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甘肅會寧焦河新農村建設

甘肅會寧焦河新農村建設

發布時間:2020-12-16 14:04:59

Ⅰ 簡述長征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甘肅會寧焦河新農村建設擴展閱讀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

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Ⅱ 我是會寧縣翟家所鄉焦河村的農民,提議並親自指揮三百多戶村民,自發集資修路的。我們在修路的時候,由...

信口雌黃,村幹部以「維修」的名議騙了三、四次國家的款?你是啥都能說,有沒有證據,有就去舉報啊,沒有就是造謠鬧事,看來拘留你是有道理的,法制社會誰沒事和你過不去,誰敢拘留你?我覺得你說說你為啥被拘留還差不多。

Ⅲ 我是會寧翟所焦河的農民,2011年10月13日下午,在我所修路段碰見了一輛裝載機停在路口,我問司機去哪裡...

你總是提到你「所」 能不能說清楚一點啊 你是哪個所,什麼所,還有你內墊錢修路,為什麼,干你一容個人什麼事;你說沒有把錢給清,那你是否有欠條;你說人家作偽證,你有證據嗎?你說「2010年政府為我所支付的款2000元被村幹部無故領走的錢」,那你又是否有證據,2011年你被「強治拘留了七天」派出所是出於理由拘你,我想拘你7天是因為你堵塞交通,因為從根上來說,路是國家的,不可能說你墊錢修路之後,路就變成你的了,對不對。如果說派出所拘你的理由是堵塞交通,那就合法也合理。 這事麻煩,多去的村支兩委說說好話,把事了了,再不行,你要是能提供相應證據的話,那麼帶上證據去北京(中央)上訪。

Ⅳ 初二上8科復習提綱重點要點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1、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2)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主要經過:1840年6月,英國挑起戰爭。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簽訂《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參戰國家:英、法聯軍為主凶。
(3)主要經過:1856年10月英、法發動,1860年,英、法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4)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頭目華爾。

4、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陰謀,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經過:1894年,日本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起因:從1898年起,義和團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威脅到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列強侵華戰爭表
根本
原因 打開中國大門,變中國為其商品市場、原料市場,維護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
名稱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直接
原因 借口林則徐
虎門銷煙 英「亞羅號」事件 法「馬神甫」事件 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起止
時間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侵略者 英國 英、法 日本 奧俄德美法意英日八國
重要
事件 《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權利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搶劫火燒圓明園 黃海大戰(鄧世昌)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後逃往西安。
簽訂
條約 1842年
《南京條約》 1895年
《馬關條約》 1901年
《辛丑條約》
條約
內容 割香港島
賠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關稅協商 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賠白銀2億兩
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賠償白銀4.5億兩;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對列強的活動(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和統治工具);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鐵路沿線;在北京劃定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許中國人居住。
影響
危害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一步步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啟示 「落後就要挨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劃定使館界

鴉片戰爭Ø —— 虎門銷煙 —— 《南京條約》 ——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1842) (1939.6.3,林則徐) (1942年 中—英)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火燒圓明園 —— 沙俄侵佔大片領土Ø —— 太平天國革命斗爭
(1856~1860) (1860,英法燒) (150多萬平方公里) (1851,洪秀全,抗擊「洋槍隊」)
邊疆危機——英俄爭奪新疆—— 阿古柏侵佔新疆 —— 左宗棠收復新疆—— 新疆行省設立(1884)Ø
甲午中日戰爭Ø —— 黃海大戰 —— 《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894~1895) (鄧世昌犧牲) (1895,中—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義和團興起—— 《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Ø
(1900~1901,佔領北京,光緒帝出逃) (1901年)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5)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6)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8)主要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民用工業。後來還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9)結果: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10)性質: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11)評價:消極: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客觀上為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西方列強、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8、戊戌變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君主立憲制)
(5)主要經過(6)「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7)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8)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9)歷史意義: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的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5)機關刊物—《民報》
(6)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7)主要經過
(8)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10、新文化運動(1915年—20世紀20年代)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4)性質: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8)意義:①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第三單元 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4)經過(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13、北伐戰爭
(1)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

15、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17、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利,被迫長征。
(2)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②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以苦為樂等。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1)目的:逼蔣抗日
(2)經過: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解決: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最後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4)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0、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21、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爭。

22、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23、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天李宗仁將軍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24、為了粉碎敵人「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25、中共七大

26、抗日戰爭的勝利
(1)原因:①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非正義,失道寡助;中國的抗日是正
義戰爭,得道多助。
②美蘇的配合與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③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武裝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④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2)經過
(3)啟示: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勿忘國恥,發奮圖強;警惕日本軍國主
義復活等。
(4)意義:①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洗雪了百年恥辱。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
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五單元 解放戰爭的勝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27、重慶談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蔣介石在美國支撐下,陰謀發動內戰。
(2)目的——蔣介石:為發動內戰贏得時間,欺騙人民
毛澤東: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3)結果: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赴重慶談判,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

29、1940年6月,蔣介石對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陝北。

30、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開辟大別山根據地,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31、從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敵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32、遼沈戰役(東北解放軍)先後解放了錦州、長春、沈陽和東北全境;淮海戰役(中原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殲敵最多,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先後攻克張家口、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使華北全境解放。

33、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標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

34、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1)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主要原因)
(2)廣大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
(3)黨中央正確的戰略戰術
(4)國民黨統治腐敗,土氣低落
35、啟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提綱

