易灌溉。如在清末漢川,棉花即主要種在垸中,「棉……垸田多種之,山田種此者十僅二三」(光緒《漢川圖記征實》冊五頁二下)。

改造
「長江萬里長,險段在荊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時,長江水面往往高於兩側平原數米至十餘米,二是荊江河段曲流發育,河道彎曲,水流不暢。漢江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其洪水量不及長江,但下遊河槽呈漏斗狀,上寬下窄,每遇洪水,嚴重威脅兩岸,與長江洪峰相遇,威脅更大。當外江汛期,又適逢內湖水位上漲、地下水位增高的季節,外洪內澇,造成嚴重漬澇。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亂,洪澇災害嚴重。江、漢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潰口成災。從1644~1949年的300餘年間,荊江大堤決口19次,其中1931年的決口,計有9縣33.3萬余公頃良田被淹,12萬多人死亡,300多萬人流離失所。1949年以來,對荊江、漢江、東荊河等堤防進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並於1952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了荊江分洪工程和漢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別是1968年漢江丹江口水庫(見丹江口水利樞紐)蓄水發電後,有效地控制了漢江上游洪水,與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減輕了洪水對江漢平原的威脅。同時下荊江河段進行了上車灣、中洲子等人工截彎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

1949年以來,大力調整了原有水系,開挖了西起天門縣魏家台,東至漢陽縣新溝鎮,長近100公里的漢北河;四湖地區長126公里的總乾渠;東、西乾渠、田關渠等幾十條大、中型骨幹排灌渠道。至80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統初步形成,減輕了旱澇災害。

閱讀全文

與江漢平原農村自建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