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農村建設華西村

新農村建設華西村

發布時間:2020-12-14 02:12:57

1. 國內新農村(新農企)建設典範有哪些

華西村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全村共有380戶,1520人,面積0.96平方公里。2009年,華西村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是中國目前最富有的村子)
華西村從2001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一分,就是村與企業要分開,把新合並的16個村規劃成12個村,合並後的原村委會還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一是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二是勞動力在同一條件下統一安排,三是福利由華西統一發放,四是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 .和周邊的16個村一起組成了大華西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2000多人增加到3萬多人華西村是全國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居民的13.01倍。2009年,華西村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吳仁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華西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5年,全村實現銷售超300億元,每戶村民的存款最低100萬元。

2. 華西村的經驗和教訓對新農村建設有何借鑒意義

一、華西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

華西於1961年建村。四十多年來,在老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華西人努力發揚「艱苦奮斗,團結歸口,服務分配,實績到位」的華西精神,建設了一個富裕、文明、幸福、和諧的新農村。近年來,華西村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村民委員會」、「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化典範村示範點」、「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先進企業」、「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工業園」等殊榮。並被國內外各界人士贊譽為「天下第一村」!

華西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發展道路坎坷曲折。七十年代初,華西村僅有667人,土地面積845畝,欠債1.5萬元。面對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吳仁寶團結帶領華西人,投入了27萬個勞動日,搬掉了984條田埂,削平了57座土墩,完成了110多萬土方,把原來12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塊,改造成了高產穩產農田,至1972年全村糧食畝產超過一噸糧,成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創辦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創辦小五金,吳仁寶又率領華西村人悄然發展起村級工業,至改革開放前,華西村已擁有固定資產100多萬元,銀行存款100多萬元,完成了第一次資本原始積累。1992年3月,與上鋼二廠簽下了合作協議,一年後上鋼二廠與華西聯營的申華線材廠建成投產。從1994年起,該廠以每月2.5萬噸的產量投放市場,成為華西村發展史上第一個10億元級企業。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吳仁寶大膽上馬熱軋帶鋼,並使之一舉成為華東地區的龍頭老大。1999年,「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籌資2.9億元,逐步擁有了鋼鐵、紡織、旅遊等多個優勢產業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成為華西村加快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在強烈的發展意識和科學的發展理念下,華西村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為農業樣板村;「八十年代造廠」,實現農村工業化;「九十年代造城」,實現農村城鎮化;「二十一世紀騰飛」,實現農村現代化。從昔日貧窮落後的小村莊,發展成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發展成為了現在帶動周邊16個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典範。

二是發展成就舉世矚目。華西村的華西集團繼2003年實現銷售超100億、2004年銷售超200億後,2005年又一舉突破銷售300億大關,華西集團成功躋身全國1000家大型企業之列,排第94位。全村有60家企業,有8家上市公司,安排全國4萬多人就業。村級集體資產達30多億元,人均資產130多萬元。華西人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穩步推進「萬畝農林科技示範園」建設,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加快實施三產興村戰略,旅遊業比重佔全村經濟總量的20%以上,平均年接待遊客達100萬人次。華西村既無暴發戶,也無貧困戶,家家都是富裕戶,戶平存款最少的100多萬,最多的不超過1000萬。全村有小車600多輛,每戶家庭最少的有1輛,最多的有3輛。真正實現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生活環境好,三守促勤勞,小康步步高」。華西村的「精神文明開發公司」實施「富腦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實現了思想純凈化、知識科技化;提出了「六愛」教育、「十富贊歌」、「十窮戒詞」等,成為全村群眾簡明易懂的行為標准。華西村堅持以「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廠容、村容)作為做優環境的著力點,實現了農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土地利用集約化。管理民主:堅持了民主討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從2001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一分,就是村與企業要分開,把新合並的16個村規劃成12個村,合並後的原村委會還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一是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二是勞動力在同一條件下統一安排,三是福利由華西統一發放,四是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的村級管理新思路 ,和周邊的16個村一起組成了大華西村。「一分五統」既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又開創了超大型村莊民主管理體制建設的先例。華西村已經形成了「南有錢庄(工業經濟區)、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區)、北有糧倉(農林科技示範園區)」的現代化新農村格局。