1.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發生體在振動——實驗;聲音靠介質傳播——介質:一切固液氣;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空氣中聲速(約340m/s);一般的,固體中速度>液體中速度>氣體中速度;聲音速度隨溫度上升而上升
回聲——回聲所需時間和距離;應用
計算——和行程問題結合
2.音調、響度和音色
客觀量——頻率(注意人聽力范圍和發聲范圍)、振幅
主觀量——音調、響度(高低大小的含義);影響響度的因素:振幅、距離、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發聲體本身決定
3.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雜訊——物理和生活中的雜訊(物理-不規則振動,生活-影響工作、學習、休息的聲音);雜訊等級:分貝(0dB-剛引起聽覺);減小雜訊方法(聲源處、傳播過程中、人耳處);四大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雜訊污染)
1.光源——火把、蠟燭、電燈、恆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線傳播
光的直線傳播——條件(均一);可在真空中傳播;現象(激光準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樹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長度單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線共面;分居兩側;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敘述順序要符合因果關系)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條光線都符合反射定律(現象解釋:拋光的金屬表面、平靜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鏡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圖5-40;應根據現象回答)
4.平面鏡
平面鏡成像——規律(等距、等大、正立、虛像);能看見(看不見)像的范圍;潛望鏡
5.作圖——按有關定律做圖
1.光的折射
折射——定義(……方向一般發生變化);折射規律(三線共面、兩側、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敘述順序要符合因果關系);現象解釋(水中的魚變淺、水中筷子彎曲、海市蜃樓等)
2.光的傳播綜合問題
注意區分折射和反射光線;注意區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鏡
透鏡中的名詞——主光軸、光心、焦距、焦點(測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會聚光線」和「使光線會聚」的區別:「會聚光線」是能聚於一點的光線,「使光線會聚」是光線經過凸透鏡後比原來接近主光軸)
透鏡的原理——多個三棱鏡組合;光線在透鏡的兩個表面發生折射
變化了的凸透鏡——玻璃球、盛水的圓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問題
4.凸透鏡成像
三條特殊光線(過光心-方向不變;平行於主光軸-過光心;過光心的光線-平行於主光軸);像距/像的大小/虛實/正倒和物距的關系;像移動的快慢(依據:光路圖);實際應用
1.溫度計
溫度計——常見溫度計的測溫物質、原理、量程(體溫計: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體溫計構造及使用(縮口部分;甩體溫計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後果-隻影響測低溫)、溫度計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選擇);校正溫度計;讀數(一般地,讀數時不能離開物體)
溫標——攝氏溫標、熱力學溫標及換算;絕對零度;常見溫度
2.物態變化
熔化和凝固——實驗裝置(水浴加熱);常見晶體、非晶體;熔點、凝固點;圖象
汽化——蒸發;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沸騰實驗裝置;蒸發和沸騰的聯系、區別(都是汽化;劇烈程度、發生條件等);酒精燈的使用(可參照化學相關內容)
液化——兩種途徑(降溫一定可使氣體液化;壓縮可能使氣體液化)
升華和凝華——實例
3.物態變化中的熱量傳遞
吸熱——固→液→氣(即使溫度不變也有熱量的傳遞);放熱——氣→液→固
4.其他
現象解釋——例:P3圖0-3、紙鍋燒水、「白氣」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發和升華)、樟腦等;電冰箱原理;物態變化中的熱量計算;注意名詞的寫法(汽、氣;溶、融、熔;化、華;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電路
1.摩擦起電 兩種電荷
靜電——電荷種類的判斷;驗電器結構(P45圖);電量(單位:庫侖C)
物質微觀結構——原子結構(可與化學中原子概念對照);摩擦起電原因(核外電子的轉移)
2.電路相應概念
電流(及方向:正電荷移動方向);電源;導體、絕緣體;串聯、並聯;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及運動方向;電路圖;通路、斷路及短路;常見電路(樓道電路;電冰箱電路:第一冊P60圖4-18)
等效電路的判斷——先去除電流表/電壓表(電流表:短路;電壓表:斷路)再做判斷
1.各個物理量(I、U、R、P)的定義、單位(單位符號)及含義、換算
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選擇、串並聯、正負極、能否直接接電源兩端)及其構造
2.電阻的測量(基本方法及變化);影響電阻的因素;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及使用(P94圖7-7);變阻箱的使用及讀數(P95圖7-9、7-10;電位器);滑動變阻器的變形(如P101圖7-19)
3.歐姆定律及變形(注意物理意義)
4.串並聯電流、電壓、電阻公式(注意條件。如串聯時功率和電阻成正比,並聯時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適用於純電阻電路,求熱量時適用於一切電路)
常用結論(各比例式;當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時,電路中各物理量的變化情況-注意推導順序)
5.電功——W=UIt=UQ;電能表及利用電能表測功率(P130);
電器銘牌;電冰箱工作時間系數(P130)
6.電學計算——①畫等效電路圖(幾個狀態畫幾個圖);②按串聯、並聯找等量關系和比例關系;③求解(注意電流、電壓、電功率均應取同一狀態下的值)

