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潮汕傳統建築,無論是府第式民居,還是家族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很多,且都用生動形象的名稱來命名,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一,四點金:「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築還有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後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三、四馬拖車:「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粉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貳』 潮汕風俗農村入厝的順序
潮汕入宅四句:
潮起潮落新房足
汕新居婚嫁俗
入景隨鄉講風俗
宅居雅園新氣象
每秋鄉入厝每晚村某角落響起鑼鼓及鞭炮聲音接著便搖鈴及讀經聲音便潮汕鄉入厝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
『叄』 農村蓋房,順序有講究嗎如果正房和廂房一起蓋可以嗎還是先蓋正房從民俗方面給給意見。
不知道你們那邊的房子是什麼樣的 按照潮汕習俗的話一般都是右邊整邊建或是後三間一起建 廂房正房一起蓋是沒問題的 但動工肯定是從正房先開始的 希望能幫到你
『肆』 潮汕民居有幾種形式其有什麼風格特點
一,四點金:「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築還有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後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三、四馬拖車:「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粉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伍』 潮汕人建房有哪些特點
在傳統的廣東潮汕人心中,房子地址的好壞,關繫到一家人的前途、命運、禍福等;蓋一座房,等於建立世代基業,辦子孫大事。所以,他們在房子的選址上特別慎重。
潮汕人建房一般請專們為人看住宅基地和墳地等地理形勢的人代為選擇,故選擇住房地址又叫"相地"。相地時,他們一般運用"羅盤"定位,就是羅經盤中二十四山,也稱"排分金"。
二十四山包括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癸;丑、艮、寅。要取吉方位。羅盤以"卯"代表東方,以"午"代表南方;以"酉"代表西方,以"子"代表北方。
潮汕地區屋址最好選擇在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山丘,這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環抱的最佳之所。潮汕人有句俗語說"在生勿住向北厝,死後勿葬向北墳",反映了選擇地基的重要性。
潮汕人建房子,多順山勢龍脈為主屋正廳朝向,家居一般不取正南北或正東西。此外,潮汕人建房還忌正對山溝、深壑、大道、江河,如果實在避不開,潮汕人一般就在門口立一塊鐫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碣石,以"辟邪去煞"。
『陸』 潮汕習俗蓋樓房做四句
這切實有。比如說蓋樓房動工,上樑。安門第,都有做好四句習俗,主人要包紅包嘗賜做四句者。比如:吉日良辰,興工動土。財丁興旺,四季平安。
『柒』 廣東省潮汕地區建房搬新家舅舅要送燈有什麼講究
朋友,你好
以前就有這樣的一種很講究的方式
一般情況下面都可以送塑料或者玻璃燈
現在新時代已經沒有什麼講究,最好送價格高一點的
『捌』 潮汕地區今年建房什麼方向好
潮汕建房每年都一樣吧
潮汕地處北半球,是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北回歸線橫穿潮汕)專
所以民屬居都是坐北朝南。
夏天受東南季風影響,門朝南有利於解暑降溫,冬天有將西北風拒之窗外
反正我是潮汕的,那裡幾乎所有建築都是大門朝南(除大路兩旁的除外,因為路旁門朝大路方便鋪面做生意)
『玖』 潮汕農村自建房150平方平面設計
潮州的,建磚混吧?
總共建幾層? 各樓功能要求: 每層要幾個卧室、客廳餐廳廚衛都要嗎?
『拾』 傳統的潮汕民居有什麼特色
潮汕人以飾木結構、壁畫、中脊和嵌瓷、木雕和彩繪、厝頭等形式,鑄就了潮汕七大特色古民居:(1)「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歷經數代,多次修建,但仍保存著宋代建築的基礎格局,被專家認為是現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 (2)「潮州一絕」己略黃公祠 要欣賞潮汕古民居精美的建築工藝和裝飾風格,當首選己略黃公祠。它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坐北向南,是一座建築面積只有550平方米的二進祠堂。規模雖然不大,建築也不顯雄偉輝煌,但是卻以精美絕倫的木雕裝飾著稱、有「潮州一絕」的美譽。 (3)「石雕瑰寶」潮安從熙公祠 品味潮汕古民居,人們往往會提到一句俗語:「一條石牛索激死三個師父」——而這一典故出自有著130多年歷史的潮安彩塘的從熙公祠,它被稱為潮汕地區清代石雕中的頂極藝術精品而享有「民間瑰寶」的聲譽。 從熙公祠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富商陳旭年專程回鄉所修建的資政第中的一座祠堂,它坐東向西,規模宏大,前後歷時14年,耗銀26萬兩,到清光緒九年(1883年)才基本竣工。 (4)「駟馬拖車」澄海陳慈黌故居 在潮汕傳統的古民居中,「駟馬拖車」無疑是最規范、且最具規模的,從中軸的三進廳堂、家廟,到兩側的「四點金」宅院,而兩旁四條花巷就像拖著這座豪宅的四匹馬——如今在潮汕地區,要想看到這種傳統的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也許就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鎮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了。它佔地2.5萬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壽康里和三廬書齋四座大宅院組成,506間廳房彼此連片、鱗次櫛比,人稱「南國大觀園」。 (5)「民居殿堂」潮陽明安里 明安里修建於2001年10月,佔地二萬平方米,是洋美村一位旅居香港的吳姓企業家發家致富後,為光宗耀祖,歷時三年多所修建的——中軸對稱,八座「四點金」抱一座兩進祠堂連後庫,五街六巷,典型的「四點金」式潮汕傳統民居。據說這一建築格局又稱「九龍吐珠」,只是如今即使在潮汕地區也十分罕見了。 (6)「潮居典範」潮安龍湖寨 坐落在韓江西岸的龍湖寨,素有「潮居典範、祠堂千家、書香萬代」的美譽——古寨始建於南宋,原稱塘湖寨,舊志稱塘湖市;明嘉靖年間易名龍湖寨,據說其得名源於重修的龍首廟,以及城寨內猶如龍脊的中央直街。 (7)「宋代遺風」潮陽波美村 坐落在潮陽西臚小北山下的波美村,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寨。它原名龍陂村,是南宋建炎年間離任的潮州府知軍州事黃詹所創建的。清一色的明清潮汕古建築,彩塑嵌瓷、紅桁藍桷,至今仍延續著些許宋代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