二、華西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經驗

華西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始終高揚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大旗。發展是華西的最強音,也是華西的主旋律。老書記吳仁寶給我們介紹說:「發展最科學,不發展最不科學」。在老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華西人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咬定目標毫不動搖,做到困難面前,迎難而上;順境面前,順勢而上;機遇面前,大幹快上。尤其是近幾年來,華西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使華西村不但經濟強,而且生活富、環境美,「美麗的華西村、幸福的華西人」,已成為華西獨特的品牌形象。我們學習華西村經驗,就是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致力於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發展的成效來奏響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二是始終保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銳氣。華西人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因地制宜發展華西高度統一,表現出敢為人先、敢於超越的創新膽識。依靠創新,華西村積極發展合資、合作、股份和私營經濟,走出了一條以集體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經濟發展新路子;依靠創新,華西村率先與國內知名企業進行品牌合作,創造了有形資產到無形資產的發展奇跡;依靠創新,華西村積極推行企業合作制、廠長負責制、經理監管制、工代議事制,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活力;依靠創新,華西村把精神文明作為一種「產業」來開發,推動了「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我們學習華西村經驗,就是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活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難題,以實事求是開辟道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創前人沒有創過的業。

三是始終樹立自強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自強不息、勇攀新高,是一種志向,是一股銳氣,更是一種奮勇爭先、敢於超越的境界。華西村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發展成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萬、經濟總量超過300億元的聞名全國的富裕、文明、幸福村,靠的就是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遠大志向。面對「十五」發展的輝煌成就和巨大榮譽,華西人沒有陶醉,沒有停步,而是自我加壓,負重奮進,提出「各地學華西,華西怎麼辦」的思考,確保在未來5年內,實現「五個五」(即2010年實現銷售500億;幸福、富裕5萬人;投資5個億到外省、外市合作建5個旅遊景點;建一座50萬平方米的物流「商貿城」;接待國內外遊客500萬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宏偉目標。我們學習華西村經驗,就是要有這樣一種自強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敢於同強的比、向高的攀、與勇的爭、跟快的賽,以更強的爭先意識、更大的發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四是始終牢記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難官當」是老書記吳仁寶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華西村歷屆領導班子成員的行為准則。華西村歷屆領導班子成員始終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傾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謀利益。華西村始終把「人才工程」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創造了人盡其才的良好機制和環境。正是有了一個高素質的人才集群,才撐起了華西集團300億級規模的巨型大廈,並推動華西向更新、更高的目標攀登。我們學習華西村經驗,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善於凝聚人心,集聚民智,促進民富,為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營造強大合力。

三、參觀華西村後的幾點啟示

華西村的巨大變化不僅讓人驚嘆,更讓人深思。其發展經驗對我們建設新農村有諸多啟示。

——建設新農村必須有一個好的領路人。如果說華西村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完全是老書記吳仁寶一個人的功勞,可能連吳仁寶自己都不認可,但是,老書記吳仁寶在其中發揮的核心作用,卻是無人能夠取代的。沒有老書記吳仁寶,華西村固然也能像其它農村一樣能得到發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變,恐怕很難。正是由於有老書記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華西村才先後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因此,建設新農村必須要有一個無私奉獻、信念堅定、能領著群眾艱苦創業的好帶頭人。