覺得好就採納吧~~~~~

Ⅳ 會寧一中和平涼一中相比哪個好

平涼一中地處隴東名城平涼市,位於六盤山之麓崆峒山下,涇河之濱,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享有「隴東第一學府」之美譽。學校創建於1905年(光緒31年),時稱「隴東官立中學堂」,是甘肅省最早創建的中學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建於1764年(乾隆29年的)「柳湖書院」。1913年(民國2年)更名為「甘肅省立第二中學」,1936年更名為「甘肅省立平涼中學」,1984年正式定名為「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2000年被評定為甘肅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2003年改辦獨立高中。學校先後受到國家教育部、團中央、省、市多項表彰獎勵。
平涼一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甘肅早期黨的創始人、革命烈士王效錫在此組織學生開展過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於1936年10月來校做抗日演講。曾有一大批進步青年學生走上革命道路,為民族解放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1949年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平涼一中獲得了新生,學校設施得到充實,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管理不斷完善, 百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學校煥發了青春活力,學校歷屆領導班子抓住發展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了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
學校現有48個教學班,2500多名學生,在職教職工207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省、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學能手55人;高級教師43人,中級教師74人,英籍外教2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1%以上,其中碩士及在讀碩士生7人。 學校佔地面積76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理、化、生實驗室及儀器設備達到國家I類標准,擁有300多台的5個多媒體微機室,兩個多功能教室和功能齊全的校園網等現代化教育技術設備,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一流的物質保障。美術室、音樂室、閱覽室、圖書室、心理咨詢室和佔地40餘畝的運動場,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多年來教育教學質量穩居全市榜首,學生在國家、省 市各學科競賽中屢屢獲獎。
在新的形勢下,我校緊緊圍繞素質教育主題,在創新中尋求突破,在改革中尋求發展。通過對教育新理論、新觀念、新思想的學習研究,在繼承學校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要求和學校發展實際,提出了「崇尚科學、弘揚人文、注重個性、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提煉了學校百年傳承的精神,確立了「無逸」校訓;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為本,以德樹人;改革創新,科研興校;優化隊伍,管理強校;勵精圖治,以質立校」的辦學思想和「兩全、三高、一流」的辦學目標(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力爭教師隊伍高水平,學生素質高層次,學校管理高效益;爭創省內一流和全國示範性高中)。通過深入研究學校教育現狀和可持續發展前景,制定了《平涼一中五年發展規劃》。
學校以新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努力在全體教職工中樹立並踐行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和發展觀;以轉變觀念為先導,以課程改革為核心,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體系,推動辦學思想和模式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逐步形成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運用校史等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德育特色;形成了「教有特色,學有所長,全面發展,注重個性」的育人特色和以「現代化、示範性、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特點的辦學特色。同時,不斷加強「三風」建設,抓常規、抓落實,形成了「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嚴謹、博學、敬業、奉獻」的教風和「勤奮、好學、慎思、拼搏」的學風。
甘肅省會寧縣第一中學位於當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革命聖地——會寧縣城。學校創建於1940年,是會寧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學,它的前身是「會寧簡易師范學校」。1950年春,經省文教廳批准該校與會寧初中合並為「甘肅省會寧縣初級中學」。1956年春,在時任縣長馮琯的積極主持下,縣人民政府決定,會寧初中新選校址、擴建校舍、增大班額。在省教育廳批准並撥來建校專款後,學校由縣城東關移到新校址(即現在學校校址)。1957年春,學校由省教育廳批准開始招收高中班,從此成為完全中學,校名改為「會寧中學」。1961年秋,經上級批准「會寧中學」正式更名為「甘肅省會寧縣第一中學」,簡稱「會寧一中」。
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創業,如今的會寧一中無論從辦學條件、辦學規模,還是師資力量、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長足發展。學校現為白銀市重點獨立高級中學。全校設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00多名,教職工150人,任課教師120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8人,中學一級教師46人。在任課教師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97人,經省、市、縣逐級拔有25名教師已成為省、市、縣的骨幹教師或學科帶頭人,一支數量充足、學科齊全、結構合理、素質較高和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學校總佔地面積62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2000多平方米,學校教學設施設備齊全,先後修建了教學大樓,圖書實驗綜合大樓,寬敞舒適的學生公寓樓和教職工家屬樓,還修建了學生食堂、醫務室、體育場,整修了花園、道路。近年來,學校領導放眼未來,緊跟時代步伐,花大氣力添置和更換實驗及電教設備。先後投資40多萬元購置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奔騰」Ⅲ型686計算機60台,配置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室,在全縣率先開設了計算機課,並計劃於2001年加入以中國教育衛星視頻系統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建成了擁有60個座位的現代化語音室,還添置了幻燈機、放相機、錄音機、電視機等其它電教設備,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設備正按國家一類標准配置。2000年,學校被確定為白銀市現代技術教育實驗學校。學校正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各種音像手段,採取各種得力措施,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信息化程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會寧一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為宗旨,發揚苦教苦學精神,積極進取,奮力拚搏。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學校以「三個面向」為指針,大膽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在管理上實行校長全面負責、黨支部監督保證、教職工民主管理的領導體制,大膽推行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崗位責任制、考核獎懲制;不斷完善學校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把學校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在管理體制上形成了:校長——教導處——教研組——教師的教學管理體系;校長——政教處——年級組——班主任——學生的教育管理體系;校長——教研室——教研組——教師的教研管理體系;校長——總務處——校辦廠、師生灶、醫務室等的後勤管理體系;校長——辦公室——廣播室、收發室、檔案室等的行政管理體系。在管理方法上,實行學校領導分工負責,輪流值周和部門管理相結合。目前,學校正在試行目標管理,把以任務指導行動,逐步轉變為以目標指導行動。學校緊緊抓住「系統——部門——組織——個人」,「計劃——執行——檢查——總結」,「組織——指導——協調——激勵」這樣一些重要環節,圍繞實現目標,統籌安排各項具體工作。在職業道德建設方面,堅持開展以「培育敬業精神、塑造師德形象、提高育人水平」為宗旨的「師德建設工程」,加強對教師政治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精神導師意識、人格榜樣意識的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學校開展以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為主線的「樹文明校風、建文明校園、創文明班級、當文明學生」活動,堅持革命傳統教育和養成教育,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分層次制定德育目標:高一年級以革命人生觀、集體主義教育為中心,做一個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級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教育為中心,做一個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級以理想、心理健康教育為中心,做一個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學校倡導每個學生做到「五會」: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業,真正做一個品學兼優、無愧於家庭、無愧於社會、無愧於時代的合格中學生。在教育教學上,實行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注重素質,「五育」並舉。鼓勵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大膽改革課堂教學,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探索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校非常注重教學過程的管理,制定了《會寧一中教學規范化要求》,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從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自習輔導等各個方面提出了嚴格、明確、具體的要求,並加大檢查、督促及落實力度,學校將檢查結果量化評分記載,做為一年一度「教師職務任職考核」的主要內容。同時,設立了「高考教學成果獎」,「會考、統考教學成果獎」,「優質課教學競賽獎」等,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增強內驅力。在教育教學研究方面,學校通過典型引路、系統培訓、實踐中提高和領導先行等一系列途徑,形成了一支教科研相結合的骨幹隊伍,緊緊圍繞著「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效率」這個總課題,有計劃、全方位、分層次地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每學年,各個教研組都制定出明確、具體的教學研究計劃,做到課題、任務、時間、人員四落實。目前,學校正承擔著省級教育科研項目2項,市級教育科研項目7項,全校教師有300多篇科研論文分別在國家、省、地(市)級報刊上發表。教研活動為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在近幾年的優質課競賽中,會寧一中派出的參賽教師均取得了優異成績,物理、數學、化學、語文、生物、政治、歷史、音樂均獲得市級競賽一等獎(第一名),其中物理、生物、音樂、政治學科代表白銀市參加全省教學競賽,物理學科獲甘肅省特等獎,並代表甘肅參加全國競賽,獲國家二等獎;音樂學科獲省一等獎,全國三等獎;生物學科獲省二等獎(第四名);政治學科獲省三等獎。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方面,學校以培養「合格+特長」學生為目的出發,精心組織,統一安排,廣泛開展科技製作,知識競賽,書法、繪畫、演講、文藝、體育比賽,成立了多個興趣小組,吸引?

