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什麼時候才可以全面建設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專、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屬,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
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998~2003年,中央財政直接用於三農資金的支出累計為9350多億元。2004年為2626億元,2005年達到2975億元,2006年計劃在這一基礎上新增400多億,達到3397億元。2006年的支農資金比上年增長14.2%,占總支出增量的21.4%。中央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決心之大,可見一斑。
Ⅱ 新農村建設什麼時候開始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版"生山東省權巨野縣龍堌鎮新農村風光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Ⅲ 全國什麼時候完成新農村建設
這個任務的量很大,在「十三五」中可能完成不了,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之前是應該完成的。
Ⅳ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什麼時候提出
建設社會來主義新農村是在源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首次提出。並在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正式提出。
1、《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的相關原文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2、《十一五規劃綱要》綱要共分為14篇。第二篇的題目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且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等六個章節來詳細描述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Ⅳ 新農村建設的提出時間
2002/12/31
Ⅵ 新農村,什麼時候建
新農村到了時候會建的,期待吧,。
Ⅶ 農村什麼時間能實現新農村規劃
自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歷史任務後,新農村建設不但是各級政府組織籌劃工作的重點,也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的文章層出不窮,內容非常豐富。而對新農村建設完成時間的探討卻不多見,這主要是因為新農村建設沒有明確的完成標准,故完成時間很難推測。但是,也有學者根據中國國情以及國外農村建設情況,提出了對新農村建設完成時間的預計,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林毅夫(2006)提出,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應當在2020年完成,他認為,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著手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就應該與小康社會建設的完成同步,也就是2020年。華生(2006)認為:新農村建設基本完成時,整個國家已經現代化,農村和城市在收入水平和現代化程度方面的差距已經消失,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通常下降到5%~10%左右。按照這個標准,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現在起仍然需要40~60年的時間。第三種觀點則以陳鳳英(2006)為代表,即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百年工程,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切不可盲目樂觀。
由此可見,目前關於新農村建設完成時間的研究,均是從學者的視角出發,根據他們對新農村建設完成標準的不同理解而提出完成時間,缺乏從農民的視角探討新農村建設完成時間的研究。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和受益者,他們預計新農村建設要多長時間完成?這樣的預計時間有什麼依據?又受哪些因素影響?
2006年2月~8月,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組成了「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組,在江蘇、湖南、甘肅、河北4個省共計選擇了4個縣8個鄉8個村(每個省選擇1個縣,每個縣選擇2個鄉,每個鄉選擇1個村;其中,江蘇和湖南兩省各有一個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為調查地點,從社會學和發展學的視角出發,以社區為基礎,運用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小組訪談等調查工具,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本研究共完成480份農民問卷、23份村幹部問卷,同時也分別獲取了大量的縣鄉幹部訪談、農民小組訪談和社區概況等訪談資料。
Ⅷ 新農村建設要幾年時間
各地的政策不同,時間也就不一樣,沒那麼快,農民要接受這個政策也要有個時間才行
Ⅸ 新農村建設時間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Ⅹ 新農村建設最先提出是什麼時候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
口號:1、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 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