——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華西村富就富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富就富在他們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當人們「抓革命,促生產」時,華西村卻「抓生產,促革命」;當人家割資本主義尾巴時,華西村創辦了五金加工廠;當全國農村轟轟烈烈地包田到戶時,華西村卻決定由30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全村糧田,絕大多數勞力轉移到工業上去;當中央說「抓大放小」時,華西村卻「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當華西村和老書記吳仁寶成了明星,參觀遊客絡繹不絕時,偏偏要收參觀者10元錢的講解費,幾年後,這個小小的接待站成為躋身全國20強的旅行社。這種始終從實際出發,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華西村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光。建設新農村千頭萬緒,各村情況千差萬別,同樣只有從實際出發,找准符合本村實際的發展道路,才能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建設新農村必須大力發展經濟不動搖。老書記吳仁寶給我們介紹說:「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疼,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這是我的原動力。」他還說:「是共產黨的幹部就要讓人民過好日子!如果我們這些幹部不能讓人民過好日子,算什麼共產黨員!」四十多年來,在「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引下,華西村興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並逐漸成為企業集團。目前江蘇華西集團擁有60家企業,8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國2000萬個鄉鎮企業之首,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307.8個億。因為有這樣的經濟實力,華西的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

——建設新農村必須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所有的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共產黨人的一個理想和奮斗目標。怎樣才能實現這樣的理想呢?華西村的實踐證明,只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在全國不少地方,農民自覺自願成立的新型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已經不斷涌現。這些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改變了過去村民一家一戶的散亂局面,在生產銷售、信息發布、農村弱勢群體扶助等方面,已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樣的組織只要引導得好,完全可以在建設新農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統籌兼顧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新農村的龍頭。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一個鎮村建設問題,而且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在制定規劃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小康指標相銜接。建設新農村的過程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需要經過幾年、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在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時,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銜接,應把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創新、農村教育衛生等規劃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充分體現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二)與經濟發展基礎相適應。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對農村的支持程度。在實施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不同情況、不同條件,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做到不急於求成、不一刀切、不齊步走。尤其是在建設農民集居區的問題上,不能搞強迫命令和形式主義,不能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特別要防止以各種名義增加農民負擔。

(三)與產業發展布局相協調。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新農村建設規劃應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大趨勢,依據當地實際,突出產業特色。可根據我市已形成的啤酒大麥、優質肉羊、無公害蔬菜和制種等特色產業,通過規劃進一步優化農業布局,努力建設一批高標准、有特色、上規模的現代農業。

(四)與城鎮化進程相結合。建設新農村,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按照「適度集聚、節約用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充分考慮今後城鎮化、工業化的長遠趨勢和鎮村布局的長遠發展,科學確定鎮村居民點的布局和數量,合理設計村莊形態。

(五)與農民群眾期盼相呼應。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時,應廣泛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做好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要求最迫切、愛益最直接的事情。新農村建設規劃,應突出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整體面貌。

第二、著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目的。(一)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當前,農民增收最大的難點是農業的增收。應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用抓工業的理念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設施農業,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加快推進農業的生產、加工、運輸、倉儲、營銷等現代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附加值。加強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示範和推廣力度,進一步提高科技貢獻率。

(二)鼓勵農民自主創業。近幾年,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因此,農民增收的最大潛力在非農收入上。應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著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規模企業配套產業和農村服務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進一步激發農民自主創業的熱情,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參與投入,把散存資金轉化為資本,增加收益。鼓勵外出勞務人員回鄉創業,用外出打工帶回來的資金、技術和信息發展二、三產業,帶動家鄉農民增收致富。應倡導發展家庭手工業,幫助農民兼業創收,讓農民在家門口富起來。

(三)提高勞動力轉移程度。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力度。按照市場需求、企業需要和工種要求,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提高培訓就業率,有組織有計劃地促進勞動力轉移。消除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和體制性障礙。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努力達到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要求。

(四)擴大扶貧濟困覆蓋面。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收入水平,特別關注低收入家庭。應發動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農村工商企業、個體工商戶,開展結對幫扶活動,根據不同情況不同對象,採取科技扶持、就業支持、信息引導、項目帶動等多種措施,幫助低收入家庭提高自救能力,促進自我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擴大覆蓋面,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納入低保范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積極推進農村敬老院建設,對無依無靠、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老人實行「五保」供養,共同分享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第三、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添新農村建設後勁