Ⅵ 查找張思德的相關資料,將他為人民服務的事例填寫在下面的橫線上,進一步感受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張思德人物生平
孤兒「谷娃子」在革命軍隊中成長為渾身是膽的「小老虎」,長征期間他三次過草地
參軍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許多已當了團長甚至是旅長,張思德身為戰士卻從不計較職務高低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範。1915年4月19日(農歷3月6日)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六合場的韓家灣一戶貧苦的佃農家裡,不滿周歲時死去了母親,靠叔母撫養長大。12歲時就給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紅軍來到了他的家鄉,成立了革命政權。他積極參加少先隊,被選為隊長,認真協助紅軍和民兵站崗放哨,尋查壞人。
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斗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強忍劇痛,沖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長征北上的中央紅軍在四川懋功會合後,揮師北上。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到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
到達陝北後,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准確無誤。
1940年初夏,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軍民施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苦戰了三個月,經過伐樹、打窯、燒火、出窯、捆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濟困難,他隨警衛營到南泥灣開荒。帶領全班戰士,克服生活上的許多困難,努力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還照常擔負通訊工作,白天生產勞動幹了一天活,不顧勞累,在夜裡又長距離步行送信,完成通訊任務。
1942年冬,他從南泥灣調回延安。不久,因部隊整編,領導調他這個班長去另一個班當普通戰士。對此,他毫無怨言,服從革命的需要,不計較個人的名義得失。1943年初夏,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戰士。
1944年,組織上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隆重舉行追悼大會,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親筆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並親自參加了追悼會。在會上毛澤東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對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
張思德的人物事跡
「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 」「 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分田分地! 」 貧窮、破敗的六合鄉變了天地!
英姿勃勃的紅軍戰士帶領鄉親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權 —— 六合鄉蘇維埃政府。翻了身的鄉親們揚眉吐氣,喜氣洋洋。張思德積極參加少先隊,並被選為隊長,認真協助紅軍和民兵站崗放哨,尋查壞人。
翻了身的勞苦大眾懂得要革命就要當紅軍,六台場的青年們紛紛報名參軍。 1933 年 12 月, 18 歲的張思德報名參軍,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隊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誠的革命戰士。
張思德入伍後,紅軍要執行新的任務,離開了六合鄉。國民黨鄉長劉紅安帶領 「 還鄉團 」 ,搗毀蘇維埃政權,槍殺革命幹部和群眾。張思德的生父張行品也慘遭殺害,養母被打傷,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餓而死。張思德得知這個消息,頓時悲憤欲絕,一心想著回家為親人和父老鄉系報仇雪恨。連隊幹部知道了張思德的心思後,就找他談心,耐心地啟發教育他樹立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在同志們的幫助下,他明白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心胸開闊了,鬥志更旺了。他英勇頑強,視此如歸。不久,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革命的大熔爐里茁壯成長。
1.戰斗
從 1933 年至 1934 年粉碎國民黨對川陝根據地的兩次大規模圍攻 ( 參見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 的戰斗中,張思德英勇殺故、屢立戰功,被戰友們稱贊為 「 小老虎 」 。在攻打關門梁的戰斗中,他參加尖刀班,冒著彈雨槍林,和戰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頂,炸開寨門,為部隊打開了通路。接著,他又帶領 6 個戰友,扼守一個山包,粉碎了敵軍兩個排的多次進攻。在另一次戰斗中,他冒著槍林彈雨,跑進深谷,攀崖繞行,插入敵後,在接近敵陣時,扔出手榴彈,炸死了敵人,趁著濃煙,撲上高坡,奪來一挺機槍,然後,他端起機槍,向另外一群敵人猛烈掃射,又奪一挺機槍,接著高呼一聲: 「 沖啊! 」 戰友們一齊沖上去,殲滅了敵人。戰斗中,張思德雖負了傷,卻滿臉笑容。在又一次戰斗中,他迎著濃煙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溝里,持續與敵拼搏。子彈打光了,敵入撲上來,他就用手榴彈炸死敵人。後面敵人又上來了,他在田坎上同敵人白刃格鬥。一個敵人舉槍向他刺來,他猛揮大刀,將槍拔開, —腳把敵人踢倒在水田裡,將敵人砍死。接著,又有兩個敵人向他撲過來,他用腳猛擊田水,使敵人的頭上濺滿了水,兩眼被迷住了。當敵人急著搖頭擦眼時,他用全力撲上去,舉起大刀,把他們劈死了。這時,飛來一顆子彈,打傷他的右臂,連長叫他退出火線,他倔強地說: 「 不,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戰斗! 」
2.長征
1935 年 5 月,紅四方面軍退出川陝根據地,開始長征。 6 月,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 8 月 20 日 ,紅一、四方面軍組成左、右路軍,開始沿草地北上。就在這時、張國燾大搞分裂主義,擅令紅軍南下。這樣,張思德便隨紅四方面軍,從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過程中,紅四方面軍打了許多惡仗,但是卻未能改變部隊的險惡處境。隨著天氣日漸寒冷,部隊行動更加困難。 1936 年 1 月,長徵到達陝北的中央電令張國燾取消偽中央,停止反黨活動。張國燾被迫宣布取消了偽中央。 6 月,紅二、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接著,紅二、四方面軍分為左、中、有三路縱隊,沿草地北上。
這是紅四萬面軍第三次走水草地了。這時,張思德在通信營任排長。由於他他過去在戰斗中曾三次負傷,身體沒有完全康復,加上艱難的長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體質十分虛弱。進入草地後,他的兩只腳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紅腫,每走一步,都要費很大力氣,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務,他總是搶先 — 步,拔腿就走,以便讓戰友們多休息一會兒。
進入草地半月之後。嚴重的困難出現了,部隊斷糧了。首長乘騎的騾馬被宰了充飢,戰士們的皮帶、槍背帶也被煮著吃了。為了戰勝困難,走出草地、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尋覓無毒的野菜充飢。
張思德深知,在這神秘草地上,毒草叢生,要識別一種無毒的野菜,只能親自嘗。嘗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每次採摘野菜,他總是爭著上前,把危險留給自己。
一天中午,部隊來到 — 片水草豐盛的沼澤地上。休息號剛剛傳來,張思德就和一位小戰士去找野菜去了。當他來到一個死水塘邊時,那個小戰士驚喜得叫起來: 「 班長,瞧!水蘿卜! 」 張思德一看,水塘邊上果然長著極象蘿卜的野草。小戰士彎腰就要採摘,張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樣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搶上前,摘下片葉子放在嘴裡,嚼丁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沒過一會兒,張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陣疼痛,直想嘔吐,接著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覺得天旋地轉.急忙說: 「 這草有毒,快告訴大家別采! 」 話剛說完,他就失去了知覺。小戰士著急地大喊: 「 班長!班長! 」
戰友們聽到喊聲。急忙趕來。只見張思德臉色發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們急忙到衛生所,找來解毒葯,給張思德服下。過了好一陣,張思德才蘇醒過來,戰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張思德和戰友們來到了草地中的葛河邊。他們知道,過河不遠,就要走出草地了。戰上們受到鼓舞,人人興高采烈,挽著胳膊,涉過葛河。
正當他們擰乾衣服,准備繼續前進的時候、身後傳來了呼救聲。原木是總部醫院的幾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沖倒了。只見他們在水中掙扎著,身上的葯包在水上漂浮。
張思德帶領戰士們向下游奔去,攔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們一個個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戰士昏迷過去。張思德取出鹽巴,用瓷缸燒了一碗鹽開水,一口一口地喂進女戰士嘴裡。女戰士醒了,張思德鼓勵她說:「加勁走吧,陝北再見 ! 」
1936 年 10 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靜寧一帶,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後,紅一、二、叫方面軍協同作戰,勝利地進行了山城堡戰役,打破了同民黨的圍攻。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改為八路軍。張思德所在部隊准備開赴抗日前線。部隊中的老弱病殘人員被留下來,編成一個留衛連,負責警衛關中雲陽八路軍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 ( 即榮譽軍人學校 ) 。當時,張思德身體患病,被編進了警衛連,任一排二班副班長。
警衛連剛成立那陣,班裡好幾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親兄弟一樣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崗,他經常連站兩班,讓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會。他是副班長,負責班裡的內務衛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這做那,而是自己動手,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大家。班裡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臟了,他就去掃地。他的手巧,補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幫同志們縫縫補補,一天列晚總是閑不住。在班務會上,大家表揚他,他說: 「 我的病輕,多干點沒啥。 」
3.對待同志
張思德不僅在生活上樂於助人,而且也很關心同志的思想進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摯的同志友誼。警衛連剛組建時,班上有個解放兵,是南方人,因為想家而鬧情緒。凡是輪到他站崗放哨,他就稱病請假。同志們在班務會上批評他裝病,誰知不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越鬧越僵,他乾脆連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懶覺。
張思德看到這種情況,就把自己的鋪值搬到這個戰士旁邊,頭並頭地與他睡在一起,和他談心。原來這個戰士家裡也很貧窮,他在給地主打長工時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直羅鎮戰役中被解放,自願加入八路軍。張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憶苦的辦法,啟發和教育他樹立革命的信念。後來,這個同志真的病了,張思德就給他做病號飯;他的鞋破了,張思德就用布條和麻繩精心編了雙鞋送給他。這個戰士很受感動,握著張思德的手說: 「 張副班長,你對我象親兄弟,今後看我的行動吧 !」 從此,這位同志變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積極,成了班裡的骨幹。
1939 年春天,雲陽的國民黨軍隊開始製造摩擦事件。他們又是到留守處尋釁鬧事,又是下命令、發通煤,限期八路軍離開雲陽。面對回民黨頑固派的無理挑釁,戰士們雖然非常氣憤,但是為了顧全大局,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於秋初開始長途行軍,向句邑土橋一帶轉移。
入秋的天氣,依然酷熱難當。行軍中最困難的是沒有鞋了穿。剛剛走了兩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脫了幫,只好用繩子綁著走路。關中的路邊長滿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腳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鑽心地疼。看到同志們一瘸一拐地走路,張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時找不到稻草,他心裡非常著急。
有一天行軍時,張思德在路邊發現了一片馬藺單,就用刺刀把馬藺草割下來,捆成一捆,背在身後。晚上宿營後,他就趕著打草鞋,等他一口氣打完三雙草鞋,已是雞叫頭遍了。第二天,他把這三雙草轉送給鞋子最爛的三位同志穿。這三位同志穿上試了試,覺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興。從此,同志們在行軍時只要發現馬藺單,就把它割下來,象寶貝似地背著。一到宿營地,張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這樣,同志們都穿上了草鞋。留守處和殘廢軍人醫院的同志到達土橋之後,天氣開始變冷。為了解決冬季取暖問題,上級決定燒木炭。張思德懂得燒炭技術,於是他和班長帶領戰士們上山燒木炭。燒炭又苦又累,可是張思德帶領戰士們幹得非常起勁。每次炭窯點火後,他就守在窯邊,累了打一會兒盹,再接著干。等到窯燒好,他的眼睛也熬紅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張思德領著同志們燒了三個月木炭。燒炭結束後,他被評為勞動模範,留守處獎給他一條毛巾和一個筆記本。
1940 年春天,張思德隨警衛連回到了黨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軍委警衛營擔任通信班長。在通信班,他去南泥灣開過荒,種過地,也進山燒過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2 年秋,軍委警衛營和中央教導大隊合並,成立了中央警備團。當時,上級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當戰士,張思德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到一連二排叫班當了戰士。四班的班長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同志,年齡也比張思德小,可是張思德卻尊重班長,積極完成班長交給的工作,維護班長的威信,幫助班長抓好班上的工作。為此,他受到領導的表揚。
4.工作
1943 年初春,組織選派張思德到毛澤東身邊的內衛班當警衛戰士。張思德十分激動。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澤東的忠誠衛士。
張思德到內衛班後,精神更加振奮,工作也更加積極。他常說: 「 毛主席是我們革命的帶路人,熱愛領袖就是熱愛革命。 」 他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衛工作上。毛澤東有個習慣,寫文章時徹夜不睡,天亮後才躺一會兒。為了讓主席休息一會兒,每逢主席熬夜時,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窯洞附近看看,如果發現有早起覓食的雞和狗,就悄悄地把它們趕走,聽到鳥兒唧喳,他就用石頭向樹上擲去,把鳥兒攆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見主席,只要情況不緊急,他就說明情況,說服他們等一會兒再來。
一次,張思德接受了將毛澤東起草的緊急公文立即送交有關部門的任務。當時雷聲隆隆,暴雨傾盆,延河水漲,無法徒涉。怎麼辦?他說: 「 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萬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過河去。 」 於是他手拿一根長繩來到河邊,將繩的一頭綁在樹上,又在繩上套上個環,環上拴細繩,把公文牢牢綁在環上,隨後牽著繩子的另一頭,跳進了激流。他奮力拚搏,雖已精疲力盡,但終於過了河,他將繩子拴在樹上,然後拉動細繩,把拴在環上的公文拉了過來,及時把毛澤東的指示送到了有關部門。
棗園位於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時候,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毛澤東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裡開會。毛主席每次外出,內衛班便跟著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轎車是愛國華僑 陳嘉庚 先生贈送的。車身寬大,可以乘坐 10 個人。車後有一個專供警衛人員站立的踏板。當時國共合作,國統區有很多人到延安參觀訪問,這些人難免魚龍混雜。為了毛澤東的安全,每次出車時,都有一個同志站在車後擔任警戒,以防萬一。
站在車後擔任警戒,要比坐在車里辛苦得多。夏天,車後塵土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冬天,車後寒風凜列,凍得人手腳發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車後值勤看成是一種光榮,爭著擔任警戒。張思德到內衛班後,每逢毛澤東外出,汽車剛一發動,他就站在車後, 「 搶占 」 了警戒位置。幾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換換他,可無論怎麼說,他都不肯,說: 「 我喜歡冷風吹。 」 大家對他也沒有辦法。
1943 年冬天,幾場大雪之後,延安的天氣非常寒冷。這時按規定,在車後擔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張思德嫌放下帽耳影響視線,就把帽耳翻起來。結果,他的臉被凍得青一塊紫一塊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個冬天,毛澤東外出時十有八九都是張思德擔任警戒。內衛班的同志們過意不去,一再要替換他,他執意不肯,還是那句話: 「 我喜歡冷風吹。 」