(一)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建設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村委會的作用。以開展「五好」村黨支部活動為契機,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不斷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創新黨組織建設的設置形式,積極探索建立跨村域、同行業的聯合建制。嘗試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在黨員人數較多、地域較廣的村還可以建立黨總支,下設黨支部、黨小組,方便黨員開展活動。

(二)培養「雙帶」型村幹部。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是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組織者和實踐者。一是要抓好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培養和選拔,幫助他們強化「自己不能富,不能當幹部;只顧自己富,不是好乾部」的意識,努力形成一支帶頭致富能力強、帶民致富能力強的「雙帶」型村幹部隊伍。為調動村級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應提高村幹部的報酬。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村級後備幹部培養的長效機制,注重從外出務工人員、發展民營經濟帶頭人、種植養殖能手、退伍軍人以及有志於新農村建設的大專院校畢業生中培養選拔村幹部,進一步優化村幹部隊伍結構。

(三)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農村稅費改革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已成為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投入的主要途徑。凡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事項,應將目的、意義、用途通過村務公開欄或其他形式向村民解釋清楚,讓大多數村民參與討論決策,充分體現自覺自願原則。籌集的資金應規范運作,做到賬目清楚,支出有據,及時公布,讓群眾心中有數。

第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

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保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發展農村教育衛生事業。一是要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重點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技能培訓。進一步整合優化城鄉職業技術培訓資源,加強職業培訓基地建設。完善培訓工作制度,分類型、分層次制定培訓內容和方法,著重加強科技文化培訓、高效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增強生產經營和就業創業能力。二是要增加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加快鄉鎮、村兩級衛生服務機構基礎建設,進一步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葯品監管,提高廣大農民醫療保障水平,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機制。

(二)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加強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施廣播「村村通」工程,充分發揮廣播電視作用。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鼓勵農民自辦各種形式的文化設施,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組建一批農民書社,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八榮八恥」教育為入手,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對普通農民群眾,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導他們自覺遵守各種文明公約和村規民約,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對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加強誠信教育和市場經濟知識培訓,鼓勵他們依靠誠實勞動提高生活質量,反哺家鄉。對發展個體經濟、創辦民營企業而率先富裕起來的農民,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鼓勵他們通過合法經營發家致富,回報社會,在農村逐步形成科學文明的社會風氣。

第五、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形成新農村建設合力

(一)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在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建設新農村作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議事日程。市、縣(區)主要領導應新自抓好調查研究和部署推進工作,分管領導應集中精力抓好綜合協調和督查落實工作。建立市、縣(區)領導幹部新農村建設工作聯系點制度。市、縣(區)應動員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並切實把支持新農村建設納入各級和各部門各單位工作考核體系,堅持考核結果與業績評定相結合,形成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二)嚴格執行財政支農政策。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勢在必行。中央和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支農的政策,關鍵在於抓好落實。財政部門應確保實現「三個高於」: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高於上年,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於上年,並做到專款專用。科技部門每年的科技三項經費用於農業的比重應逐年提高。

(三)創新農村投資融資體制。金融部門應根據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轉變經營觀念,創新服務方式,著力在理順農村金融體制和機制上下功夫。政策性金融機構應進一步拓寬業務范圍,對比較效益低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率先投入啟動資金,引導社會資金向農業迴流。商業性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和農村經濟組織的經營特點,建立健全信貸管理體制,增強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能力。農村信用社應完善組織體系,充發發揮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積極發展多種開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更好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3. 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什麼

普遍聯系原理告訴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只有在相互聯系中把握事物,才能獲得對事物全面、深刻的認識。堅持聯系的普遍性,使我們可以在事物的全面聯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還可以將一些本來沒有直接聯系的事物巧妙組合,形成有益於我們的新生事物。比如說——桑基魚塘——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學會了利用桑葉養蠶,蠶沙喂魚,塘泥肥桑的方法,創造了「桑基魚塘」這種古老的生態農業布局。現在,我國一些地區的人們不再將蠶沙直接投放魚塘,而是將蠶沙、人畜糞便、枯枝敗葉等投入沼池內發酵,製成沼氣作燃料,然後再用沼渣喂魚。這樣,就把傳統的「桑——蠶——魚」農業結構,變成了新型的「桑——蠶——氣——魚」農業結構。如果勞動者沒有全面把握「桑、蠶、氣、魚」之間的聯系,就不可能建立「桑基魚塘」這種良好的生態農業布局。