5.犧牲
1944 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第七個年頭。為了打破國民黨的封鎖,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延安邊區軍民的大生產運動搞得更加熱火朝天。這年夏天,上級決定內衛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邊的安塞去燒木炭,以解決棗園機關的冬季取暖問題。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爭著要去,領導知道張思德燒過木炭,就指派他帶領 4 位同志到安塞縣石峽峪村去燒炭。
7 月的一天,張思德帶領警衛戰士背著行李,帶著鋸子、斧頭來到了石峽峪村。這里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戶人家。據村長說,進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岡樹林。青岡樹木質堅硬,是燒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東方剛剛發亮,張思德就帶領大家進山選擇燒炭地點,開始做燒炭的准備工作了。山中林區的景色美麗,初升的陽光灑在蒼翠的青岡林上,泛起綠色的光暈,一簇簇山丹花紅得象一團團火。張思德他們顧不上欣賞美麗的風光,扛著钁頭跑上跑下,根據山勢和青岡林的大小,選擇燒炭窯的地點。
為了加快燒炭進度,張思德把同志們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挖炭窯,一組砍伐青岡樹備料。他說: 「 我們進山後,家裡的同志可就忙了。我們要加油干,爭取多燒木炭,早日完成任務,向毛主席報喜。 」 他的話不多,卻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決心好好乾,創造出優異成績,讓毛主席高興。
緊張的勞動開始了。荒無人煙的山林里,響起乒乒乓乓的伐木聲和戰士們歡樂的歌聲。張思德領著兩個戰士起早貪黑,很快打出了兩眼炭窯。大家把青岡樹枝、樹干背到窯前,張思德就開始裝窯,其他同志繼續開挖新窯,砍伐青岡樹。張思德把兩眼窯裝滿後同時點火,等到木炭燒成壓火後,同志們也把新窯挖好了,料備足了。他一個人又去裝窯、點火,從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燒窯是個技術活兒,火要燒得均勻,壓火要恰到好處。壓火早了,燒出來的是 「 生頭 」 ,勞而無功;壓火遲了,木炭會變成灰燼,前功盡棄。為了掌握火候,張思德吃住都在窯邊,晚上也要起來幾次,爬上窯頂觀察煙色,判斷火候。當時,沒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來一種叫做 「 牛條條梗 」 的小灌木,放在窯里烘乾,晚上用它來照明。這種 「 牛條條梗 」 有油性,點燃後火得很旺,也不怕風。同志們都很佩服張思德經驗豐富,肯動腦筋。
當地群眾燒一窯木炭,一股要 10 天左右。為了搶時間多燒幾窯,張思德和大家就在壓火後木炭尚未完全冷卻時出窯,把燒炭周期縮短為 7 天。出窯時窯內溫度很高,有的木炭上還有火星兒,烤得人臉皮發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窯,張思德就把雙手包上破布,站到窯的最里邊揀木炭。在他的帶動下,同志們廢寢忘食,日夜苦戰,一個多月就燒了 5 萬多斤木炭,超額完成了任務。
木炭燒好後,張思德又帶領大夥,用楊樹條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峽峪村。 5 萬多斤炭放在村頭,象一座小山。大家看著這些勞動成果,心裡樂開了花。張恩德到安塞打電話給領導匯報了情況,領導指示張思德暫時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馬車前來裝運,其他同志回棗園執勤。
為了看守木炭,張思德住在村頭一位老大娘家裡。他是個閑不住的人,給老大娘擔水,掃院,還上山打了幾捆柴。後來,他想起山上燒炭的地方還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岡,便想趕在馬車來運炭之前再燒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說: 「 大娘,我整天坐著看木炭,也悶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進山再燒一些,晚上回來時我給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燒的了。 」 老大娘高興地答應了。這樣,張思德每天早晨帶著干糧進山,一人伐木,裝窯,起火。每大晚上回來,總要給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飯等他回來,晚上又給他准備好第二天進山吃的干糧。
9 月 5 日 ,天還沒亮,張思德又進山了。他走時告訴大娘,晚上回來給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備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飯先後熱了三次,還不見張思德回來。雞叫了頭遍,也沒見張思德的影子。大娘心裡不安,就去找村長。村長放心不下,急忙帶人進山,去找張思德。
村長他們來到張思德燒炭的地方,看見窯前整齊地堆放著木炭,炭窯已經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趕緊用手拚命挖開沙土,希望能把張思德救出來。
坍塌的焦土挖開了,只見張思德站立著,心手緊緊地握著一截表岡木,腳下有一堆青岡木,看樣子,可能是他正在裝窯時,炭窯忽然坍塌,將他埋住了 …… 在坍塌時,他把戰友推了出去,自己卻犧牲了。
「 張思德!張思德! 」 村長急切地、一聲接一聲地呼喚著張思德的名字。可是我們的張思德緊閉著雙眼,再也沒有睜開!
張思德光榮殉職的消息驚動了石峽峪村,鄉親們都為張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長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安寒,給延安打電話,報告了這一悲痛的消息。
題噩耗傳束,內衛班的同志個個失聲痛哭。毛澤東也沉痛地說:「思德是個好同志,他是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隊長向毛澤東報告消息,並說人砸在窯里還沒挖出來。毛主席聽後很生氣地說,打仗死人沒辦法,搞生產死人不應該。他隨即吩咐了三點:那一帶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崗,要是屍體被狼吃了,你這個隊長就不用當了;盡快把屍體挖出來,洗干凈,買一口棺材;開追悼會,我要講話。他還指示機要科長葉子龍用汽車到石峽峪村去接張思德的遺體,並指示中央警備團一定要隆重追悼張思德同志。黨的領袖如此關心一個普通黨員和戰士,遠不止是出於私人感情,而是表現出革命隊伍中人人平等,無論在什麼崗位都是為人民服務。
1944 年 9 月 8 日 ,是一個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這天清晨,棗園後溝的西山腳下籠罩在 — 片肅穆悲痛的氣氛中。土台上臨時搭起的靈堂上掛著挽悼。在裡面的黑幕前安置著烈士靈位,靈位前放著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西北公學、中央警衛團團部以及各營連送的花圈。台前兩邊掛著輓聯,中懸毛主席親筆輓詞 「 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 」 。台下肅立著 1000 多名軍容整齊的八路軍官兵。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在這里舉行一個普通士兵 —— 張思德同志追悼大會。
簡朴莊重的追悼大會開始了。毛澤東主席緩步走上靈堂,親手獻上花圈,並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作為對張思德同志的紀念和哀悼: 「 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 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
有關張思德的文章
1.為人民服務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澤東
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採用了。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今後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裡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2.紀念文章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張思德 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還重」這些話至今還記憶猶新。張思德的故事和精神鼓舞了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時刻都記著要做張思德那樣為人民服務的普通人。
自從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千千萬萬個像張思德那樣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帶領蘭考人民戰天斗地的焦裕祿、心繫西藏的孔繁森、帶領湘西人民致富的鄭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獻身的任長霞等。他們都在用自身的行動實踐著為人民服務。
在新的形勢下,全體共產黨人,都要時刻牢記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的教導,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時刻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貢獻我們的力量。

Ⅶ 甘肅省會寧縣會寧師鎮東關南路住宅小區北點3號2單元51室焦武斌

此人我知道,後來去西安上大學,不過他是半途而廢,上了一年多就不上了,好像去外面混世界了,不過這傢伙喜歡打麻將,去年聽說好像在新疆,現在在那裡還真不知道,不過我總結了一點:此人浪盪公子一個!

Ⅷ 物理八年級上復習提綱,重點題型之類的,主要是電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1、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2)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主要經過:1840年6月,英國挑起戰爭。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簽訂《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參戰國家:英、法聯軍為主凶。
(3)主要經過:1856年10月英、法發動,1860年,英、法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4)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頭目華爾。

4、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陰謀,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經過:1894年,日本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起因:從1898年起,義和團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威脅到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列強侵華戰爭表
根本
原因 打開中國大門,變中國為其商品市場、原料市場,維護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
名稱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直接
原因 借口林則徐
虎門銷煙 英「亞羅號」事件 法「馬神甫」事件 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起止
時間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侵略者 英國 英、法 日本 奧俄德美法意英日八國
重要
事件 《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權利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搶劫火燒圓明園 黃海大戰(鄧世昌)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後逃往西安。
簽訂
條約 1842年
《南京條約》 1895年
《馬關條約》 1901年
《辛丑條約》
條約
內容 割香港島
賠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關稅協商 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賠白銀2億兩
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賠償白銀4.5億兩;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對列強的活動(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和統治工具);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鐵路沿線;在北京劃定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許中國人居住。
影響
危害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一步步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啟示 「落後就要挨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劃定使館界

鴉片戰爭? —— 虎門銷煙 —— 《南京條約》 ——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1842) (1939.6.3,林則徐) (1942年 中—英)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火燒圓明園 —— 沙俄侵佔大片領土? —— 太平天國革命斗爭
(1856~1860) (1860,英法燒) (150多萬平方公里) (1851,洪秀全,抗擊「洋槍隊」)
邊疆危機——英俄爭奪新疆—— 阿古柏侵佔新疆 —— 左宗棠收復新疆—— 新疆行省設立(1884)?
甲午中日戰爭? —— 黃海大戰 —— 《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894~1895) (鄧世昌犧牲) (1895,中—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義和團興起—— 《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1901,佔領北京,光緒帝出逃) (1901年)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5)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6)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8)主要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民用工業。後來還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9)結果: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10)性質: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11)評價:消極: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客觀上為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西方列強、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8、戊戌變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君主立憲制)
(5)主要經過(6)「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7)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8)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9)歷史意義: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的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5)機關刊物—《民報》
(6)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7)主要經過
(8)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10、新文化運動(1915年—20世紀20年代)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4)性質: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8)意義:①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第三單元 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4)經過(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13、北伐戰爭
(1)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

15、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17、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利,被迫長征。
(2)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②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以苦為樂等。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1)目的:逼蔣抗日
(2)經過: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解決: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最後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4)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0、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21、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爭。

22、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23、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天李宗仁將軍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24、為了粉碎敵人「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25、中共七大