內蒙古一地方政府在組織人員治理沙漠與荒漠的過程中,發現有一種叫沙柳的樹種非常適合於防治風沙。但是,由於種植沙柳費錢費力,又不能帶來效益,很少有人願意去種。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為原料的造紙、木板加工等企業。現在,由於種植沙柳能帶來效益,許多個人與集體就大量承包荒地種植沙柳,結果有效地治理了當地的風沙。政府設置了加工企業這一聯系環節,引導人們種植沙柳,從而達到了防治風沙的目的。這,就是用聯系具有條件性原理看問題,創造聯系的條件以解決問題。

一城裡人來到鄉下,看到一位老農民把喂牛的草料鏟到一間小茅屋的屋檐上,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道:「你為什麼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讓它吃?」老農民說:「這種草草質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牛就不屑一顧;但是我放到讓它勉強可夠得著的屋檐上,它就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個精光。」這個城裡人只見到了牛吃草的表面現象,而老農民知道「牛吃草」這種聯系的特殊性——草質的好壞與牛的脾性之間的聯系,於是他就可以做到,讓牛吃它所不喜歡吃的草料。

4. 中國除了華西村外,還有哪些農村的建設可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北京的韓村河村!現在是韓村河鎮!領導者田雄!天津的大邱庄!也是鎮!原領導者是禹作敏!

5. 華西村屬於哪個市

屬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

華西村:

華西村,別名天下第一村,位於江陰市區東,華士鎮西。從2001年開始,華西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幫帶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組成了一個「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鄉村。被譽為「天下第一村」。

歷史沿革:

1964年冬,華西村制定了「五個一」的《華西十五年遠景規劃》。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華西村就是農村的先進典型,實行以隊為基礎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華西村實行大隊統一核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在農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後,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

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

2001年開始,組成了一個「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鄉村。

2001年6月,華西村周邊的三個行政村加盟華西村,合並成為華西一村。

2015年,華西村周邊的20個經濟薄弱村加入華西村大家庭。

2016年,中國最富有的六個村子之一。

位置境域:

華西村位於長江三角洲中腹的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面積35平方公里,村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26'57.264",北緯31°50'15.4608"。

(5)新農村建設華西村擴展閱讀

華士鎮

隸屬於江蘇省江陰市,位於江陰市東部。是「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所在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07年,華士鎮下轄華西、華西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一村、十二村、向陽、華士、陸橋、陸南、陸西、陸東、陸新、紅苗、華陸、勤豐、華中、華益、龍河、曙新、蔡化、東升、華豐、漁獵30個村和華士、陸橋2個社區。

6. 中國十大富裕村都在哪裡

國十大富裕村:

第一名:天津市靜海區大邱庄鎮大邱村

大邱村是天津市曾經最有錢的一個土豪村,之所以是天津市曾經最有錢的一個土豪村,是因為大邱村經歷了撤村設鎮。1993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鎮,隨後經濟迅速發展,建立有津美、萬全、津海、堯舜四大企業集團,成為「天下第一庄」!


第二名: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

旗忠村,地處上海市西南角,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旗忠人成功走出了一條「農業安家、副業起家、工業發家、文化興家」的農村發展新路子,一躍成為上海第一個億元村。


第三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航民村

航民村,經濟非常發達,村內大小企業眾多,2016年被評為「中國最富有的村子」之一。

第十名:山東省牟平市寧海鎮西關村

西關村,現為山東省煙台牟平區文化街道辦事處西關村。






7. 談談華西村新農村建設對我們的啟示

要結合當地實際走有當地特色的新農村道路~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走產業化道路~
把農民增收作為中心
深化農村的政治改革~
還有中央支持

閱讀全文

與新農村建設華西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