26、抗日戰爭的勝利
(1)原因:①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非正義,失道寡助;中國的抗日是正
義戰爭,得道多助。
②美蘇的配合與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③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武裝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④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2)經過
(3)啟示:反對戰爭,珍惜和平;勿忘國恥,發奮圖強;警惕日本軍國主
義復活等。
(4)意義:①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洗雪了百年恥辱。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
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五單元 解放戰爭的勝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27、重慶談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蔣介石在美國支撐下,陰謀發動內戰。
(2)目的——蔣介石:為發動內戰贏得時間,欺騙人民
毛澤東: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3)結果: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赴重慶談判,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

29、1940年6月,蔣介石對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國民黨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陝北。

30、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開辟大別山根據地,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31、從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敵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32、遼沈戰役(東北解放軍)先後解放了錦州、長春、沈陽和東北全境;淮海戰役(中原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殲敵最多,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先後攻克張家口、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使華北全境解放。

33、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標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

34、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1)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主要原因)
(2)廣大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
(3)黨中央正確的戰略戰術
(4)國民黨統治腐敗,土氣低落
35、啟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提綱

1.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發生體在振動——實驗;聲音靠介質傳播——介質:一切固液氣;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空氣中聲速(約340m/s);一般的,固體中速度>液體中速度>氣體中速度;聲音速度隨溫度上升而上升
回聲——回聲所需時間和距離;應用
計算——和行程問題結合
2.音調、響度和音色
客觀量——頻率(注意人聽力范圍和發聲范圍)、振幅
主觀量——音調、響度(高低大小的含義);影響響度的因素:振幅、距離、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發聲體本身決定
3.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雜訊——物理和生活中的雜訊(物理-不規則振動,生活-影響工作、學習、休息的聲音);雜訊等級:分貝(0dB-剛引起聽覺);減小雜訊方法(聲源處、傳播過程中、人耳處);四大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雜訊污染)
1.光源——火把、蠟燭、電燈、恆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線傳播
光的直線傳播——條件(均一);可在真空中傳播;現象(激光準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樹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長度單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線共面;分居兩側;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敘述順序要符合因果關系)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條光線都符合反射定律(現象解釋:拋光的金屬表面、平靜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鏡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圖5-40;應根據現象回答)
4.平面鏡
平面鏡成像——規律(等距、等大、正立、虛像);能看見(看不見)像的范圍;潛望鏡
5.作圖——按有關定律做圖
1.光的折射
折射——定義(……方向一般發生變化);折射規律(三線共面、兩側、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敘述順序要符合因果關系);現象解釋(水中的魚變淺、水中筷子彎曲、海市蜃樓等)
2.光的傳播綜合問題
注意區分折射和反射光線;注意區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鏡
透鏡中的名詞——主光軸、光心、焦距、焦點(測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會聚光線」和「使光線會聚」的區別:「會聚光線」是能聚於一點的光線,「使光線會聚」是光線經過凸透鏡後比原來接近主光軸)
透鏡的原理——多個三棱鏡組合;光線在透鏡的兩個表面發生折射
變化了的凸透鏡——玻璃球、盛水的圓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問題
4.凸透鏡成像
三條特殊光線(過光心-方向不變;平行於主光軸-過光心;過光心的光線-平行於主光軸);像距/像的大小/虛實/正倒和物距的關系;像移動的快慢(依據:光路圖);實際應用
1.溫度計
溫度計——常見溫度計的測溫物質、原理、量程(體溫計: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體溫計構造及使用(縮口部分;甩體溫計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後果-隻影響測低溫)、溫度計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選擇);校正溫度計;讀數(一般地,讀數時不能離開物體)
溫標——攝氏溫標、熱力學溫標及換算;絕對零度;常見溫度
2.物態變化
熔化和凝固——實驗裝置(水浴加熱);常見晶體、非晶體;熔點、凝固點;圖象
汽化——蒸發;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沸騰實驗裝置;蒸發和沸騰的聯系、區別(都是汽化;劇烈程度、發生條件等);酒精燈的使用(可參照化學相關內容)
液化——兩種途徑(降溫一定可使氣體液化;壓縮可能使氣體液化)
升華和凝華——實例
3.物態變化中的熱量傳遞
吸熱——固→液→氣(即使溫度不變也有熱量的傳遞);放熱——氣→液→固
4.其他
現象解釋——例:P3圖0-3、紙鍋燒水、「白氣」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發和升華)、樟腦等;電冰箱原理;物態變化中的熱量計算;注意名詞的寫法(汽、氣;溶、融、熔;化、華;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電路
1.摩擦起電 兩種電荷
靜電——電荷種類的判斷;驗電器結構(P45圖);電量(單位:庫侖C)
物質微觀結構——原子結構(可與化學中原子概念對照);摩擦起電原因(核外電子的轉移)
2.電路相應概念
電流(及方向:正電荷移動方向);電源;導體、絕緣體;串聯、並聯;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及運動方向;電路圖;通路、斷路及短路;常見電路(樓道電路;電冰箱電路:第一冊P60圖4-18)
等效電路的判斷——先去除電流表/電壓表(電流表:短路;電壓表:斷路)再做判斷
1.各個物理量(I、U、R、P)的定義、單位(單位符號)及含義、換算
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選擇、串並聯、正負極、能否直接接電源兩端)及其構造
2.電阻的測量(基本方法及變化);影響電阻的因素;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及使用(P94圖7-7);變阻箱的使用及讀數(P95圖7-9、7-10;電位器);滑動變阻器的變形(如P101圖7-19)
3.歐姆定律及變形(注意物理意義)
4.串並聯電流、電壓、電阻公式(注意條件。如串聯時功率和電阻成正比,並聯時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適用於純電阻電路,求熱量時適用於一切電路)
常用結論(各比例式;當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時,電路中各物理量的變化情況-注意推導順序)
5.電功——W=UIt=UQ;電能表及利用電能表測功率(P130);
電器銘牌;電冰箱工作時間系數(P130)
6.電學計算——①畫等效電路圖(幾個狀態畫幾個圖);②按串聯、並聯找等量關系和比例關系;③求解(注意電流、電壓、電功率均應取同一狀態下的值)

覺得好就採納吧~~~~~

閱讀全文

與甘肅會寧焦河新農村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